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行人應該具備的一個正見:凡遇到任何是非,永遠是自己錯。
這一點,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、理解,當然更難做到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,自己是對的。從這個自己出發,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,怨天尤人,把責任推到外境上。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,把這個自我就保護下來了,自我就不需要改變,不需要動手術了。要改變的是別人,要改變的是外面的世界,要改變的是你面對的世界。那麼,這種生活態度,會充滿責備、充滿抱怨、充滿鬥爭、充滿爭論。佛教裡面講爭,喜歡用另外一個字,左邊一個言字旁,右邊一個鬥爭的爭——諍。這個諍的意思,實際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、有無、來去、對錯、你我……等等之中,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。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,你的心就不寂靜,心裡邊不寂靜,就是內心的“諍”。興許你不講話,你不跟別人用口舌去辯論,但是內心是有諍的。
這一點,其實很多人並不能真正接受、理解,當然更難做到。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有道理,自己是對的。從這個自己出發,遇到問題就會抱怨外部的環境,怨天尤人,把責任推到外境上。當我們把責任推到外境上的時候,把這個自我就保護下來了,自我就不需要改變,不需要動手術了。要改變的是別人,要改變的是外面的世界,要改變的是你面對的世界。那麼,這種生活態度,會充滿責備、充滿抱怨、充滿鬥爭、充滿爭論。佛教裡面講爭,喜歡用另外一個字,左邊一個言字旁,右邊一個鬥爭的爭——諍。這個諍的意思,實際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、有無、來去、對錯、你我……等等之中,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。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對立之中,你的心就不寂靜,心裡邊不寂靜,就是內心的“諍”。興許你不講話,你不跟別人用口舌去辯論,但是內心是有諍的。
大家還記得《金剛經》裡面的話嗎?“無諍三昧”,佛陀說須菩提證得了無諍三昧。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所以無諍三昧就是真正解空的人,他的內心安住在寂靜之中。在這個寂靜中,沒有二元對立。那麼,要修行無諍三昧,要進入這個境界,從哪裡下手,怎麼修呢?其實,我現在講的這個,就是一個修行無諍三昧的口訣。要你超越二元對立,這很抽象,很多人還不理解呢,話本身就有點文氣,有點學術味道。但是讓你學會面對一切問題,堅持一個正見:永遠是自己錯。讓你這樣去做,這就清楚了,就有可操作性。
你可能說,不是說要超越二元對立嗎?怎麼還有對和錯呢?你現在很難做到沒有對錯,所謂超越二元對立也不是絕對沒有對錯。現在你先認定,任何問題之前,永遠是我們自己錯。外境沒有錯,外境永遠是對的,心錯了,我們自己錯了。
說我們自己錯呢,以佛學來理解,也有好多種理解。有一種說法,這是以前造的業,現在受報。這叫深信因果。深信因果,讓你能夠坦然接受降臨到你身上的不公,降臨到你身上的痛苦,作還債想。你想,我現在在還債,可能你欠了別人一百萬,你現在只是還他十塊,還了十塊債也少了呀,再還十塊又減少了,總有一天會還完的,還完就是解脫。作正面的觀察,你就能夠有勇氣,去接受和麵對那種處境。這是永遠是自己錯的第一種觀察。
第二種觀察,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呢?前面講的因果,稍微抽象了點。再具體一點講,為什麼我們會感召這樣的外境,乃是因為我們有召感外境的內心世界。會有什麼樣的外境出現在你的生活中,與你的內心世界是息息相關的,此有故彼有。這個內心世界包括了你的語言、行為的習慣;包括了你的性格;包括了你的心理活動;包括了你的各種喜好;包括了你待人做事的方式。所以,此有故彼有。這個此有,就是我們的內心世界、主觀的方面。彼有,就是我們面臨的境界。是先有此,後有彼。不是先有彼後有此。但彼此有時候同時出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