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

什麼是“一心念佛”



一心念佛是在日常的生活當中,把這些人與事,看得明白、清楚、透徹,把你的所作所為,所思所想,所有的對境,所有的外器世界、內情眾生,一切、一切法,都當成是“阿彌陀佛”的含義。念佛,首先把“佛”字的含義弄明白,“阿彌陀佛”是什麼意思? “阿彌陀佛”是“無量覺”的意思,你把“無量覺”的含義弄明白、搞清楚了,然後把自己的心安住在那個認識,安住在那個覺悟當中,能夠保持住那個狀態,這才是一心念佛,之前都是妄想、分別。

有的人認為,專念是只念“阿彌陀佛”,只念“南無觀世音菩薩”,只念“南無藥師佛”。這都搞錯了,不是這麼念的。“觀音菩薩”、“阿彌陀佛”、“金剛薩垛佛”、“藥師佛”,這些都是“佛”字的含義。如果你弄明白了,那個時候輪迴與涅槃,佛與凡夫,一切、一切,都是“佛”字的含義,都是一個意思,這才是一心不亂,才有一心念佛,之前是不可能的。有分別地念, ​​有執著與妄念,就沒有念佛。佛是完全清淨,完全平等的,不會有煩惱與分別的。如果你有煩惱與分別,你就沒有念佛。

  你真正會念佛了,能夠達到“一心念佛”的時候,什麼事情對你來說沒有分別,都是一樣。你無論做什麼都是念佛,無論說什麼都是念佛,無論想什麼都是念佛。你的行住坐臥都是念佛的過程,吃喝玩樂都是念佛的方法。無論做什麼都超不出念“阿彌陀佛”這個範圍,都離不開“阿彌陀佛”。那個時候才有“一心念佛”,之前是不可能的!

  你現在非要求只念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只想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別的什麼想法都不能有。你認為的“一心念佛”,就是嘴裡只說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心裡只想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,這不叫“一心念佛”!

  “一心念佛”是無論做什麼事都是念“阿彌陀佛”,無論想什麼都是念“阿彌陀佛”,無論說什麼都是念“阿彌陀佛”。你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才有“一心念佛”。你剛才那種要求,是不可能達到的!

  任何時候你沒有別的念,只有“阿彌陀佛”這個念,只想到西方極樂世界,聽“阿彌陀佛”天天講法,然後有很多神通、神變,能到別的世界、別的佛國,親近別的佛。如果你連這個念頭都沒有,沒法學佛、親近佛。

 但是,這些都是方便語。事實上這些都沒有。我們說過,眾生是不停地輾轉輪迴,佛是不停地輾轉淨土;一個是由對輪迴的貪念心轉來的;一個是由慈悲心,主要是由悲心轉來的。佛不停地轉,凡夫也不停地轉。但是因緣不一樣:一個因緣是清淨心;一個因緣是煩惱。境界也不同:佛的境界是淨土;凡夫的境界是輪迴。結果也不同:佛快樂;凡夫痛苦。

  現在我們說:“ 這是娑婆世界,那邊還有個世界叫西方極樂世界,然後從這裡的娑婆世界到那裡的西方極樂世界。 ”這都是方便語,其實指的是一個,只不過一個是覺,一個是迷。佛覺,就沒有煩惱,只有清淨心,所以他的境界是涅槃,是淨土;凡夫迷,只有煩惱,沒有清淨心,所以他的境界是輪迴,是娑婆世界。這就是佛與凡夫的不同與區別。我說的是實話,這裡沒有方便語。佛有的時候打方便語,因為不打方便語度不了眾生。

  佛的心是清淨心,土是清淨剎土,佛的境界,處處是好處,事事是好事,人人是好人,沒有煩惱,所以叫極樂世界;凡夫的心不清淨,土也不清淨,所以叫娑婆世界、輪迴苦海。就這個區別。

  你能夠念到一心不亂,能夠達到一心念佛的時候,就已經往生了。那個時候,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是清淨的。在你的境界中,都是好人,沒有壞人;都是好事,沒有壞事;都是好處,沒有壞處;在哪兒都幸福,在哪兒都快樂。

訓練我們的菩提心



所謂定,簡而言之,就是使一種心行形成穩定的力量。即使面對各種動蕩的境界時,仍保有正確狀態而不隨其轉。


  定的訓練,通常需要相當長的時間。
凡夫的串習極為深重,一旦著手改變,很多心所都會出來反對,必然會經歷一番艱難的鬥爭過程。我們要敢於暴露自己,敢於揭穿自我的種種藉口,根據佛法而不是情緒來審視自己。但決不能妄自菲薄,若覺得“我就這樣了”,便會對自我的抵抗束手無策。

  “我”太頑固了,我們唯一的辦法,就是老老實實按法的要求來對照,勇於解剖自我並洗心革面,不要總想著保護自己。

  在無盡的生死流轉中,我們早已習慣於自我保護,似乎是渾然天成的本能。不僅人類如此,一切眾生皆如此,所謂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”。我們可以看到,動物也很善於偽裝。這種偽裝的心行力量,甚至可以將身體的顏色變得和環境一模一樣。這正是《阿含經》所說的“心種種故,色種種”。由此可見,眾生自我保護的意識是如此強烈,這種的心行力量,甚至導致了色身的改變。

  相比之下,人類雖不具備動物那樣的保護色,卻會利用更多的手段和方式來偽裝並保護自己。所有這些,其實都是自我的詭計。當我們開始修行時,必須狠下心來揭穿它,否則就會繼續受害。我們以為這些包裝能夠保護自己,事實上,它們只能束縛、奴役並最終傷害我們。我們在構建一個自我,構建得密不透風、堅硬異常。在自然界中,不少動物都有堅硬的外殼,比如烏龜、螃蟹……這種堅硬的殼正是執著的外化,其實,我們的執著要比這些殼堅硬千萬倍。山河大地之所以在我們眼中顯得如此實在,正是這些堅固的執著所致。

 世間任何東西都沒有特質。桌子是木頭做的,但木頭還可以做其它,可見它並非桌子的特質。否則,木頭只能做桌子,而不能另作他用了。世間任何物體皆是如此,所以法沒有自性和特質,但在眾生的執著下,似乎都被凍結、被固定了。這種執著的外化,使我們碰到的一切都顯得很實在。事實上,不同眾生因其業力所呈現的景像也是不同的。比如水,天人看到的是琉璃,餓鬼看到的是膿血,魚看到的是宮殿。我們現在看到的桌子,在不同生命看來,所見亦不相同。在無分別智的層面,桌子只是影像而已,並非實在的物體。

  心行的穩定,需要一個反複訓練的過程。無始以來,我們已經訓練了很多心態,而且訓練得很成功。我執,正是訓練得最為純熟的典型,已然達到了“任運自在”的程度。我們的貪心、嗔心也是同樣,只要遇到相應的環境就會立刻啟動並飛速運轉,強有力地主宰著我們。

  從理論上說,訓練菩提心,應該比訓練這些妄執更容易。因為菩提心本來就是威力無比,我們只需要通過某些方便將它打開。不容易的,可能反而是在訓練菩提心同時必須克服的凡夫心。當我們啟動菩提心的過程中,總有凡夫心在強烈地阻礙我們。所以,我們要使菩提心有機會產生作用。

 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修行不難也不易。看得太容易,固然是不對,但也不必看得太難,否則很容易被畏難情緒所障礙。


佛教怎樣看待在劫難逃



佛教不相信定命論,但是相信因果論。因果是可以改變的,過去已造的因加上現在的因,可以改變它的結果。但是佛說:定業不可轉,重業不可救。所謂定業,是造了極大的惡業,如五逆──殺父、殺母、殺羅漢、破僧、出佛身血;又如毀謗三寶、殺人越貨、縱火決堤、強暴婦女等重大的犯罪行為,都是不可變轉的罪業。因為這些行為不僅造成他人生命的喪失,並長久影響社會的安定,所以必須受報。
古來已有“欲知世上刀兵劫,但聽屠門夜半聲”的諺語。殺生太多,不免引起戰爭,而相互的殘殺與鬥爭,則會招致兵荒馬亂、十室九空、哀鴻遍野等劫難。
“劫”是時間或時限的意思。惡因若累積到某種程度,便會發生某種災難,有的是區域性的,有的則是全國性乃至世界性的,但看造業人數的多寡和所造之業的輕重而定。今生造業不一定今生受報;但在過去世中,於不同的地方,各人造了某類的惡業之因,就會在未來世中的某個時代的同一環境中,受到相同的惡報。
“數”不是佛學名詞。屈原於《楚辭》的〈卜居〉內有云:“數有所不逮,神有所不通。”此數是指占卜之術數;《書經》的〈大禹謨〉則云:“天之歷數在汝躬”,以及收錄於《文選》應璩所撰之〈與曹長思書〉一文內又云:“春生者繁榮,秋榮者零悴,自然之數,豈有恨哉!”這些都是講天理、命運或氣運之說。而將之與佛教的“劫”​​字配合,便產生“劫數”之說了。
佛教所講的“劫”,是梵語“劫波”kalpa的音譯,指非常長的時間過程,其有大、中、小劫。所謂小劫,若用比例來說,如果人類壽命最長可達八萬四千歲,最短僅得十歲,那麼,從八萬四千歲起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只剩十歲,再從十歲起,每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八萬四千歲,如此一減一加的歷程,總稱為一小劫;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。眾生所居住的世間分為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階段,每一階段是一個中劫;四個中劫成一循環,是為一大劫。
據佛經所說,只有“住”的階段有眾生活動,其他三個階段,眾生應是遷到他方世界去。而在還沒有遷出之前,遇到“壞”的階段開始時,會有大火、大水或大風等的災變發生,稱為“劫難”,能把物質世界以至禪定世界全部摧毀。尚未脫離這個世界的眾生,就是在劫難逃。劫難之後,如果業報未了,業識──生命的主體,即轉生他方世界繼續受報;如果業報已了,不待劫難到來便生佛國淨土,從此超出三界,永遠不再遭受劫難的摧迫,稱為“出離苦海”。當然,若不修行佛法,要想脫離這樣的劫難是不可能的。
民間傳說的在劫在數,雖和佛法相關,卻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,只知無法逃避而不知如何超脫。所以民間每經一段承平時代,便喪失憂患意識而形成歌舞昇平、生活糜爛、道德墮落和思想腐敗等現象,某些預言就會因此傳出而呼告大眾:將有天災人禍、戰亂等發生,會有多少人死亡等等;甚至危言聳聽,說死裡逃生的人少如漏網之魚。其中有些預言說這是無可挽回的事情,但也有若干預言呼籲社會大眾及時端正人心,勸惡向善,回頭是岸,以挽救劫難於臨頭。這些預言大致是出於民間信仰的有心之士,也有的是出於佛教徒的化世方便。
有些人士基於在劫在數的觀念,以為那些殺人魔王的出世似乎也有道理,即不是他們要殺人,而是被殺的人需要他們來處理,否則善惡因果報應之說就無法完成。這種說法必須糾正,如果說魔王是應眾生須受劫難而來,則好比是劊子手行刑殺人,是執法而非犯法造罪。其實,既被稱作魔王,就算是造罪而非“替天行道”的執法行為,唯有自然的災變及人力無從抗拒而遭的劫難,始為“天數”。所以,魔王殺人,惡業極重,也是要受惡報的。
如果是來自火、水、風等的天災殺人,則是自然的報應,其中沒有人格的魔力或出於某些惡人的意欲,乃是造業者直接受報。所以在佛經中只有說火、水、風等自然的劫難,沒有說由魔或魔的代理人來執行眾生的惡報。因為被魔王殺的人,雖然很可能是罪有應得,但也可能是出於魔王的一時憤怒,或出於惡人的偏激瘋狂,甚至會促成更多人假借替天行道的名義而塗炭生靈,這樣不僅不公正,也給宵小犯罪做惡的口實,所以,佛教不贊成以魔王代替自然災害來殺戮眾生的說法。
眾生為了逃避劫數,必須修學佛法。修五戒十善能免除三塗之苦,即刀兵、水火和地獄諸苦;修禪定能暫時免除內心煩惱之苦;若能開悟而得智慧,即可出離三界的生死之苦。如果自己沒有信心修好五戒十善及禪定智慧,也該多念阿彌陀佛,發願往生西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同樣可以出離生死的範圍。可惜眾生只畏苦果,而不知避惡因。其實,最好的辦法是即時去惡向善,廣種福田,修學佛法,發菩提心,求成佛道,如此即可免遭受未來的劫數之難。

淨空法師: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217集--當來一切含靈,皆因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而得度脫。


「當來一切含靈,皆因彌陀一乘願海,六字洪名,而得度脫者,真實之利也」。這句非常重要,這句太好了,決定不能疏忽。我們如果能夠掌握到這一句,這一生真 實之利確實得到了。這個真實之利,我們這一生圓滿成就了,永遠脫離六道輪迴,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人人都能去,只要你遇到這部經典,你相信這個方法,依教奉 行,真幹。


       「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」,這句要記住。蕅益大師在《彌陀經要解》裡面給我們說得很清楚,你只要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,一點懷疑都沒有,願生,我真想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往生的條件就具足了。生到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有四土三輩九品,這就是他的階級。等於說那是個學校,那有小學、有中學、有大學、有研究所,有四個,有等級的,你到那邊去之後,你是放在哪一個等級,這是念佛功夫的淺深,所以念佛管這樁事情,念佛不管往生。往生不管品位,往生只是歡迎你來,安插品位是念佛功夫淺深。記住,不是多少,是功夫淺深。

        什麼叫功夫?把煩惱念掉叫功夫。煩 惱完全都在,帶業往生,這是最下的,凡聖同居土,一品煩惱也沒斷。煩惱斷了幾品的,譬如說像小乘,執著放下了,我們能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不執著,什麼都 隨緣、什麼都好,不執著了、不分別了,這兩樣做到,這兩樣都是小乘,聲聞、緣覺,生方便有餘土。如果能夠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生實報莊嚴土,好像什麼?進 入他們的研究所,實報土。方便土這是大學,凡聖同居土是小學、中學。

       念佛功夫淺深,淺深在放下。最 高的,眼見色、耳聞聲,不起心、不動念,最高的,沒有起心動念。修行在哪裡修?在紅塵裡頭修,離開紅塵,你到哪裡去練功?眼不見色,耳不聞聲,你怎麼個修 法?叫你見色、叫你聞聲,在見色聞聲裡面不起心、不動念,第一等功夫,理一心不亂,生實報土;第二等功夫,他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這生方便有餘土; 第三等是功夫都不到家,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全都有,那就是凡聖同居土。所以我們自己清楚,我們到那裡生到哪裡?肯定是凡聖同居土。好不好?好,只要往生, 好。蕅益大師自己,人家問他,你往生極樂世界,什麼樣的品位你就滿足了?他回答說,下下品往生我就滿足了。換句話說,只要往生。

       在西方極樂世界修行快,十方世界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,極樂世界不需要,它太快了。為什麼?壽命太長了,無量壽。那個地方是法性土,跟我們這不一樣,我們這 裡是有生有滅。動物有生老病死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有成住壞空,這都是有災難。極樂世界沒有,人,無量壽;花草樹木也無量壽,花是永遠開的,沒有花開花 謝;山河大地永遠是那麼樣的美、那麼殊勝,它沒有生滅相。

       所以極樂世界是法性身,法性身不需要飲食、不需要睡眠。我們這裡休息,白天工作,晚上休息。極樂世界不要休息,沒有休息的,所以他的功夫一直用下去。你到 極樂世界,花開見佛,進入講堂,講堂有你的座位,座位上有你的名字,不會弄錯的,你就坐在你座位上聽阿彌陀佛講經說法。什麼時候離開講堂下課?成佛,不成 佛,決定不下座,一堂課成佛了。這一堂課的時間長短不定,有人成佛快,有人成佛慢。總之,沒有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,他決定不會離開講堂。多妙!個個成就, 那就是必成正覺,必定成等正覺。

       在講堂聽課,身沒離開講堂,它能起作用。阿彌陀佛也在講堂講法、講經,沒有中斷,但是阿彌陀佛同時分身無量無邊,到哪裡去?到十方諸佛剎土,幹什麼?接引 往生的人。每個念佛往生的人,沒有佛來接引,你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,一定他來接引,所以他分身去接引眾生。學生也能分身,跟阿彌陀佛一樣,能分無量無邊 身,幹什麼?到十方世界去拜佛去,去供養佛,修福;聽佛講經說法,修慧。你看不但是在彌陀講堂聽法,十方諸佛說法統統都參與,參加法會了。而且還有個副作 用,以自己的應化身去度化諸佛剎土六道十法界的有緣眾生。極樂世界很熱鬧,雖然很熱鬧,告訴你,他們沒有起心動念,這一招妙,妙行!沒起心動念,更沒有分 別執著,所以圓滿成佛,很快就成佛了。

       這能不去嗎?這世間假的,能不放下嗎?放下就是,念佛功夫就成就、就能提升。所以經教對我們的幫助,就是教我們把極樂世界事實真相、我們現在這個人間事實 真相統統搞清楚、搞明白,然後自己做一個抉擇,到哪裡去?世間有不少人都說災難,我們也聽到了,我們聽到什麼反應?好,災難來了,到極樂世界的機會到了, 我就念佛求生淨土,我什麼念頭也沒有,我也不想去躲避災難,我就念佛求生淨土,太好了!

       萬緣放下。能不能去?你真的發這個心,真的阿彌陀佛來接引,真來,不是假的。這個機會不能錯過。所以當來一切含靈,都因為阿彌陀佛一乘願海,一乘願海就是四十八願,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幫助眾生快速成佛,所以叫一乘願海。它用的方法就是六字洪名,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而得度脫,度脫就是成佛。

       這是真實之利,這個利益是永恆的,是你帶得走的。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一樣都帶不走。所以樣樣現在都要看得淡,不計較、不執著,有,很好,沒有也好,不放在心上。一定要把信願放在心上,把念佛放在心上,信願是我們能不能往生,念佛是我們到極樂世界插班,插哪個品位。這都是帶得走的,這都是真實的利益。

(文摘恭錄2015.7.22《2014大經科註》第217集)

【佛是究竟圓滿之人,是覺者,不是神】

我們特別要留意的,《佛說十善業道經》的“佛說”,與淨宗的三經: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》、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》、羅什大師翻譯的小本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淨宗的三經經題上都冠上“佛說”,這一部經的“佛說”跟淨宗三經的“佛說”,意思相同。 那就是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說,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,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,差別在這個地方。 其它經典在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未必全都說,唯獨淨土三經跟這一部經,佛是決定要說的。 由此可知,這部經的重要性。
首先跟諸位說明的是'佛'這個字,在現代社會許許多多人把這個字誤會了,說成佛教是迷信,這是對這個字不了解。 這個字的來源是從古印度梵文裡面音譯的“佛陀耶”,中國人喜歡簡單 ​​,把尾音捨掉了,單單稱個“佛”。 在古時候沒有這個字,這個字是佛教傳到中國來新造的字。 中國古字裡面有“弗”這個音,是沒有“人”字邊的“弗”,中國古字裡頭有。 但是從印度傳來的這個“佛”是個人,所以就把它加上一個“人”字邊,這個字是翻譯經文新造的字,古時候沒有,取“弗”這個音。
這個人是什麼人? 現在大家都曉得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我們大家稱他作“佛”,印度人稱他作“佛陀”,我們簡稱為“佛”。 “佛”這個意思,跟中國人講的“聖”是非常接近的,中國人稱“聖人”。 中國人稱“神”,意思也接近,“神、聖、佛 ​​”都是說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通達明了,都有這個意思。 但是在程度上來講可能有些不同,我們中國人講“神聖”,這個意思比較含糊;而印度的“佛陀”,他這個意思非常清楚,一點都不含糊,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“理事、性相、因果”徹底明了通達,而沒有絲毫的錯誤,這樣的人才稱之為“佛”。 誰做到這種功夫,他就稱之為“佛”。 所以“佛陀”在佛的教學當中,確實是個學位的名稱,他不是神,他也不是仙,他是人。 所以這個字旁邊加了一個“人”旁,我們要認識清楚。
中國人稱“聖”也有這個意思,但是並沒有講把宇宙人生性相、理事、因果徹底通達明了,沒有這個說法,只說通達明了。 通達到什麼樣的程度,層次不一樣。 在佛法裡面,我們在大乘經上看到,尤其是《華嚴》,《華嚴》上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這四十一個層次都稱之為佛。 諸位在江味農居士《金剛經講義》裡面就看到,都稱之為佛。 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他們都通達,但是通達的層次不相同,所以有五十一個階級。 這個地方稱“佛”是最高的一個階級,我們通常講的究竟圓滿,沒有比這個更高,他到了頂點,這稱之為佛。 在佛教裡面,圓教稱之為究竟圓滿佛。
這個人就是釋迦牟尼,釋迦牟尼說這部經。 這個'說',古人給我們講解是生歡喜心,為眾生說法。 歡喜心從哪裡來的? 是看到一切眾生緣成熟了,可以接受這個法門,可以接受這種教誨,用現在的話來說,可以接受這個課程,佛就很歡喜的來跟大家上課,教導大眾,勸化大眾,在裡頭生無量的歡喜。 看到眾生可以轉惡為善、轉迷為悟、轉凡成聖,彿看到歡喜,幫助一切眾生當生成就。

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

三時繫念佛事好在哪裡?

三時繫念佛事這個法本,有人說不是中峰禪師作的,是別人冒中峰禪師的名義寫的這個東西,流通出來的。 現在我們可以說,不管他是不是中峰禪師,不要緊,他裡面寫的全是阿彌陀佛,沒錯!尤其開示裡面最精彩的 ​​一句話,“ 我心即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即是我心;此方即是淨土,淨土即是此方 ”,太精彩了!




這些年來,我們提倡用這個方法,冥陽兩利。 因為他每一段的開示都非常精彩,都很感動人, 參與法會的大眾得利益,一遍一遍的薰修,得利益,幽冥界的眾生在這個法會裡往生的很多很多。 不必忌諱是不是真的中峰禪師,既然說了中峰禪師,我們就認 ​​定中峰禪師。 他裡面說得沒錯,句句都是實在話,現前眾生能得利益,這就是好法門。

 

所以現在,很多靈界眾生要求三時繫念,這就是證據,東西真好。 好在哪裡?我們細心去想想, 它跟水陸法會比、跟焰口比、跟梁皇懺比、跟慈悲水懺這些懺法來比,繫念法事是冥陽兩利。 其他這些經懺法事,幽冥界得利益,做法事的人得利益不多,修一點福報,不是鬼神。 自己要得利益的話,中峰禪師的就多了,裡面這幾番開示太好了,在這個里面念三部《阿彌陀經》,念千萬聲佛號。 你看參加多少人?一個人念一千聲佛號,一千個人念多少聲?這不可思議!所以它的利益很大。

佛前十不求




一不求,身無病,身無病苦貪心生。 要以病苦為良藥,厭離娑婆菩提行。
二不求,事無難,磨難更使道心堅。 踏平坎坷成大道,一次挫折一層天。 踏平坎坷成大道,一次挫折一層天。
三不求,心無障,心無障礙易自狂。 心田常除煩惱草,無明化作無量光。
四不求,利於我,執著利我三途車。 願替眾生受病苦,令諸眾生得歡樂。
五不求,不招魔,無魔磨煉不成佛。 魔是修行好法侶,德高自能降眾魔。
六不求,事易成,人處順境難修行。 逆境順境無分別,事成事敗應等同。
七不求,名和利,貪圖名利墮輪迴。 常覺名利如夢幻,甘作默默無聞人 ​​。
八不求,人報答,望人報答路偏差。 隨緣了業了生死,無欠無賒好還家。
九不求,申屈冤,忍屈受冤舊債還。 別人打罵是助行,寵辱全忘功德全。
十不求,人幫我,自力更生不攀緣。 有所求時都是苦,無所求後得自由。

生命是一場情理之中的意外


不要帶著某種功利的目的去信佛,不要把佛信得那麼痛苦, 

生活餵給你的苦,你不能指著佛去替你消化。 

快樂地信佛,相信自己身上善的力量,快樂地安妥那顆潔淨如蓮的心。 

在惱人的塵世喧囂中聽到佛音,聞見佛法,悟透佛理,慈悲地面對, 

智慧地領悟,寬容地接受,勇毅地改變。 

這樣你就與佛相互擁有了。 

愛了,是續寫前世故事。 

恨了,是了卻前塵仇怨。 

沒有哪次相遇可以準備,沒有哪次重逢可以預演。

生命是一場情理之中的意外。




守嘴不惹禍,守心不出錯


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

我想成佛!


一直想成就自我,但是終不得答案

一日夢中,有人給我講話,整整一個晚上,清清楚楚的告訴我。

我說,“我想成佛。”


他說,“你成不了佛。 ”

我說,“我天天打坐、讀經、磕頭,這樣努力也成不了佛嗎?”

他說,“還是成不了。”

我問,“為什麼?”

他說,“因為佛不是打坐成佛的,佛也不讀經。”

我說,“佛是怎麼成佛的?”

他說,“佛從來沒有想過自己要成佛。”

我問,“佛都想過什麼? ”


他說,“佛天天在想如何把自己的真心施捨,如何讓別人好,如何讓世界、讓大家都得道。

佛天天想著如何方便別人,天天想著舍下自己,天天想著如何為別人服務。

天天想著如何去承擔責任,而默默的去付出,不讓任何人發現是他做的。

只要大家都能好了,都能認識自己的責任,都能理解和合了,

不再有任何的要求和慾望的貪圖了,他就滿足和高興了。

而不需要大家知道他! 他從來沒有為自己想過什麼。

也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、要得到什麼。

只是想著怎麼能把自己的真心全部舍出去。
我說,“所以我天天想著成佛,就成不了佛,

是因為我在要求得到。 佛是什麼都不要的。

什麼都不為自己有一點打算的,完全是捨得自我的真心,行願之道做出來的。

他說,“是啊,佛沒有想的事情你都想了。佛想的事情,你卻不想也不做,能成佛嗎?再說。

佛也不是成的,而是做人做出來的功德相應”
我說,“那我也要開始舍自己,這樣做就可以成佛嗎?”

他說,“不能。如果你是為了成佛而做而捨,那不是捨。而是有求有得失之心、有交換。不能成就。”
我說,“那到底什麼才是真的捨呢?我該如何做啊?”

他說,“如果感覺到自己在舍,就沒有捨。”

他問,“你知道佛舍的是什麼嗎?”

我說,“是福報和功德吧?”

他說,“是的。他舍的是無量的德。那你有嗎?”

我說,“不知道,或許沒有吧?”

他說,“你知道什麼是德嗎?”

我說,“不為自己,好好做人,幫助別人。”

他說,“這只是形式的表面,是空洞的理論而已。因為你沒有達到無私無我的心。

所以根本不可能知道什麼是無私、什麼是無我。 你連相都沒有破,哪裡有功有德阿?

功和德都是在內心的起心動念之中。 是在無相境界。 那是內心的意識念頭的戒道啊。

因為你在做人之中、在生活裡,有太多的私心雜念,有太多的要求妄想。 而你根本就不在乎起心動念。

也不去注意起心動念。 恰恰所有的修行和因果都在這個起心動念之中!

所以你連一個最基本的清淨都沒有,連真正的戒都沒有搞明白。 起心動念天天還在犯戒之中!

只是在形式外相之中有所求的為了自己得到。 走的都是形式戒,是相戒,是外道。

而非念積念修,非心戒。 不應正道,不在無相。 所以沒有正心真意,沒有找到善與德的標準。

也沒有去掉自我的惡意貪心。 更沒有功德可言。 如何有道啊?


我說,“那我也要開始舍心修行了。”

他說,“那你知道怎麼才叫舍?如何舍?念念都在舍中,都在戒中,那你知道舍的是什麼?”


我說,“舍也有這麼多的內容啊?我還真的不知道。”

他說,“修的內容基礎都在這裡,你連這個都不知道,只能說你天天在犯戒造業之中。

那你今生能成什麼道啊? 不用說修行和學佛了,連你最基本的做人之道都成不了,完全在地獄因果道中。

在你這個境界中,竟然天天拿著佛的經書,說著佛的話,更是犯下誹謗之罪!

我身上已經出汗,聲音顫微微的說,“那就請您指教我吧”

他溫和的說,“所謂的捨,就是首先要認清自我。從此開始在心中念念都要沒有計較。

處處要認可自己的因果而理解他人,承擔磨難的考驗。 外在的一切惡意、誹謗、逆境。

都是你自身應該承受的因果相應,而非是他人的錯誤。 所以不可以用對與錯來看別人、看問題。

而只能以正與邪來要求和把握自己的心。 在念念中來放下這個自我。

“所以,你首先要捨下的是自我的一切私心和慾望。才能進入清淨。出家不是外相。

僧也不是衣服和寺院,而是在內心放下自我的清淨中。 今世的道場不在寺院,只有歸依正道。

按照道意的教化,從這裡開始時刻把握自己的心念動意,才能如戒。

時刻在戒心戒念之中來不斷的認識和改變自我。 這樣你才能逐漸明白到底應該怎樣做人。

做人是有做人之格,是有標準的。 做人本來就不應該有這些貪心的慾望,內心之中本來就應該想著別人服務大眾。 因為我們本來就有著太多的債務所欠,有太多的骯髒的自我,給這個世界造就了太多的因果和麻煩。 這一切都是我們應該用一個懺悔和愧疚的心來償還和悔過的。

都是我們做人本身應該做的責任而已。 哪裡有什麼舍啊!

你是在懺悔和償還之中來發心發願相應佛的功德的大施捨。

世界上的一切福報功德那都是佛的加持,不是你的。

做人本來就應該具備的品質你都沒有,哪裡有德啊?

所以你還沒有進入做人之道,連做人的基礎都不具備,如何有成就之道啊?
“你有德嗎?你如道嗎?如果真的有德 ​​,那就不會有煩惱、病痛、苦難災禍了。

如果這些最基本的問題,自己都不能解決,那就沒有德之道。 那你能捨什麼? 你所舍出來的。

是天天在起心動念中給世界帶來的業障,是用我們骯髒的意念來破壞自然的清淨。

我們是在造就自然災害。 所有的災害裡都有我們的一分共業。 這些是修行中應該認識到的最基本最基礎的問題。 如果這些自我問題不能認識也不能解決,你站在自我骯髒的境界,卻天天說著佛的話。

從書本上拿著聖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明白和認識,甚至去指點別人,那就是對法界對佛的大誹謗。

是大因果! 不但不會成就,而且給自己造下了地獄。
“所以,要修自我的習性,更要認識自我。認識自我的業障因果,才能真正認識自我的心。

你不可能知道佛,因為你連自己都不知道! 所以不要把自己和佛相提並論了,那是謗佛謗法。

動不動就說佛啊佛的,那就是一種輕蔑。 找找自己,看看能否真的認識明白自己。 修自己的做人。

有了做人的資格,才能談修行的問題。 正道是有標法之相,不是以你個人自己的知見為準的。

所以很難有成道者。 為什麼呢? 因為要成道首先要歸道,道是在得道者的聖人那裡。

不是在你自己的思想知見裡。 可是你看看都把自己當作了明白,把代表法界的聖者丟在了一邊。

你連法界的恩師、傳法的聖人都不要了,你在什麼道? 你不歸道、不認道,能成道嗎? 不僅要歸道,而且一切都要圍繞法界為中心,一切圍繞法界的責任,不能有自己的一點點。 所以啊。

你首先是學會真正的認識自我,一生把人做好。 這個好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無量的境界。
我已經無言以對。。。。。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