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

無量壽經學習班第四回--「一向專念」釋義(第314集摘記)



 現世行人,實應諦信此說,不必先求離相,但當老實持名。「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」。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。

    「現世行人」,現在,念老指我們現在人,現在修行人,實實在在應該「諦信此說」,對於上面所說的,《大悲經》裡面所說的,《淨修捷要》所說的,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所說的,《安樂集》所說的,要相信,要諦信,諦是完全沒有疑惑,完全接受,「不必先求離相」。《般若經》上所說的,《心經》上說的,《金剛經》上說的,《壇經》上所說的,知道就行,不必依照它的方法修,還是一句佛號念到底。「但當老實持名。依相專至,無不往生」。末後這句話是念老的話,「此實為眾生度生死海之指南針也」,一點沒錯,它太殊勝了。
 

    上廣引經論,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。至於持念而云專念,更云一向專念者,如《觀念法門》所云:「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」

    上面「廣引經論」,引了很多經論,「以明持名念佛殊勝利益」。用意沒有別的,讓大家知道信願持名利益無量無邊,這個利益太殊勝了。「至於持念而云專念」,你看持名念佛,把持念換成專念,又說一向專念,一個方向,方向是西方極樂世界,一個方向,永遠不改變。

    「如《觀念法門》所云:佛說一切眾生,根性不同,有上中下。隨其根性,佛皆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」阿彌陀佛、釋迦牟尼佛慈悲到極處,我們在上中下根裡頭屬於哪一類的,自己要曉得、要清楚。上根對於經教他一聽就懂,他就能契入境界;中根就達不到;下根莫知所云,他聽不懂,當然他也看不懂。但是這個法門,懂不懂都沒關係,只要你能信,你願意到極樂世界去,你會念阿彌陀佛四個字,就成功了,就這麼簡單,就這麼容易,所以佛都勸專念無量壽佛名。
 

    「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於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。二、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。三、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。」

    下面這假設一個問答,再申明其義,「問:五種因緣(指五念門),皆是淨業。何特於念佛行,專置一向之言耶?」五念門裡頭只說持名念佛,沒有說專,沒有說一向。這什麼意思?「答,此有三義:一、謂諸行為廢而說,念佛為立而說」。實際上它的意思相同,諸行是像《十六觀經》裡頭講十六種,十六種裡面我們只取一種,只取第十六種,其他的十五種我們不修,廢除這前面十五種,專修最後這一種。

    所以加上一向,我們這個經上講一向專念,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,念佛為立,就是一個是廢的意思,一個是建立的意思,這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、「為助念佛之正業,而說諸行之助業」。這就是正助雙修,用這個方法的人很多。什麼是助,什麼是正?念佛是正業,諸行是助業,有緣可以做,沒有緣不去找。第三、「以念佛而為正,以諸行而為傍。故云一向也」。
 

    「一向專念」,有下三義:

    一者,廢捨餘行,專立念佛。單提一句佛號,一門深入,不雜他法。諸行俱廢,唯立念佛名號一法。是名一向專念。

    這第一個意思,說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   
 二者,唯以念佛為正業。為助此正業,而修諸行。念佛為主,餘行為助。主攝諸助,助隨於主。主助圓融,同入彌陀一乘願海。故亦名一向專念也。

   
也行,也是一向專念。我們修一切功德,修這一切功德為什麼?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,做為往生極樂世界的助行。那就是像我們平常斷惡修善,斷惡是離三惡道,修善是人天福報,我不求人天福報,我只求極樂世界,叫一向專念,我修一切福德,也是為求生極樂世界,不是為享人天福報的,這就對了,所以主次分明。

    三者,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。正傍有別,主次分明。一向念佛為主,雖不捨餘修,仍可名為一向專念也。此論甚妥。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迴向等念門也。

    「三者,以念佛為正,餘行為傍」。或者是持咒,或者是禮佛,或者是誦經,都可以有。譬如現在還有很多念佛同學,身體不好,有病了,他念《藥師經》,求藥師如來幫助他恢復身體健康;念《地藏經》,幫助他消除罪業。那都是傍,餘行,那是傍修的,不是正修,正修還是《無量壽經》,還是這一句佛號,這就對了。所以還是「一向念佛為主」,統統迴向求生淨土,「雖不捨餘修」,也可以稱為一向專念。這個說法很妥當。「是以念佛行人,莫不兼修禮拜、作願、迴向等念門」,這個就是五念法。

 

    依據上說,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,或兼持誦《心經》或《金剛經》等等,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。

    依靠根據上面所說,「則念佛之人,或兼持往生、大悲、準提等咒」。有人《無量壽經》念完了念三遍往生咒,或者念七遍往生咒,這是顯密雙修,以顯為正修,以往生咒為助修,正助雙修可以的。念佛亦如是,我念一萬聲佛號,念完之後念七遍往生咒,念二十一遍往生咒,也行,統統都符合一向專念。

    下面講了很多,很多念佛人他兼修禮拜、發願,發願有很多都發四十八願,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他也發四十八願,這樣都可以說是一向專念。甚至於念佛之人,兼持往生咒、大悲咒、準提咒,或者兼持誦《心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等,都有的,「只須主助分明,念佛綿密,亦皆不違於一向專念也」。統統都能算一向專念,這個一向專念意思廣泛,很廣。

    如果我們如經所說,其他的經論、這些咒語統統放下,就一句佛號念到底,一部《無量壽經》念到底,這是一向專念裡頭第一義,第一個意思。第二、第三個意思,可以修其他的法門,但是統統都是要迴向往生極樂世界,行。你們要問我,到底哪一種好?我跟你說,三種都好。為什麼?各人根性不相同,道理在此地。有根性很利的,有根性很鈍的,無論是利鈍,只要是你專持一部經論,或者附帶還加幾部經論,只要目標方向不錯,我不求人天福報,我專求往生極樂世界,都行,都可以算是不違背一向專念,解釋得好。

 

    《無量壽起信論》更彰此旨。論曰:「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於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捨有為,乃名專念。以佛性遍一切處。有棄有捨,不名念佛故。」

    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這裡面把這段的意思說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論曰,就是彭際清居士說的,「行者既發菩提心,當修菩薩行。於世出世間,所有一毫之善,乃至無邊功德,悉以深心至誠心迴向極樂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。不必棄捨有為」。我幹這個善事,斷惡修善,為什麼?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我把斷惡的功德,把修善的功德,統統迴向幫助我往生極樂世界。行,這不是不行。

   
此論甚契時機,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。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。世法本無礙於佛法,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迴向極樂,故亦名一向專念。

    所以下面是念老的話,「此論甚契時機」,這個論就是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很契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根機,「當前世人,世事繁多,頗難摒除淨盡,終日念佛」,很難。現在社會由於科學技術的發達,人愈來愈忙碌,愈來愈沒有時間,怎麼可能讓他從早到晚去念一天佛,念一天《無量壽經》,他東西很雜很亂。那怎麼辦?「但能深信切願,求生淨土。事來便做,事去即念」。

    這八個字好,妙極了!確實,這八個字非常適合於現代人,無論男女老少,無論哪一種行業,事情來了我就幹事情,事情幹完了就念佛,念佛不妨礙工作,工作沒妨礙念佛,這是個好方法。「世法本無礙於佛法」,世法不礙佛法,「何況更以世出世間一切善行,以至誠心迴向極樂,故亦名一向專念」,這個都是念老的話。所以很多種說法都可以參考,只要方向目標是一,統統可以說都算是一向專念。

 

    據《起信論》,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。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云:「又禪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但具信願,則參禪即淨土行也。」又大師曾掩關結壇,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並作長偈為誓。偈云:「我以至誠心,深心回向心,然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,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。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。」足證但具往生信願,則參禪持咒皆淨土行也。

    「據《起信論》」,這是根據前面講的,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,「兼行世善,尚得名為一向專念,更何況兼修餘出世法」,當然更沒問題。下面他舉例子說,「例如:蕅益大師《梵室偶談》」,這裡面說,「又禪者欲生西方,不必改為念佛。但具信願,則參禪即淨土行也」。參禪的人要想往生到極樂世界,要不要改,把參禪放下改修淨土?不必要。行嗎?行,真行,我相信。為什麼?往生到極樂世界的條件只是信願,都是蕅益大師說的,往生極樂世界完全在信願之有無,有信有願,阿彌陀佛就接引你往生,品位高下在念佛功夫的淺深。不用念佛的功夫,我用參禪功夫,我用信願取得西方極樂世界,到西方極樂世界我那個品位,我以參禪功夫一樣可以取,說得好。

    「又大師曾掩關結壇」,他曾經閉關。閉關什麼?閉關修密法,「持往生咒,求生淨土,並作長偈為誓」。偈子裡頭有,偈子裡說,「我以至誠心,深心迴向心,然臂香三炷,結一七淨壇」,他這個是七天,「專持往生咒,唯除食睡時」,吃飯、睡覺這個咒就停下來了。「以此功德力,求決生安養」。這種做法、修法,「足證但具往生信願」,則參禪持咒統統都是淨土行。

 

    又著《彌陀圓中鈔》之幽溪大師,一生修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等懺無虛日。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復高唱經題者再,泊然而寂。

    
幽溪大師他老人家一生,「修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等懺無虛日」,天天幹。「臨終預知時至,手書《妙法蓮華經》五字,復高唱經題者再」。那他算不算雜修?你要曉得,這裡頭記載的他是預知時至,這個功夫成熟了,知道什麼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他往生。這是很難得的一樁事情,為什麼?《法華》、《大悲》、《光明》、《彌陀》、《楞嚴》,他是修懺,這是諸經都有懺法,他統統修,懺除業障。記住,這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,就是這些全是助修,不是正修,正修就一句佛號,這就對了。


    如是則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。由是可知發菩提心,持佛名號,雖兼修餘法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,亦得往生。但多門兼修,總未若一門深入。

    
所以像這樣的「修懺持經均是淨土行也」。「由是可知發菩提心,持佛名號,雖兼修餘法,亦得名為一向專念」,這一向專念四個字的意思非常深、非常廣,一向專念,「亦得往生。但多門兼修,總未若一門深入」。這是黃念祖老居士勸我們的,勸我們怎樣?總不如一門深入的好,一門深入簡單,不複雜,這句話力量很重。
 


    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則易使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。蓋愛染貪著,是眾生之熟處。菩提正念,是眾生之生(生疏)處。


    「一心專至,稱念彌陀,則易使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」。這兩句話老生常談,熟處是煩惱習氣,我們凡夫熟處是煩惱習氣,生處是念佛,常常忘掉了。如何把我們熟處煩惱習氣變生疏,把生處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變成熟處,念念不間斷?像海賢老和尚,一天到晚,睡覺的時候可能他沒有念,休息暫斷,醒過來就接著,他能不斷。換句話說,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,海賢老和尚做到了,這是我們應該學習的。經教太多、太豐富了,涉及太多了,那個心不容易專注,用它來做助緣很好。我就用阿彌陀佛來做,正修是阿彌陀佛,助修也是阿彌陀佛,這多好,何必要用別的?正助統統用阿彌陀佛。


    生處轉熟,方有可能於臨終苦迫之際,提得起這一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也。

    
關鍵是在臨命終最後一句,這是關鍵。所以為什麼要找助念的,助念就是怕你最後這一句忘掉了,那就六道輪迴去了,很可怕。最後這一句不是佛號,也說明你的信願不堅固,信願堅固你就不會墮落,你臨終的時候縱然沒有佛念〈沒有佛這個念頭〉,你有正念,你對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信心、願心沒有喪失,只要有人提醒你一句,十句、一句都能往生。這個真有例子,古今都能找到例子,不是假的。
 

    是故善導大師示曰:「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者,十即
十生,百即百生。何以故?無外雜緣,得正念故,與佛本願相應故,不違教故,順佛語故。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(稀)得一二,千中希(稀)得三四。」

    善導大師告訴我們,「大聖悲憐」,大聖是阿彌陀佛,慈悲憐憫眾生,「直勸專稱名字者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」。善導大師這幾句話說得好,為什麼這樣教法?念阿彌陀佛容易,太容易了。臨命終生死關頭,成敗的關頭,成功了,到極樂世界去了,不成,繼續六道輪迴,多可怕。所以法門愈簡單愈容易愈安全,是這個意思。

    「若能念念相續,畢命為期」,什麼時候斷氣,什麼時候終止,「十即十生,百即百生」,十個人修十個人往生,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。「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百中希得一二,千中希得三四」。現在是萬中難得一二,在今天,若捨專念修雜念者,這個要記住,這不容易。所以我們在這麼多年提倡的都是專念,一向專念,我們希望把誦經、念咒這些不要夾雜,一向專念。
(文摘節錄2016/2/28《2014淨土大經科註》第314集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