摘自淨空法師《2014大經科注》第238集2015年8月21日講於香港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: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七十七頁,最後第五行,從第二句看起。
【解】“旃檀”者,乃印度香木之名,我國所無。譯作與樂。
怎麼個“與樂”?下面有註解。
【解】據《慧苑音義》此木有赤白二種,白檀能治熱病,赤檀能去風腫,故名與樂。
這是香料裡面非常貴重的一種,我們中國簡稱叫“檀香”。檀香種類很多、很雜,不是印度這種旃檀,印度這種旃檀中國沒有。這是形容菩薩教化眾生,身口常出無量妙香,這妙香能幫助眾生離苦得樂,這是教學,用它來做比喻。菩薩妙香是從性德里頭,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。由此可知,自性妙不可言,我們都無法想像,自性是整個大宇宙的本體。
惠能大師開悟所說的五句話,是個最簡單的形容,告訴我們,自性就是真心。我們中國古人,佛教沒到中國來,中國古人稱它作“本性”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“本性本善”就是說的自性。能大師告訴我們,自性是清淨的,永遠沒有染污。真心永遠沒有染污,在淨宗法門裡面,稱它為“常寂光”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終極的目標是回歸常寂光。回歸常寂光就證入妙覺果位,在等覺之上,上面沒有了,叫“無上”,妙覺如來。妙覺證得究竟圓滿的法身,法身佛。法身佛就是常寂光,常寂光就是法身佛。法身佛在哪裡?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他永遠不受干擾,不生不滅。我們知道,所有一切現像是生滅法。
科學家把宇宙萬物歸納為三大類,第一類是物質,物質現像有生有滅,沒有一個物質不生不滅的,找不到,都有生滅;心理現象,這第二類的,就是念頭,前念滅後念生,念念相續,念相續,每一念的內容完全不一樣,換句話說,念念都是獨立的,沒有兩個念頭是相同的。我們可以在水實驗裡面,找到證明,同樣一個念頭,念頭跟念尾都不一樣,這個不是真的,有生有滅是假的,妄心現前,物質、念頭、自然現象,統統是妄心變現的。
所以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是“心現識變”、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 ”。“唯心所現”的就是實報莊嚴土。常寂光裡頭談不上土,就是一片光明,它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什麼都沒有,什麼都能現。而且隱現非常自在,遇到緣就現,沒有緣就不現,就隱了,它不是生滅,它是隱現。
我們知道,自性不可得,你能夠證得。證得有沒有東西可得?沒有,為什麼?它三種現像都沒有,所以不可得。阿賴耶所變的這三種現象,剎那生滅,也不可得。
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生滅的頻率,是二千二百四十兆分之一秒,換句話說,一秒鐘它生滅多少次?它生滅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單位是“兆”,所以不可得。真的、假的都不可得。
事實真相明白之後,有個最大的好處,你不再著相了,假相,同夢中境界一樣。夢中境界的頻率有多高,我們不知道。《金剛經》上告訴我們,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”,“有為法”就是阿賴耶變的,有生有滅,就像作夢一樣,夢幻泡影,可以受用,不可以執著。
執著是什麼?我想據為已有,這是執著,這就錯了。這一個念頭就是造業的根源,不了解事實真相,誤會是真有,想佔有它、想擁有它,這就是錯誤觀點,真錯了,它確確實實不存在。
學佛的同學很多,有幾個人契入這個境界,真肯放下?!由此可知,真正懂得了、明白了,我相信沒有不放下的。還放不下,就是沒有真正懂得,沒有徹底懂得,總還是認為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,就在我們面前。
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假的。我們在等待,相信我們這一生當中,可以看見,看見量子力學家把“念頭是什麼”找出來,公開發表。我們明白了,跟佛經上說的一樣,不存在,不可得。佛經用科學來做證明,我們相信了,斷疑生信。斷疑生信底下就是離苦得樂,那個苦的根拔掉了,苦的相,六道輪迴不見了,超越六道輪迴了,那個時候找六道輪迴不可得,找不到了,明白就找不到了。
佛告訴我們,佛菩薩,這種佛菩薩都是應化身,報身我們見不到,報身在實報土,必須要破一品無明、證一分法身才能見到,凡夫見不到。凡夫所見到的,也就是六道所見到了、十法界所見到的統統是應化身。應化身,性德從應化身上流露出來,像旃檀妙香,我們有理由相信。
虛雲老和尚,有很多人告訴我,高人,不是普通人,老和尚沒開悟、沒有見性,老和尚修禪是得禪定。所以開悟不容易,得禪定不難。他得的禪定,有能力上升兜率天見彌勒菩薩,定中見彌勒菩薩,還見到有幾個老同參、老朋友,他們先往生到兜率內院,到那邊遇到了。碰到了幾個熟人,講堂裡面給他留了一個座位,他坐在那個位子上聽了一堂課,彌勒菩薩告訴他,你還得要回去,他說我不想回去,人間太苦了。彌勒菩薩給他說,你的塵緣未了,你還有任務,你必須得回去,這才再回來了。
這些事情都記在虛雲老和尚年譜裡面,他的年譜我看過很多遍,我剛剛學佛的時候,幫助我建立信心。老和尚不會騙人,真有兜率天,真有彌勒菩薩。這麼說起來,世尊給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,就不是假的了。佛菩薩,連這些高僧大德,哪有說假話騙人的?!沒這個道理。所以老和尚一百二十歲往生,到哪裡去了?到彌勒內院去了。他一生修彌勒淨土,滿了他的願望。在彌勒內院等待,彌勒菩薩壽命到了的時候,舍兜率,到我們人間來示現成佛,是娑婆世界賢劫第五尊佛,釋迦牟尼佛是第四,他是第五。虛雲老和尚這班人會跟著彌勒菩薩一起下來,示現做佛的弟子,像釋迦佛面前的捨利弗、目犍連他們那樣的身份,又來到人間來了,這不是假的。
那麼就是虛雲老和尚得禪定還沒開悟,他身上有香味、他的衣服有香味。老和尚曾經到香港來住了一個月,那時候香港的同修都希望把他留下來,他說:不行,我要回去,大陸佛教有災難。他要回去承當,代眾生苦。住一個月就回去了。在這一個月當中,有很多人親近老和尚。我一九七七年到香港來講經,很多同修告訴我,他們親近虛雲老和尚,虛雲老和尚不常洗澡,衣服領子上都是一層很黑的一層垢,但是聞起來是清香,而且可以治病,很多人有小毛病,聞聞他的香,病就好了,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那是什麼?那都是自性流露出來的,不是我們肉體裡汗那個垢骯髒東西,不是,它可以治病。
【解】“優缽羅”,譯為青蓮花、紅蓮花。其花香氣芬馥。《慧苑音義》曰:“優缽羅,花號也。其葉狹長,近下小圓,向上漸尖。佛眼似之,經多喻之。”
很多經上,都用它來形容佛的眼睛,佛的眼睛細長,優缽羅花樣子很像。
【解】大士身口常出妙香,是乃戒德之所感。
這就說出來了,“大士”是普賢菩薩的化身。這個香從哪裡來的?香的根是自性,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但是沒有見性的人,香他從哪裡來?戒定,戒德之所感,持戒修定,定共戒,為什麼?人在定中不會作惡、不會破戒,道共戒,“道”是證果,證得阿羅漢、證得菩薩的果位,那就自自然然具足戒德,是這個感應的,戒德能感,性德能應,一切法不離自性。
【解】《觀佛經三》曰:“常以戒香,為身瓔珞。”
“瓔珞”是裝飾。世間用瓔珞裝飾,富貴人家佩戴在身上的叫“瓔珞”,在手上的叫“首飾”。修行人是以戒香為瓔珞。像虛雲老和尚,你接近他,你就聞到他身上有香,戒德所感。
【解】又《戒香經》曰:“世間所有諸花果,乃至沈檀龍麝香,如是等香非遍聞,唯聞戒香遍一切。”
“沈檀”是沈水香、檀香,它比水重。一般這些草木比水輕,都浮在水面上;沉香放在水里面它會沉下去,比水重。“沈檀龍麝”都是香的名稱,龍麝香。
“ 如是等香非遍聞,唯聞戒香遍一切 ” 。這個世間花草樹木的香,再好的也不過就是此地所說的“ 旃檀”、“龍麝”,但是怎麼比也比不過佛門修行這些大德,真修行,無論在家、出家,身體都有妙香。
釋迦牟尼佛在世,他示現的是出家修行人,同時還有一位在家居士,跟釋迦牟尼佛的地位是平等的——維摩居士。維摩詰居士沒有出家,也證得了佛果,居士身。由此可知,出家、在家是形式,證得佛果是實質,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,這個道理要懂。
要尊重在家真正證果的人,要把他當佛一樣看待。所以維摩居士講經,釋迦牟尼佛派弟子目犍連、舍利弗率領大眾去聽經,這些出家的阿羅漢見到維摩居士,都要頂禮三拜、繞佛三匝,那個禮節跟見佛沒有兩樣。這說明什麼?說明佛教重師道、不重形式。他雖然在家身份,他是你的老師,你是他的學生,那就應當要行師生之禮,這一定要懂。決定不能說我是出家了,我是佛弟子,他是在家居士,那不行。居士要看什麼身份,如果是升座講經,這代佛說法,他是佛的身份。
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場合當中,居士升座講經,出家人不拜,這是錯誤的。佛給我們立下的規矩,是頂禮三拜,右繞三匝,跟見佛完全一樣,所以尊師重道,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。真正有德行的大居士,他是我們的老師。
你像夏蓮居老居士為我們會集這部經的,這部經不好會集。王龍舒是了不起的大德,會集不是盡善盡美;魏默深也是大德,第二次會集還是有瑕疵,被別人批評。夏蓮公三次會集,第三次,花十年的時間,三年完成會集本,十次修訂,整整用了十年時間。會集經裡頭的文字,字字句句都是原譯本用的字,沒有更動一個,忠於會集,挑不出一點毛病出來。法師裡頭沒人做,他做出來了,做出來之後現在多少出家人依照這個本子來修行,他怎麼不是老師?我們不能忘恩負義,我們要頂禮、要感恩。
黃念老的集注不簡單,聚集了一百九十三種資料,給你做參考,他就用一百九十三種資料,用它來註解這一部大經,說明什麼?這不是他的意思,經論上的本義、祖師大德的教誨,這是有智慧、高明,不容易做到,他做到了,我們得受用。做這個註解,整整花了六年的時間,完成之後他走了。這兩位老人出現在世間,有任務的,就是要幹這樁事情,功德圓滿他離開了,對我們的幫助太大了。
我們如果沒有得到這個會集本,沒有得到念老的集注,我們唯一的方法只有跟著古人,以《彌陀經》為主修,《彌陀經》的三個鈔、註解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;黃念老還囑咐我,希望把窺基大師的《通贊疏》加上去,《彌陀經》的四大註解,很有道理。窺基大師是用法相宗來註解的,法相到最後也導歸極樂、也“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”,對了,一點都沒錯。
所以什麼樣的香,比不上戒香、比不得定香,這個地方所流露出來的香——戒定慧香,遍一切處。
【解】本經曰:“其香普熏無量世界。”故知其香應是戒香也。
我們念佛人持戒,需不需要去受戒?形式上的戒已經沒有了,章嘉大師告訴我,“佛法重實質,不重形式”。譬如“五戒”,你真正能做到一條,你就受了一條了,有沒有人來給你受、做儀式沒關係,佛菩薩承認;你能做到兩條,你就受了兩條,完全在自己。
佛的根本戒,“五戒”是根本戒,擴大就是“十善業 ”。“淨業三福”裡頭第二條,就是戒香、圓滿的戒香,“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”,就這三句話,這就告訴我們,“具足眾戒”是什麼?“三皈”、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、“沙彌律儀”、“六和”、“六度”、“十大願王”,“三聚淨戒”統統具足了,能遵守,好!能遵守時,必定有戒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