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淨空法師《淨土大經科注學習班》第152集2015年7月7日講於香港
尊敬的師父上人、尊敬的諸位法師、大德仁者:阿彌陀佛!
慚愧弟子劉余莉今日報告的主題是——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師道
在《論語》的開篇就提出: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”以“學”作為整部《論語》的領起,可謂意味深遠,說明“學”是安身立命、經世致用的關鍵。古人所學乃聖賢之道,而“道之所存,師之所存”。不尊師,則無法超凡入聖,”修、齊、治、平“亦淪於空談。故《學記》雲:“凡學之道,嚴師為難。師嚴然後道尊,道尊然後民知敬學。”尊師、敬學對於“明德、傳道、治國、平天下”皆至關重要。
一、尊師與明德
縱觀當今之界,無論貧富貴賤,大多身心不安。究其原因,實為不學聖賢教誨、迷失本性所致。
《禮記》雲:“ 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。”老子說:“ 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。”《華嚴經》曰:“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”可見,古人所學者,道也;目的是“明明德”,亦即“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”。
偉大的教育家佛陀告訴我們,人的煩惱及痛苦源於人對自身及所處環境的錯誤認識。因為“迷惑”才會造業,因為造業而感“痛苦”。如果人能夠建立對宇宙人生真相的正確認知,就能隨緣妙用、心想事成。通過學習聖賢教誨,可以“破迷開悟”,最終“離苦得樂”。唯有成佛(覺悟的人)才能“離究竟苦,得究竟樂”。
一代國學大家方東美教授曾教導上淨下空老和尚說,“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”。正是老和尚對老師深信不疑,從此學習並踐行佛陀教誨,用自己一生的學佛經歷,驗證了方老師的話真實不虛。
如今老和尚已近九旬高齡,仍然堅持每天講經不輟,圓滿具足了世間人所希求的財富自在、身體健康、聰明智慧、法喜充滿,讓每一位有緣親近的人,都能對佛陀教育生起信心。
《說文解字》謂:“學,覺也 ,效也 。後覺習效先覺之所為也”。可見,師,先覺者也;弟子,後覺者也。弟子拜師,以求覺悟也。而覺悟是自性本具,必從真誠恭敬心中求得。故世尊告誡阿難:師與弟子當兩俱真誠,師當如師,弟子當如弟子。
《六方禮經》謂:“弟子事師,當有五事:一當敬難之,二當念其恩,三所教隨之,四思念不厭,五當從後稱譽之。”
《長阿含經》曰:“弟子敬奉師長復有五事:云何為五?一給侍所須,二禮敬供養,三尊重戴仰,四師有教敕,敬順無違,五從師聞法,善持不忘。 ”供養師父生活所需、見面恭敬頂禮師父、服侍師父飲食起居等等,都是尊師的體現。
但是,尊師 最重要的就是依教奉行。正如《無量壽經》雲:假令供養 恒沙聖,不如堅勇求正覺。具體而言就是“老實、聽話、真幹”,用“真誠心、清淨心、恭敬心”去學習、落實老師的教誨。
......
如果弟子幸遇名師,卻不知尊師念恩,則難得師道真諦。即使師父乃孔子、釋迦再世,亦無助於弟子自性明德之開發。印祖曰: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。這個利益是明心見性的大利益。上淨下空老和尚極力讚歎的賢公老和尚,就是這方面的典範。
賢公沒有讀過書,不認識字,傳戒師父只教他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囑咐他一直念去。賢公對師父有絕對的誠敬心,一生奉行師父的這一句教誨,念佛九十二年不中斷,達到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的境界。賢公老和尚雖然智慧圓滿,但是因為師父曾告誡他要韜光養晦,“知道了,不要亂說,不能說”,賢公老和尚就埋首田間,躬耕隴畝,一生以苦力勞動惠利大眾,與眾生和光同塵,持戒吃苦,直到往生。賢公老和尚用九十二年的時間,為我們詮釋了尊師的真義!
二、 尊師與傳道
“師者,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”。所謂“道”,即聖賢相傳之道。孔子言,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。佛陀也說自己沒有在古佛所說之外增加一字。
“ 師道”其所以“尊嚴”,是因為真正的明師皆不標榜自己,而只是“為往聖繼絕學”、傳承古聖先賢道脈的“傳道者 ”。這種無我的精神,正是為師者以光載千秋、萬眾敬仰之原因。
中國傳統社會重義輕利,醫生和老師這兩種職業最受世人尊敬。因為醫生求人身命,不言財利;老師成就慧命,使人明道。
古人云:“千金不買道。” 古代的老師不用學問謀利,如遇清寒而又真心向道的學生,不僅不收供養,還要補貼學生。正是師者”謀道不謀食“的品質,倍受社會尊重。
在中國古代,對師道的尊重是通過“禮”加以保證。《禮記·曲禮》曰:“男子二十,冠而字。”男子在二十歲行加冠禮,表示成年。從稱謂方面講,此時親友會贈予一字,自此以後,親友都要稱其字表示尊重。即使入朝為官,天子也要稱其字而不稱名。可以一生稱名的只有兩種人:一是生養自己身命的父母,二是長養自己慧命的老師。可見古人對於老師是何等尊重!
古人入私塾讀書,要先行拜師禮。而行禮者不僅是學生,連學生的父母都要向老師行跪拜禮。上淨下空老和尚曾講述自己拜師的經歷,當時父親帶領他,先向”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神位“行三跪、九叩首的大禮,之後老師入座於夫子牌位前,接受父子二人三跪、九叩首的最敬禮。如果是一個家族禮請老師教育子弟,就由家中最尊長者代表族人向老師行三跪、九叩首的大禮。中國古代家道謹嚴,長幼尊卑秩序分明。試想,身為一家之尊的家長是懷著何等恭敬之心,才會向老師行如此大禮?!而這種儀式,又會在孩子的心中烙下怎樣深刻的“尊師重道”之印記?
古人言“師徒如父子”。事實上,老師對好學生的重視甚至超過對待兒女,因為老師念念令正法久住,而好學生正可擔負起傳承道統的責任。
上淨下空老和尚當年旅居台灣,生活清苦,但一心向道。而作為一代名家的方東美先生、章嘉大師、李炳南老居士,皆不求物質上的供養,無一例外地對他盡心栽培,都是因為看到他對老師的恭敬心。當時的老和尚雖然年紀尚輕,但已襟懷天下、心系眾生,關心的不是個人之名聞利養,而是如何找到方法解決諸多社會問題,化解衝突,解民眾於倒懸。正是老和尚承傳聖賢之道以濟世安民的使命感,使自己得到老師的格外器重。果然,他奉行章嘉大師的教誨,一生學釋迦佛、走釋迦路。以講經說法做為自己的本業,把佛教帶回到佛陀教育的正路;他從李老師手中接過《無量壽經》,不負師恩,通過不斷講習,把它弘遍全球、普利群蒙。
老和尚在弘揚大經的道路,雖然經歷千辛萬苦,屢遭誹謗中傷,但卻初衷不改,絲毫未曾動搖弘揚正法的決心,就是因為他對老師有堅定的信心,念念不曾忘記老師的囑託,“捨此身心奉佛剎,是則名為報佛恩”。可以說,正因為老和尚對恩師及本師釋迦牟尼佛具足至誠恭敬之心,才使得他在求法的道上孜孜不倦,在弘法的路上矢志不渝!
古人云:“ 經師易遇,人師難遭。”所謂“人師”,乃德行才識皆卓越者,可以“學為人師,行為世範”,不必在朝、在位。在人類歷史中,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政治家、軍事家、經濟學家等,但是真正的人師卻如珍如瑞。因為他們無論在誠意、正心的修養上,還是在平治天下的智慧上,都堪為學人表率,足為後世取法。正是他們表裡如一地為人演說聖賢之道,才令無數人重拾對聖賢教誨的信心,使聖賢文化薪火不滅、代代承傳!
“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”,聖賢之道有賴於行道之師而光大。孟子尊孔子,“雖未得為孔子之徒也”,卻“私淑諸人”以求其教誨,學為“亞聖”而超於孔子門生。其原因只為“至誠”二字。所以“至誠如神”,唯有至誠之心,才能感通天地之道,感通夫子之教。可見,對老師的尊重即是對聖賢之道的尊重,更是傳承聖賢學問所必須。
三、尊師與治國
《論語》中記載,季康子問政於孔子。孔子說:“子欲善,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風,必偃。”同理,如果君主希望百姓尊師重道,就必須自己率先垂範。古代聖王都明白上行下效的道理,因此“古之聖王,未有不尊師者也。”(《呂氏春秋》)
漢明帝就是一位尊師的典範。據《資治通鑑》記載,漢明帝為太子時,曾向桓榮學習《尚書》,在他做皇帝后,仍以學生身份自居。漢明帝造訪太常府時,以師生之禮與桓榮相見,並設幾杖,召集百官和桓榮的弟子數百人一起向桓榮行弟子禮,並由他親自執禮,帶頭聽受老師講學。老師每有不適,明帝就派使 者去慰問,而專門負責皇帝膳食和醫療的官員都絡繹不絕地去服侍桓榮。明帝還親自到老師家詢問病情,進入老師所居住的街巷就下車步行,手捧經書走到老師跟前,輕撫老師垂淚哭泣。他還送與老師床具、衣物等用品,讓老師更舒適地休養,久久不忍離去。從此以後,文武官員來探病,再不敢到門口才下車,而且都在桓榮床前下拜。
桓榮去世,漢明帝親自改換喪服送葬,並把老師安葬在尊貴的位置。可能正是由於漢明帝如此尊師重道,才感得佛法於明帝永平十年正式傳入中國。
而唐太宗之所以在隋末抗戰後短期內就開創了“貞觀之治”,使天下太平,萬國來朝,與他尊師重道並賜予皇子、諸王們學習《群書治要》密不可分。
清朝“康乾盛世”的締造,更與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代皇帝設立了禮請儒、釋、道大德為“國師”、堅持講經教學的製度相關。反之,唐朝之所以衰於唐玄宗、清朝之所以亡於慈禧太后,都是因為聖教的廢弛、對師道的輕忽。
天子之所以應尊師重道,因為天子的職責是踐行聖道,而老師的職責是傳承聖道。天子唯有從師而學,才能修德明道進而平治天下。
縱觀中國千年曆史的興衰,可以發現:凡是尊師重道的時期都是政治清明,乃至盛世出現的時期;凡是輕師賤道的時期都是王朝走向衰敗和滅亡的轉折點。正如《荀子·大略》雲:“ 國將興,必貴師而重傳;國將衰,必賤師而輕傳。”
在古代“天子之命,懸於太子”,能否儘早太子選擇明師教導,決定著國家的安危。這說明,國家是否有真正的後繼人才,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好老師的教導。所謂“天下有真教術,斯有真人材”。《淮南子》中記載:“孔子養徒三千人,皆入孝出悌,言為文章,行為儀表,教之所成也。”
......
四、尊師與平天下
“非聖人者無法”,由於西方人本主義的氾濫,東方疏離了孔孟、釋迦,西方宣布上帝死了。結果,人們拋棄了倫理道德的標準,變得唯我獨尊、為所欲為;拜金主義、享樂主義、極端個人主義、虛無主義盛行;貪嗔癡慢疑等負面思想吞食著人之本性;人與人、團體與團體、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。核武器的發明,更使世界成為全球核戰爭的潛在戰場,整個人類都處在巨大威脅之下而惶惶不安。
在國際社會,許多專家學者都在探討世界和平問題,但多年來莫衷一是,甚至對此喪失了信心。而深諳儒釋道精神的上淨下空老和尚以超群的眼光,洞察到未來世界人類和平的出路所在:唯有國家與國家、政黨與政黨、族群與族群、宗教與宗教能夠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世界和平才可以實現。而在四種關係當中,應從宗教團結開始努力,如果宗教能夠平等對待、和睦相處,則會影響族群、政黨;進而影響國家。
宗教團結靠什麼落實?靠振興師道。如果每個宗教都能夠效法創教先聖的行誼,宣講創教本師的教誨,使宗教回歸到教育的本來面目,就是對耶穌、佛陀、穆罕默德乃至一切聖人真正的尊重。
佛陀教導人以平等心禮敬一切人、事、物,倡導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;上帝教導人凡事謙虛、忍耐,用愛心互相寬容;真主安拉教導人們:只有一種道德規範就是源於忘我、行善的博愛法則。這些教誨均以“仁慈”、“博愛”為核心,說明各個宗教的本質精神是相通的。上淨下空老和尚先後在新加坡、澳洲團結各大宗教的成功經驗,證明了宗教是可以團結的。
如今,在發揮宗教的作用方面,習主席提出:“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,必須堅持中國化方向,必須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準,必須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,必須重視發揮宗教界人士作用,引導宗教努力為促進經濟發展、社會和諧、文化繁榮、民族團結、祖國統一服務。”
如何堅持宗教教育的中國化方向?在漢語的解釋中,“宗教”的意思是“主要的教育、重要的教學、尊崇的教化”,堅持中國化方向就是要讓宗教回歸聖賢教育的本質。
如何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?就是要引導宗教徒落實宗教經典中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因為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。
為何要辯證看待宗教的社會作用?因為如果宗教不能回歸教育,不能講清楚宗教典籍,就很容易變成迷信,被極端組織所利用,進而產生負面影響。
如何發揮宗教界人士的作用?就是鼓勵宗教界人士講解自己所學的經典,教化人民。
如何引導宗教?就是讓宗教回歸教育、互相學習、彼此團結,唯有如此,宗教才能為現代社會的和諧、穩定與發展作出真實的貢獻。
人類如何在未來世界中生存的延續?這已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。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,把人類未來的希望寄託在中國。早在二十世紀七〇年代,他就指出:“ 能夠真正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的,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與大乘佛法。” 孔孟學說的核心是“仁,義,忠,恕”,大乘佛法的核心是“真誠,慈悲”。而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都必須靠師道的恢復,才能承傳並發揚光大。
如今,愈多愈多的志士仁人達成共識,“莊敬日強,安肆日偷”,人類要想延續,就必須對自以為是、恣意妄為的價值觀痛加反思,並重振師道尊嚴,以謙卑的心態仰承古聖先賢的智慧,如此方可真正實現二十一世紀的和平與發展。
師道,背後承載的是千年萬世的聖賢智慧。
尊師,就是尊重古聖先賢、列祖列宗。就佛法而言,尊師 重道,就是尊重當人自性。唯有尊師重道,我們才能回歸純淨純善的本性,把扭曲的人性導歸正途,才能與天地萬物和諧共存,化解當今人類社會的種種矛盾衝突,把世界帶向一個安定和平的未來。
重振師道,無疑乃當今之要務;師道之隆,必須為天下之福祉!
淨空法師開示
我們聽了劉老師的報告,深深的感觸到,這一篇報告非常有價值!傳統文化能不能複興、能不能起作用,她給我們說出來了,關鍵就在師道能不能受到普遍的尊重。
我記得六十四年前,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方老師就告訴我,現在的學校(六十四年前的學校),普遍的先生不像先生、學生不像學生。“先生不像先生”是客氣話,“學生不像學生”是老實話、是真話。先生為什麼不像先生?先生不好好的教了。為什麼不認真去教學?因為學生不想學,教了是白教,沒用處。這個話如果當年他不說出來,我們沒想到,果然是真的。而且往後的這些年,不但在中國,好像全球化了,跟著科學一樣進步,全球化。
我在國外的時間多,國外的學校這個“尊師重道”的問題比中國還嚴重。我也跟學校有緣分,也在學校上了幾堂課,老教授們就告訴我,他說:法師,你去講課不要超過十五分鐘。我說為什麼?十五分鐘之後,學生心就不在了,心不在焉。我不相信,進了課堂果然如此,十分鐘之後你就看他,注意力不在教室了,在窗外。所以我們深深想到方老師的話,這怎麼教?
那麼學生為什麼去唸大學?為了文憑,將來在社會上好找一份好工作,目的在此地。上大學不必再競爭了,所以他學習的心理變了,小學、中學認真學習,為了考學校,小學考中學,中學考大學;大學則不需要了。對老師真的不尊重,中國還比較少見。老師在講堂上課,學生坐在椅子上,兩個腿翹在桌子上在聽課,這常有的。那種態度你看到心裡真難過,老師這個課怎麼能講得下去。我走進教室看了這個樣子,看了二、三次以後,我再不進教室了。我倒非常樂意跟教授們舉行座談會,這我很歡喜的。大家提出一些問題,我們來研究討論,真歡喜。
所以師道怎麼復興?這個事情真難,為什麼?“尊師重道”是父母教的。什麼時候教?小孩還不會說話就教。首先是教他孝順父母,他的父母,父母還在,就是祖父母,做兒女對父母有沒有盡到孝。
所以“ 教孝”不是言語說的,是從小做給孩子看的。孩子還不會說話、還不會走路,他睜開眼睛會看,他的耳朵會聽,已經在觀摩,已經在學習,看到爸爸媽媽對他的爸爸媽媽那麼樣尊重,他就學會了。你會拜爸爸媽媽,小孩就會拜你,他學會了,身教,不是言教。這個道理要懂。
我們對老師這點尊重實在講,這一生當中真的得利益,要不然遇到老師不會教我。這從小學的,我們家鄉也沾了一點光,桐城派的,明、清兩代講到學術大家都提桐城派,我們住在桐城派範圍之內。桐城派是什麼?桐城、廬江、舒城這三個縣市,三個縣都是小縣分,縣城距離大概就是五十華里,不足三十公里,所以很近。這個地區讀書的風氣很盛,鄉下很多私塾,我們從小第一次上私塾,大概就是五、六歲,六歲的樣子,去拜老師,行拜師禮,就是這個概念讓我們一生不能磨滅。
私塾設立在祠堂,是我親戚的一個祠堂,我們自己家的祠堂在城裡面,我們住在鄉下,是我姑媽他們家的祠堂。拜老師那一天,父親送我去上學,帶了供養老師的禮物,這一天有新的學生上學,所以老的學生,學生程度不整齊的,年齡不一樣的,大的有十五、六歲,小的還有比我更小的。老師把香案設好了,當中禮堂裡面供奉的是“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”,這幾個字我都認識了,這是父親教的,都認識。老師站在右邊,同學兩邊排了個小隊,我父親帶著我,他在前面,我在後面,向孔老夫子的神位、牌位,行三跪、九叩首的禮節(這在抗戰之前) 。拜完之後,我父親請老師上座,老師的位子倚在夫子牌位的下面,向老師行三跪、九叩首的禮,然後再向同學行個見面禮。這個給我印象太深刻了。
一生懂得尊師,不是我的老師,聽說這個人是教書的、是從事教育工作的,在學校教學的,我們對他那個恭敬心就生起來,無論他是小學老師、中學老師,聽到是從事教育都格外尊重,這麼學來的,這樣教會的,現在沒有了。
現在這個社會,家長對老師沒有恭敬心,所以師生關係沒有了。從前師生師徒如父子,你看家長這樣恭敬,把兒女交給你,老師要不認真教,怎麼對得起人家父母?!如果是大家族,私塾是自己辦的,兒孫滿堂,這個就是家族學校,誰代表家族行拜師禮?大概都是祖父母、曾祖父母。高祖父母年歲太大了,行動不方便,由曾祖父母來代表,曾祖父母也七、八十歲了,這麼隆重。所以老師要盡責任,要盡不到責任,怎麼對得起人家家族?!家族是永遠關心你。
所以老師把學生看得第一重要,自己兒女沒出息沒關係,只要把學生教好了,學生對待他的兒女,跟對待老師的兒女,像親兄弟一樣,一生要照顧,報老師的恩。他的兒女有缺乏、有困難的時候,一定盡全心全力幫助,所以他做老師的人心安,將來自己的兒女有人照顧、有學生照顧,學生的家族都會照顧,他全心全力用在教學上。不但是言教,他要身教,他要做出來給我們看,學生才能體會到,如果你教學生做,自己沒有做到,學生不相信。
現在這樣的老師找不到了,師道沒有了,師沒有了。師為什麼沒有了?學生沒有了。學生怎麼沒有了?學生的家長沒有了。家長不懂得尊師重道,甚至於有一些家長,有地位、有財富的,對老師很輕慢。老師為什麼要教?還不為了生活,不得已,他能認真教你嗎?認真教你,要是你小孩做錯事情處分了,回頭還來告狀,還要求學校把你辭職,你說這個老師怎麼教法?!這個是社會嚴重問題,這是國家的事情,國家沒有註意到這些細節,主管教育的這些官員沒有註意到。
建立一個國家、建立一個政權,什麼最重要?教育最重要,教學為先。真的,在中國每個朝代,從上古,你去看歷史,一直到滿清,都是把教學擺在第一,也就是說政權建立了、穩固了,怎樣把人民教好,社會才會安定,天下才會太平。今天社會為什麼這麼動亂?沒有教。你怎麼能怪人?!沒教。
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們深思,你要是去好好去讀,你會感覺到非常重要。只要把這樁事情做好,這社會上許許多多問題自然就化解了,不需要操心,這叫從根本下手。我們要懂得,我們要重視,我們了解環境。
今天學生家長不重視,甚至家長根本瞧不起,既然送來了,我們還要非常認真教導他,我們是為國家、是為民族、是為世界和平,不去計較這小節,他的父母已經成年了,不好教了。
我們以前跟李老師,李老師告訴過我,四十歲以上的對他都要尊重,他有過失不要批評,給他留面子,不要叫他難堪,尊重他,讓他慢慢自己去想,想通了他會懺悔、他會改過。你要去批評他,你要去教訓他,他不服,他不能接受,他感覺到沒面子,這就結冤仇了、就錯了。老師那麼大的年歲,八九十歲,你看,四十以下的,還是小孩,兒孫輩,可以說說;四十以上的不可以。他提醒我們。我們看他老人家一生,確實他是這麼做法,一舉一動、起心動念都是教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