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空法師 2016年2月28日講於澳大利亞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: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四十五頁倒數第七行,最後兩句開始。
【解】又《遊心安樂道》雲:“諸佛名號,總萬德成。但能一念念佛名者,即一念中,總念萬德。”
什麼叫“一念”?這“一念”當中是“南無阿彌陀佛”,或者是“阿彌陀佛”都可以,這“一念”裡面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就叫“一念 ”。
這“一念”的功德不可思議,為什麼?這一念“總萬德成”。“萬”不是數字,它是代表圓滿。自性本具圓滿的功德,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,幾個人知道?!天天讀這部經、天天學習這一部集注的人也不知道,念過去了,這念頭里頭夾雜著妄想雜念、分別執著,他不是“一念”心。真是“一念”中,這“一念”具足萬德。
“總念萬德”,一切時、一切處,只要是一句佛號,不夾雜妄想、雜念、分別、執著,這一念就是“總念萬德”,一念就是自性圓滿的性德,統統具足了。
【解】又“無始惡業,從妄心生。
“妄心”是什麼心?識心。“八識五十一心所”是生滅心,生滅心裡頭有惡業。
【解】念佛功德,從真心起。
你念這一句阿彌陀佛,這個功德前面說“總萬德成”,就是“總萬德”你統統都念到了,從真心起。
【解】真心如日,妄心如暗。真心暫起,妄念即除。
經教裡頭無數次的教導我們,一切要從真心起,這是真修,這是真念佛。千經萬論勸佛弟子,用真心不用妄心。真心就是一念至誠,真誠到極處。那你要問什麼才算是真?沒有妄想,沒有雜念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就是真。用真心生活,用真心待人,用真心接物,用真心工作,最重要的要用真心念佛,這一句佛號無量無邊的功德,一念之間完成了,希望念念如是,道業哪有不成的道理?一生往生淨土,圓成佛道。
下面是比喻,真心像太陽,妄心如黑暗。妄心是生滅心,前念滅後念生。妄心,真心一現前,妄念就沒有了,妄就歸真。這兩句話要記住,太重要了,真心暫起,心裡才想念一句阿彌陀佛,妄念它就不生,為什麼?真念跟妄念不會攪在一起,有真就沒有妄,有妄就沒有真。
底下比喻說:
【解】如日始出,眾暗悉除。”又《安樂集》引證《觀佛三昧經》雲:“佛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父王白佛:佛地果德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,何因不遣弟子行之。
《觀佛三昧經》上有這麼一段經文,釋迦牟尼佛勸他的父親修“念佛三昧”。他的父親告訴他,大乘經上常說的“佛地果德,究竟圓滿,真如實相,第一義空”,為什麼不教學生修學?
【解】佛告父王:諸佛果德,有無量深妙境界,神通解脫,非是凡夫所行境界,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。
這一段談話很好。
【解】父王白佛:念佛之功,其狀云何?佛告父王:如伊蘭林,方四十由旬,
四十由旬就是一千六百里,這樣的一個伊蘭林,伊蘭氣味很難聞,有惡臭,這樣大的面積一片森林。
【解】有一棵牛頭栴檀,
“牛頭栴檀”這是香氣的,這是寶樹,古時候供佛用栴檀香,中國人省略叫“檀香”。檀香里面最好的是牛頭栴檀,這個樹林裡頭有這麼一棵樹。
【解】雖有根芽,猶未出土。
這是一棵樹,還沒有長成樹,種子在土裡才生芽,還沒出土,它的香氣。
【解】其伊兰林,唯臭无香。若有噉其华果,发狂而死。后时栴檀根芽,渐渐生长。才欲成树,香气昌盛。遂能改变此林,普皆香美。众生见者,皆生希有心。
佛舉這個比喻,用栴檀比喻佛的功德;用伊蘭林來比喻六道眾生,這個是帶著有毒的,氣味難聞,眾生見者,生希有心。牛頭栴檀不容易得,現在還有沒有了?沒有了。為什麼沒有了?沒有佛出世。佛為什麼出世在這個世間?緣成熟。這個世間人人都想斷惡修善,都想積功累德,有這個念頭,有這個念頭的人很多,佛就出世了。
說實在話,諸佛與法身菩薩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眾生有感,佛就有應,我們知道,經上常說,法身沒有相,法身遍一切處、遍一切時,無時、無處它不在。
我們今天眼所見的、耳所聽的、鼻所嗅的,這些境界我們都不喜歡,不喜歡你天天見到,這是什麼?我們的三業不清淨,身、語、意三業都不清淨,感得果報就是我們眼前的六根六塵六識。佛勸我們修,就如同他勸他的父王一樣,他是怎樣勸他父王,也是怎樣勸我們,用的是平等心,清淨心,將一切眾生平等對待,一視同仁。
【解】佛告父王:一切眾生,在生死中,念佛之心,亦復如是。但能係念不止,定生佛前。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。如彼香樹,改伊蘭林。
我們從這段經文裡頭,深深體會到釋迦牟尼佛的慈悲,他把一切苦難眾生跟他的父王是平等看待,希望他父王脫離六道輪迴、脫離十法界,往生到極樂世界,一生圓滿成佛。到極樂世界,那是到栴檀林了,不是伊蘭林。
“一得往生,即能改變一切諸惡,成大慈悲”。這句話重要!我們要想斷一切惡成一切善,只有一條捷徑——“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”,你就做到了。在這個世間不容易,很難成就,或者我們說根本就不能成就。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就,不能不去。
下面為我們說明:
【解】所言伊蘭林者,喻眾生身內三毒三障無邊重罪。言栴檀者,喻眾生念佛之心。才欲成樹者,謂一切眾生,但能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也。”
只要我們這個念頭不要間斷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。一切時、一切處,只要頭腦清醒,心裡口中就一句阿彌陀佛,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,什麼念頭都放下了,這就是香樹,這就是“栴檀”。
所以這四個字“積念不斷,業道成辦”,這個業道是往生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,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無數諸佛如來,這些諸佛如來當中,最殊勝的、最無比的就是阿彌陀佛,特別將這尊佛介紹給我們、介紹給他父親,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別忘記,要努力,要“積念不斷”,一念接著一念,不讓它中斷,我們往生淨土決定成功。
【解】又《大悲經》雲:“一稱佛名,以是善根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”
《大悲經》上說,一稱佛名,就是稱南無阿彌陀佛,用這個善根,這個善根是通到涅槃大道的,入涅槃界,不可窮盡。
【解】《稱揚諸佛功德經》雲:“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,一心信樂,持諷誦念……,其人當得無量之福,永當遠離三途之厄。命終之後,皆得往生彼佛剎土。”
佛在許許多多經論,都在這裡給我們介紹,希望我們深信不疑,希望我們發起大願,求生淨土,求見阿彌陀佛。
【解】又《文殊般若經》雲:“眾生愚鈍,觀不能解。但令念聲相續,自得往生。”
“觀”是止觀、是觀想,這個修難。你看淨宗《十六觀經》,釋迦牟尼佛講了十六種,最後一種就是“持名念佛”,前面十五種都是“觀想念佛”、“觀像念佛”,都不容易。稱佛名號容易,只要“念聲相續”,你就抓住這四個字,自得往生,自自然然你得往生。
【解】又《淨修捷要》。
夏蓮老編的,編得好!總共只有三十二拜就圓滿了,用的時間很少,大概半個小時,用它來做早晚課,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,涉及到圓滿的佛法,好!希望同學要多看多聽,我們做了一個光盤,有聲書,多看多聽,為什麼?這個書能幫助你斷疑生信,幫助你一心求生淨土。因為你讀了之後你才曉得,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
大乘、小乘、顯教、密教、無量法門,都在這一句佛號當中,一句佛號全包了,念這一句佛號全念到了,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在裡面,即使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十方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說一切法,都不出這一句佛號。這一句佛號是大圓滿,抓到這個就行了,一切都掌握到了,不必再從枝葉上下功夫。
這句佛號是大根大本,掌握了圓滿的佛法,一切諸佛如來所修所學所弘揚的一切法,總在這句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這個功德還得了嗎?所以《淨修捷要》上夏老說,“ 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”,“普門”是廣大無有邊際,只要“信願念佛”都能證得。
【解】贊念佛法門雲:“六字統攝萬法,一門即是普門。全事即理,全妄歸真。全性起修,全修在性。廣學原為深入,專修即是總持。
“廣學”是為深入。深入要不要廣學?深入就不要廣學了,廣學深入是我們前面做的,深入之後就不必廣學了,就徹底放下了。
我這個一生前面一半是廣學,沒找到捷徑,契合根機的法門沒找到,用了三十多年時間。我講過《楞嚴》,先後講過七遍;講過《華嚴》;講過《法華經大義》。
聖賢的學問,學了不落實就沒用處了,白學了
在《華嚴經》“五十三參”這一大段經文裡面,看到了文殊、普賢發願求生淨土,親近阿彌陀佛,我讀這段經文非常震撼,文殊、普賢是我們學教的人(就是研究經典的人)最崇拜的兩個人,文殊給我們表法的是“學”;普賢給我們表法的是“習”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”。文殊廣學多聞,普賢表演的是把所學的落實到生活,落實到工作,落實到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。
“信、解、行、證”,文殊表“信、解”,普賢表“行、證 ”。孔夫子亦如是,你看《論語》頭一句,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”。“習”是什麼?“習”是做到,學了管用,用在生活上、用在工作上、用在教學上,“不亦說乎”,快樂無比。
所以“學”跟“習”不能離開,儒家講學講四個:博學、審問、慎思、明辨,這都是“學”;後面有一個“篤行”,“篤行”是“習”。它用在什麼地方?用在日常生活;用在每天的工作;用在處事待人接物;用在家庭,家和萬事興;用在社會,社會和諧;用在治國,國家強盛;用在平天下,天下太平。聖賢的學問,不落實就沒用處了,白學了。專修就是總持,這一句“南無阿彌陀佛”是佛教裡頭第一總持法門,全都在裡頭,就在這一句佛號,總綱領。
對治功夫不得力的方法
【解】聲聲喚醒自己,念念不離本尊。
這兩句話講得好!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。為什麼要這麼念?這樣念有什麼意思?喚醒自己。得功夫到家才能喚醒,要真幹。
怎麼真干法?就是一句接著一句不能丟掉,就有辦法喚醒自己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了最好榜樣,他喚醒了。幾十歲醒過來?我看他的盤片看了好幾十遍,來佛寺這三位善知識的《永思錄》我看了幾遍,我的看法他應該是二十五歲前後得“功夫成片”,小成就;再提升,“事一心不亂”應該在三十歲;“理一心不亂”四十歲肯定拿到,得“理一心不亂”。“ 理一心不亂”就是醒過來了,“功夫成片”是將醒未醒,好像醒過來了,翻個身又睡著了,“事一心”是清醒過來了,沒有完全醒過來,“理一心”完全醒過來了,“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”就成佛了。
在極樂世界一生能辦到,在這個世界也是一生辦到。那為什麼我們沒辦到?我們這個佛號沒有連住,常常斷掉,念著念著忘掉了,就又胡思亂想了,胡思亂想一陣忽然又警覺到,怎麼佛號丟掉了,趕緊接上。到什麼時候接上之後就不再斷了,那叫功夫得力;接上去還是斷斷續續,功夫不得力。
功夫不得力怎麼辦?讀經是個辦法;聽講經是一個辦法,要專聽;讀也得專讀一種。為什麼?因為我們對散亂心,對散亂心的辦法是修定,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,這是修定;“一門深入”是修定。“廣學多聞”是幫助我們“信、願”,我們對淨宗為什麼這麼相信?一點懷疑沒有,我們聽多了、聽懂了、聽明白了,知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,所以要聲聲喚醒自己,多親切,念念不離本尊,本尊就是“阿彌陀佛”,“阿彌陀佛”就是我們的本尊。
【解】又云:無量光壽是我本覺,起心念佛方名始覺。
無量光佛、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。“阿彌陀佛”四個字是梵語,翻成中國意思,“阿”翻作“無”,“彌陀”翻作“量”,“佛”翻作“覺”。“覺”裡面就有光,光錶智慧,就有壽,壽表福報,有光、有壽。我們希望自己有智慧、希望自己健康長壽,這兩句話就是教給我們求得到,不是求不到。
“ 阿彌陀佛”就是無量光壽、是我本覺,他在我心中,不在心外,人人都能修,人人都能成就。為什麼不肯修?沒搞清楚,沒搞明白。真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死心塌地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再拐彎了,不再有妄想了,不再有雜念了。妄想、雜念統統放下,就這一句佛號。
所以下面說:“起心念佛,方名始覺”。你什麼時候開始覺悟的?念佛的時候就覺悟,就是你開始覺悟。你這個覺悟要念念不斷,不要覺了幾分鐘之後又不見了、又迷了,這是凡夫的通病、最常見的病態。這個病不治好,功夫不得力,這個病一定要治好,讓自己功夫得力。
【解】托彼依正,顯我自心,始本不離,直趨覺路。
“覺路”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【解】暫爾相違,便墮無明。
“暫”是暫時。很短的時間,把阿彌陀佛忘掉了,其它的妄念、雜念起來了,這就墮無明。所以念佛可以破無明,念到淨念相續,無明就沒有了,功夫就成片了,一句佛號接著一句佛號,不斷了,成片了。這是念佛人功夫剛剛得力,不要小看它,有這個功夫,佛來照顧你,你就見到了,佛現身給你看,阿彌陀佛在夢中給你現身,在定中給你現身,把極樂世界的消息送給你,你在極樂世界等於說已經註冊了,極樂世界已經有你名字了;七寶池中有你的蓮花,蓮花上有名字;阿彌陀佛大講堂裡有你的座位,座位也有你的名字,你生歡喜心,再加緊用功就可以去了。
【解】又《無量壽起信論》雲。
這個著作是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的註解,彭際清居士非常了不起,在家學佛通宗通教、顯密圓融,跟夏蓮老他們是同等的人物。
他的《無量壽經》註解上有這麼一個說法:
【解】須知持名一法最為簡要,行者初發心時貴有定課。
這是教給我們,提供給我們做參考,這個法門簡單扼要,學習的人初發心最好有定課,怎麼定課?
【解】每日或千聲、或萬聲、或十萬聲。從少至多,由散入定,隨其念力,俱可往生。
這話說得好,要真幹。學經教學這麼多年了,對極樂世界肯定了、認識了,那現在最重要的要去,怎麼去?要持名。“信願持名”,“信、願”落實在持名上,因為不持名就妄念,妄念雖有“信、願”也不能往生,所以“信、願”必須要藉念佛,“一向專念”。
每天定課程,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編的《淨修捷要》,好!《淨修捷要》只需要半個小時,用它做早課,用它做晚課,早晨起來半個小時,晚上睡覺之前半個小時,一天修兩次,不要中斷,好!平常用彭際清居士這個方法好,定佛號,定一萬聲,念四個字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”接著,一句接著一句。
印光大師教我們“十念”,“十念”完全是心裡頭記,不用念珠,一口氣念十聲,“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”,念十聲,用這個方法也很好。總之念得越多越好。黃念祖老居士在往生前半年,他真的萬緣放下,一心求往生,每天念十四萬聲,他是記數念佛,十四萬聲,念了半年,走了。
古今許許多多的大德都做出了榜樣給我們看。海賢老和尚他的佛號不間斷,確確實實他是三種功夫他完全都得到,“功夫成片”、“事一心不亂”、“理一心不亂”。阿彌陀佛留他在這個世間表法,要不然他早就往生了。留了不少年,留了幾十年,為什麼?為幫助我們“信、願”,幫助我們念佛,幫助我們對於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斷疑生信。這個本子是真經,每個字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,他會集沒有改動一個字,所以字字是真經。
希望大家多學習黃念祖老居士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
黃念祖老居士的《註解》,你看把出處全都標示出來,下面這一段《安樂集》,你看標示出來了,這個《註解》是會集“經”、“論”跟祖師大德的著作來解釋這部經,每一段、每一小節都有來處、有出處,不是自己隨便說的。所以這個《註解》是正知正見。這個經、這個《註解》會流傳世尊末法最後的八千年。
末法一萬年,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千年了,現在是末法第二個一千年,後面還有八千年,眾生得度能夠脫離生死苦海全靠這部經。希望大家多看看、多聽聽黃念祖老居士的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,你就明白了,你就清楚了。真搞明白、搞清楚,你就死心塌地一門深入,你這一生決定成就,到極樂世界作佛去了。
我們看下面:
【解】又《安樂集》雲,稱名亦爾,但能專至,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。
這個語氣多肯定,念佛的好處要專不要雜。我勸人是一部經、一部論。“論”是《註解》。一部經——夏蓮居老居士的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,一部論就是這部《註解》,我們採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。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證,真經,正知正見,《註解》。我們用功能專至相續不斷、我讀經相續不斷、我念佛相續不斷,只要做到相續不斷,定生佛前,你就決定得生。
【解】今勸後代學者,若欲會其二諦,但知念念不可得,即是智慧門。
“二諦”是“真諦”、“俗諦”。念念相續是“俗諦”;同時知道念念不可得,那就是“真諦”。“真諦”不妨礙“俗諦”,“俗諦”不妨礙“真諦”,這樣念佛是“理一心不亂”;如果沒有想到“念念不可得”,這一直念下去,念念都有所得,這個是“事一心不亂”。統統能往生,“理一心不亂”往生“實報莊嚴土”;“事一心不亂”往生“方便有餘土”。
我們這個凡夫功夫不到家,臨終最後一念是“信、願、持名”,一念、十念都能往生,這個是往生“凡聖同居土”。但是你要知道,極樂世界雖然有四土、三輩、九品階級,有,不是沒有,而事實上它的待遇平等。什麼待遇?統統是法身菩薩的待遇,也就是統統都是實報土的待遇,你生到那邊是“同居土”,可是你享受的是“實報土”,受用的,它是平等世界。這個就不可思議了,這是一定要去。為什麼?這個不是你自己修得的,完全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功德再加上四十八願的加持,讓你一到極樂世界,你的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就跟法身菩薩平等。所以皆作“阿惟越致菩薩”。
“阿惟越致”就是法身菩薩。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,不能不去,不去就大錯特錯了。
說下面,這是會其二諦,這是“理一心”,知道念念不可得,但是怎麼樣?
【解】而能。繫念相繼不斷。即是功德門。
它能係念相繼不斷,這是功德門,智慧跟功德同時具足。
【解】是故。經云。菩薩摩訶薩。恆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。
這是《安樂集》上的話。
【解】若始學者。未能破相。但能,依相專至。無不往生。不須疑也。
知道念念不可得,而念佛功夫不間斷,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就很高,阿彌陀佛一加持你全得到。為什麼?你有知道,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: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、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;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。你都知道“一切法,不可得;無所有,畢竟空”,你對一切法不執著,或者說執著比較淡,不像一般人那麼堅固執著。執著很淡薄,丟掉無所謂,很容易放下。這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,利益無邊。
我們看末後這段:
【解】現世行人,實應,諦信此說。不必,先求離相。但當老實持名。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。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,之指南針也。
一點沒錯,它太殊勝了。
我們再看後面這一段:
【解】上。廣引經論。以明。持名念佛。殊勝利益。
用意沒有別的,讓大家知道“信願持名”利益無量無邊,這個利益太殊勝了。
【解】至於持念,而云專念。更雲一向專念者。
一個方向,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。一個方向,永遠不改變。
【解】如觀念法門所云: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。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
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。我們在上、中、下根裡頭屬於哪一類的,自己要曉得、要清楚。上根對於經教,他一听就懂,他就能契入境界;中根就達不到;下根莫知所云,他聽不懂,當然他也看不懂。但是這個法門,懂不懂都沒關係。只要你能信,你願意到極樂世界去,你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,就成功了。就這麼簡單、就這麼容易。所以佛都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
下面這假設一個問答,再深明其義。
下面這假設一個問答,再深明其義,
【解】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於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
“五念門”裡頭只說持名念佛,沒有說專,沒有說一向,這什麼意思?
【解】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。
“諸行”是像《十六觀經》裡頭講十六種。十六種裡面我們只取一種,只取第十六種,其他的十五種我們不修,廢除這前面十五種,專修最後這一種,所以加上“一向”。我們這個經上講的“一向專念”。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“念佛為立”,就是一個是廢的意思,一個是建立的意思,這第一個意思。
【解】二、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
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,什麼是“助”?什麼是“正”?念佛是正業,“諸行”是助業。有緣可以做,沒有緣不去找。
【解】“三、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。”下釋其義。“一向專念”,有下三義:一者,廢舍餘行,專立念佛。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號一法。是名一向專念。二者,唯以念佛為正業。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。主攝諸助,助隨於主。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
我們修一切功德。修這一切功德為什麼?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做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助行,那就是像我們平常斷惡修善。斷惡是離三惡道;修善,人天福報,我不求人天福報,我只求極樂世界,叫“一向專念”。我修一切福德,也是為求生極樂世界,不是為享人天福報的,這就對了。所以主次分明。
“三者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”或者是持咒,或者是禮佛,或者是誦經,都可以有。譬如現在還有很多念佛同學,身體不好了,有病了,他念《藥師經》求藥師如來,幫助他恢復身體健康;念《地藏經》幫助他消除罪業,那都是“傍”,“餘行”,那是傍修的,不是正修。正修還是《無量壽經》,還是這一句佛號。這就對了。
【解】一向念佛為主,雖不捨餘修,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。此論甚妥。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迴向等念門也。
這個就是“五念法”。
【解】依據上說,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,
有人《無量壽經》念完了,念三遍往生咒,或者念七遍往生咒,這是顯密雙修,以顯為正修,以往生咒為助修,正助雙修可以的,念佛亦如是。我念一萬聲佛號,念完之後念七遍往生咒,念二十一遍往生咒也行。統統都符合一向專念。
下面講了很多,很多念佛人他兼修“禮拜”、“發願”。“發願”有很多,都發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他也發四十八願,這樣都可以說是“一向專念”。甚至於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咒、大悲咒、準提等咒,
【解】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等等,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。
統統都能算“一向專念”。這個“一向專念”意思廣泛,很廣,如果我們如經所說,其它的經論,這些咒語統統放下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念到底,這是“一向專念”裡頭第一義,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、第三個意思,可以修其它的法門,但是統統都是要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行。
你們要問我到底哪一種好?我跟你說三種都好,為什麼?各人根性不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有根性很利的,有根性很鈍,無論是利、鈍,只要是你專持一部經論,或者附帶還加幾部經論,只要目標方向不錯,我不求人天福報,我專求往生極樂世界,都行!都可以算是不違背“一向專念”。解釋得好。
【解】論曰。
這個論,這上面還有名。
【解】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。論曰:“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於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捨有為,乃名專念。”
我幹這個善事,斷惡修善,為什麼?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把斷惡的功德,把修善的功德統統迴向,幫助我往生極樂世界。行,這不是不行,所以下面,念老,下面是念老的話:
【解】此論甚契時機,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。
現在社會,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,人越來越忙碌,越來越沒有時間,怎麼可能讓他從早到晚去唸一天佛、念一天《無量壽經》,他東西很雜很亂,那怎麼辦?
【解】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
確實這八個字非常適合於現代人。無論男女老少,無 論哪一種行業,事情來了我就乾事情,事情幹完了就念佛,念佛不妨礙工作,工作沒妨礙念佛。這是個好方法。
【解】世法本無礙於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迴向極樂,故亦名一向專念。
所以這很多種說法,都可以參考。只要方向目標是一,統統是。可以說都算是“一向專念”。
【解】據《起信論》,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。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雲:“又禪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但具信願,則參禪即淨土行也。”
參禪的人,要想往生到極樂世界,要不要改把參禪放下,改修淨土?不必要。行嗎?行,真行,我相信。為什麼?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條件,只是“信願”,都是蕅益大師說的,往生極樂世界,完全在“信願之有無”,有“信”、有“願”,阿彌陀佛就接引你往生;“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”,不用念佛的功夫,我用參禪功夫,我用“信願”取得西方極樂世界,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那個品位,我以參禪功夫一樣可以取。說得好。
【解】又大師曾掩關結壇,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並作長偈為誓。偈云:“我以至誠心,深心迴向心,然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贍養。”
這種做法、修法。
【解】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也。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幽溪大師,一生修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等懺無虛日。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復高唱經題者再,泊然而寂。
那他算不算雜學?你要曉得,這個里頭記載他是預知時至,這個功夫成熟了,知道什麼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,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。為什麼?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,他是修懺,這是諸經都有懺法,他統統修,懺除業障。
記住,這裡頭一個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這些全是助修,不是正修。正修就一句佛號,這就對了。
【解】如是則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。由是可知發菩提心,持佛名號,雖兼修餘法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,亦得往生。但多門兼修,總未若一門深入。
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勸我們的,勸我們怎樣?總不如“一門深入”的好。“一門深入”簡單,不復雜。這一句話力量很重。
我們一定做到“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”
【解】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則易使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。
這兩句話老生常談。“熟處”是煩惱習氣。我們凡夫“熟處”是煩惱習氣,“生處”是念佛,常常念掉了、忘掉了。如何把我們“熟處”——煩惱習氣處變生疏,把“生處”,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變成熟處?是念念不間斷。像海賢老和尚,一天到晚,睡覺的時候可能他沒有念,休息暫斷,醒過來就接著,他能不斷。換句話說,“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”,海賢老和尚做到了,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
經教太多太豐富了,涉及太多了,那個心不容易專注,用它來做助緣很好。我們就用阿彌陀佛來做助緣,正修阿彌陀佛,助修也是阿彌陀佛,這多好!何必要用別的?!正、助統統用阿彌陀佛。
【解】蓋愛染貪著,是眾生之熟處。菩提正念,是眾生之生(生疏)處。生處轉熟,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,提得起這一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也。
關鍵是在臨命終時最後一句,這是關鍵。所以為什麼要找助念?助念就是怕你最後這一句忘掉了,那就六道輪迴去了,很可怕!最後這一句不是佛號也說明你的“信願”不堅固,“信願”堅固你就不會墮落。
你臨終的時候縱然沒有佛念,沒有佛這個念頭,你有正念,你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信心願心沒有喪失,只要有人提醒你一句,十句、一句都能往生。這個真有例子,古、今都能找到例子,不是假的。
【解】是故善導大師示曰:“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”
善導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!為什麼這樣教法?念阿彌陀佛容易,太容易了。臨命終生死關頭、成敗的關頭,成功了,到極樂世界去了;不成,繼續六道輪迴,多可怕!所以法門越簡單、越容易,越安全。是這個意思。
漢學是民族、佛法的根,我們做復興漢學的工作
下面接著說:
【解】“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外雜緣,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順佛語故。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(稀)得一二,千中希(稀)得三四。”
“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”;現在是萬中難得一二,在今天。
所以我們在這麼多年,提倡的都是專念,“一向專念”,我們希望把誦經、念咒這些不要夾雜,“一向專念”,遇到這些緣可以做到,應該做的;沒有人做的 ,更應該。像我們現在提倡漢學,沒人做,我們要做,這個功德迴向給極樂世界。為什麼要這樣做?如果漢學斷了,佛法將來會滅亡。它是佛法的根,為什麼這麼講?漢學的根是什麼?是漢字。
佛教大乘經經典完全翻成中文,如果將來不認識中文的話,這個大乘經典沒有人能讀了,這個不得了,比什麼都重要。
一個種族、民族,如果它的文化根要是斷掉了,湯恩比所說,它頂多在這個世界上二百年,二百年之後這個族群會消失。文化是根,文化有根,這個根是聖學的信仰,在外國是宗教,在中國是儒跟道。儒、釋、道是一體,不能離開的,所以我們對儒的複興、對道的複興,有使命、有責任,這個是積功累德,把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的,對的。有這個緣,做;沒有這個緣,不要去求,不找事。事情來了不能推卸,要真正去幹。
所以這個後面,我們看後頭這一段。
【解】總之持名念佛,是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。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。
念老這句話要記住,這是在“真中之真,確中之確”。這個法門“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”,是阿彌陀佛在教化接引無量無邊眾生,也是請求一切諸佛如來為他宣揚、為他介紹往生到極樂世界最重要的一句話。所以這是“諸佛本懷,究竟方便,徑中之徑”。
【解】因人臨終,萬苦交迫,除持名外,餘行難起。
這一句佛號容易提醒,要教其它的都困難,念咒、念其它的都難,念經都不容易,沒有這句佛號踏實、方便、究竟。
這一段的註解很長,下面還有很多,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下一堂課我們還是從這一段開始,“總之持名念佛”,從這開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