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9月30日 星期三

淨空老法師: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254集--日常生活當中要練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


摘自淨空法師《2014大經科注》第254集2015年9月27日講於香港
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: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一十三頁倒數第二行。
  【解】又《淨土修證儀》雲:“十乘之理觀,能發九境之魔事。
  這是講修觀,修觀也相當不容易。為什麼?
  【解】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。淨土之事觀,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為境故,永絕魔事。
  這還是大乘經上常說的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。
  為什麼會有魔事?只要沒有離開“五蘊”、沒有能離開生死,就會出魔事換句話說,六道裡頭有魔事。四聖法界比我們強,他們最低阿羅漢,聲聞法界,清淨心現前了,這個我們要懂得。
  淨土的觀法完全是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,心無邪念,念佛人講功夫就在這一句。們念佛還有雜念、還有妄想,跟這一句佛號混雜在一起,這個就會有魔事,功夫不得力,原因在此地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練,鍛煉。煉什麼?大乘經裡頭說得很清楚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就是佛
  不起心、不動念是《金剛經》上講的“無住”,生起這一聲佛號,這聲佛號相續不斷,一句接著一句,這是“生心”。這生的什麼心?生的阿彌陀佛的心,是以阿彌陀佛為境界,永絕魔事。
  下面說得好:
  【解】心無邪念時,則聖境現前,光明發顯。
  “光明”是智慧。所以我們念佛,一定要懂得經題上的開示。這個經題後半段,“清淨,平等,覺”,“清淨心”現前,阿羅漢的境界,阿羅漢跟辟支佛,都在這個境界裡頭,“光明發顯”了,這是小果。“平等心”現前了,“平等心”是沒有分別,重要,你第一個得到的是清淨心,向上提升是“平等心”。“平等心”是“事一心不亂”,“清淨心”是“功夫成片”。“覺”這個字,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生實報莊嚴土,大徹大悟。
  【解】彌陀果德,無量清淨。是故彼國,永絕魔事。
  西方極樂世界,根本就沒有魔事,為什麼?阿彌陀佛的光明無處不照,光明所照之處,生無量智慧,無量功德,哪裡會有魔事?當然沒有,這是西方極樂世界正報殊勝,依報也殊勝。
  【科】辛二、無時戾
  “戾”是違背的意思。
  我們看經文:
  【經】亦無四時。寒暑。雨冥之異。 
  這些現像在極樂世界都看不到,念老的註解注得很清楚。
  【解】“亦無四時、寒暑、雨冥之異”。“四時”者,春夏秋冬。“寒暑”者,大冷大熱。“雨冥”者,陰雨。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,此顯第三種莊嚴性功德成就。《論注》曰:“性是本義。言此淨土,隨順法性,不乖法本。
  性,本來就有,不生不滅,它是一切法的根本,一切法都是從它而生,惠能大師講得很清楚、很明白,告訴我們,“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”。自性是能生,萬法是所生。自性本自清淨,不是修的,“本不生滅”,不生不滅,所以它稱為“本性”。“本自具足”,具足什麼?具足萬法。要不具足萬法,怎麼能生萬法?生萬法是萬法現,不生萬法是萬法隱隱,不是沒有,有,遇到緣它就現前,緣千變萬化。
  所以,自性現,不能說它有;不現,不能說它無,它沒有生滅,不生不滅。現萬法,不能說生;不現,不能說滅。這個要我們細心去體現,這是一切萬法的大根大本,哲學裡面所說的“本體論”,這是“本體”。世間哲學講“本體”還沒有講到,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了,講得很清楚、講得很明白。
  “本自具足”裡面具足什麼?具足萬法。祖師大德將“萬法”分為三大類,便於教學:一個是無量智慧,一個是無量德能,另外一個是無量福報。福德,只要你明心見性,智慧、德能、相好、福報統統現前,真正是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,它不生不滅,一切稱心隨意。一切法從心想生,想什麼現什麼,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不是變魔術,法性功德,本來如是,所以叫“如如”,“性如其相,相如其性”,這一句是《往生論》裡面所說十七種功德莊嚴裡面第三種,“莊嚴性功德成就”。
  【解】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,此顯第三種莊嚴性功德成就。《論注》曰:“性是本義。言此淨土,隨順法性,不乖法本。又言,性是必然義,不改義。如海性一味。眾流入者,必為一味。海味不隨彼改也。”
  陸地上的河流,統統是流入大海,流入大海一定是鹹味,所以流入者,必為一味。“海味不隨彼改也”,不隨大地山河河流,不隨它改,它一定歸大海變成一味。
  【解】今於天,則無四時等異。於地,則無江海山谷之相。
  極樂世界沒有這些東西,它有七寶池,沒有江,沒有海,沒有海洋,也沒有山谷,地是平整的,大地你一望無際,是平地。
  【解】唯是寬廣平正,黃金色地。
  黃金,經本里頭說得很清楚,黃金是鋪路的,黃金為地。極樂世界,無量無邊珍寶出現的,為什麼?那個地方的居民,他們的心是“清淨,平等,覺”,同居土裡面是清淨心,方便土裡面是平等心,實報土裡面是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跟我們這個地方完全不一樣,我們這邊的六道嚴重的染污。現前我們居的這個時代,二十一世紀,真正是五濁惡世,佛經上這一句話,來說明我們現前這個地球,一點都不錯,不能不承認。
  我初學佛的時候,六十年前,我讀到這一句經文,我總是以為,佛菩薩講得太過分了。六十年之後,六十年不長,今天這個社會,用“五濁惡世”來形容,一絲毫都不過分。這六十年變化太大了,人把倫常、道德全都丟失了,左丘明這一句話應了。左丘明跟孔子同時代人,他們是老朋友,他在《左傳》裡面寫的,“人棄常,則妖興”。“棄”是放棄,不要了。什麼東西不要了?“五常”。
  “五常”是什麼?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是做人的標準。人所以跟畜生道不一樣,是什麼?人懂得這個五種德行。仁”是愛人,“義”是循理,那個時候的人,確實有仁、有義、有禮、有智、有信,這是做人的標準。如果這五個字都沒有了,不仁、不義,無禮、無智、無信,那跟畜生沒有兩樣。所以左丘明說,“人棄常”,把這五種“常道”放棄了、不要了,這世界是什麼?妖魔鬼怪,這才妖興。
  人活在這個世間苦,真正是苦不堪言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都是惡業。惡業之所感是三惡道,三惡道我們想想,今天人所造的誰能夠避免?普遍都在造,感的三惡道的果報,必定超過古時候,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。我們細心去觀察,非常可怕!
  我們是非常幸運的少數人,在這一生能遇到佛法能遇到淨土法門,遇到這一門易行難信之法,只要我們能相信,依教修行,都能夠離苦得樂。離苦一定要離究竟苦,究竟苦是什麼?是六道輪迴,不能再搞輪迴了。
  ......
  我們今天的麻煩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跟著根、塵相接觸統統起來了。統統起來是怎麼回事情?造業。執著這個身是“我”,執著境界是“我所有的”,這就是六道凡夫。
  起心動念這個心念,與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相應,善業;與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相悖,惡業。善業感三善道的果報,惡業感三惡道的果報,全都是假的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可是你迷而不覺,你沒有悟,沒有悟就真有苦樂的感受。好像我們作夢,夢中有沒有苦樂感受?有。夢醒了?醒了就沒有了。你在夢中你醒不過來,不但六道輪迴是夢中,把你提升,四聖法界還是夢中,六道是惡夢,四聖是好夢、美夢,不管是美、是惡,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,醒過來“覺後空空無大千”,什麼時候你覺悟、大徹大悟?“我”沒有了,“我”所有的一切也沒有了,這是真的。
  “覺後空空無大千”,“無大千”好,回歸自性,這個地方講的“無為法身”,就是回歸自性。法身菩薩真的醒過來了,“法海一味”,一味是平等的。
  我們學佛,特別是修淨土,平等重要!“清淨心”生凡聖同居土;“平等心”生方便有餘土;“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”生實報莊嚴土。不能不知道。所以修淨土的人常常要念到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。
  我今天的“平等”跟昨天比一比有沒有進步,有進步是好現象,沒有進步恐怕會障礙往生。為什麼?不清淨、不平等決定造業,清淨、平等不造業了,把一切人、事、物、真相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真相是什麼?真相是假的、是空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的好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、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”,真的,字字句句都是實話,佛希望我們覺悟,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心上,放在心上就是迷惑顛倒,真正放下就覺悟了第一個“身體”,“身體”不是“我”,“我”不生不滅,“身體”有生滅,身體是假相,眾生全是假相,世界也是假相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所以這一段的密意,是“莊嚴性功德成就”,極樂世界無比的殊勝。
  ......
  【解】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。
  “ 帝釋天”我們中國人稱他為玉皇大帝,他所統轄的這個世界,它旁邊周圍還有三十二天,一邊有八個天,四八三十二,分在它的東南西北,忉利天在當中
  【解】四天王天居山半腹。
  “四大天王”,我們一般人講“四大金剛”,他是四王天,這還都是在欲界。我們上去是四王天,四王天上去是忉利天,四王跟忉利沒有離開須彌山。
  【解】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。
  這是佛在經典上告訴我們的,下面有個按語、括號,黃念老說的,念老是個科學家,學科學的,你看他的按語。
  【解】(按:太陽繞須彌,過去有人認為須彌山在地球上顯係誤會,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,南瞻部洲即地球,至於所謂“水”者指流體,“海”者指流體會積之處,非世間之寶海也。)
  這個我們要知道,要能夠會通,不至於產生誤會。
  【科】庚二、正說。(寬正自然)
  我們看經文:
  【經】唯以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,寬廣平正,不可限極。
  這是為我們說明、介紹極樂世界,是我們居住的所在,是我們的生活環境,也是我們學習的環境。極樂世界很大,我們無法想像,真的是不可限極,我們必須要認識它,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會非常嚮往它,為什麼?這地方太好了,值得我們永久居留,我們應該到極樂世界去,而且到極樂世界不難。
 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:
  【解】唯以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。“自然七寶”者,《會疏》曰,娑婆穢國。
  “娑婆”是釋迦牟尼佛現前這個教區,這個教區是污穢,不是淨土,人不善,物不干淨,所以是雜業所感
  極樂世界是淨業、是清淨心,心淨則佛國淨。我們這個地方是妄想、雜念、善業、惡業混雜在一起,現前這個世界人造的業惡多善少,所以變成這個樣子。
  古時候,不要說很久,二戰之前這個世界還很可愛,居住的環境不錯,學習的環境也不錯,中國人都是受過倫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、聖賢教育,雖然是比不上過去了,但是比今天好太多了。
  今天的社會要跟二戰時候比,二戰時候的社會好,比現在好太多了,這是我們親身經歷的。那個時候地球上人口沒有現在這麼多,二戰結束的時候中國人口是四萬萬五千萬,現在我聽說將近十四億,這六十年多了十億人。那時候四億,現在十四億,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聖賢教育完全丟棄掉了印光大師有言,如果完全把中國傳統文化丟掉,一昧去學西方的,他說中國大概不到一百年,弊病都出現了。現在果然如此
  現在怎麼辦?要拯救。現在有人說,我們要走回頭路是不是?說這些話,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認識,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,它是大道,它跟大自然的運行融合成一體,萬古常新“ 常新”是什麼?它適合,適合任何時代,適合任何地區,在這個地球上過去適合、現在適合、未來還是適合。
  譬如我們講一個“愛”字,所有的宗教都講“愛”,每一個宗教的經典都能把這個字找出來,而且它使用很多遍。宗教教育是什麼?愛的教育過去父子親愛,現在父子不親愛了,好不好?過去人有家,現在家沒有了。過去的家是大家庭,是一個家族,一個家族它住在一起,他們實行的是家庭共產,任何人賺的錢,不管賺多少,除了自己生活之外,多餘的都要歸家裡,由這個家來分配,因為還有許多老弱,有疾病的、殘障的,沒有能力工作的,統統都照顧到,所以那個時候沒聽說什麼社會問題,所有一切問題,家承當了
  那個時候國家沒有立學校,統統是家庭學校、家塾,家塾就是家庭子弟學校,由家長請老師在家裡教,孩子長大了,就參加國家的考試,考取了、被錄取了,就會送到國家學校。國家學校,那個時候的學校完全像現在的黨校一樣,是培養各級政府的干部的。以那些讀書人就做官了,考取之後讀國家辦的學校,將來畢業之後分發出去做官,各個階層的公務人員,沒有現在的社會問題。

  所以真正認識中國文化的人、真正讀中國歷史的外國人,對中國文化佩服。英國的湯恩比博士,他完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能救現在的世界他說得很清楚,“解決二十一世紀世界社會問題,只有孔孟學說跟大乘佛法 ”。

  大乘佛法也在中國,中國文化就是儒、釋、道,他講得那麼懇切把整個希望寄望在中國文化身上。
  我們自己最近這一百五十年,做了對不起祖宗的事情,把自己的東西否定掉,這個是錯誤!這是招來現前社會的動亂、招來地球這麼多的災變。這個科學家承認。
  科學家今天告訴我們,我們居住的環境、這個地球,乃至於這個銀河系,跟我們的念頭有密切關係。我們念頭善、念頭好能感動它,它也會正常;我們念頭不善,妄想雜念多,自私自利,把它們的秩序破壞了,它們會帶給我們的是災難
  佛說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。科學家現在也告訴我們,所有物質現象跟念頭有密切關係,念善,它就變得很善;念惡,它就變得很不善。近代量子力學家發現的,湯恩比的話沒錯,我們有理由相信。
  ......
  【解】七寶為其體,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。性不造作,故云自然。文中“性不造作,故云自然”,與《論注》解“性功德成就”曰,“性是必然義”同旨。蓋性德自然,非可造作,是自然義。修德有功,性德自顯,必然如是,是“自然”義。
  所以極樂世界“唯以自然七寶,黃金為地,寬廣平正,不可限極”,這個環境多麼美好!我們現在把自然的性德失掉了,現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必須把自然性德找回來,那就有修德了,這叫“修德有功”
  “修”是什麼?修正。我們的思想錯誤了,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,現在要依性德,自然的性德,把這些錯誤修正過來,這就是“修德有功”。“修德有功”,性德自自然然顯出來了。
  倫理、道德,包括因果,全是“性德自顯”,我們要依這些做標準們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才一動,就要想想跟性德相不相應。相應的,好,要去修;不相應的,趕快停止,這個念頭不能生。這個錯誤不能再犯,這就對了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說,“修德有功,性德自顯,必然如是”,這就是自然義。

六根,六塵,六識


 
六根,是指生理學的全部范圍。佛教看宇宙人生,既不是唯物論者,也不是唯心論者,更不是唯神論者,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。所以,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,是從心理、生理、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。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,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,便是一個人的總和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的形成,稱為十八界,十八界的三大類,構成鼎足之勢,相互為用,缺了一類,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。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,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,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。 
什麼是六根、六識、六塵
  甚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?說起來,很簡單,那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,稱為六根,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。眼有視神經,耳有聽神經,鼻有嗅神經,舌有味神經,身有感觸神經,意有腦神經,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,所以稱為六根。 
 
  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,稱為六塵,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。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,耳根所聽的聲音,鼻根所嗅的香臭,舌根所嘗的味道,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,意根思想的稱為‘法’——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,這些就被稱為六塵。 
 
  從六根接觸v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,稱為六識。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,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,所以,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,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。
 
為什麼要稱為六根清淨呢
  因為六根是六識的工具,作善作惡,固然是出於六識的主張,造成善惡行為的事實,卻是在於六根的作用。人之流轉於生死輪回的苦海之中,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,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,均由六根所造,比如眼根貪色、耳根貪聲、鼻根貪香、舌根貪味、身根貪細滑、意根貪樂境;有貪,也必有嗔,貪與嗔,是由無明——煩惱而來,合起來,就是‘貪、嗔、癡’的三毒交加,惡多善少,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。 
 
  修持解脫道的工夫,不外戒、定、慧的三學,但是,慧的主要根源是戒與定,所以修持的入門工夫,應從身心的兩方面著手,一是修身,一是修心。把不好的念頭修理掉,稱為修心,修心的主要工夫是禅定;把不好的行為修理掉,稱為修身,所以修身也可稱為修行,修身的主要工夫是持戒,持戒的目的是在守護根門——守衛保護住六根的大門,不讓壞事從六個根門之中溜進我們的心田,以致種下生死流轉的禍苗。 
 
  因為,一個凡夫,除了進入禅定的境界而外,就不能沒有妄想,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,佛教的戒律,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,在戒律的防衛之下,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,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,超凡入聖的境界,也就快要接近了。 
 
  所以,一般的凡夫僧尼,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,勉強守住了六根,至於清淨二字,那是談不上的。一般人的觀念,總以為僧尼們只要不犯淫行,不貪非分之財,不介入人我是非,便算是六根清淨了,事實上,凡是貪逐於物境的受用,總是六根不淨,不論是看的、聽的、嗅的、吃的、穿的、玩的、用的,只要有了貪取不捨的情形,就是六根不淨。因為除了男女及錢財等的問題,都不容易覺察出來,淨與不淨,也就很少有人細心地注意它了。 
 
  根據中國天台宗的判斷,六根清淨位,便是五十二個菩薩階位最初十階的十信位,要斷見思二惑——相當唯識宗的分別煩惱與分別所知的二障,這應該是從普通(外)凡夫進入賢位(內)凡夫的階段。 
 
  又據法華經及涅盤經中說,能得六根清淨,便可六根互用,所謂六根互用,那是說,六根之中的任何一根。均可兼備其他五根的功能,眼能見色,也能聞聲、嗅香、嘗味等,耳能聞聲,也能見色、嗅香、嘗味等,鼻根、舌根、身根、意根,也是一樣。 
 
  六根清淨了,就能六根互用,這在一般的讀者看來,難免會說這是神乎其神的神話。事實上,我們之所以不能六根互用,正因為自己把六根的官能限制住了,也就是說,我們利用六根而執取六塵,六塵充塞了六根,障礙了六眼,六根便成了六塵的奴才,也習慣地成了六塵的應聲蟲,色塵來了,眼根應付,聲塵來了,耳根應付,香塵來了,鼻根應付,舌、身、意根,也是一樣。 
 
  如果不是這樣,如果六根不執六塵,六根不受六塵的支配與誘惑,那麼,六根就從六塵之中得到了解脫,解脫了的六根,便是自由的六根,自由的六根,自然可以彼此互用而不分界限了。這個自由的六根,也就是清淨的六根,因為自由的六根雖然仍與六塵打交道,但已不受六塵的引誘而造生死的染污之業,所以稱為六根清淨。
 
六根 六識 六塵

  說得明白一些,所謂六根清淨,不是沒有了六根,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,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,這就叫做一塵不染——但這絕不是等閒的工夫所能辦到的事。 
 
為了便於讀者的記憶,再將六識、六根、六塵的名目,抄錄如下: 
 
一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——六識。 

二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——六根。 

三、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——六塵。
 
 
  六識發動六根而接觸六塵,六塵映入六根而由六識判別及記憶保存,再從六識的記憶保存中顯現出來,發動六根貪取六塵,就這樣交互回還而造成生生死死之流,六根清淨的目的,便在斷絕並超越這一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。 
“六根”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根有能生的意思,也就是說六根能生六識。

“六塵”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。是六根所緣的外境,因能染污人們的心靈,所以叫六塵。

“六識”是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。六根對六塵而產生見、聞、嗅、味、覺、思的了別作用就是六識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合起來稱為十八界。
五蘊

(一)色蘊(梵ru^pa -skandha ),即一切色法之類聚。

(二)受蘊(梵vedana^ -skandha ),苦、樂、捨、眼觸等所生之諸受。

(三)想蘊(梵sam!jn~a^ -skandha ),眼觸等所生之諸想。

(四)行蘊(梵sam!ska^ra -skandha ),除色、受、想、識外之一切有為法,亦即意志與心之作用。

(五)識蘊(梵vijn~a^na -skandha ),即眼識等諸識之各類聚。
 
十二因緣  

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?

一、無明,二、行,三、識,四、名色,五、六入,六、觸,七、受,八、愛,九、取,十、有,十一、生,十二、老死。 
 
一、無明: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,晦昧空境,無所明了,昏擾擾相,以為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無明,無明是粗細煩惱迷惑妄心,是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的根源。同時也是涅槃解脫,菩提寂靜的根本。《楞嚴經》對於真妄二種根本道理,講得十分透徹。

無明煩惱 
 
二、行:行是業行,因為有了無明迷惑妄心,所以於諸法本來無我妄執有我,本來無法可得,妄執有法。因有我法二執,就起惑造業,就有了業行。無明緣行,是過去惑業的因。
 
三、識:一剎那之間在父母面前,看到現前欲境,就生起一念愛心,為受生的種子,納於父精母血之中,而為胞胎。 
 
四、名色: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,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。  
 
五、六入:六入就是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、因為六根能入於六塵,又為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所入,六根六塵,互相涉入。譬如眼根能夠見色,就入於色塵,其他諸根也是這樣的,所以叫做六入。  
 
六、觸:三和合是觸,因為有了六根,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。觸是十二因緣中十分重要的一支,能觸是根,所觸是境。環境的好壞,就會聯系到我們根的感受,所以古人說:‘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’例如孟母,她為什麼要選擇鄰居呢?這都是充分表明了客觀的環境,對我們人主觀的意識是起極大的作用。我們經常能夠親近高賢、或大善知識,時時受到至理嘉言的薰陶,那一定是天天向上,步步前進。如果因緣成熟,經常能在名山古剎清淨道場,安心居住,時時刻刻常受佛教的薰陶,即能:‘名山久住道心生。’清淨佛地,因緣殊勝。對於所觸的環境《遺教經》說:‘當制五根,勿令放逸於五欲,譬如放牛之人,執杖視之,不令縱逸,犯人苗稼。若縱五根,非唯五欲,將無涯畔,不可制也。又如惡馬,不加控制,將牽人墜於坑阱。’能夠把住這個觸的大關,是一件重要的大事。  
 
七、受:根塵相互觸對,一定就會接受所觸對的塵境,譬如我們的耳根,對聲塵,就會接受各種聲音,如笙箫鼓樂,同時演奏,我們就會同時接受,而且層次分明,清楚明白。以上識、名色,六入、觸、受,是現在世的五支苦果。
 
八、愛:愛是貪愛,六根既然領受六塵,對於所接之境,妄生思量分別,對於稱意的就歡喜,便生貪愛之心,不稱意的就生煩惱厭惡之心。這個貪愛和厭惡之心,它是眾生六道輪回的生死根源,發心學佛修行,就是要修這個妄想心。《金剛經》說: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?也就是用金剛般若妙智來回光返照降伏妄想。要令它對境不生愛染之心,不起分別之念,心如枯木寒灰,意似寒潭死水,一念不生,萬慮俱寂,這就是‘一刀斬斷煩惱因,雙腳踢開業障苦’。記得古德說:‘鐵牛哪怕獅子吼,恰似木人看花鳥,但自無心於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’。這裡最為吃緊的是無心二字,就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愛之心,一心念佛或照顧話頭,就能降伏其心。日久月深,功夫自然成熟。古人贊無盡意菩薩說:‘世界無邊塵擾擾,眾生無數業茫茫,愛河無底浪滔滔,是故我名無盡意。’說明愛的作用很大,愛有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愛、惡、欲的七種情念。一、喜,成就我所愛的,心中就歡喜。二、怒,奪了我所愛的,心中就要發怒。三、哀,失去我愛的,心中就生悲哀。四、樂,得到我所愛的,心中就生快樂。五、愛,一切環境,對我有利的,心中就生起貪愛,貪得無厭的妄念。六、惡,違背我所愛的,心中就生厭惡。七、欲,順從我所愛的,心中就生貪欲。依此看來,愛的確是生死的根本,煩惱的首惡。古人說:‘踏斷腳下紅絲線,跳出紅蓮大火坑’。什麼是腳下紅絲線?就是這個愛字。  
 
九、取:既愛了所貪的五欲境界,就想盡辦法把它攫取過來,隨心所欲的為我享受,多多益善,貪得無厭,毫無疑問,就會做出種種惡業,如果感到違反我所貪愛的環境,就橫生忿恨,不顧一切,任意胡為做出許多罪業,所以說取是罪魁禍首,我們要時刻把住這個取的關口,能夠斷除煩惱因。可以免受生死苦,這個取和上面的愛以及最初的無明,這三支叫做煩惱的迷惑因。
 
十、有:有就是因果不昧的有,對於所愛之境,將其取來,對不愛之境,把它捨掉,因此就做出種種業,真是業海茫茫,苦惱無量,有業因一定招感業果,因果定律,絲毫不錯。愛、取、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。
 
十一、生,根據愛、取、有三支苦因,依因感果,又出世投生。
 
十二、老死,凡有生,一定就會由少而長,由長而壯,由壯而老,步步向前邁進,最後走向死亡的道路,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。世界每個人的生老病死苦,正如釋迦牟尼佛未出家之前,游四門時看到的那樣,真是令人感到萬分痛苦。而且這種痛苦,我們每人都是無法解決的,這是由於現在的愛取有三支苦因,而感招未來世的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苦果。古人有一首偈語:過去二支因,現在五支果,現在三支因,未來二支果。概括的說明了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,佛對緣覺人說這十二因緣法門,就是揭示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的因果輪回循環的規律。總的說來就是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,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。古人有四句偈:‘無明愛取三煩惱,行有二支為業道,從識至受並老死,如是七事為苦道。’是說十二因緣為惑業苦三道流轉的道理。 



佛教看宇宙人生,既不是唯物論者,也不是唯心論者,更不是唯神論者,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。所以,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,是從心理、生理、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。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,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,便是一個人的總和,六根、

  六塵、六識的形成,稱為十八界,十八界的三大類,構成鼎足之勢,相互為用,缺了一類,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。因為六塵與六識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,六塵與六根要靠六識的判別才有價值,六根與六識要有六塵的反映才有功效。如果要下一個比喻,那麼,六根是鏡子,六塵是被鏡子所照的影像,六識是判別鏡中所照影像的人。

  什麼是六根六塵和六識呢?說起來,很簡單,那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,稱為六根,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。眼有視神經,耳有聽神經,鼻有嗅神經,舌有味神經,身有感觸神經,意有腦神經,​​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,所以稱為六根。

  從六根所接觸的物件上說,稱為六塵,也就是物理學上的各類物質。眼根所見的顏色和形色,耳根所聽的聲音,鼻根所嗅的香臭,舌根所嚐的味道,身根所觸的粗細冷熱與濕滑等,意根思想的稱為'法'--漪指的極微極遠的無從捉摸的東西,這些就被稱為六塵。

  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上說,稱為六識。如果沒有六識而僅有六根與六塵,那就不是活人而是死屍,所以,六識是六根的操縱者,六根是六識用來接觸六塵的工具。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