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的基礎就是建立在因果的教學上,因果是事實,絕對不是迷信。種瓜一定得瓜,種豆一定得豆,瓜子是因,結成瓜是果,這叫因果。所以世間法,佛家講出世間法(佛法)都是因果,世出世間法離不開因果。《法華經》一乘因果,《華嚴經》五週因果,哪一部經論不是講因果!種善因一定得善果。人心善、念善、行善,必定得善的報應,得善報。你對別人好,人家也對你好。“敬人者,人恆敬之”,敬人是善因,別人尊敬我們是善果,這叫因果。我們以惡意對人,這是惡因,人家回報給我們是惡果,人家也以惡來報我們,要懂得這個道理。
為什麼要修善業?修善業是沒有理由、沒有原因的,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就是這個樣子。這一樁事情,中國的聖人也說到了,沒有佛經講得這麼透徹。佛法講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,佛性是平等的。哪個人不是好人?哪個人不是佛陀?既有佛性,皆當作佛。《無量壽經》上有一句了不起的話:「一切皆成佛」,他怎麼不善?純善!我們每個人都是純善。純善現在為什麼變成不善,去造惡?這就是佛家常講的「迷」,迷什麼?迷失了自性,不是迷別的,迷了自性。迷了的自性,這個自性還起作用,起作用帶了迷,於是就造惡業,就這麼回事情。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是看本性,所以他的心裡一個惡念都沒有。凡夫看一切眾生看習性,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。因為這一念的差別,把外面的現象就轉變了,如果是善念,外面的現象就變得很好。
所以一定要肯定世尊所說的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這一切法裡面,跟我們最貼近的是我們的身體、我們的容貌,心細一點的人很明顯能夠覺察到,心地善良容貌就慈悲,舉止柔和、溫雅;心行不善,容貌可畏,別人看到害怕。
「所生蘊處界等」,這是善果,因為你有善因,修善業善因,你感得的善果。「蘊」是五蘊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「色」是你的身,「受想行識」是你的心,都是講心理。《心經》裡面講的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這講五蘊,五蘊把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都包括盡了。這個「色」是說世出世間所有一切現象,用這一個字代表。心法說得詳細,說了四個:「受」,是你的感受;「想」,是你的思惟;「行」,比較難懂,行是剎那不住,這個生滅的念頭永遠不會停止的,前念滅後念就生,這叫行,念念不住;「識」,是含藏,你所造作的,無論是善法、惡法、無記法,落謝影子含藏在阿賴耶識裡面。佛經上說它是種子,這個東西麻煩!阿賴耶識含藏的種子永遠不會消失,永遠不會消滅,遇到緣它就起作用、就起現行,遇緣就生起現相,我們講的受報。佛經上說「假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」,阿賴耶識裡含藏的,永遠不會消滅;「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」,這是佛跟我們說出事實真相。如果了解事實真相,這個人決定不會作惡,為什麼?作毫髮之惡,也要自己受諸惡報。我們所造作的不是別人受,是自作自受,要懂這個道理。
『處』是講十二處,這講得詳細一些,我們講的六根六塵,六塵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六根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這個說法,心法只講了一條,意是心法,色法裡面展開來講了十一法。佛為什麼要這個說法?眾生迷悟不相同,有人對於色法迷得輕,對心法迷得重,佛跟他講五蘊,所以心法講四條,你迷得深就多講,色法迷得輕就講一條。你就想到佛講十二處,意思就明白了,這個當機的人恰恰相反,心法迷得輕,色法迷得重,迷得重就多講,所以色法講十一條,心法講一條。「十八界」是對於心法、色法迷得都重的人,於是十二處裡頭又加上六識,「眼耳鼻舌身意」,這是六識。六識加上十二處裡面的「意」,就有七條。十八界中七條說心法,十一條說色法,這是對於色心迷得都很重的人,佛是這個說法。所以總歸納起來就是二法,色、心二法,心是能變,色法是所變。蘊、處、界是一樁事情,只是開合不同。我們今天講歸納、演繹,歸納是合,演繹是展開,說法不同,一樁事情。用現代的話來說,「所生蘊處界等」,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,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的現象,就是這個意思。
早年我跟章嘉大師學習的時候,章嘉大師告訴我這個事實真相,說佛法是「知難行易」。我聽他講了很多,知太難了,行太容易了。真正知了,凡夫成佛在一念之間,念頭轉過來就成佛了。念頭為什麼轉不過來?不知。所以佛法解在先,行在後。《華嚴》清涼給我們講解的,把全經分做四分:信、解、行、證。信解難,真信真解,行證就不難,那真是輕而易舉。我們今天感覺到行證這麼難,是信解的基礎沒有奠定。然後我們就想到世尊為什麼苦口婆心說法四十九年,四十九年的目的何在?幫助我們信解。行、證,佛根本理都不理你,不用說,你只要信、只要解了,行、證是你自己的事情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