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 2015年11月2日講於香港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: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六十五頁,最後一行。前面經文告訴我們的,是在地面上行道自在,這一段是講在空中。
【科】庚二、在虛空
【經】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。經行。思道。及坐禪者。
經文裡面特別重要的就是“講誦受聽”,講經、誦經。接受經典的教誨,這個接受是一定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、落實在工作當中、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,真正得到經典教誨的受用,這真真實利益。如果只是聽懂了,沒有把它落實在生活上,這怎麼看法?章嘉大師告訴我,我跟他學的時候是二十幾歲,二十六七歲,我記得是二六、二七、二十八,我跟他三年,我向他老人家請教,他老人家說得很痛快,他沒聽懂,說得好,真聽懂了,哪有不落實的道理?!落實才得真實受用,才是真實智慧。似懂非懂,聽了之後沒有透徹的理解,我們講的一知半解,那個不太可能落實;真正聽了之後落實,他聽懂了,他得受用了。這個受用如果時間長,他很可能會開悟,為什麼?佛跟聖人之道,沒有一個不是教我們放下慾望。
佛教人第一個,教菩薩“六波羅蜜”,“布施”,“布施”是什麼?是“舍”。“舍”什麼?舍慾望,舍錯誤的知見,要把這個放下。我們的知見全有問題。
誰的知見沒有問題?聖人的知見沒有問題。為什麼?他大徹大悟明心見性,明心見性的人起心動念生智慧。凡夫起心動念生煩惱,生什麼?自私自利,不一樣。
今天最大的難題,就是一般人不相信有聖人,不相信有真實智慧,認為把知識當作智慧,一定要學來,沒有學怎麼會知道?!智慧不是學來的,從自性裡頭自然流露出來的,為什麼?真心。聖賢用真心,佛菩薩用真心,六道凡夫用妄心。別說是人,二十八層天還是用妄心。連證得阿羅漢果、辟支佛果,依舊用的是妄心,但是他的妄心用得正,完全遵循佛陀教誨,用得正,是妄心,但是從妄心裡面看到智慧。真正大徹大悟了,他起心動念也就感應道交,別人向他請教是“感”,他就有“應”,答應,“應”是自然的,“應”是從自性,是從真心裡面流露出來的,是無量智慧,能解決無量問題。
東方聖哲、諸佛菩薩,教人求智慧,教人開智慧的方法。什麼方法?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就是方法。只要你得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智慧就現前。
凡夫為什麼不行?凡夫沒有清淨心,心是染污的、心是浮動的,不平等,心是迷,迷在慾望裡頭,迷在自我,總認為身是我,一切要為身的利益著想,迷在這上面,不知道身跟外面境界全是假的,不知道這個,真相不知道。所以他的心是染污的心、不平等的心。不平就是起波浪的,所以是妄心,不是真心,迷而不覺,他生煩惱不生智慧。這個道理很深,真正懂得這個道理、認知這個道理,都不是簡單事情。
所以佛教跟聖教在這個時代,復興起來是有一定的難度。難度在哪裡?在學習的人的心態。
聖賢教育,學習基本的態度兩個:真誠心,恭敬心。印光大師說得好,說了幾十遍: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得一分智慧;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;百分誠敬得百分利益;萬分誠敬得萬分利益。現在的人對父母、對師長、對聖賢、對佛菩薩,沒有恭敬心、沒有真誠心,他怎麼學?佛菩薩來教他,他也得不到。
我一生遇到這三個老師,第一個是方東美先生;第二個章嘉大師;第三個李炳南老居士。這三個人,都是受過古聖先賢教育;而且是真正得到受用,他們落實在生活,落實在工作,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。我有這個緣親近這三位大德。三位大德教人,完全是看來求教的人有幾分誠敬心,他就教幾分,沒有誠敬心,他不教。印光大師說這個話,我能體會到,我說得很坦白,要是用古時候的標準,這三個老師我親近不到,他不收,為什麼?我的誠敬心不及格。如果用分數來比較的話,古人誠敬至少要打六七十分,老師才收你,八九十分老師非常歡喜,會很認真教。我有幾分誠敬心?我估計自己頂多三十分。打三十分,他就把我看成寶貝了,為什麼?學校裡的學生,大概只有三分五分,我比現在的學生分數要多很多,但是跟古人比我不及格,這個要知道。
所以我得的這點東西,就用淨土法門來說,我肯定下決心學這個法門,費了三十年的功夫,我講經教學沒有中斷,三十年我才真正相信淨土,對淨土才不懷疑。所以這個法門諸佛菩薩都說難信之法,我聽了有很深的感觸,真難信,我用了三十年的時間才接受。
那介紹我的呢?我一遇到佛法,懺雲法師就介紹給我,那個時候我還有工作,有緣認識懺雲法師,他勸我念佛,勸我讀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、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師的《圓中鈔》,這是《彌陀經》三部重要的註解,我很用心地讀,還做了筆記,我對淨土有概略的認識,不毀謗它了;以前批評,不敢批評了,對它很尊重,但是我不想學,我還是想學《華嚴》、《法華》,《楞嚴》這些大經大論,很能吸引人的。到八十五歲才真正徹底把一切經教統統放下了,專講這一部經、專念這一句佛號,為什麼?為的是想往生極樂世界,我這個做法我相信有把握,道理在此地。
我們今天普遍看到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心浮氣躁。我在學校也上過課,有時候學生也不少,講堂坐得滿滿的,那是什麼?好奇,不是真想學東西。好奇,看到一個和尚到講堂來,這堂課和尚來上,這麼個意思我都能理解,要是我常常講,他就不來了,一年偶爾有一次兩次,他們會來。
所以,經上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,“ 講誦聽受”這四個字,含義深廣無有窮盡,要常常講,要不停地去讀誦,為什麼?修定,你就曉得,把清淨心給講誦出來,把平等心講誦出來,然後把大徹大悟講誦出來,這就成功了。講,要認真,要用真誠心講,要用恭敬心講。學,要用至誠恭敬,教給別人也要真誠、恭敬,離開真誠、恭敬,不是佛法,假的。有真誠、恭敬,世間法都是佛法,沒有一法不是佛法;沒有真誠、恭敬,大乘經典都是世間法,都不是佛法。這個道理事實我們要知道。
【科】己二、得果自在
【經】或得須陀洹。或得斯陀含。或得阿那含。阿羅漢。未得阿惟越致者。則得阿惟越致。
這是第十六品。十六品裡頭有這麼一句話,“未得阿惟越致,則得阿惟越致”,這句話很重要!前面這四句就是小乘的四果,“須陀洹”,初果;“斯陀含”,二果;“阿那含”,三果;“阿羅漢”是四果,阿羅漢就畢業了。雖然是小乘,都稱為聖人,為什麼?證得“須陀洹”就得位不退,他沒有離開六道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他在六道裡面就是天上、人間,人間壽命盡了他升天,天上壽命到了他又到人間來,他不墮三惡道,得了保證書,他要修相當長的時間,經上告訴我們,天上人間七次往返,證阿羅漢果,人間壽命短,天上壽命長,七次,這個時間是天文數字,我們無法想像。
【解】右明彼土人民,隨所修習各得其果。須陀洹乃至阿羅漢。乃聲聞乘聖果之差別。
“聲聞”是聞佛說法而證果的,這叫“聲聞”,揀別他不是自修成的,他是聽聞經教、研究經教,慢慢向上提升的。
下面把這四種做簡單介紹:
【解】一、須陀洹果,譯為入流,預流或逆流。
這個“流”是什麼?這個“流”是聖人,小乘聖人。他入了小乘聖人之流,他不是凡夫了。
【解】又名初果。入流與預流同為一義。謂從凡夫初入聖道之法流。逆流者,謂入聖位,逆生死之瀑流。
這個“生死”是講六道輪迴,決定不墮三途了。“又名初果”,小乘有四果,這是小乘初果,他雖然還沒有完全了生死,超越六道輪迴,但是他朝這個路上走、向這個方向邁進,證得四果就超越六道輪迴了。換句話說,證得四果阿羅漢,六道輪迴就不見了,六道好像是一場夢,醒過來了,這是一場大夢。醒過來到哪裡了?醒過來的境界是四聖法界,就是“聲聞”、“緣覺”、“菩薩”、“佛”,他進入這個境界了,跟六道輪迴完全脫離了,所以叫“入聖位,逆生死之瀑流”。
【解】與上文字雖異。實義相同。
他修什麼?下面說出來了。
【解】斷三界之見惑,即得此果。
“三界”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欲界裡面有六道輪迴,色界就超越了, 色界有十八層天,色界再上面有無色界,無色界有四層。換句話說,二十二層天,這二十二層天,是在我們六道輪迴之內,沒出去,如果出去就證阿羅漢,成功了。要出不去,出不去很煩惱,他還要往下墮落,換句話說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他還是免不了。所以,出六道是每一個學佛的同學,主要的目的。
現在我們要問,有幾個人學佛,是為出六道輪迴?太少了,真的不多。為什麼?真為了生死,念佛求生淨土,那個人就變樣子。變成什麼樣?變成很像人樣子。人樣子是什麼?中國人的樣子,“五倫”、“五常”,一切時、一切處所,他決定不會違背,他養成了一個習慣,對人的關係搞得很清楚,決定遵守,不會有過失。
“五倫”是人的關係,“父子有親,夫婦有別,君臣有義,長幼有序,朋友有信”,他真做到了,無論他是什麼身份,富貴貧賤他都活得很自在,為什麼?他明白這個道理,他懂得因果,這種人肯定是斷惡修善、積功累德。這關係,人跟人的關係知道,是個標準的中國人,有五個條件。這五個條件不但是標準的中國人,也是標準的佛弟子。“五常”跟佛法裡面的“五戒”,完全相同,遵守五戒,“五常”是五個字,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這是中國人。
我在過去,那時候還初學佛,有幾個很熟的書店,我身上沒有帶錢可以買書,看到好的書想看的,我跟店員打個招呼,他那個地方登記,什麼時候我把這本書拿去了,我什麼時候有錢我什麼時候來付錢。朋友跟我一道去的時候,他說這裡很少見,他怎麼就讓你拿去?有信用,他相信我,我不騙他們,我有錢真的首先來還他們。人要有信,沒有信還能做人嗎?
寺院裡頭有流通處,負責管流通處,是個年歲大的人,五六十歲,那時候我們只有二十幾歲,五六十歲是長者了,對我也是很放心,好書一來一定介紹給我,我拿回去,什麼時候有錢什麼時候給他,有時候時間太長了,我送錢去的時候他都忘掉了,他忘掉我沒有忘掉,這是中國人。人跟人哪需要訂契約的?!那笑話!連記賬都不需要。守不守信?不守信,就不是人。
“五常”這五個字,第一個是“仁”,仁是愛人,你看二人,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。
“義”是講理,起心動念,言語造作,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面面都顧到,有義。
有“禮”,“禮”是禮貌、禮節,不過分,也不能不到位,要恰到好處。
“智”是理智,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容易出毛病。
後面是“信”,決定守信用,不妄語、不欺騙人。別人騙我,我知道,不要去跟他爭論,我們用誠信慢慢去感化他。有些有善根的,半年一年感化過來了。有些他已經養成習慣了,他就是沒有信用,就是喜歡騙人,那騙人我們就小心謹慎了,小的地方可以讓他、隨順他,重大的,我們沒有這個能力,就不能隨順。
佛家“五戒”,“不殺生”是“仁”,“不偷盜”是“義”,“不邪淫”是“禮”,“不妄語”是“信”。“不妄語”、“不兩舌”、“不惡口”、“不綺語”都在一個“信”裡頭。“不飲酒”是“智”,酒醉亂性,所以佛家戒酒很嚴格。這個是取得人道資格的標準。人一生能夠持“五戒”、能夠修“十善”,來生不墮三途,還能得人身;如果累積的功德高、好事做得多,到天道去了。欲界有六層天,欲沒有斷,也就是自私自利沒有斷,生天就是欲界這個六層天。愈往上面去愈淡薄,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,色界天修禪定,四禪八定,到那個地方去;無色界天修無色界定,有四層天。這是“六道”。
初果修什麼?要斷“見惑”。“見”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,可是這個看法錯誤了;“惑”是迷惑,你不是正知正見,你是邪知邪見,錯了。它有五條,就是五大類:第一個是“身見”,也就是認為身是自己。這個錯了,身不是自己,佛家講“我”。“我”的定義是什麼?第一個是當家做主,身能不能當家作主?不能。為什麼?我想年年十八,做不到;我想長生不老,做不到;我想不老不病,做不到。那這就是假的,不是真的,這第一個,做主。第二個“自在”。我們這個身不自在,我們完全受它的拘束,所以你從這兩方面去觀察,它既不能做主,也不能得自在。這個“見解”錯誤的了,所以身不是“我”,要把身見放下,這個東西是假東西。所以佛門有一句話說,“借假修真”。雖然是假的,你要用得很妥當,它能幫助你證真。
造作六道輪迴業是身,“身、語、意”叫“三業”;享受人天福報也是它,超越六道輪迴行,你真正把身見放下。你看“須陀洹”,“須陀洹”身見就放下了。須陀洹不容易證得,你還把身看作是自己,有身見,你是凡夫,初果沒份。
所以修行人頭一樁大事情要把身看得淡,決定不要沾名聞利養,為什麼?沾了你有留戀,你就更不容易放下了。先放下名聞利養,因為身不是“我”。
還要放下對立,對立是“邊見”。“邊”就是二邊,我們用“對立”大家很容易體會。放下對立就消災免難,為什麼?不跟任何人做對,你跟我作對,我不跟你作對,這就對不起來,就化解了。所以化解災難、化解怨恨、化解冤仇,從哪裡做?從自己,不從對方。要從對方的話,永遠不能化解,從自己,這個功夫要做。
念佛的人用一句佛號,念念都是“阿彌陀佛”,把所有一切冤親債主全部解脫了、全部化解了,化解之後心情自在、快樂,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別人侮辱我、羞辱我、障礙我、陷害我,都能“忍辱波羅蜜”、都能夠接受,不放在心上,結果怎麼?放下了,假的不是真的。我們總是以一個真誠心對人,對待冤親債主也真誠,絕不欺騙他。他毀謗我,我不毀謗他,連反駁都沒有必要。冤枉了,申冤,沒有這個必要,為什麼?假的,不是真的。你心裡還有不平,還要申冤、有怨氣,你沒有放下,這種痛苦給你帶來什麼?就是“邊見”,給你帶來的憂患,給你帶來痛苦,給你帶來災難,要放下。
記住,我是常常勸人,人一生能做到不跟任何人對立,你的修持就有功德,你學佛還有五種見,白修了。為什麼?這一生壽命到了,依舊是善、惡業在做主,你搞六道輪迴,你出不了六道。學佛的人不少,我們看到很多,要引以為警覺、引以為戒,不能走他這個路子,要走祖師大德的路子。
這些日子我們協會重新編輯黃念老居士的《報恩談》,後面有兩個附帶的,一個是《華嚴經》的“十玄門”,說明《無量壽經》上全有,《無量壽經》就是中本《華嚴》,讓我們生起信心;第二個附的是淨宗歷代祖師的《傳記》、《小傳》,也就是介紹,把曇鸞、道綽加進去了,好!這是早年夏蓮居老居士、黃念祖老居士跟我談過,我們現在照辦了,這些祖師大德都是我們最好的榜樣。
讀經,“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”。永明延壽大師,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,現在加兩個進去了,他就第八代了,這個老人一生念《法華經》,念了多少部?一萬三千部。古人的標準是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。永明大師念《法華經》一萬三千部,他能不開悟嗎?不可能!肯定是“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”。他編的《宗鏡錄》,後人稱為《小藏經》,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,提綱契領編成一部書。《大藏經》太大了,誰能去讀?他這麼一編,份量就大幅度縮小了,一百卷。讀這一百卷,就等於把《大藏經》全讀了。祖師大德的用心,目的都是幫助後人。後人怕多、怕繁,盡可能給你縮短、給你簡化,希望你歡喜讀誦、受持。
由此可知,祖師大德要求我們三千遍,這三千遍不能少,最低的標準。你真想學佛,你就真幹,《華嚴》份量太大,“八十”加“四十”,一百二十卷,除去當中一部分重複的,就是“入法界品”是重複的,重複的除掉,九十九卷,一天念十卷,九天才能念完一部。這是學佛的人都知道,佛門第一部大經,八萬四千法門都在其中。怎麼讀?從頭到尾去讀,讀熟了,完全能背誦了,我們相信從頭到尾念一遍不需要九個小時,應該三個小時就可以,那麼你一天可以念三部,十天三十部,一個月可以念一百部,一年一千二百部,“華嚴宗”的祖師。
《法華經》的份量很適中,它只有七卷,但是每一卷文字很長,這個從頭到尾念一遍大概要十個小時,一天念一部,一千遍三年,三年一心專注,一門深入,有開悟的,有大徹大悟的。《六祖壇經》裡頭記載的法達禪師就是一個好的例子,他在沒有見六祖之前誦《法華經》,誦滿三千遍,去見六祖,向六祖請教,六祖給他講,他開悟了。
今天學佛的人不但不開悟,愈學愈迷惑,什麼原因?
我們今天看到學佛的人不但不開悟,愈學愈迷惑,什麼原因?沒有遵照祖師大德的方法,沒有守住祖師大德的教誨,自以為是。這個“自以為是”就是“見惑”裡面的“成見”,我們中國人叫“成見”。五種“見惑”裡頭的“見取見”跟“戒取見”,這兩種都叫“成見”。“戒取見”是“因”上的成見,“見取見”是“果”上的成見。錯了,完全看錯了。而且現在人成見很深,自以為是,這就難了,遇到善友也沒有辦法教他,多可惜!所以要謙虛,要能接受別人的教誨、接受別人的勸告。縱然別人說錯了我也接受,我也誠誠懇懇的,人家才肯教你。你要完全不接受,你錯了沒有人敢講你,隨你去吧,虧就吃大了。
最後一種是“邪見”。“邪見”是不屬於上面四種。一切錯誤的見解,就是錯誤的看法,都叫“邪見”。
這五種“見惑”斷盡了,證須陀洹果,小乘初果,我們叫“小小聖人”。這“小小聖人”有什麼特徵?有,他六根的能力恢復了兩種,第一種“天眼通”;第二種“天耳通”。佛告訴我們,六種神通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能。為什麼我們的本能沒有了?就是被煩惱障礙了。那麼障礙天眼、天耳的是什麼?就是五種見惑,五種見惑障礙這個。五種見惑沒有了,這個障礙就沒有了,天眼、天耳自然就起作用了。
天眼並不很大,反正在這個樓上,這樓底下什麼狀況你能看得很清楚,透明的,你沒有障礙。天耳呢?大概可以不必用手機了,你的親朋好友無論在地球上的哪個地方,他在做什麼你能見到,他說什麼你聽得到,但是你沒有辦法跟他對話。這兩種神通恢復了。
【解】二、斯陀含果。譯為“一來”,又名“二果”。“一來”者,斷欲界九品思惑中之前六品。
“思惑”比“見惑”難斷,我們講煩惱習氣。
“思惑”五大類,“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”這五種。這個五種,佛在講經方便起見,把它分成九品,二果聖人九品思惑前面的六品斷掉了,但是後面還有三品。
【解】因尚餘後三品,故仍須在人間與欲天受生一度,故曰“一來”,即一度往來之義。
天上人間一次往來,初果是天上人間七次往來。二果他只要一次往來,到人間來一次,然後他就不來人間了,他在色界天四禪天修行,所以叫“一來”。
【解】三、阿那含果。舊譯“不來”,新雲“不還”。乃斷盡欲界思惑殘餘之後三品,不再還欲界之位,爾後受生,則為色界或無色界。
色界是四禪天,無色界是四空天,他在這個里頭修行,他不到欲界,欲界六層天他不住,人間跟三惡道當然他更不會來了。
最高的四果阿羅漢,阿羅漢翻成“殺賊”,翻成“應供”,翻成“不生”。
【解】乃斷盡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之聲聞乘極果。
他把見思煩惱斷乾淨了,以斷淨一切見思惑,五種“見惑”、五種“思惑”統統斷乾淨了,叫“殺賊”。“殺賊”是比喻,煩惱叫“賊 ”。他把它斷淨了,不再受見思煩惱的干擾了。
【解】既得小乘極果,應受人天供養,故曰“應供”。
人天要修福,供養阿羅漢。阿羅漢是我們的福田,得福報,修福,所以他有資格“應供”,就是接受人天的供養。
【解】於一生當中盡諸果報,入無餘涅槃,不再來三界,故曰“不生”。
他永遠就超越六道輪迴了,不會在六道裡面搞輪迴流轉了,不會了。他出離輪迴,到哪裡去了?到四聖法界聲聞界去了,就是十法界。他提升了,六道是個夢,醒了,十法界還是個夢。所以六道是夢中之夢,這個夢醒了還有一層,必須再一個夢醒,他才真正超越十法界。超越十法界,住在哪裡?住一真法界。諸佛的實報土,釋迦牟尼佛的實報土,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“華藏世界”,證得阿羅漢果,到華藏世界去了,娑婆世界他不住了,他到“華藏”去了。
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實報土,極樂世界。學密宗的跟大日如來,將來往生“密嚴淨土”,實際上都是一個、一處,不同的名稱,在極樂世界叫“極樂”,在娑婆叫“華藏”,在密宗裡頭叫“密嚴”,其實一個地方,一處而異名,名稱不相同,是一個地方。這個事情我們要知道。
所以眾生真正是一體,《楞嚴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這個世界給你說真的,真的就是“諸法實相”。
“諸法實相”是什麼?是相似相續,不是真的。一切法之存在,我們今天講“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”,統統是相似相續,不是真的。真的相續,前念跟後念完全相同。又告訴你,前念跟後念不一樣。沒有一念是相同的,它相似相續;連在一起好像是相似,實際上它完全不一樣。彌勒菩薩在《菩薩處胎經》上說得清楚,告訴我們,“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”,每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畫面、就是一個現象,“念念成形,形皆有識” 。“形”就是“物質現象、精神現象、自然現象”。物質現象裡頭有精神現象,“識”就是“受、想、行、識”。物質是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”是精神現象。“色”跟心,物質現象跟精神現像是一致的,是一不是二,分不開。
所以量子力學家明白這個道理,告訴我們,我們人把它分成兩樁事情,是錯誤的,佛法是正確的。佛法講“五蘊”,“五蘊”是一體,“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”。我們今天科學,“色”把它分作物質、物理;“受、想、行、識”把它當作心。“色法”、“心法”分成兩個,所以兩個就發生衝突,造成很多誤會,也帶來很多災難,不知道它是一體。
現在才搞清楚、搞明白。搞明白之後,科學家提出一個總結,教我們“以心控物”,用“受、想、行、識”控制“色”法。為什麼?“色”法是跟著“受、想、行、識”在變。我們的心善、心慈悲,這個世界就變成天堂;我們的心惡,盡乾一些殺盜淫妄,這個世界就變成地獄。
所以湯恩比知道這個事實真相,他要救地球,不讓這個地球在核武戰爭上毀滅,這都是“境隨心轉”。他想出來一個方法,讓大家地球上的居民都能夠回心轉意、斷惡修善、端正心念、改邪歸正,這個地球就會變成非常美好,災難永遠不會發生。怎麼落實?落實在文化教育。特別指出來,只有中國傳統文化跟大乘佛法可以做到。
湯恩比說的,說得很有道理。管不管用?管用。為什麼現在還那麼亂?量子力學家少數人,他 們知道,大多數人不相信。誰肯放棄自私自利?誰肯放下名聞利養?誰能放下怨恨?仇敵、冤親債主,誰肯放下?真的,“佛”能放下,“儒”能放下,“道”能放下,“儒、釋、道”能放下。
“ 儒、釋、道”教人要放下。為什麼?因為外頭境界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你放不下,是迷失在虛幻境界裡頭,你不知道事實真相,真相確實在你面前。你看晚上睡覺,人不要等死了之後,晚上睡覺跟死了不是一樣嗎?!睡熟了,什麼是你的?人家把你身體抬走了,你都不知道,什麼屬於你的?!你能夠常常作如是觀,常常這樣想,對這個世界的執著、佔有、控制,自自然然就淡了。
不再搞假的了,走佛菩薩的道路。那是真正有智慧、真正有覺悟人,他 們所干的,也做得非常輝煌,做出偉大的貢獻,怎麼樣?邊都不沾。“作而無作,無作而作”。他為什麼做?憐憫苦難眾生,就為這個。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他在旁邊幫個小忙,用什麼方法?用教學。釋迦牟尼佛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幹這個。
方老師告訴我,兩百年前中國都市鄉村大大小小的寺廟,佛教的寺廟,沒有一個寺廟不講經的,法師都會講,我相信,為什麼?那時候出家人不容易,要經過考試,國家考試。考試及格了,發給你個文憑叫度牒。你有這個度牒才有資格出家。出家的資格是什麼?上台去講經教學,你沒有這個本事,你拿不到度牒。所以出家人,個個都是有道德有學問,都能講經,都能說法。
度牒是清朝順治皇帝廢棄了。他為什麼廢棄?我們聽說順治最後出家了,那誰發度牒給他?所以他把度牒廢棄了,他可以出家了。在當時這印光大師有批評,在當時是有好處,很多人想出家,解放了,不需要考試了,都可以出家。但是留下的弊病,麻煩就很大了。兩百年之後看到了,毛病發生,出家人不會講經,出家人沒學教。順治皇帝沒有想到這一層,他為了他自己方便,想得不夠深,不夠遠。
出家人從事於傳教師的標準和資格,是要會講他本宗的經典
現在怎麼辦?我記得應該有二十年前,我第一次回國在北京訪問,拜訪趙樸初老居士。我們是同鄉,見面非常歡喜,談到這個問題,我就給他建議,國家辦一所宗教大學。宗教大學裡面對於出家人,就是從事於傳教師,他的標準和資格,是要學會他自己的經典,他能講,他能寫作,讓他寫幾本書,或者是寫幾篇講稿,這樣就能通過,恢復古時候,只要是宗教師都會講經,對社會才會有真正的貢獻。
經懺佛事是對幽冥界有利益,對人間沒有利益,這個不能不知道。我們活在人間要為人服務,死了以後到鬼道,跟到鬼道服務沒有關係。不必隔一道,這個要懂得。所以我們在這一道,人做得不錯,做得很好,像個人,做出榜樣出來了,來生就生天,為天人服務。在哪一道為哪一道人服務,這就對了,這能講得通。
所以相是假的,“相似相續”,《楞伽經》上還有兩句話,告訴我們,真相是“自心現量,不斷之無”,這兩句話說得好,所有的相都是從念頭生,這個大乘經上常講,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,所以外面境界是“相隨心轉”。不是“心隨相轉”,是“相隨心轉”。
“相”是什麼?“相”是“不斷之無”,它不可得,它頻率太快了,一秒鐘,我們照彌勒菩薩這個說法,一秒鐘生滅多少次?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,就在眼前,我們見不到、聽不到,六根都緣不到。事實真相,今天被量子力學家證明了。
所以我們也有理由相信,話說在前面,我覺得二三十年之後,科學家非常可能把阿賴耶的三細相都找到了。這是宇宙的奧秘,宇宙的這個奧秘被揭穿了,肯定大乘佛法是科學,不是宗教,是高等科學。
現前年輕的科學家幾乎都集中在研究一個問題,念頭,念頭從哪裡來的?念頭是怎麼來的?念頭究竟本來面目是什麼?物質是找到了,物質是從念頭來的。念頭“能生能現”,物質現像是念頭“所生所現”,所以它跟著念頭轉的,它不是固定的,而且頻率非常高,我們無法想像,不能體會。
四果不到三界來了,不到三界就是不到輪迴了,不到六道輪迴了。“三界”就是六道輪迴,他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了。
【解】上雲得四種聲聞果者,皆指斷惑而言。
都是指佛在大小乘經論裡頭所說的“斷惑證真”。這個“惑”是迷惑。
【解】實則諸往生者,悉發菩提心,均是一佛乘。所謂聲聞者,只是顯示其斷惑程度而作順俗之談而已。
念老這句話說得真好,把小乘的真相說出來了,要不然小乘一般人輕視,小看了它,讚歎大乘,貶低小乘,這個都是嚴重的誤會。這一段講得好,這四種聲聞果是指斷煩惱。你煩惱一斷就往上提升,這就是章嘉大師教給我們的“放下、看破”,你看放下“五種見惑”,就證得初果須陀洹;再放下“思惑”,“思惑”,九品裡前面前六品,你就提升到二果;最後把剩餘的“見惑”剩餘的三品斷掉之後,又提升到三果;斷盡了,斷乾淨了,就是四果。四果就超越六道輪迴了。
後面補充這段的是“實”,講實話,真實法,真實法,每一個往生的人,這講淨土宗,修淨土的,修淨土也要脫離六道輪迴,也要脫離十法界。他是怎麼脫的?淨土法門非常殊勝,非常難得,不容易遇到,它是“一佛乘”,只要修淨土,一定要發“菩提心”。
“菩提心”是什麼?真正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,真正相信有阿彌陀佛,真正發心想求生極樂世界,現在講移民,我們從地球上移民到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這就叫“菩提心”。這個心就是“菩提心”。真有這個心,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,念念嚮往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人在佛法裡面講,他是什麼根性?他是“一佛乘”根性,成佛的根性,他這一生決定生到極樂世界,成佛去了。不是聲聞,聲聞、菩薩都不是,哪有人天?!這個話讓我們立刻就反應過來了,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餘土,是佛的方便說,是佛從斷惑向上逐漸提升順俗之談而已。隨順眾生的。這個什麼?你能聽得懂,你會相信,你能接受。不是真實的,真實的一定要知道。
遇到淨宗你是什麼成分?“一佛乘”。“一佛乘”他真幹、真發心,對這個世間有絲毫留戀錯了。
所以在這個世間,第一個放棄名聞利養、放棄五欲六塵,為什麼?假的。對自己決定有害沒有利;第二個,與一切眾生不對立,這個要放下,這就是真正消災,真正化解冤親債主,我跟冤親債主都不對立了。怎麼不對立?我們每天早晚做功課,拜佛誦經念佛最後的迴向,一定迴向冤親債主,希望他們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,也能夠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好,不要再做冤仇了,你要什麼我有的給你,別去計較,這個世間什麼都是假的,能夠捨得,你要我的命我都給你,為什麼?我到極樂世界去了。命都不要了,何況其餘!所以哪有捨不得的?!
有捨不得的,就麻煩大了,沒有辦法離開六道輪迴,六道輪迴的事情統統捨得。所以在這個世間起心動念真正是為利益地球上一切眾生,我們想這個,不想別的。真正對大家有利我們做,有害的絕對不做。希望幫助地球上眾生覺悟,這比什麼都重要;再幫助地球上眾生消災免難,希望這個世界、這個地球,能夠永續生存下去,不要被破壞。地球上的居民、這些眾生,都能夠享受一生幸福美滿快樂。我們遇到有緣,可以做,盡心盡力幫助他,做完怎麼樣?不放在心上,絕不居功,我做了多少好事、積了多少功德,沒有這個念頭是真功德,有這個念頭是假功德。假功德有果報,人天福報;真功德,幫助我們提升到常寂光淨土,證得究竟的法身。這個好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,所以不能不知道、不能不清楚。
真正搞明白、真正搞清楚,才能夠萬緣放下,你一生做利益眾生的事情,決定沒有傷害眾生,每個眾生都喜歡你,每個眾生都願意接近你,這個法喜充滿。
【解】“阿惟越致”又作阿鞞跋致,乃不退轉於成佛道路之義。
“阿鞞跋致”,是舊譯。
佛經的翻譯,舊譯,是玄奘大師以前都叫“舊譯”,玄奘大師以後叫“新譯”。
新譯是“阿惟越致”,舊譯的是“阿鞞跋致”,是一個意思,這句話的意思,它是從音譯過來的,它的意思是“阿惟越致、又作阿鞞跋致,乃不退轉於成佛道路之義”。我們走的是成佛之道,沒有走錯,沒有走偏,沒有往後退。“阿鞞跋致”就是不退轉的意思,你走的是正道。
【解】小本《慈恩疏》曰:“阿鞞跋致者,阿之言無。鞞跋致言退轉。故《大品經》雲:'不退轉故,名阿鞞跋致。 '”
這個經跟論都講得很清楚,解釋得很清楚,意思是不退轉,這個不退轉裡頭,包括三個不退轉,不是一般的不退轉,這個地方有解釋。
我們接著看:
【解】小本《慈恩疏》曰:“阿鞞跋致者,阿之言無。鞞跋致言退轉。故《大品經》雲:'不退轉故,名阿鞞跋致。 '”
阿惟越致不簡單,菩薩要修行一個大阿僧祇劫,才能得不退轉,可見得它不容易。
那麼《小本》經裡面:
【解】但淨土法門大異於是。《小本》曰:“極樂國土,眾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。”
這麼便宜他就證得了,一往生就證得了。
【解】今曰:“未得阿惟越致者,則得阿惟越致。”兩本正同。
證實這樁事情是真的,絕對不是假的,我們非常幸運遇到這個法門。
【解】又《彌陀要解》曰:“ 阿鞞跋致,此云不退。一、位不退。入聖流,不墮凡地。二、行不退。恆度生,不墮二乘地。三、念不退。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 ”
它裡頭有這個三個意思,必須三個意思統統具足才稱之為“阿鞞跋致”,很不容易修得的。
一般菩薩修到這個地位要一個阿僧祇劫,大阿僧祇劫。我們常講“三大阿僧祇劫”成佛,第一大阿僧祇劫修成“阿鞞跋致”,再繼續修兩個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,時間很長很長,不容易。
淨土法門一生完成,不必那麼修,那麼修很辛苦。遇到這個法門“信願持名”,生到極樂世界就得到,這不是靠自己修的,完全靠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無量劫修行功德的加持,幫助我們得到的。阿彌陀佛幫助我們真能得到嗎?真能。為什麼?這憑什麼?因為你本來是佛,就這個道理,所以他才幫得上。如果你本來沒有,幫不上,你本來有,這就好辦,好比我們一個人到外面旅行,身上沒帶錢,這個朋友很能幹,能夠在銀行里面提錢出來給你,供給你消費,為什麼?銀行本來存的錢,所以他能提的出來,銀行里頭你要是沒有存款,誰也不能幫你提出來,就這個意思。
所以惠能大師給我們講的我們要記住,他見性了,“性”什麼樣子?他說五句話:第一句,“本自清淨”,沒有污染,自性清淨的。第二個,“本不生滅”,不生不滅。第三句最重要了,“本自具足”, “具足”什麼?具足無量智慧,具足無量德能,具足無量相好。換句話說,在相好裡頭就包含著無量的財富,你自性本自具足,所以阿彌陀佛輕易就拿來了,讓你享受。你自己不知道你存款的密碼,阿彌陀佛曉得,他就能拿著你密碼去提款來供養你。我這個比喻很淺顯,你能夠體會到,事實真是這個樣子。
自性本無動搖,本無動搖就是自性本定,真心是不動的,會有波動現象,有生有滅,這是妄心。真心不動,所以怎樣見真心?修定。
定怎麼修法?高級的禪定,眼睛在色塵裡頭修定,眼見色,看的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是“慧”,如如不動是“定”,就是說決定沒有受到外面境界的干擾,它一點都不干擾你。明了是“慧”,你看,不動是“定”,定慧雙修,“定”中有“慧”,“慧”中有“定”,耳在音聲上修,鼻在氣味上修,舌在飲食上修,酸甜苦辣咸,舌能辨味,意從起心動念上修。
記住,清清楚楚,如如不動,這是真智慧。看得清楚的時候,動了心,起心動念,那不是智慧,那變成知識,波動的這種心,生知識,不生智慧。智慧一定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。清淨心是小定,平等心是大定。平等是沒有分別,清淨是沒有染污,就是不受到干擾是清淨,平等是沒有分別。為什麼沒有分別?一體,整個宇宙,老子都說得很好,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”;佛法講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;六祖惠能告訴我們,“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”。
自性就是真心,整個宇宙是真心所現所變,一體,真的是一體。所以要愛,不能有怨恨,怨恨的那個人跟我也是一體。真正明白了,怨恨就沒有了,所現的是什麼?大慈大悲,對怨恨的人、對仇敵都是生慈悲心,沒有怨恨心。那些做錯事情的,可憐憫者,他迷惑顛倒,迷失自性,才做這麼多不善業,將來怎麼樣?感不善果報,在三途,所以他很可憐,你憐憫他都來不及,你怎麼會怨恨他?!這是一般世間人不知道。
真正學佛的人明了,所以有人說真學佛的人吃虧,處處要吃虧、要受罪,不是的,他看錯了。他在吃虧,他在受罪,真正修行人,沒有放在心上,他怎麼吃虧?!他心還是清淨的,沒有染,如如不動,沒動,所以他的心充滿了智慧,充滿了幸福,真正流露出來的是福慧。這是我們不可以不知道的。
這個三不退,第一個“位不退”,是阿羅漢,入聖人之流了,他不是凡夫,稱為“聖人”。
第二,“行不退”。“行”是只菩薩行,就是度眾生、教化眾生,像釋迦牟尼佛在世,四十九年天天講經教學,這就是“行”,“行”是他幹的事情。他幹什麼?他完全教化眾生。身行言教,教化眾生的事情他全部做到,做出榜樣給人看,別人才會相信;自己做不到不行,要做到,能捨身,身都能捨了,何況是財、何況是物!
人執著,頭一個是身。有身,才執著財、才執著物。物是他享受的、他受用的,統統能捨,沒有一樣不能捨,“行”,恆度生,就是說他不會墮到二乘。
二乘是自利不利他,也就是說不主動教人,阿羅漢,你向他請教,他也有慈悲心,他教你,你不向他請教,他不主動的來教你。菩薩不一樣,菩薩遇到眾生主動去教他。菩薩有神通,能夠看到這個眾生過去世,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業,所以說法很契機,所說的是前世學過的,不難懂,前世沒學過的不說,為什麼?他生疏,聽不進去,這說“行不退”。
第三個,“念不退”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什麼是薩婆若海?
【解】薩婆若海,此云一切種智海,即如來果海。
“一切種智”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,像海一樣,大智慧,無有窮盡。這個就是如來果海,究竟果位上智慧之海,這個地方也有給我們說明。
【解】別教須登初地。
天台大師判教,把釋迦牟尼佛一生所教導的分為四大類:小乘;大乘,有別教、有通教、有圓教,加上前面小乘叫“四教”。四教裡面,你看看“別教”初地,證得三種不退。
【解】圓教至初住。
華嚴是圓教,初住菩薩就證得了。
【解】破一分無明,證一分法身,方能雙舍二邊,全歸中道,念念流入薩婆若海。
真放下了。“舍”就是放下了。“兩邊”是什麼?對立的,就是邊見,我是一邊,他是一邊。二邊捨掉了,什麼境界?就是講“一體”,老子、莊子是這個境界,“天地與我同根,萬物與我一體”,我跟萬物這是二邊,天地跟我是二邊,二邊都捨掉了,一體,沒有天地了,沒有我了,沒有萬物了,也沒有我了,全歸“中道”。“中道”也是個抽象名詞,也不能執著,執著有個“中道”,你又落到二邊。所以“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”,完全回歸自性。
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