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4年8月27日 星期三

轉貼 :答悟道法師問 (如何用真心?)



答悟道法師問
(如何用真心?)
    首先,悟道有一個理解,就是昨天聽到師父講《大經科註》第九十五集,師父提到《大乘起信論》,聽經不能用心緣相、文字相、名字相去聽,要用真心去聽,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,也常常提到真心跟妄心這樁事情。在楞嚴會上,阿難尊者已經證得初果須陀洹,已經入了聖流,入了聖人之流。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阿難尊者證得初果,但是對真心、妄心還是搞不清楚,所以有「七處徵心」跟佛這樣的對答、請問。七處徵心一一都被釋迦牟尼佛否定,阿難尊者已經證得初果,都還搞不懂什麼是真心、什麼是妄心,現在師父上人在講席當中一直提到真心、妄心這樁事情,師父那天在《大經科註》講過,真正聽得懂師父講經的人不到二十個人,這個也是真實話。因為師父講的經都是沒有意思的,但是我們聽了意思就很多,就是還沒有聽得懂如來真實義。
    現在師父平常教學都是教我們要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,如果以大乘經的標準來講,除非明心見性、真正開悟的人他才會用真心,就是禪宗講的,教下講的,悟後起修,才知道什麼是真心,才會用真心來做人處世。在這個以下的,十法界的,包括四聖法界,用的都還不是真正的真心。是不是可以理解,在阿賴耶識裡面的真心跟妄心,還有真如本性的真心,阿賴耶識的真誠心是相似的真誠心,還不是完全真的,因為還是用阿賴耶這個妄心;真正明心見性,大徹大悟了,他用的心才是真正的真心。用阿賴耶識,包括世間的聖賢,出世間四聖法界的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用的真心是相似的真心,還不是真正的真心。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?恭請師父上人慈悲開示,阿彌陀佛。
    淨空老法師答覆:
    道師問的這個問題,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,確實,什麼時候用真心?無明煩惱斷了。無明煩惱斷了,就是六根在六塵境界上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是真心。沒有起心動念,這就沒有妄心。妄心是什麼?妄想是什麼?是無始無明,就是起心動念。我眼見色,我動了念頭,這個色相我喜歡,我想擁有,這就是妄心。想擁有就造業了,業有善惡,善業三善道,惡業三惡道。如果提升到聲聞、緣覺,他起不起心動念?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不著相,他就用真心;起心動念要著了相,他還是用妄心。由此可知,不起心、不動念難!
    我們能不能練這個?能練,海賢老和尚教給我們,真的,功夫就在日常生活當中。先從哪裡學?學不執著,尤其是過分堅固的執著,要不得。無論是善業、是惡業,不要執著,能做到不執著,不執著是阿羅漢。《楞嚴經》上,阿難尊者示現的是證須陀洹,須陀洹還是用的妄心,沒有見性;阿羅漢也沒有明心見性,辟支佛也沒有,三乘菩薩也沒有,別教裡面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,都是用的阿賴耶。不過阿賴耶愈來愈像真的,為什麼?佛的教誡他認真做,認真在學習,是用妄心在學習,學得很像。所以十法界的佛,天台大師稱他作相似即佛,很像,一般人看不出來。為什麼相似,不是真的?他不是用真心,就是他無明沒破。在這個境界裡面,他用功修行修什麼?就是破無明,也就是在一切境緣當中去練,練不起心、不動念。真正不起心不動念,無明就沒有了。無明沒有了,十法界沒有了,他到哪裡去了?到一真法界去,一真法界就是實報莊嚴土。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是華藏世界,阿彌陀佛的報土是極樂世界,那都是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這個相,現相,是心現的、是心生的,不帶阿賴耶識;也就是說這個裡頭沒有八識五十一心所,沒有這個東西,八識五十一心所是從阿賴耶變現出來的,那叫妄心。
    首先我們把真心、妄心搞清楚、搞明白,我們現在生活、學習經教,念佛求生淨土,全是用的妄心。用念佛的功夫,這一句佛號,海賢老和尚一再告訴我們,念佛成佛是真的,其他啥都是假的。這一句話說絕了,講到究竟圓滿。妄的裡頭有真,真的裡頭有妄,妄裡面有真是什麼?就是這一句佛號,是真的。真裡面有妄,那是法身大士、諸佛如來示現在六道、示現在十法界,用應化身度一切眾生,那個應化身是虛妄的,真中有妄。我們現在在妄,妄中有真,妄中真很多,但是我們用不上,我們連邊都挨不到。只有一樣,阿彌陀佛,果然真的執持名號,除這一句名號之外,我什麼都放下,這叫真修淨土,這個不是假的。
    而且非常快速,一般的速度,我們從《淨土聖賢錄》看,從《往生傳》裡面看,從現前念佛人當中去看,絕大多數三年成功。三年念到什麼位次?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有沒有到須陀洹?沒有,須陀洹是聖人,功夫成片的,凡夫。凡夫能往生,功夫成片就能往生,這是淨土法門無比殊勝之處,我們在一生能成就全靠這個。但是你念佛,你還夾雜著名聞利養、夾雜著七情五欲,這個東西會障礙你往生,為什麼?有這個夾雜,功夫沒有成片。這些夾雜統統沒有了,叫一片,一片就是心裡頭除阿彌陀佛之外,沒有一個妄念,沒有一個雜念。專心念阿彌陀佛,統統放下的人,三年可以得到。
    有這個功夫,阿彌陀佛就來給你報喜,就像《楞嚴經》上「大勢至圓通章」所說的,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心裡想著,心裡真有阿彌陀佛,口裡頭念著阿彌陀佛。除阿彌陀佛之外,真放下了,為什麼?一切是假的,真放下,這就功夫成片;沒證果,只是功夫成片。這樣的功夫,阿彌陀佛就會來現身,就來告訴你,你還有多長壽命,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我來接引你往生。等於給你授記,告訴你,你決定往生,你的信心、願心一定是加倍的增上,真有把握了,沒有白念。如果能有個三年五載,你就可以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事一心不亂,事一心不亂證果了,事一心不亂等於什麼?等於小乘四果。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,方便有餘土也有三輩九品,上上品的是阿羅漢,下下品的就是須陀洹,他不是生同居土,生方便土。如果緣很殊勝,你還有時間,再有個三年、五年時間,你在事一心不亂的基礎上可以提升到理一心。提升到理一心,那就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跟禪宗六祖惠能同一個階層。這是別教初地以上,圓教初住以上,這是真佛,這不是相似即佛。相似即佛是方便有餘土;分證即佛,真的,不是圓滿,是實報土裡頭的法身菩薩。你這麼看就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    我常常勸人用真心,要練習用真心,用真心就是佛經上說的不起心不動念、不分別不執著,那完全是真心,跟明心見性的人同一個等級。丟掉,一切丟掉,不要想我,把我見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上前半部所說的,我相,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是小乘人。後半部是大乘菩薩,不但相不著了,念頭都沒有了,什麼念頭?我的念頭,我念、人念、眾生念、壽者念,念頭都沒有了。那是什麼等級?法身大士,完全用真心,真心離念,大乘經上常說,有念是妄心,沒有念是真心。
    所以《起信論》馬鳴菩薩教我們,聽經怎麼聽法?離言說相,不要把他的言語放在心上。言語,長說短說、深說淺說,不管怎麼樣說,只要說的是這樁事情就對了,何必分它?不要執著言語,言語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不要執著名字相,佛、菩薩、阿羅漢都是名字,一真法界這是名字。名字是假名,是佛為教化眾生方便起見設的這些名字,名字性空,你要執著它,完全錯了,你不執著它就對了。名字相,名詞術語不能執著,要懂得它的意思,不要執著名字相。第三個,不要執著心緣相。我讀這一篇文,想到這什麼意思,不要執著這個。這個意思不是真的,是假的,為什麼?我看這個意思,他看那個意思,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不一樣。
    所以,佛經字字句句沒有意思,你要說有意思,那叫謗佛,佛四十九年一個字都沒有說,是真的。經怎麼出來的?眾生之感,佛自然的應,是自性的流露,哪來的意思?你給別人講的時候,無量義,字字句句都無量義。你對凡夫說,是一個說法,凡夫懂;你跟須陀洹說法跟凡夫說的不一樣,比他說得深,須陀洹聽得懂;你跟初住菩薩說的又是一樣,經文還是一樣的,沒有加一個、沒有少一個,講法不一樣。經是佛說的,我們一般人看不出意思出來,有程度人看出來了,所以他們做了些註解,這個註解我們可以做參考。這個註解就是他在他這個層次上他看到的,他註解又很有技巧,註解什麼?不是一個意思,就是不是給一種人看的,給很多人看的,他這個註解裡頭就有淺、有深,非常微妙。所以,同一個註解,你看一百遍有一百種的悟處,愈是多看,悟入愈深,這才有味道,活的,不是死的。
    所以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,也不是圓滿一下都見出來,今天見到一分,明天又見到一分,後又見到一分,沒有窮盡,這才有味,叫法味。如果它只一個味道,嘗了,第二次還是這個味道,算了,別看了。這是什麼?世間人寫的東西,報紙、雜誌,看一遍,不想看第二遍,為什麼?它沒有法味。不像經典,念到一百年其味還是無窮。儒、道經典也有這個味道,真的,念上幾十年、幾百年,天天見到裡頭有新的意思。
    這什麼原因?因為是自性,自性是無量的。能大師告訴我們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裡頭包羅萬象,深廣沒有邊際。本自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字字句句都是無量的,你怎麼能一下就悟到?是可以一下悟到,頓悟,頓超、頓悟。悟到之後,你要給別人講,你沒有辦法一下講出來。你看,惠能大師講出來還用了五句話,句句都是無量義。釋迦牟尼佛細說一遍悟入的境界,這就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這個經沒有人見過,龍樹菩薩在龍宮見到了,大本的,十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,一四天下微塵品。龍樹菩薩一看這個,五體投地,沒話說。這個經典,閻浮提眾生沒有能力受持,太大了,所以看中本。中本是節略的,分量還是太大,然後看小本。小本是什麼?等於是目錄提要。
    我們中國有《四庫全書》,《全書》現在印成精裝本,一千五百冊。一個人一天讀書十個小時,從出生就會念,到一百歲過世,念一百年,有沒有念完?壽命到了,《四庫全書》還沒念完。這個話是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告訴我的,你說多難。所以乾隆皇帝自己知道,這個書分量這麼大,要很長時間,可能自己壽命沒這麼長。就要求總編纂紀曉嵐,在《四庫》裡頭擷取精華,最好的東西、最重要的東西編一套給他,給他先看。這就是《四庫薈要》,《四庫薈要》的分量是《全書》的三分之一,現在精裝五百冊,這是乾隆皇帝讀的。我們一般人,這五百冊,精裝五百本還是不行,沒有這個能力。那怎麼樣?紀曉嵐編了一個目錄提要,五冊,也是完整的。
    傳到地球上來的《華嚴經》,是龍樹菩薩傳的,是《華嚴》什麼?就是《華嚴》的目錄提要。中文翻譯,《華嚴》來到中國都不完整,都是殘缺不全的本子。東晉時候第一次傳到中國來,翻成中文,六十卷,我們通常稱它叫《六十華嚴》。第二次,唐朝傳來的,武則天做皇帝,這部經翻譯完成,八十卷,比晉朝傳來的增加了二十卷,稱為《唐經》,唐譯的。開經偈就是這部經譯成之後,送給武則天,武則天在封面上題了四句,開經偈。這四句偈真作得好,後來這些專家學者文人想作一個,沒有辦法超過它,所以乾脆就不作了。貞元年間,《行願品》到中國了,是一部完整的,是最後一品,這一品翻成中文,四十卷,稱為《四十華嚴》,《四十華嚴》實際上是一品。在古印度,當時在印度流傳的是十萬偈,四十品,現在在中國是三十九品。除了重複之外,九十九卷,《華嚴經》的提要,目錄提要。
    從這些地方我們才能夠體會到,自性,這裡頭無論是講智慧、德能、相好,哪怕是像極微之微那麼一點,那一點裡面包含的圓滿的法性,沒有絲毫欠缺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這個一般人認為宇宙的奧祕,其實它是性德,自性法爾如是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佛法的修學,終極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最重要的一個手段,就是放下,最後連佛法也要放下。《金剛經》佛講得很清楚,「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」,那個法是佛法,自性裡頭沒有佛法。自性裡流出來我們稱它作佛法,要記住,這個東西它能引你融入自性,但是如果你佛法不能放下的話,你見不了性。為什麼?它是障礙,這個障礙叫所知障,煩惱障沒有了,你有所知障。這個很重要,不能不知道。
    我非常感激章嘉大師,第一天見面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一個問題:佛法高明,佛法偉大,佛法不可思議,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進去?第一天談話,時間大概是一個半小時,一個半小時都在禪定當中,說話不多,也不過就二、三十句而已,都在定中。大師教我,「看得破,放得下」,看破是了解諸法實相,看破之後,無論是世法、佛法,心裡頭乾乾淨淨一塵不染,統統放下。佛法也放下,世法也放下了,你就真的契入了,契入就是證得。我們回頭再看六祖惠能大師,《壇經》上記載的,神秀大師沒有放下,「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」,沒放下;能大師放下了,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。你從他們兩個人這個境界上一看你就曉得,放下的入門了,沒放下的在門外。
    世間名聞利養,不行,沾一點點就完了,那個東西沾一點點,來生在哪裡?在六道輪迴,沒出去。世間人最難放下的是親情,第二個難放下的財色,第三個才是名利,都不得了,沾一點點就繼續搞輪迴。輪迴裡頭,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真正叫苦不堪言,你說這個事情多可怕。放下比什麼都重要,要練真功夫。財放下了,無量財寶在你面前不動心,每天吃飯有沒有放下?這個菜喜歡吃,多吃兩口,沒放下。不要認為這是小事,這大事。所以佛,佛的舌自己出無量味,一切食物到嘴裡之後就變成無量味,為什麼?境隨心轉。吃東西是修無上道,喝水也是修無上道,道是一不是二,有二就是世間法,這世間法,分別執著就造業,造業太容易了。道是什麼?如如不動。吃的,不管什麼東西,一味,醍醐上味,被自己念頭轉了,它跟法性相應,這就是無上味。
    只要對境界,六根對六塵,色聲香味觸法有一樣沒放下,就見不了性,就不能往生。為什麼?你念佛心裡頭還有一個妄念在裡頭,這個妄念到往生的時候它起障礙,麻煩在這裡。所以我們不能不知道,要徹底放下,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是真的,其他法門這句阿彌陀佛都沒有,與自性完全相應。性空,自性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、也沒有自然現象,所以好難!我們統統放下又著空,又錯了,不放下著有,到底怎麼辦?這難。淨宗方便就方便在這上,抓到一個,阿彌陀佛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一天到晚就是阿彌陀佛念到底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示範,這一句佛號念了九十二年,他成功了。他媽媽八十六歲往生的,他還有個師弟,八十二歲往生的,都是一生一句佛號,沒有夾雜任何東西在裡頭。走都是那麼自在,說走就走了,不需要人助念,需要人助念,沒把握,不牢靠。他們自己有把握,跟阿彌陀佛多次見面,到時候佛來接引。
    學佛在我們這個時代,往後末法九千年,不念佛,不學這部經本、這個註解,就白學了。這個法門、這部經跟註解就是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,我們要全心全力,一門深入、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、其義自見,這個自見肯定有的。自見就是海賢老和尚的師父傳戒法師教給他的,「你明白了」,明白就是開悟了,就是自見,其義自見,「不能說」。不能說、不能說!我們現在環境不一樣,說了有麻煩。你說你開悟的事,人家說你胡造謠言,你在搞名聞利養。所以教他不要說,不要亂說。他一生真正能做到,過去師父這樣教他,他開悟之後他自己完全明白。小神通偶爾顯一點,細心的人能看出來,粗心大意的人,在面前也沒看出來。往生前這二十天,到處去看看,跟人告別,辭行,沒人看出來。走了之後想想,他真的是預知時至,曉得哪一天走,老朋友都去看看。這也是給大家一個信息,念佛是真的,極樂世界真有,阿彌陀佛真有,念佛往生不是假的,他真度眾生。
    總結就是看破、放下,了解事實真相,什麼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,所以教你放下,放下就是。真正發心弘法利生,也是一部經,決定不能搞多,搞多就錯了。無論什麼經都好,平等的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,只要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你就能大徹大悟,大徹大悟之後完全平等,沒有高下。我們要相信,不要搞太多,太多那是蒐集資料,那是搞佛學常識,那不是搞開悟。要走開悟這個道路,就得遵守一門深入,讀書千遍,要遵守這個,這就是戒律,嚴持戒律。念佛可以得功夫成片,可以提升到事一心不亂,可以提升到理一心不亂。達到這個境界,也像賢公老和尚一樣,不說,往生以後你就明白了。
(文摘恭錄自2014/8/21《無量壽經科註》第四回學習班第75集)

2014年8月26日 星期二

轉貼: 怎樣才能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?


益西彭措堪布開示


有沒有什麼方法,能夠在目前自己活著的時候,就準確地判斷出自己臨終時是否能夠往生?我們就來談談,怎樣才能保證臨終時順利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

  業成熟果報的次第
 我們都知道,來世去哪裡完全取決於自己的業,也就是依靠業的牽引決定來世的生處。從總體上看,造惡業會轉生三惡趣;造有漏善業會生到三善趣;修集淨業資糧可以往生到清淨佛土。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為止,相續中已經積累了無量無邊的業。那麼,我們臨終的時候會受哪種業的牽引,下一世到底會在什麼地方受生呢?這就要看在臨終的時候,自相續中的哪種業先成熟。這個最先成熟的業就會牽引自己去相應的地方受生。



那麼,臨終時哪種業會最先成熟呢?


《俱舍論》中這樣講到:在自相續中許許多多的業裡面,重業最先成熟;如果有些業輕重程度相等,就看臨終時哪種業現前,這個業的果就會先成熟;如果幾種業在臨終同時現前,就看生前對哪種業串習的次數多,次數多的先成熟;如果有的業串習的力量也相同,就看造業的次序,哪種業先造,它的果會先成熟。

對於這個道理,古德曾經用一個比喻這樣解釋:在一個碼頭上只有一艘船,但是有很多人要過河。這時,如果來了一個大官,因為他的權勢大、力量大,所以一定是他最先上船渡河;如果來的人權力相同,就看誰離船最近,就先渡誰過去;如果他們離船一樣近,就看誰跟船老大比較熟悉,熟人先過;如果都是熟人,就看誰先打招呼,誰就先上船。

  又好比說我要出門買衣服。但是服裝店很多,我到底去哪一家呢?如果平時對於某一家店情有獨鍾,特別信任,就會毫不猶豫、不加選擇地直接去那家買;如果都差不多,就看哪一家店離自己住的地方比較近;如果都很近,就看平常習慣往哪個方向走;如果在同一個方向,同一條街上,就看當時遇到什麼緣,比如哪一家搞促銷,就會到那家去買。這樣就很清楚臨終時到底哪種業先成熟了。



  淨業成熟的情況

我們臨終的目標唯一是往生極樂世界,那麼,臨終的時候,能不能保證自己相續中的淨業首先成熟呢?現在我們依靠這種規律,來觀察一下就會知道。


首先看看自己相續當中的淨業是不是最重,重於所有的輪迴染業?

如果你淨業的成分非常大,平時根本不想輪迴裡的事,心心念念唯一想著阿彌陀佛,想要往生極樂世界,又一直不斷地念佛,迴向時心也很猛利,全部迴向於往生極樂世界。這樣非常精勤地積集淨業資糧,到臨終的時候,必定已經形成強大的勢力,這樣就決定能夠往生。

如果自己的淨業不是最重的,平時造的淨業和染業的勢力均等、不相上下,那就要看臨終時哪種業先現前,也就是遇到的緣能夠把哪種業引發出來。如果當時能夠遇到善知識、善道友,在一旁提醒自己一定要求往生,要憶念阿彌陀佛,並且給自己助念。依靠這種因緣,自己的心能夠轉到求生極樂淨土上面,能夠提起念佛的心。由於自己現前的心已經緣在淨土方面,一心念佛,這樣也能往生。


如果臨終的時候,淨業和染業同時現前。比方說,道友們在助念,自己的家人在一旁哭哭啼啼,結果自己的心既想往生又放不下兒女,這兩種心同時現前。那麼就要看自己平時在哪方面串習得比較多一些。如果自己平時很多時間用在念佛方面,心裡想阿彌陀佛,想往生極樂世界的次數多一些,那麼,這時求往生的心就會先冒出來,能夠迴轉心意,緣在念佛上面,從而實現往生。

如果平時串習的力量也是一樣的,就要看染業和淨業當中哪種業先造。但是這就很難把握了。

這樣分析完,一方面能清楚地知道,按照現在自己的真實狀況,到底能不能往生?另一方面也會明白,該怎麼做才能保證自己臨終時能夠往生。下面我們把這個問題展開來具體講講。



  淨業最重,決定往生


為了能夠更有把握、更穩妥地往生到極樂世界,現在必須做好最充分的準備。古人也說:“欲得其中,必求其上,欲得其上,必求上上。”所以,我們要以最保險的方式去做,這樣往生的把握就大。最保險的就是從“重業”下手,讓自己相續當中的淨業成為最重。這樣到臨終的時候,自己的心識才會被淨業的力量牽引,往生到極樂世界。徹悟大師曾經說過:“吾人生死關頭,唯二種力:一者心緒多端,重處偏墜,此心力也;二者如人負債,強者先牽,此業力也。”也很明確地指出由重業、強力牽引心識的道理。



  重心修淨業

怎麼才能讓自己相續中的淨業成為最重呢?首先要知道業的輕重依什麼來決定。對此,徹悟大師說:“業力最大,心力尤大,以業無自性,全依於心。心能造業,心能轉業,故心力唯重。業力唯強,乃能牽生。”意思是說,業沒有自性,它的強弱、輕重等完全由心決定。因為心能造業,也能轉業,所以心的力量最重。以重心就能形成強大的業力,眾生就是被這種業的力量而牽引受生的。如果學過唯識的教法,就會很清楚這一點。這個世界上力量最大的莫過於心。所以在造業方面,心的力量越強,所集的業就會越重。


徹悟大師又說到:“若以重心,而修淨業,淨業則強。心重業強,唯西方是趨,則他日報終命盡,定往西方,不生餘處矣。如大樹大牆,尋常向西而歪,他日若倒,決不向餘處也。” 意思就是,如果你以最殷重的心,來修集淨業,那麼淨業的力量就會很強,會成為重業,必定趨向西方極樂世界。到臨終的時候,決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,而不會生到別的地方。這就像大樹或者圍牆,平時一直向西邊傾斜,等它倒下來的時候,也一定是倒向西邊。它的重心就在西方的緣故。這樣就知道,想讓自己的淨業成為重業,平時心裡的重點就要落在西方淨土,對此念念不忘,到臨終時才會有強大的力量,牽引自己往生極樂世界。



  信願深切,淨業則重

  具體該怎樣以重心修淨業呢?徹悟大師又說到:“何為重心?我輩修習淨業,信貴於深,願貴於切。以信深願切故,一切邪說,莫能搖惑;一切境緣,莫能引轉。 ”這就是告訴我們,修習淨業的時候,要想讓它的力量最重,關鍵是信心要非常深厚,願力要至誠懇切。有了足夠程度的信願之心,那麼,無論是聽到一些非理邪說,還是遇到輪迴當中各種的順緣、??逆緣,自己的心都不會動搖,只會一心堅定的趨向西方。



這樣就知道,我們要在信願行的強度上用功,要讓自己內心深處真正對阿彌陀佛有強烈的信心,對往生有特別懇切的希求心,要讓這種力量完全勝過對娑婆世界的意樂。所以,首先要生起真實無偽的信願,然後每天不斷地加強它。能夠這樣做,讓自己的心完全專注在這上面,那麼心的力量就會不斷地增強。通過幾年、十幾年成千上萬次的串習,你的信願就會達到強有力的程度。到臨終的時候,決定會成為重業,牽引你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


  信願深重的根本是出離心



  怎樣才能有深重的信願呢?關鍵在於出離心。為什麼呢?要知道,信願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耽著世間,愛重娑婆。因為越是耽著輪迴世間的事,愛重娑婆世界的享樂,與它相反的心——看破世間,放下娑婆,希求極樂的心必然會越薄弱。因為欣樂和厭離是截然相反的心態,對輪迴有欣樂之心就決定不會厭離;而生娑婆和生極樂也是完全相反的兩條路,只要對娑婆深深貪戀,就決定不會欣求極樂。相反,如果生起了真實無偽的出離心,不再貪戀輪迴,那麼你所造的業決定不會再隨順輪迴。這樣就遠離了往生的違品;再加上對淨土法門越來越深入地了解、串習,決定會生起真實到量的信願之心,也就具足了順緣。如此一來,念佛,修集淨業資糧就會很有力量,因為心的方向已經決定。這樣出離心越強,求往生的心就會越重,你所修集的淨業就會相應地成為重業,到臨終時必定牽引你去極樂世界。



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出離心和信願的關係。



  造集染業的根源是沒有出離心


我們凡夫的心與生俱來會被世間的安樂吸引,會非常喜歡輪迴中的享受。無論是在物質方面還是情感方面,都抱有無窮無盡的幻想、計劃,這樣就會造下各種各樣的生死染業。



為什麼會這樣貪著、追求不捨呢?要知道,心有一種規律,就是對於安樂、有功德的事物會生歡喜心,進一步會去求取;對於痛苦、有過患的法會心生厭離,進而捨棄。我們把輪迴看成了一個美好的樂園,認為世間當中有真正的安樂、幸福,也就是認識上出了問題。那麼,遣除這種顛倒認識的方法唯一依靠出生正確的認識——看清輪迴的真面目,確定輪迴完全是苦海、火宅,根本沒有絲毫安樂可言。如果你在見解上能夠完全抉擇到量,心態必定會隨之發生巨大的轉變。會從原來對輪迴世間的滿腔熱情,變得索然無味,能夠非常乾脆地把輪迴中的事全部放下。一心想要從輪迴當中脫離出來,這就是出離心。有了這種心,決定不會再貪戀輪迴,會極為有力地遮止一切追求輪迴的心,也就不會再造生死染業了。



  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就是出離心

對於這個問題,我們首先要知道解脫和往生的關係。所謂“解脫”,指的是從惑業苦的系縛中脫出來。對於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來說,依靠自力解決這些我執、煩惱是相當困難的。但是依靠阿彌陀佛大悲願海的加持,一往生到極樂世界,就能徹底解決這些輪迴雜染法,從此只進不退,能夠很快成佛。所以說,往生就是解脫,這兩者是一樣的。如此一來,我們就把一個寬泛的解脫主題,明確地定位在往生淨土上面。正所謂“一門即是普門”,往生極樂是一成一切成,一了一切了的捷徑。在這上面成功了,整個解脫成佛的大事都能圓滿成辦。所以,修淨土法門,最開始一定要認清往生就是解脫,自己的解脫大事就靠往生來成辦。對此心裡要完全確定,這一點相當重要



這樣觀察下來,“出離心”就是看到輪迴過患,想要出離,知道解脫的利益,唯一希求。在這裡,把出離心的內涵配合在往生上:見到輪迴的過患,就是認清娑婆世界純粹是苦,毫無安樂,從而徹底地厭離娑婆;既然往生就是解脫,那麼希求解脫就成了希求往生。所以說,出離心就是厭離娑婆,欣求極樂的心。



  出離心的作用


有了真正的出離意樂——欣厭之心,就會像遊子想盡快回到家鄉那樣,一心期盼早日回歸極樂淨土。這樣你心上就會出現一個極大的轉變。原來對於娑婆世界非常愛重,對極樂世界則是無關緊要的態度。等到真正生起出離心的時候,就會完全反過來,變成重視極樂世界,不在意娑婆世界。也就是心上的比重會變成對娑婆世界的心最多佔5%,對極樂世界的心大於95%。如果這種心再進一步加強、加重,那麼你的心就可以全部從輪迴當中抽出來,一心求生極樂世界。



所以要知道,有了真正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出離心,你的整個身心會完全被攝持住。你在行為上會唯一修集淨業。那時你會從早到晚,心心念念就是阿彌陀佛,就是極樂世界。無論吃飯穿衣,工作生活,包括睡覺的時候也不會忘記念佛。而對於娑婆世界裡的一切都只是隨緣而過。打比方說,一個人要回家鄉,在路途當中暫時住在一個旅館裡面。他一心盼望的就是啟程的日子早日到來,我好趕緊回家,而對於這個旅館絕對不會作任何長久的打算。同樣,如果一心想要往生,暫時生活在娑婆世界的時候,能夠吃飽穿暖心裡就滿足了,不會把世間裡的任何事情當成重點來做,也不可能在這上面還有很多追求。


相反,如果你沒有出離心,只是在表面上信佛、念佛,對於娑婆世界的貪求仍然很多,心裡重視的還是輪迴裡的事。那麼,必定是信心淺,願力弱,造下的染業重,淨業輕。往生極樂世界就會成為相當困難的事。



  你能往生嗎?

我們現在觀察一下自己的心,到底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重,還是繼續留在娑婆世界的力量大?


如果提到洋房車子、嬌妻美妾、升官發財、上網娛樂等五欲享受的時候,你心裡一點興趣也沒有,反而很想出離這些輪迴裡的染法。那就說明你粘附在這個世界的心力量很小。如果一提到極樂世界,你心裡馬上生起特別強烈的歡喜心、希求心,就想立即往生到那裡,有很深重的信願。對比這兩種心,結果發現對娑婆世界的心遠遠沒有求往生的心重。你就可以確定自己基本能往生。因為你心的重點就在極樂世界,在這股力量的牽引下,往生的可能性就很大。

相反,如果一提到極樂世界,心裡一點觸動也沒有,念佛的時候也是散散亂亂、漫不經心地隨口溜下去,或者僅僅是趕速度、湊數字。表面上說我要修淨業、求往生。實際上想去極樂世界的心微乎其微,完全沒有力量。但是,對於娑婆世界就不是這樣了。錢財名利、感情子女、聲色享受……樣樣都貪。就連對幾件衣服、一點吃的東西,都有非常濃厚的興趣。像是每天非常精心地打扮自己,花很長時間佈置房間,甚至買個東西也要精挑細選、費盡心思。至於聲色娛樂方面,那更是興致勃勃,玩的不亦樂乎。狂歡幾天幾夜都絲毫不會疲厭。如果你對輪迴的事有這麼濃厚的興趣,對娑婆世界的貪心這麼重,那就很危險。這就意味著你心上有無數根繩子緊緊地綁在娑婆世界,綁在你認為的美好事物上面。既然這個世界對你的吸引力這麼大,那麼你多半是要繼續留在輪迴裡了。



  念佛不得往生的根本原因

通過剛才的觀察,你屬於哪種情況呢?如果你對極樂世界的心很重,完全超過重視娑婆世界,很有把握往生,那就非常隨喜。但是,很多人會是後一種情況。雖然學了淨土經教,也在不斷地念佛,甚至學佛、念佛幾十年,可是按照上面說的標準觀察下來,還是存在很大問題。


仔細觀察就會發現,儘管自己每天口中念佛,也發願往生,做善法之後也會說迴嚮往生極樂世界。但是內心深處還是貪著輪迴,心仍然陷在娑婆世界當中。其實念念造的都是輪迴的業,一生幾萬天累積下來,相續當中充滿了輪迴業、惡趣業。所以在你業的賬本上,輪迴的染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,相比來說,真正能往生的淨業就少得可憐。輪迴方面的事情,只要粘上一點,十天、半個月心都下不來。無論是哪種五欲享受,一旦觸及,很快就圓滿了前行、正行、後行,而且數量多,持續的時間長,程度又特別的深。一遇到悅意的對境,不必刻意地作意,依靠無始以來的習氣,能夠任運地現起各種不清淨的心念,而且每一念都起得非常強。

但是,對於西方極樂世界,對於修習淨業資糧,說實話,心的力量是很薄弱的。你可以捫心自問,自己一輩子有幾次發自內心的想往生?又有幾聲佛號是在真信切願的攝持下念出來的呢?所以,念佛不得往生是當前存在的一個很嚴峻的問題,也是很普遍的一個問題。

其實,念佛不難,一句佛號大家口頭上都能重複。但是,真正生起信願是相當不容易的,必須真正從心底深處生起非常猛利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心。而現在的人大多??不重視培養出離心,所以真正的信願很難產生。



  臨終時的外緣非常重要


如果觀察自己的心,發現淨業和世間染業的輕重程度基本相等。那就要看第二個條件:臨終時哪種業最先現前。這取決於臨終時遇到的外緣。

在《眾經撰雜譬喻》當中,有這樣一則公案:曾經有個僧人在草間行走,忽然聽到有聲音叫住自己。僧人很驚訝,向左右看去,結果見到一條大蛇。蛇對僧人說:“您知道阿耆達王嗎?”僧人說知道。大蛇又說:“我就是阿耆達王。”僧人覺得很奇怪。(我們知道,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,阿耆達王親近過佛,在佛前聽過正法,而且造了很多佛塔,並且供養過佛和僧眾。)大蛇又說:“本來我生前做過很多善法,但是臨終的時候,旁邊人的扇子掉到我的臉上了,當時我就生起了嗔恨心,因為這個原因,所以投生為蛇。”後來僧人給大蛇講經,大蛇七天不吃不喝很歡喜地聽法,命終生到了天上。


本來他的因緣那麼好,直接親近過佛,也信仰三寶,做了不少福德。如果當時沒出意外,再怎麼也不致於墮落成旁生。那麼,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?顯然是臨終時出現的外緣導致他惡業先成熟了。所以說,臨終時的境緣相當關鍵。如果在那個緊要關頭,身邊有道友幫忙助念就會非常好。因為依靠善友的提醒,能夠引發求往生的心,從而使淨業先成熟,這樣也能往生。



  重視往生,充分準備

怎樣才能保證自己臨終的時候身邊有善友提醒、助念呢?這就要看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了。如果對往生有非常重視的心,把它看得比一切世間的事都重要,那麼肯定會提前把一切相關的事都準備好。


也就是說,會提早跟家人交代好:我臨終的時候怎麼請佛友來助念;你們在一旁不能哭喊,也要跟著念佛;出現各種突發狀況怎麼解決等等。方方面面會周密、細緻地交代好。像這樣,平常已經安排得十分妥當了,真正到臨終的時候,大家就不會手忙腳亂,能夠自然按這個規矩來辦,也就不會有惡緣出現。到時候自己的心也早就訓練好了,所以會很自然地專注在祈禱阿彌陀佛、求生極樂世界上面,這樣就能很順利地往生了。

其實,我們一輩子修行,就是為了臨終的時候能夠往生,從而徹底解決生死大事。所以,真正有心的人一定會把往生極樂世界作為自己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,必定會提前準備妥當。就像我們舉辦奧運會時那樣,七、八年前就開始準備了。因為非常重視這件事,所以方方面面都十分周到。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很圓滿。另外,你不要說我家人不信佛,很頑固,覺得談死亡很不吉利,到臨終時只會把我送到醫院等等。這些都不是最嚴重的問題。因為每個人都有智慧,如果你真正重視往生,肯定能想出解決的辦法,也必定可以擠出時間提前把這件事訓練好,絕對可以準備得非常完善。打比方說,有些女性特別在意自己的形象,無論生活、工作有多忙,家裡的事情再多,也絕對不會讓別人看到自己蓬頭垢面的樣子,必須花上幾個小時,從頭到腳打扮得非常好之後才出門。為此再辛苦也認為很值得。這就是因為她特別重視這件事。所以,關鍵就看你有沒有這個重視的心,是不是真的在意自己的生死大事。有了重視往生的心,一切都不成問題。



  沒有出離心就不會重視往生


  怎麼才能重視往生這件事呢?這就要看你心裡到底是想解脫還是想要繼續輪迴?也就是有沒有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出離心。

如果沒有出離心,對輪迴裡的事特別貪著,對於世間上的享樂是真心的喜歡。結果一有機會肯定會毫不猶豫地衝進去,絕對不會拖延。比如,今天幾點鐘有球賽,或者有歌舞節目、韓劇、美劇等等,那是半分鐘都不能耽誤的,馬上湊到電視機旁,看得津津有味。或者今天要到哪兒去旅遊、去玩耍,或者吃大餐等等,在這些方面也是特別的積極主動,會滿腔熱情地去做。

這樣下去,往生極樂世界的分量,在你心裡就會越來越輕,求往生的心也會越來越淡。在一切事情當中,它已經排到了最後。儘管幾十年前就開始信佛、念佛,口口聲聲說要去極樂世界。然而事實上,這些早已成為一種表面形式。念佛、修行成了一種簡單的敷衍,心裡沒有真實的求解脫心,沒有想往生的意樂。到最後,變成了每天例行公事一樣,應付著念完淨業功課就算完事。

在這幾十年當中,每次念佛都發不起真實求往生的心,沒有一天好好修持過淨業資糧。也沒想過要提前給家人交代好臨終助念的事。每天都在為來世繼續流轉輪迴增添因緣,對往生極樂世界完全沒有準備。這樣,到死亡現前的時候,措手不及、驚慌失措,不必說往生極樂世界,能不墮落惡趣就很不錯了。很多人看到這種情況還怪阿彌陀佛:他一生精進修行,怎麼沒往生呢?這只是不懂道理的想法而已。自己根本沒有出離心,沒有信願,天天做的都是表面上的事,怎麼可能往生呢?


現在很多人身上普遍存在這個問題。因為沒有出離心,導致生不起真信切願,所以根本不重視往生這件事。反過來說,如果有出離心,那麼一定會把這件事看成重中之重。必定會把臨終時的一切事情提前準備妥當。

總而言之,來世的去向取決於臨終時最先成熟的業。往生極樂世界唯一依賴淨業。所以務必現在就開始準備,最好能夠使淨業達到最重,這樣往生的把握才會最大。最低也要讓淨業在臨終時現前,有好的因緣幫助自己往生。如果這兩點都把握不住,雖然念佛修行,也只能種個遠因,將來肯定能往生,但是要想今生結束就生入極樂世界,這個的可能性就很小。那麼,把握好這兩者的關鍵是什麼呢?唯一是出離心。有了出離心,一方面在境上能夠出離染污外緣;另一方面從心裡會出離對輪迴的貪染。以這樣清淨的心,會逐漸遠離貪嗔癡等煩惱,也不會再故意去造集追求名利享受,散亂、放逸等各種各樣的身口意染污業。念念積集的都是求解脫的清淨業,是能夠往生的清淨資糧。以這樣清淨的心念佛,淨業必定會逐漸加深,跟阿彌陀佛會越來越相應,這樣就很容易往生。所以大家一定要在這上面下功夫。


為了臨終時能更保險的往生,下面再簡單講講應該注意的兩件事。

  斷除惡業方能往生

想要往生極樂世界,一定要盡量斷除惡業。當然,對於凡夫眾生來說,一點惡業也不造是不可能的,但是一定不能再造大的惡業。心里至少要有慚愧心,要想到,我現在已經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,不應該再做壞事。然後儘可能地多做好事。


  為什麼呢?印光大師說過:“善人念佛求生西方,決定臨終,即得往生。以其心與佛合,故感佛慈接引也。若雖常念佛,心不依道,則心與佛背,便難往生。”意思是說,善人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臨終的時候決定能夠往生,因為以他的善心能夠跟阿彌陀佛相合,所以會感得佛慈悲接引。如果一邊唸佛,一邊還在不斷地造下各種殺盜淫等的惡業,這樣黑業已經把心障蔽住了,心是黑的,跟佛心徹底相背。這樣即使佛在你面前出現,由於你的惡業太重,也見不到佛,根本沒辦法跟佛心感通,也就很難往生了。

有人會說:“張善和平生以殺牛為業,後來他臨終時十念念佛也往生了。這又怎麼解釋呢?”這個問題,一方面是因為他過去世已經修過很深的善根,這一世在臨終時才會遇到善緣,結果就得佛接引,成功往生了。但是這種情況非常罕見,幾千、幾萬個人裡面也找不到一個。另一方面,張善和以殺牛為生,????是因為他在世的時候根本不知道該斷除殺業,不知道有極樂世界,應該念佛求往生。結果到臨終時惡報現前了,才幡然醒悟,叫妻子趕緊去找僧人救自己。那個時候,他能夠很猛利地懺悔,求生淨土,念阿彌陀佛。因為他有誠心,有真實的信願,所以阿彌陀佛會攝受他。其實,他的心力非常強,一般人很難達到那種勇猛程度。他一聽說有極樂世界,知道有阿彌陀佛,當下就發起了猛利的信願之心,求生極樂淨土。像他那種人,如果提前十年知道念佛,肯定十年前就成就了。

現在我們看看自己,早在幾年、十幾年,甚至幾十年前就听過有極樂世界,知道要念佛求往生。可是直到今天,心仍然是疲疲軟軟的。對阿彌陀佛的信心不是越來越強,反而變得越來越弱;求生的願心也是越來越差;念佛都成了隨口溜。但是造的惡業卻是越來越重,身心的狀態越來越差。情況已經這麼危險了!相比於心相續當中那些深重的惡業,有口無心、輕描淡寫地念佛、修行無異於杯水車薪,這要想想:這樣能不能往生。不是佛不慈悲,實在是自己的心離佛太遠,跟佛的願海相應不上。

有人會想:“不是說能帶業往生嗎?”所謂“帶業往生”是指我們凡夫人的力量非常有限,很難在一生當中斷惑證真,如果要等到開悟後成就聖者果位,徹底斷除一切業惑再往生,那對於我們來說就太難了。所以,阿彌陀佛發下種種的大願,我們凡夫人只要具足信願,發心念佛之後,不造大的惡業。盡可能地斷除惡業,修持淨業。這樣一來,雖然還有業沒消完,但念佛的淨業佔了上風,和阿彌陀佛的願海合上去了,就仗佛願力攝持而生到了淨土,一生到淨土,沒有起煩惱造業的因緣,也就徹底超出了生死,這樣叫做“帶業往生”。而不是說,因為能帶業往生,所以我可以明知故犯隨便造惡業。這樣根本不可能往生,阿彌陀佛是不會鼓勵你造惡業的。

  一心決斷方能往生

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心理:一方面想去極樂世界,認為那裡很好,我要往生;另一方面又很貪著娑婆世界,認為輪迴世間的事也很好,也想佔有。實際上,這是非常矛盾的想法。真正觀察下來,他的心多半是重於輪迴世間,不是真正肯去極樂世界。這種情況是很難往生的。


  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對於我們取相凡夫來說??,一個分別心沒辦法走兩條路線,不可能既在娑婆又去極樂。當然,已經成就的人,意識化現多少都可以。一個去極樂淨土,一個在娑婆世界也沒問題。但是我們只能選擇一條路,想要往生極樂世界,就必須捨棄輪迴世間。


因此,你的心一定要有個決斷,不能模棱兩可,想要腳踏兩隻船。必須要有徹底的出離心,就想從娑婆世界出去,往生到極樂世界,這樣才有希望往生。打比方說,如果覺得現在住的地方不好,想要搬到另一個地方去。那就一定要離開這裡,才能搬到那邊。這樣,心裡必須是真正想去,才會毫不猶豫地搬過去,一旦心裡猶豫不決,搖擺不定,就不可能搬過去了。同樣,想去極樂世界的心必須非常的決定,不能有絲毫的遲疑、動搖,必須有這樣的決定求往生心才行。

所以我們要知道,雖然念佛法門是易行道,是每一個凡夫都能修成的。但是,要知道,如果你求生極樂世界的心,連吃一根冰淇淋的意樂都比不上,那也根本不可能往生。因為如果你吃一頓美食都是那麼的發自內心,那麼的真心實意,但是對極樂世界的心卻是那麼的輕,那麼的弱,顯然輪迴染業的力量已經遠遠勝過了往生淨業的強度。如果你能夠興致勃勃地花上幾個小時去逛街、買衣服,卻從來沒有為臨終做過準備,顯然臨終時現前往生助緣的希望非常渺茫。這一切都是沒有出離心導致的。所以說到底,念佛法門再容易,是仰仗他力的易行道,也不可能無條件往生。你必須努力培養出離心,才會有真正的信願,臨終時才會有把握隨淨業的力量成功往生到極樂世界。



  (摘自益西彭措堪布<往生之路>)

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

轉貼: 【生活七種禪】

【生活七種禪】1、示弱而不逞強,示拙而不逞。2、不懂裝懂是聰明,懂裝不懂真智慧。3、忍人所不能忍.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。4、身做好事,言說好話,心存好念。5、大悲無淚,大悟無言,大喜無聲。6、心中有佛,在家也是出家;心中無佛, 出家也等於在家。7、君子相交,隨方就圓,無處不自在。


【生活七種禪】
1、示弱而不逞強,示拙而不逞。
2、不懂裝懂是聰明懂裝不懂真智慧
3、忍人所不能忍.方能為人之所不能為
4、身做好事,言說好話,心存好念。
5、大悲無淚,大悟無言,大喜無聲。
6、心中有佛,在家也是出家;心中無佛, 出家也等於在家。
7、君子相交,隨方就圓,無處不自在。

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

無量壽經科註 第四回學習班

目錄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playlist?list=PL9sOM1XBFQGHJcT4ru7Sp5_3hVgtG8P4r

重點  
 65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dY-drvLNbNA

66  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n63SpMpVY0A

轉貼:峨眉山百歲高僧通永老和尚講成佛心法

峨眉山百歲高僧通永老和尚講成佛心法,顛覆90%的修行人




徒兒:我天天打坐、讀經、磕頭,這樣努力能成佛嗎?
師父:成不了。
徒兒:為什麼?
師父: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,佛也不讀經。
徒兒:佛是怎麼成佛的?
師父: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。
徒兒:佛都想過什麼?
師父: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,如何讓別人好,如何讓世界、讓大家都得道。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,天天想著捨下自己,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。天天想著如何去承擔責任,而默默的去付出,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。只要大家都能好了,都能認識自己的責任,都能理解和合了,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欲望的貪圖了,他就滿足和高興了。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!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什麼,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、要得到什麼,只是想著怎麼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。
徒兒:所以我天天想著成佛,就成不了佛,是因為我在要求得到。佛是什麼都不要的,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,完全是捨得自我的真心,行願之道做出來的。
師父:是啊,佛沒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。佛想的事情,你卻不想也不做,能成佛嗎?再說,佛也不是成的,而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。
徒兒:那我也要開始舍自己,這樣做就可以成佛嗎?
師父:不能。如果你是為了成佛而做而舍,那不是舍。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、有交換。不能成就。
徒兒: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的舍呢?我該如何做啊?
師父:如果感覺到自己在舍,就沒有舍。你知道佛舍的是什麼嗎?
徒兒:是福報和功德吧?
師父:是的。他舍的是無量的德。那你有嗎?
徒兒:不知道,或許沒有吧?
師父:你知道什麼是德嗎?
徒兒:不為自己,好好做人,幫助別人。
師父:這只是形式的表面,是空洞的理論而已。因為你沒有達到無私無我的心,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無私、什麼是無我。你連相都沒有破,哪里有功有德阿?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,是在無相境界。那是內心的意識念頭的戒道啊。因為你在做人之中、在生活裏,有太多的私心雜念,有太多的要求妄想。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,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。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!所以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清淨都沒有,連真正的戒都沒有搞明白,起心動念天天還在犯戒之中!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為了自己得到。走的都是形式戒,是相戒,是外道。而非念積念修,非心戒。不應正道,不在無相。所以沒有正心真意,沒有找到善與德的標準,也沒有去掉自我的惡意貪心。更沒有功德可言。如何有道啊?
徒兒:那我也要開始舍心修行了。
師父:你知道怎麼才叫舍?如何舍?念念都在舍中,都在戒中,你知道舍的是什麼?
徒兒:舍也有這麼多的內容啊?我還真的不知道。
師父:修的內容基礎都在這裏,你連這個都不知道,只能說你天天在犯戒造業之中。那你今生能成什麼道啊?不用說修行和學佛了,連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,完全在地獄因果道中。在你這個境界中,竟然天天拿著佛的經書,說著佛的話,更是犯下誹謗之罪。
徒兒身上已經出汗,聲音顫微微的說,那就請您指教我吧!
師父慈悲的說:所謂的舍,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,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,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,承擔磨難的考驗。外在的一切惡意、誹謗、逆境,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,而非是他人的錯誤。所以不可以用對與錯來看別人、看問題,而只能以正與邪來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,在念念中來放下這個自我。因此,你首先要捨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欲望,才能進入清淨。


上通下永老和尚,是當今峨眉山德高望重、可謂現在峨眉山“鎮山之寶”級別的高僧。解放前在峨眉山開悟,其悟境得到聖欽大和尚(早年在揚州高旻寺開悟者,掛“破參牌”)、袁煥仙先生(成都"維摩精舍"創立者,當今國學大師南懷瑾之禪宗師父)的印證。

2014年8月4日 星期一

轉貼: 【受責罵也是一種幸福】



有一位在森林裡修行的人,非常的純淨,也非常的虔誠,每天只是在大樹下思維,冥想,打坐。
一天他打坐感到昏沉,就起身在林間散步,偶然走到一個蓮花池畔,看到蓮花正在盛開,十分的美麗。
修行人心裡,升起了一個念頭:
這麼美的蓮花,我如果摘一朵放在身邊,聞著蓮花的芬芳,精神一定會好得多呀!
於是,他彎下身來,在池邊摘了一朵,正要離開的時候,聽到一個低沉而巨大的聲音說:
是誰?竟敢偷採…我的蓮花!
修行人環顧四周,什麼也看不到,只好對著虛空問說:
你是誰?怎麼說…蓮花是你的呢?
我是蓮花池神,這森林裡的蓮花都是我的,
枉費你是個修行人,偷採了我的蓮花,心裡起了貪念;
不知道反省,檢討,慚愧,還敢問這蓮花,是不是我的!空中的聲音說。
修行人的內心,升起了深深的慚愧,就對著空中頂禮懺悔:
蓮花池神!
我知道自己錯了,從今以後痛改前非,
絕對不會貪取…任何不屬於,自己的東西。
修行人正在…慚愧懺悔的時候;
有一個人,走到池邊,自言自語:看!
這蓮花開得多肥,我該採去山下販賣,賣點錢;
看能不能把昨天,賭博輸的錢贏回來!
那人說著…就跳進蓮花池,踩過來踩過去,把整池的蓮花,摘個精光;
蓮葉全被踐踏得不成樣子,池底的污泥也翻了起來。
然後他捧著,一大束蓮花,大笑揚長而去了。
修行人期待著.... 蓮花池神會現身制止,斥責或處罰,那摘蓮花的人;
但是池畔…一片靜默。
他充滿疑感的,對著虛空問道:蓮花池神呀!
我只不過謙卑虔誠的,採了一朵蓮花,你就嚴厲的斥責我;
剛剛那個人,踩了所有的蓮花,毀了整個蓮花池;
你為何一句話…也不說呢?
空中蓮花池神說:你本來是修行人,就像一匹白布,一點點的污點,就很明顯;
所以我才提醒你,趕快去除,污濁的地方,回復純淨。
那個人,本來是個惡棍,就像一塊抹布,再髒再黑,他也無所謂;
我也幫不上他的忙,只能任他自已,去承受惡業,所以才保持沉默。
你不要埋怨,應該歡喜…
你有缺點…還能被人看見,
看見了…還願意糾正教導你,
表示你的布,還很白,值得清洗,這是值得,慶幸的事呀!
什麼是天空…最美的時刻呢?
就是:有幾朵純白的雲,橫過天際的時刻…
雲的純白…反襯出天空的湛藍。
雲不能太多…天會顯得零亂。
雲不能太大…天會顯得狹窄。
因此,天空最美的時刻…也正是雲,最美的時刻。
而人最美的時刻…是保持覺察的時刻。
【覺林精舍官網】:http://www.juelin.com.tw/
【福慧蘭若網址】:www.facebook.com/FuHuiLanRuo
( 圖文編輯:覺林精舍 )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