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淨空老法師:《觀無量壽佛經》-“淨業三福"下集


諸位法師,諸位大德居士:
  昨天我們將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裡面的“修十善業”講了一段。十善第二段是口業的四善: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綺語。世尊在許許多多經論裡頭教人斷惡修善,多半都是依照身、語、意這個排列方式。而我們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世尊教我們修學的綱領,他的排列順序跟一般經論不一樣,他把口業擺在第一,“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;善護身業,不失律儀;善護意業,清淨無染”,這個用意很深很深。眾生造惡,做一些不善,口業是最方便、最容易,也造得最多,所以佛把口業擺在第一,這個用意很深很深。
  第一條就教給我們“不妄語”。今天的社會,許許多多同修告訴我:“不妄語不行,不妄語我們處處要吃虧,處處都得不到利益。”我們學佛到底要不要遵守佛這一條的教誡?如果我們仔細去思惟,冷靜的去觀察,要問問自己:我們是不是還想繼續在六道裡頭搞輪迴?還是希望在這一生永脫輪迴,去作佛、去作菩薩?這是我們思考的第一個大前提。如果我們希望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,不再搞三界六道的事,我們就一切要順從佛陀的教誨。如果繼續要搞六道、搞三途,那就可以隨順自己的意思。這個事情佛都不勉強人,我更不敢勉強了,我只能夠點到為止,諸位自己去選擇。你要問我,我可以告訴你:“我選擇這一生永脫輪迴,我不再搞六道生死輪迴了。”一切隨順佛菩薩的教誨,佛教我們怎麼做,老老實實的去做。
  不妄語,決定不欺騙任何一個人。他欺騙我可以,為什麼?他是六道輪迴的人。我欺騙他不可以,我要跟佛菩薩學。不怕吃虧,不怕上當。人生在世,很難活到一百歲,縱然活到一百歲,這一百年的時間很短,吃一百年的虧、上一百年的當,而後就到極樂世界去作佛,值得!這個帳我們要算清​​楚,到底哪個有利、哪個有害,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所以,不妄語是正確的。人與人往來、人與一切眾生往來,最重要的是誠實,言而有信。
  第二,“不兩舌”。兩舌是挑撥是非,這個罪業非常之重。佛在經上告訴我們,兩舌的果報在拔舌地獄。諸位讀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地獄裡頭有拔舌地獄,拔舌地獄是造什麼樣的罪業?兩舌,挑撥是非。第三種,“惡口”。惡口是說話粗魯,說的話很難聽,讓人聽起來很不舒服。第四種,“綺語”。這個也非常的嚴重,花言巧語,目的是欺騙眾生。有一些同修問我:“哪些是綺語?舉個例子讓我們明了。”現在這個例子太多了,歌舞場合裡面種種的表演,就是綺語。今天講的“文藝”,名字很​​好聽,文藝、歌舞演出,古時候有沒有?有。《論語》裡面,孔老夫子“刪詩書”,對於禮樂他守住一個原則,那個時候的詩歌就是現在的民謠,蒐集起來,重新加以審定,審定的標準是三個字:“思無邪” ,這是正面的文藝效果。
  今天是唯恐你的思想不邪,電視、電影,歌舞、戲劇,都是教你邪思邪行、殺盜淫妄,都搞這些。尤其是暴力,年輕的小朋友常常接觸這些畫面,常常觀賞這些表演,有意無意之中就培養成暴力是正常的觀念。在外國有同修告訴我,現在許多一般人稱為先進的國家,倡導的是“貪婪是社會進步的動力”;換句話說,貪瞋痴是社會進步的動力,這還得了嗎?我來的頭兩天,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刊了一篇很大的廣告,“貪心是無罪的”,很大一篇,他們拿來給我看,我看了也不能不迎合現在社會大眾一般觀念:“沒錯,貪瞋痴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,什麼社會?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”
  佛陀今天告訴我們,五戒十善是人天社會進步的動力。一般人認為佛教講到戒律都是消極的,消極怎麼能推動社會進步?這是對於佛法完全不認識、完全不理解。而我們佛教四眾弟子,特別是出家眾,我們的表現確實給社會大眾看到消極,我們做錯了,我們就不懂得佛教的教義,不知道佛陀在經典教導我們是些什麼;換句話說,連基本的淨業三福我們都不懂,我們都沒有做到,如果懂得,你一定去做。你要說消極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典範,是我們最好的老師,他是從事於社會教育工作,不要待遇、不要薪水,每天只接受信徒一缽飯,他需要的就這麼多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每天跟大家上課八小時。你到外面去找,找遍今天全世界,找老師不要拿待遇的、不要錢的,每天上八點鐘的課,找遍全世界也找不到一個。這不是積極是什麼!所以,我們要拿出事實來答复別人的疑問。佛教導我們,我們在今天這個社會上,我們自己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份,自己從事於哪一個行業、哪一種工作,全心全力站在自己崗位上,把自己的工作做到第一、做到最好,昨天跟諸位說的“止於至善”,就是做到盡善盡美,這是消極嗎?不為自己,為社會、為人民、為眾生。對自己,的確人家看到是消極;但是我們對社會、對眾生、對人民,是無比的積極。非常可惜,我們出家弟子沒有能做到。
  我們在全世界,現在我們的培訓班同學,這一段時期跟著我,我給你們大家做個樣子,我向釋迦牟尼佛學習,哪個地方請我們去講經、去教學,我們沒有理由推卸,這是我們的本分,是我們的職責,但是一分錢不能要。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沒有收大家的供養,我們如果要是收供養,上一堂課要談鐘點費,這成什麼話!這就是裨販如來,這是買賣佛法,罪過就很重。同修們自動供養,供養的我們決定供養常住,自己一分錢不可以帶走,跟常住結法緣,這樣將來全世界人都歡迎我們去講經說法。為什麼?我們給他帶來人氣興旺,帶來財氣,他歡喜。如果我到這裡來,一皈依,徒弟我都收了,錢財我都擄走了,這個地方的常住說:“這個法師下次不再請他了。”法緣怎麼會殊勝的?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,我們要依教奉行,決定舍貪瞋痴,名聞利養什麼都不要;我們所要的是講台,要的是每天研究討論佛陀的教誨,自利利他。天天在接受佛陀教誨,把我們所得到的殊勝利益與社會大眾共享,這是正面的,這不是綺語,我們一定要懂得。
  意三條: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這是貪瞋痴,昨天跟諸位提示,“三毒煩惱”,我們決定要從內心裡面把三毒拔除,沒有貪瞋痴。貪瞋痴沒有了,跟諸位同修說,戒定慧就現前。轉貪心為戒行,轉瞋恚為禪定,轉愚癡為智慧,貪瞋痴的反面就是戒定慧,戒定慧還需要去學嗎?斷貪瞋痴,自性戒定慧就現前。這四句是第一福,人天福德,這裡頭的意思要清楚、要明了、要認真的學習。
  三福第二條有三句:“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”。今天上午我們時間很匆促,在此地跟諸位舉行了一個三皈五戒的儀式,沒有時間跟大家講解。但是我們過去專門以這個題目做了三次的講演,都保留著有錄像帶,現在都製成VCD;另外有同學依照錄像帶寫出文字,《三皈傳授》,比較說得清楚、說得明了。接受三皈的同修,無論你是在哪一個道場,無論是哪一位法師傳授,這都無關緊要,最重要的是要明了三皈真正的意義。
  “三”,這是三個條目,“皈”是回歸、回頭,“依”是依靠。這三條,我們一般的講法都是講佛法僧三寶,這個說法沒錯,但是現在人聽“佛法僧三寶”,把意思統統錯會掉了,這怎麼辦?這一樁大事情,我們不敢輕易更動,可是唐朝時候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他老人家改了,改得好,這是我們的模範。他老人家傳授三皈,就不是講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,他不是這個講法;你們把《壇經》拿出來看就知道,他講的是“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”。我們曉得他老人家完全是從三寶意思上說,這在翻經的話,這是“意譯”。
  “佛”是什麼意思?佛是“覺悟”的意思。我們念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有什麼功德?你們天天在念,念了阿彌陀佛保佑你?沒有,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,念一下,阿彌陀佛就保佑你了。你要是懂得“阿彌陀佛”的意思,就保佑你了,一點都不假。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“南無”是印度話梵文音譯,什麼意思?皈依;“南無”就是“皈依”的意思。“阿彌陀”翻作“無量”; “阿”翻作“無”, “彌陀”翻作“量”, “佛”翻作“覺”。這一句名號的意思是“皈依無量覺”,我每天從早到晚對人、對事、對物不可以迷惑,一定要覺悟;這六個字是把我們的自性覺喚醒,我們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自性覺就是皈依阿彌陀佛;這句阿彌陀佛念得聲聲喚醒自己,無量無邊的功德,真的保佑你了。你一天念到晚,看到人、看到事、看到物,還是迷惑顛倒、還是愚癡,還是會起貪瞋痴,你這一句阿彌陀佛白念了。念阿彌陀佛的人不會有貪瞋痴,不會有自私自利,不會有名聞利養,不會有貪瞋痴慢,都念光了,這一句佛號功德多大!我們今天只會唱歌,意思完全不懂,這怎麼行?希望大家從今而後都會念,都懂得意思。
  密宗念咒也是這個意思。我早年學佛,第一位親近的善知識是密宗的章嘉大師,他傳我一個咒,六字大明咒,教我念“嗡嘛呢叭咪吽”,我會念,我問他: “什麼意思?”他老人家告訴我,“嗡”是“身”,這個“身”是佛家講的三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統統包括在這一個字裡頭、一個音裡頭,嗡。不僅是佛法,這一個字的根源是從印度教來的,但是佛給它解釋更圓滿;印度教裡面這一個字是“宇宙萬有”,它是這個意思,而佛講得非常詳細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這也把宇宙萬有都包括了。“嘛呢”是“蓮花”,我們在佛經上常常念到,咒語上“嘛呢”是蓮花;“叭咪”是“保持”;“吽”是“意”。你懂得這個意思,這是古印度的文法,要用中國的文法來講,“保持自己的身心像蓮花一樣”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,所以念這一句“嗡嘛呢叭咪吽”要保持自己身心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,你說多好!念經不解其義,那怎麼行!一定要懂意思,才能提得起自己的觀照功夫;我們淨宗講“觀想”,你才能提得起自己的觀想。
  “皈依佛”是覺而不迷,從迷惑顛倒回過頭來依覺悟。“皈依法”,法是正知正見,從錯誤的想法、錯誤的看法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,這叫皈依法。僧,不是指這些出家人,我們看到這些出家人,不管他怎麼樣,與我不相干,就要想到“六根清淨,一塵不染”。“皈依僧”,僧是清淨的意思,從一切污染,今天的污染嚴重,思想的污染、見解的污染、精神的污染、生理的污染,污染太嚴重了,從種種污染回過頭來,依清淨心,身心清淨,這叫皈依僧。所以,佛傳授我們這三皈,全是自性三寶,我們自己真心本性裡頭本來具足的。現在我們迷了,把自性三寶失掉,如何能夠恢復?這就要常常念著三皈依,要回頭,要依靠。
  可是我們今天是凡夫,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迷而不覺、邪而不正、染而不淨,在這個狀況之下,我們發心學佛,怎麼辦?唯一的方法,依靠佛陀的教誨。世尊滅度之前,教導我們的“四依法”,傳給後世。第一條“依法不依人”,法是經典,你所講的這些東西、教我的東西,沒有經典、經文做依據,我不接受,我不能夠相信你;你所講的、你所說的、你所教的、你所行的,決定要依靠經典,這是佛教導我們頭一條。第二條教給我們“依了義不依不了義”。什麼是“了義”?用佛法講,契我自​​己的根機,我自己學了立刻就得受用、就得好處,這是了義;我學了沒有用處,學了也做不到,這對我就是不了義。換句話說,適合我的程度,適合我的工作,適合我的生活方式,適合我現前的社會環境,種種都能夠適應,這是了義,這個東西學了馬上就有用處,學以致用;如果學了這個佛法沒有用處,白學了,我們得不到利益,那就叫不了義。所以佛教我們“依法不依人”、“依了義不依不了義”,這兩條開示非常重要,我們有沒有遵循?
  所以人說的,人怎麼做的,做得再久,我們在經本上讀到了,產生懷疑。譬如諸位看到我們搭的衣,我們全是染色衣,咖啡色的染色衣;一般道場法師們搭的是黃海青、紅祖衣,我們也沿襲很多年。台北華藏圖書館韓館長往生的時候,我在病房裡給她助念,我突然想到,我們的衣著不如法,因為佛教我們用染色的。諸位要知道,佛陀的用意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,紅黃藍白黑是正色,是一元的,不是多元的。所以這個染色衣,紅黃藍白黑染在一起,這是多元文化,這是多元的代表。我們想到這個問題,所以我就想到我們這個衣著要改,改成染色、咖啡色的。當時我就通知台北專門做僧服的店,我們家裡有二十多個出家人要做衣服,我就叫人打電話通知他。第二天他來給我們量衣服,告訴我:“法師,您打電話來的時候我早就知道。”我說:“你怎麼知道的?”他說中午阿彌陀佛到他家裡來告訴他:“圖書館有重要的事情,你要趕緊替他辦。”感應道交不可思議!這個我們都記錄下來,是僧服店的老闆中午遇見阿彌陀佛,而且叫這個老闆把衣料統統給我們準備好,趕工趕出來。我們得到這麼大的啟示、這麼大的感應,這就說明我們這個想法、作法是如法的。這就是經讀多了,慢慢、慢慢就想通了。
  我們的衣,現在很多人知道這個衣我們搭的是二十五條,二十五條是三長一短,二十五條,大家都叫“福田衣”,我們也相信這是福田衣,真正的意思也不懂。去年我接受中國宗教局的邀請做為國家的貴賓,參加去年他們建國五十年的大慶,到北京去住了幾天。當中他們給我安排了一個節目,陪同我去參觀北京歷史博物館,正在展覽青州出土的一批佛教文物,四百多尊佛像,是北魏時代的,距離現在一千七百多年。國家宗教局長、國家文物局長陪同我去參觀。我看到三尊毘盧遮那如來袈裟每一格子裡面都畫有彩繪,仔細一看是什麼?十法界,我恍然大悟,這個格子代表什麼?多元文化,不同的國土、不同的族群、不同的宗教統統在一起,格子一樣大,是平等的,混合在一身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個人,我懂得了,我明白了,才曉得這格子是怎麼來的。處處都是表現的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,這是世尊的智慧,無時無刻不提醒我們。穿衣吃飯,吃飯是一個缽,託的所有的菜混合在一起,多元的,不是一個一個菜擺在那裡,一個一個菜,那就是單元的,不是多元的。佛吃飯一個缽,所有的菜混合在一起,表示著多元文化的社會教學。
  所以我說釋迦牟尼佛是什麼身份?要用今天的話來說,他老人家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家,他的身份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​​者,無比的積極,他一點都不消極。我們要體會到世尊他的精神、他的大德大能大智,我們應當要效法,應當要學習,應當要發揚光大,這叫三皈依,我們真的回頭了,真的依靠佛菩薩的教學。在此地,我是今天講“三皈依”,做一個簡單的補充,希望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三皈依的意義。三皈依決定不是皈依一個法師;皈依一個法師,我在以前講解時講得很詳細,你決定墮阿鼻地獄。為什麼?你造了破和合僧的罪。“這個法師是我的師父,那個法師不是我的師父”,你在分化僧團,你破和合僧,這個罪過是阿鼻地獄。所以一定要知道我們是皈依三寶,不是皈依某一個法師。我們是三寶僧團裡面的一分子,出來代表跟大家傳授三皈,給大家做證明,而不是說這些人皈依我的,我就搞了一個黨派,跟別人就對立了。佛法跟國土、跟族群、跟宗教、跟一切眾生,永遠是和睦而沒有對立的。所以大家要記住,凡是搞對立,就不是學佛了,就不是佛弟子;佛弟子跟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對立,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佛家是講和平的。
  第二句是“具足眾戒”,這一句佛教導我們要守法。“眾戒”,佛陀在世的時候,印度沒有統一,都是一些小部落國家,每一個部落,就是每一個小國家,有他們的法律、風俗習慣、規矩,佛弟子也是周遊列國,到處教化眾生,到哪一個地方就遵守哪一個地區的規矩、法律,這是“眾戒”兩個字的來源。像我們今天跟不同的宗教往來,我們到人家宗教裡面去,我們要行禮,我們要守他們的規矩,也要像孔老夫子“入太廟,每事問”,處處向別人請教,這樣才不會失禮,才能夠得到他們的尊敬歡迎,我們才能溝通。對宗教如是,對族群也如是,對於不同的國家亦復如是。所以佛陀、菩薩、佛弟子,確確實實不分國家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,決定受一切大眾歡迎。為什麼?他懂得禮節,懂得守法,絕不破壞別人的規矩。
戒經裡頭世尊特別還說了四條,你們在戒經通常能看見的我就不說了,你們念了很馬虎念過去之後沒有留意,我提出來跟你們說。《梵網經》裡面佛說了兩句話很重要,第一個“不作國賊”,這一條重要!決定不能破壞國家、不能破壞民族,不作國賊。第二條“不謗國主”,對於國家的領導人一定要尊重,決定不可以毀謗。《梵網經》上佛對出家菩薩說的。《瓔珞菩薩戒經》上也有兩句,對在家菩薩講的。第一條“不漏國稅”,納稅是國民的義務、是國民的榮耀,不可以偷稅,不可以漏稅,這不是佛弟子。第二個“不犯國製”,“國製”就是國家的法律,決定不可以違犯國家法律,這是佛的根本大戒。在兩部重要的戒經裡頭所說,我們不能不重視,不能不遵守。這四條走到任何國家地區都受歡迎的,我相信每一個政府都歡迎,每一個執政的人都歡迎,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沒有錯。第三句是“不犯威儀”,“威儀”是禮節,我們守禮、守法,小小的禮節都不失。這是第二福,小乘人所修的佛法。
  三福第一條人天之福,第二條是聲聞、緣覺之福。第三條是大乘菩薩之福,第一句“發菩提心”,菩提心是什麼?大慈大悲。大慈悲心平等的愛護一切眾生,我們才能夠犧牲奉獻,為一切眾生服務。你不愛他,你怎麼肯為他服務?為什麼要愛他?大乘經上佛常說“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、未來諸佛”,我們要不要愛護?佛講的話句句是真話。過去無量劫當中,我們跟一切眾生什麼關係?都做過親屬的關係,現在這一生到人間來,這一投胎,把過去生中事情忘掉了。什麼時候你的業障消除,你阿賴耶里面的種子、無始劫的種子都能夠起現行,你就忽然都想起來了,所有眾生跟我的關係非常非常密切;何況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既有佛性,他將來決定作佛。我們對佛要尊敬,對父母要孝順,這就是為什麼用大慈大悲愛一切眾生、為一切眾生服務基本的因由、基本的原因、基本的道理。這是“發菩提心”裡面最重要的,其他的諸位可以從“淨業三福”,我們也有一個VCD流通,也有一本小冊子,大家可以看,我在此地都做補充。
  淨宗法門,我們一心要想求生極樂世界。淨宗是大乘法門,換句話說,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它的條件頭一個是“發菩提心”,接著說“一向專念”。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這是求生西方淨土的秘訣,諸位在《無量壽經》上看到,不論是上輩、中輩、下輩,都有這兩句,可見這兩句是淨土修行的根本法。“一向專念”,古德強調的是執持名號,但是名號的義理深廣無盡,如果是那麼簡單,念佛的人個個都會往生,為什麼就像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們的,“一萬個念佛人,真正能往生的兩、三個”,簡直不成比例,什麼原因?就像我剛才所說的,只懂得這個名號的形式,不懂得名號所包含的義理,所以得不到理想當中的效果。
  古大德常說“名號功德不可思議”,我們常聽,嘴皮上也會說,究竟什麼功德?說不出來。在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《無量壽經》,前面有梅光羲居士的一篇很長的序文,希望大家把那一篇序文多念幾遍。序文裡頭有一段,給我們一個啟示。隋唐時代有許多高僧大德,包括朝鮮、日本到中國來留學的這些法師們,他們曾經做了一個統計,來研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,哪一部是第一?做這麼一個統計。結果大家公認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。所以後人稱《華嚴》是世尊的根本法輪、圓滿的大教。沒錯,確確實實他們選得妥當,《華嚴》確確實實是佛家教學的概論;一切經都是《華嚴》某一個部分的細說,總說在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稱根本。然後再看《無量壽經》。《無量壽經》跟《華嚴經》再做一個比較,這些人看出來了,《無量壽經》第一。為什麼?《華嚴經》到末後的圓滿成就,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原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圓滿、才成就;如果沒有普賢菩薩勸導大家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《華嚴》就沒有結論、沒有結果。《無量壽經》第一,把《華嚴》比下去了。
  《無量壽經》,夏老居士把它分成四十八品。這四十八品經,哪一品第一?我們再繼續找,找第一。這是自古以來祖師大德都肯定的,第六品“四十八願”,四十八願是全經的核心,這是第一。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,哪一個第一?再找,這也是古大德公認的,第十八願第一。十八願是什麼?念佛;臨命終時,一念、十念,必定往生。然後我們才恍然大悟,名號功德我們逐漸體會到。四十八願就是第十八願的批註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,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批註。這一大藏教,今天我們講《大藏經》,一大藏教是什麼?《華嚴經》的批註。你這麼反復一觀察,你才曉得世尊一代時教的核心就是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“阿彌陀佛”展開是三藏十二分教,這樣我們才真正找到了世尊教學的中心點。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意思剛才跟諸位報告了,“無量覺”,真正成就了圓滿的無量覺。念佛,在一生當中就成就圓滿的佛果,所以這個法門不僅僅是快速、穩當,容易修學,成功太高、太殊勝。特別在《華嚴》上看到,這是世尊在《華嚴》裡面告訴我們的,“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”。十地,“始”是初地,“終”是等覺、十一地。到什麼時候專念阿彌陀佛?登地菩薩。沒有登地,也許你還有別的興趣修學其他的法門;一登地之後知道,把整個佛法的總綱領抓住了。“執持名號”如果不這樣詳細的分析,​​仔細參詳,“佛號功德不可思議”很難理解。
  我學佛,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,李老居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,他把淨土傳給我,勸我學淨土。我那個時候年輕,對於淨土教不太容易相信,但是我相信印光大師的話,也相信李老師的話,不反對而已,但讓我學習有一點不甘心。我到台中去,老師問我:“學什麼?”“我很想學《華嚴》,對《華嚴》特別愛好。”老師說:“這個經太大了、太長了,我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來教你。”最後讓我重選,我選《法華》,這兩部都是經中之王。那個時候老師正在講《楞嚴經》,就跟我商量:“你學《楞嚴》好不好?因為你學《法華》,我要另外找時間來教你,你學《楞嚴》,就隨順我這個講學就​​可以了,我不必另外再撥時間。”我同意了。《楞嚴》也好,古人講“成佛的法華,開智慧的楞嚴”,我就決心跟他學《楞嚴》。所以我學教,《楞嚴》是我的看家的本事,學成之後我講過七遍。這是一部真實智慧的經典,自始至終都沒有冷場,熱烈的在討論、探討宇宙從哪裡來的?生命從哪裡來的?非常有趣味。現代的科技、太空物理,一直到量子力學這些理論,都在《楞嚴經》裡面,《楞嚴經》比這些科學家講得更透闢。李老師往生之後,我承傳他的淨宗法門,所以這十幾年來,專修專弘《大乘無量壽經》。這是我自己學佛的一段因緣。
  發心非常非常不容易,但是發心無比的重要,不發心不能成就。我學佛的根柢更早了,是在章嘉大師會下打的基礎;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這是密宗的大德。他老人家往生之後,我到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,跟他學教。我對於教是非常有興趣,也有這個能力。章嘉大師給我奠定的根本就是看破、放下。我二十六歲,初次接觸佛法,第一次跟他見面,向他老人家請教,我說:“我現在知道佛法好,無比的殊勝。有沒有方法讓我很快就能夠入進去?”我們年輕,性子很急,他看出我的毛病,教導是對症下藥。你不是性子急嗎?他眼睛看著我的眼睛,看了半個鐘點一句話不說,這個教學法高明!一直讓整個情緒定下來,然後才說出一個字:“有。”這一個字說完之後,又沒有話說了。我又要等,恭恭敬敬的等。這次等的時間短了,大概五分鐘,說出兩句話:“看得破,放得下。”你才能入佛法之門。我就向他老人家請教:“從哪裡下手?”他告訴我:“布施,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。”所以我從那一天起,就學會了布施。頭一天見面,我向他辭行,他老人家非常慈悲,送我到大門口,拍著我的肩膀告訴我:“今天我告訴你六個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”我真聽話,為什麼?被他折服,他那一種慈悲、愛護,那種穩重,令人讚嘆、令人尊敬,以德感人。一生從來沒有遇到過像這樣的善知識,確確實實像經中所說的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”。行住坐臥,你看他的威儀,都在定中,真善知識!我這個根柢是在他那裡定的,所以以後到台中學教,一帆風順。
  發菩提心重要!發心之後,你決定能愛護眾生。菩提心就是四弘誓願。真正有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弘願,“眾生無邊誓願度”,“度”就是幫助、協助,要幫助眾生,自己要有能力、要有德行,所以必須要斷煩惱,煩惱不斷智慧不開。智慧是本有的,不是從外頭得來的。《華嚴?出現品》裡面佛說得多清楚:“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”妄想是無明,執著是見思、塵沙煩惱,所以只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,自性裡面的智慧德能就現前,智慧不是從外面得來的。
  因此,佛法的修學修什麼?八萬四千法門,無數的宗派,方法不一樣、門徑不一樣,原理原則是一個,都是修禪定。“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”,這個“慧”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那個“戒”是什麼?戒是方法。所以“戒”這一字在什麼地方它有什麼講法,不是一樣的講法,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。戒定慧三學那個“戒”是方法,你修學的方法正確沒有錯誤,你才能得定,得到定之後智慧就開了。得小定開小智慧,得大定開大智慧。定的層次很多,世間就有四禪八定,出世間禪定等級更多,你的定功愈深,你的智能愈廣,就這麼個道理,這個原理原則是所有一切法門、一切宗派都共同的。
  我們今天用持名的方法念阿彌陀佛,目的何在?修定。依照念佛這些規矩,這是持戒;依照規矩去做,然後你就得定。念佛這個定叫“念佛三昧”。功夫最淺的叫“功夫成片”,只要得功夫成片,就恭喜你,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了;品位不高,你決定往生,生凡聖同居土。如果你念到“事一心不亂”,這個念佛功夫高,你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。如果你念到“理一心不亂”,生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。所以往生的品位決定在你念佛功夫的淺深,這個話是蕅益大師在《彌陀要解》裡面所說的,這是我們一生當中的第一樁大事!
  我們要問:我們到底是在念佛堂一天到晚老實念佛,還是到社會上幫助大眾?在念佛堂念佛,我能夠修念佛三昧,我要是到外面去幫助社會大眾,我功夫不就學不成?這是你對於佛法了解得太少,誤會還很嚴重。什麼叫“念佛三昧”?連這個名詞你都沒有搞清楚。什麼叫“念佛”?天天拿著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南無阿彌陀佛,這叫念佛?心裡頭胡思亂想,古德所說的,天天念十萬聲佛號,“喊破喉嚨也枉然”,為什麼?“口念彌陀心散亂”,這個沒有用處的。所以念佛堂念佛是訓練小學生的,訓練成功之後,要離開學校。這一個人在學校裡唸書,你的父母送你到學校唸書,不能說在學校裡念一輩子,永遠畢不了業,那不變成沒出息了?聰明的學生提前畢業,畢業要為社會大眾服務。念佛三昧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,落實在工作當中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,那是真正的禪定。哪裡說幫助一切眾生,禪定就沒有了?哪有這種道理!
  譬如我們今天這裡一場法會,我舉這個例子跟你說,我們看到有這麼多聽眾,心裡好歡喜,聽眾少了,心裡就難​​過了,你沒有禪定。你如果有禪定,人多,是這樣子,我講得很高興,一個、兩個坐著,我聲音還是這麼大,還是一樣高興。聽眾多少決定沒有影響,怎麼會被外面境界影響?看到大眾紅包供得多就歡喜,少了就難過,這個不行!這是心被外面境界所轉,戒定慧三學都沒有了。要學成之後,無論什麼境界,順境、逆境,善緣、惡緣,如如不動,一片真誠,清淨平等,幫助一切眾生斷惡修善、破迷開悟、轉凡成聖,這是我們的使命,是我們在這個世間唯一的一項工作。除此之外,絲毫都不沾染,你說多麼清淨、多麼自在!才能夠常生歡喜心。
  所以,煩惱不能不斷。從哪裡斷起?從自私自利。凡人所以斷不了煩惱,真的,他不知道從哪裡下手。煩惱的根就是自私自利,我們必須要用智慧把這個念頭轉過來,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著想,不要為自己。這個身體根本就不需要去理會它,你才能得自在。起心動念想到這個身,糟了,你的業障消不了。念頭一轉過來,自己自身忘掉了,自身、他身是一個身,為一切眾生是真正為自己,為自己是真正害自己,這個道理佛經裡頭講得清楚、講得明白,我們一定要懂。果然從這個地方轉過來了,恭喜你,你在佛法裡頭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都會一帆風順,都會得到真實利益,成就真實的智慧。我們到這個地方、到這個階段,是不是就可以終止?不可以,你的功德還不圓滿,不能停止,永遠在求進步。到什麼時候才終止?跟諸位說,沒有終止的,永遠沒有終止。到成佛了,圓滿的佛果你證得了,證得之後還是不能終止;成佛之後,倒駕慈航,普度眾生,要為眾生做種種示現,為眾生做種種說法,沒有休息的。世間人說佛教消極,我不知道他從哪裡看到的?
  接著佛教導我們,發菩提心之後,“深信因果”。我過去學教,這一句話搞了我有兩、三年,我想不通。為什麼?三福第一是人天福報,第二是二乘人福報,第三是大乘菩薩福報。假如這個“深信因果”放在第一條,我一點都不懷疑,放在第三條,我就不懂了。我們凡夫初學佛的人,都相信因果。印光大師一生教人,他老人家提倡的第一個教材,《了凡四訓》,《了凡四訓》這個教材的內容就是深信因果,人天法,種善因得善果,造惡業一定有惡報,諺語常講“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”,因緣會合的時候果報立刻就現前,決定逃不過的。這個我們都懂得,難道菩薩不懂嗎?這個問題我搞了兩、三年才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是讀《華嚴經》裡頭悟出來的,就是讀《十地品》,“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”,我從這裡恍然覺悟了。這個因果不是別的因果,“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”,真的,這個因果很多菩薩都不知道,這個不是一般的種善因得善果。所以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清楚,就是十地菩薩。佛法到最後的一個階段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,統統都歸到念佛法門。正是普賢、文殊所示現的,他們兩個在《華嚴經》末後都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給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做榜樣,起帶頭作用,這才真正看到淨宗的殊勝。難怪世尊常常提到這個法門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讚歎,一切諸佛弘揚,我們才體會到一點消息,法門無比殊勝。
  提到《楞嚴經》,《楞嚴》開智慧,智慧要不往生極樂世界,算什麼智慧?記得圓山臨濟寺第一次傳戒,我參加了,我在戒壇擔任書記。那個時候台灣大學有幾位同學,是文學院四年級的同學,有一天帶了一個日本的客座教授,是個日本的法師,到臨濟寺來看我。那個台大的學生也是我們慈光講座的學生,我跟那些學生們很熟。這個日本的教授氣焰很高,姿勢很高,瞧不起我們年輕的出家人,問我學什麼。那個時候我正在學《楞嚴經》,跟李炳南老居士學《楞嚴經》,他懂得《楞嚴》。他問我修什麼法門,我說修淨土。他那個臉色馬上就很難看,很諷刺的說:“《楞嚴》跟淨土有什麼關係?”大家都知道《楞嚴》跟密有關係,五會楞嚴神咒是密宗;《楞嚴》跟禪有關係,首楞嚴大定。所以他說:“《楞嚴》跟淨土有什麼關係?”,我看到他那個樣子,不狠狠的打他一棒他不會覺悟,我說:“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左右手的這兩個席次,左右手的助手,一個是觀世音、一個是大勢至,你知不知道?”“這個我知道,看西方三聖,一看像就知道了。”我說:“《楞嚴經》裡頭的二十五圓通,跟這兩位大士有沒有關係?”我這個話一說出,他臉就白了,不好意思。
  諸位同修必須要曉得,《楞嚴經》的精華是圓通章。佛舉了二十五位菩薩做代表,說明修行怎麼樣證果,證到無上菩提。為什麼選二十五個?修行的方法不外乎二十五大類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七大;六根、六塵、六識是十八界,加上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七大,就統統全都包括了,所以用二十五位菩薩來做代表。這代表按照順序排列的是普通法門,不按順序的是特別法門。像我們世間人表演節目,最好的表演放在最後,壓軸戲,最精彩的,佛也如此。觀世音菩薩拉到最後,壓軸戲,所以大家都知道《楞嚴經》裡頭觀世音菩薩代表的是特別法門。大勢至菩薩代表的疏忽了,大勢至也是壓軸戲。但是觀世音因為他距離太遠、太明顯了,按照順序排,觀世音菩薩“耳根圓通”,六根眼根、耳根,他排在第二名,第二名拉到擺在最後,太明顯了,大家一看就曉得了。而大勢至菩薩,按照順序的排列,他老人家排在第二十四,距離二十五隻差一個位次,他跟人家調換一個位置,人家沒有看出來。他跟哪個換的?跟彌勒菩薩換的,彌勒菩薩是識大,是最後的;地、水、火、風、空、見、識,識是最後的。你去看二十五圓通章,彌勒菩薩排在二十三,大勢至菩薩排在二十四,觀音菩薩排在二十五,明明白白告訴你兩個特別法門,不是一個。但是許許多多念《楞嚴經》的人都疏忽了,都沒有註意到大勢至跟彌勒菩薩位置的交換,沒有註意到這一點。
  我們讀經,字字句句不可以疏忽,稍稍一個變動,裡面有很大的作用。大勢至菩薩為什麼在觀音菩薩之前?大勢至菩薩這個念佛法門是契合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之機,你想想看,這就是常講的“念佛功德不可思議”,《無量壽經》世尊代表諸佛讚歎彌陀“光中極尊,佛中之王”,表這個意思。觀音菩薩放到最後是契娑婆世界之機,文殊菩薩揀選,“此方真教體,清淨在音聞”,我們眾生的根機,給他看,他看不清楚,跟他講,他聽得清楚,耳根的能力比眼根強。所以觀世音菩薩代表的,深深契合娑婆世界眾生之機,他並不契合所有虛空法界,大勢至菩薩契合所有虛空法界。所以這兩位菩薩在楞嚴會上所表法的,突顯出淨土第一。《楞嚴》怎麼會跟淨土沒有關係?這日本法師不通。所以“深信因果”,念佛是因,成佛是果。
  下面接著是“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。“讀誦大乘”讓我們後世的佛弟子,不可以一天離開佛陀教誨,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。古人跟我們出家人制定的半月誦戒,佛給我們的教誡半個月溫習一次,怕忘掉。現在不行了,半個月?三天都忘光了。所以現在經教天天要讀,三天不讀佛經,儒家過去所講的“面目全非”、“面目可憎”,人家一看到你,討厭。所以大乘經教天天讀誦。怎麼個讀法?你所修的哪一個法門,你只讀你主修的一門功課,不要念得太多,念得太多、念得太廣,你的心是亂的。讀經目的在哪裡?目的在修定、在開慧。所以“讀誦大乘”是修行,規規矩矩依照方法、依照儀規去做,把自己的恭敬心顯露出來。
  現在的社會兒女不孝父母,學生不敬師長,我們講經法會還有隆重的禮節迎請法師,這個表演要常常給社會大眾看,教他什麼?教他尊師重道。老師要來上課的時候,恭恭敬敬去禮請,表示自己真誠。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。如果學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,老師再好也得不到利益,這是我們用這種儀式來教化眾生。是不是講經法師一定要擺上這個架子,一定要這麼做?不是的,我們是在演戲,演給那些不懂得禮節、不懂得規矩的人,演給他們看的。我們是在作演員,他們是看戲的,要做得很逼真,讓他看了受感動、受啟發,知道我們要以這樣的心態對老師,應當以孝順對父母,做出榜樣來給人看。
  今天下午,《福報》的記者來訪問我,我們也就談到我當年出來弘法、教佛學院的過程,因為他知道我們在新加坡辦培訓班。我們培訓的時間很短,過去每一屆只有三個月、四個月,我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。一般佛學院都是四年,我們的同學很感慨的說出,培訓班三個月的學習,超過他們佛學院四年的學習都還多。這個並不是我有什麼本事教得好,我什麼本事都沒有,甚至於在培訓班裡面我都沒有跟學生上過課,我所用的一套方法,就是佛家幾千年來祖祖相傳的老辦法。老辦法是什麼?阿難尊者傳的,這是我們祖師,第一個祖師;阿難尊者講經說法,覆講釋迦牟尼佛過去所講過的經,他的記憶力很好,重複講一遍,不可以加自己的意思,也不可以把意思講漏掉,這樣然後大家記錄下來,就成為經典,流傳給後世。所以講經怎麼個講法?覆講,覆講祖師大德的。佛法裡面沒有創造,現在人都喜歡創新、創造,佛法裡從來沒有創新、創造的,連釋迦牟尼佛自己都沒有創新過。佛很謙虛,說他所講的一切法不是自己的,是過去古佛說的;孔老夫子一生教學沒有創造,夫子“述而不作”,他都是傳述古來聖賢人所講的,沒有自己的創造。現在人起心動念都要創造,還得了!結果所創造的全創造錯了,錯誤的,不是正確的,給社會帶來麻煩,給眾生帶來災害。所以,講經說法是祖述古人的。
 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,老師是這樣教導我的。我們學講,學什麼?覆講老師的。我在台中聽老師講經,頭一天聽他講經,第二天晚上覆講,聽我講經的同學只有七個人。我們這七個人是個小班,十年在一起,互相在一塊學習,一個人講六個人聽,聽完之後要批評,要幫助他改正,我們再做研究討論,我們這樣學出來的。在那個時候學習是相當艱難,沒有錄音機、沒有科學工具,完全要憑記憶,聽了之後你能夠記得住,到第二天還能講得出來,這樣才行,所以我在台中每一個星期覆講。但是我告訴諸位同學,我現在要求你們寫講稿;你們覆講一個小時要寫一萬字講稿,一個半小時​​要寫一萬五千字的講稿。我在台中覆講不寫講稿,為什麼不寫講稿?我記得住。李老師講一個小時,我至少可以講五十五分鐘,我有這個能力,沒有這個能力,不能學講經。但是現在行了,現在有錄音機,你一遍沒有聽清楚,聽第二遍,你可以聽幾十遍。我們那個時候可憐,只能聽一遍,一遍要是聽漏掉了,再去問老師,老師把你罵一頓,甚至於打你,不說,他不跟你講。他說:“我打你一頓、罵你一頓,再跟你說,你還有個依賴性,“沒聽清楚沒有關係,頂多挨一頓罵,還是可以聽到』。罵了、打了,不跟你講。”這個沒有辦法了。這是老師對我們的嚴格要求,我們是這樣學出來的。
  我們的培訓班,我給大家的辦法是每一個星期上台講一個小時,每一個星期寫一萬字講稿。所以參加培訓班很辛苦,畢業出來之後,也很安慰。為什麼?你寫了一本書,你每一次講演我們給你錄像,你有一套講經的錄像帶,這就是你的成績。所以,我只把參考數據分給你,你去研究、你去寫講稿,到時候上台講經我在下面聽。我聽都坐在最後一排,為什麼?沒有擴音器,最後一排我能夠聽得見才算數,如果聲音小,我聽不見不算。一個同學只可以學一部經,不可以學兩部經,我們是一門深入,所以個個都有成就。如果你科目太多了,你所學的是佛學常識,一樣東西都拿不出去。
  所以我今天,一生我都很感慨!佛光山開山的時候,辦了個東方佛教學院,星雲大師邀請我去教書,做他們教務主任,我在佛光山住了十個月,以後我們的意見不相投,我離開了。他那個佛學院跟一般佛學院一樣,開了很多課程,請了很多老師。我的辦法是不必請那麼多老師,也不必開那麼多課程,他那個時候有一百多個同學,每一個同學專門學一部經,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經。如果照我這個辦法,四年學一部經,每一個人都學好了。這一部經要是真正努力搞上十年,你就變成專家。你學《彌陀經》,你就是活的阿彌陀佛了;你學《普門品》,你是活的觀音菩薩。全世界講《彌陀經》,沒有人講得過你;講《普門品》,沒有人比得過他。專家,不要作通家,通不了的,一定要專。所以你就了解,佛學院為什麼失敗?佛學院是通家,他沒通得了。我這個培訓班為什麼能成功?我是專家,就是這麼一點訣竅,沒有別的。諸位如果再仔細去打聽打聽,竺摩老法師是講經的人;在台灣、在中國、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是講經的人。演培法師曾經很感嘆,我們聊天談起來:“佛學院出來講經的法師,沒有。我們這一代講經的法師都是講小座、講覆講學成的。”他指著我:“包括你在內。”我也是覆講成就的。這就說明中國幾千年“讀誦大乘”這個傳統的方式有價值,這個教學法到今天還是成功的,不落伍,不會被淘汰的。
  今天我們要培訓講經弘法的人才,迫切需要,全世界都需要。但是,講經的方法不難,我跟諸位同學說過,你們都親身體驗,三個月決定成就,可以有相當好的成績表現出來。最難在哪裡?最難在德行,你能不能放棄名聞利養,能不能放棄五欲六塵的享受,難在這個地方。這一點做不到,你雖然學講經,你一生都不能夠深入;換句話說,一生能講,講得很淺顯,用現在的話說,沒有深度。如果有深度、有智慧,必定要斷煩惱,要真修行。
  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,佛法有弘法、有護法,弘法的法師決定不能小看護法的法師,護法他的功德高於弘法。哪些是護法的?這個道場的住持是護法的;道場是學校,他是校長,弘法的人是教員,他聘請你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。我們身份地位要搞清楚,彼此要互相尊重,教員一定要尊重校長,校長也要尊重教員,互相尊重、互助合作,佛法才能夠發揚光大。沒有好校長,他不請你來,你有天大的本事,講得天花亂墜,沒有地方講,沒有地方去表演。一定要有好學校,極樂寺是個好學校。我們有個好校長,他才能聘請教員到這個地方來講經說法。大眾聞佛法的利益是誰的?校長的,這個道理一定要懂。學校辦得好,政府獎勵校長,不會獎勵教員,功德是校長的。所以,佛法能不能久住世間,能不能發揚光大,就在道場有沒有好住持,學校有沒有好校長,關鍵在此地,不在教員。教員要發心,一生非常辛苦,專心致力於教理的研究、德行的增上,決定不管事,一生當教員,你的教學會成功。
  過去教我哲學的老師方東美先生,一生作教授。我有一個中學時代的同學,以後是台灣大學歷史系研究所的指導教授傅樂成先生,跟我非常好,一生辦教育,很清高,除了讀書就是教學、就是上課,沒有事務煩心。有一年,台南成功大學建立之後,聘請他作文學院院長,他做了一個學期,不干了,辭職了,回來跟我說:“不是人幹的。”一生唸書,教書人,從來沒有管過事務,這一下管事務,他就亂了。所以,社會上,佛家也是一樣,要懂得分工,我們分在哪一個崗位,我盡忠職守。我分在講經教學的這個崗位,所以我一生沒有作住持、沒有作當家,我自己一生沒有道場,別人供養我的這些錢物,我統統拿去印經、做VCD,統統都散掉了,都散到十方。年輕的時候學佛,老師常常提示,“施主一粒米,大如須彌山。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”,聽到這四句話寒毛直豎,害怕。人家供養我的,馬上轉布施給別人,將來我不了道要還債,那些人替我還,我不要還。
  所以教學、學法,古人的經驗是好,現在人所想出的這些方法,沒有經過歷史的考驗,都在那裡試驗、在那裡探索,出了毛病怎麼辦?我們這一生豈不是耽誤了!佛在經典上說得很好: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。”人身難得而易失,失去人身下一次再得人身,不是來世,可能是多少劫、幾十個劫、幾百個劫, “百千萬劫難遭遇”,機緣很不容易得到。今天得到,得到而輕易失掉,這是我們自己的罪過;所以得到要知道珍重,要知道把握,決定不能夠失去。因此,這一生當中決定要隨順佛陀的教誨。我們今天專依《大乘無量壽經》的教學,所以“讀誦大乘”,我們每天念《無量壽經》。念多了,恭恭敬敬去唸,遍遍都有悟處,其味無窮。如果是輕慢心去唸,你念了會生煩惱,天天念這個沒意思。恭敬心去唸,真誠心去唸,有悟處、有心得,你會念得很舒暢、很快樂,煩惱輕、智​​慧長。
  有多餘的時間,可不可以涉獵大乘經教?也可以。大乘經教必須與自己主修這一部經典有關係的,幫助我們能夠更深入理解的,這個可以看。但是初學不可以,古人規定什麼時候?五年以後。五年當中專讀一部經,不可以讀第二部經。我在台中接受李老師的教學,就要守這個規矩,五年當中專學一部經,這一部經裡頭成就戒、定、慧。這個“慧”是根本智,《般若經》上講的根本智。根本智是無知,“般若無知,無所不知”,無知是根本智。我們先要求無知,第二步才求無所不知。《華嚴經》上善財童子給我們表現的,他在文殊菩薩這一會裡面求根本智,戒、定、慧三學得到了,文殊菩薩不准他再住了,教他出去參學,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。五十三參成就後得智,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,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只生智慧不生煩惱。就像惠能大師在《壇經》裡面所說的,他在黃梅見五祖,跟五祖說:“弟子心中常生智慧。”那是什麼原因?他已經有了根本智,見色聞聲生智慧不生煩惱。我們今天要是跟祖師見面,一定垂頭喪氣:“弟子心中常生煩惱。”怎麼會一樣?前人做了好榜樣,我們要知道怎麼樣去學習。
  末後一句,“勸進行者”,這就是積極,無比的積極。我們要幫助人、要勸人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。眾生最大的苦難是什麼?是對於宇宙人生的道理不明,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、人與自然環境的相處、人與天地鬼神的相處一無所知,隨順自己煩惱習氣,造無量無邊的罪業,受冤枉的苦報,你說這多可憐!我們學會了,就有義務、有使命幫助這些人覺悟,幫助這些人回頭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天天積極為社會、為眾生講​​經說法,講經說法就是上課、就是教學,永遠沒有休息,哪個地方有人請,就得去。
  佛法是師道,師道是要受尊重的,“只聞來學,未聞往教”。為什麼?大家有心來求學,他能得利益;沒有心想求學,你要把佛法送給他,人家瞧不起你,沒有把你當作一回事情,甚至於還侮辱你,他還造罪業。不是佛法一定要端起什麼架子,不是的,這是師道必然的道理。只要有求,一定誠心誠意的去幫助他,決定不能夠拒絕。釋迦牟尼佛,我們在經典上看,從來沒有一次拒絕過請法的人。有人來求法,我們要是拒絕他,這是過失。所以一切世尊都給我們做了最佳的榜樣,常常想釋迦牟尼佛,向他老人家學習就沒錯。末後世尊做了個總結:
  【如此三事,名為淨業。】
  這三樁事情,三條十一句,這叫做“淨業”。末後特別囑咐韋提希,韋提希是我們大眾的代表,囑咐她就是囑咐我們。
  【佛告韋提希:汝今知否。】
  你知不知道。
  【此三種業】
  這三種淨業。
  【乃是過去、未來、現在,三世諸佛,淨業正因。】
  這一句話說得重,我們恍然大悟,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,顯教、密教,宗門、教下,所謂是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這三條是基礎,這是“淨業正因” 。如果沒有這個基礎,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會落空,都不能成就。這三條就像我們蓋房子一樣,是打地基;不管你蓋多麼高的房子,不管你蓋什麼樣形式的房子,基礎重要,沒有基礎什麼成就都沒有。我們要好好的反省、好好的想想,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,為什麼到今天還是這個樣子,毫無進步?看看《高僧傳》、看看《居士傳》,人家三年五載開悟的開悟、證果的證果,我學了這麼多年,什麼都不是。仔細回想,原來沒有打基礎,把這三條疏忽掉了。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?從這三條學起。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跟諸位簡單的介紹“淨業三福”,就到這個地方圓滿。
  謝謝諸位同修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