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5月10日 星期二

執持“阿彌陀佛”聖號的真正意義--摘自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193集


  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四百九十四頁,從第五行看起。
  【解】二者,《會疏》曰:“定聚者,具雲正定聚,亦言不退轉,便是菩薩阿鞞跋致也。云何名正定?凡一切眾生,雖根性萬殊,以類聚之​​,不出三種,以必墮六趣為邪定,以升沈隨緣為不定,以定至菩提為正定。”
  “升”是超越六道,“沉”是沉沒六趣,這是遇緣不同,關係很重要。如果過去生中有善根,這一生遇到佛法,這個緣殊勝,但是佛法有大、有小,大小乘;有顯、有密;有宗門、有教下,遇緣也不同。
  遇到的緣,一定要與自己過去生中所修學的相應。過去生中學教,遇到經論他就很有興趣,他可以接著向上提升;如果他遇到禪、遇到密,他就不相應了,往往遇到之後不久就退心了,這種情形往往很多,實在講就在身邊,比比皆是,這叫“不定”。
  緣當中,我們相信,過去生中修淨土的人多,淨土跟娑婆世界緣非常深,可以說沒有不信淨土的。但是修淨土層次不一樣,如果功夫不深的,這一生遇到之後,很可能退轉;如果遇到其他的緣,可能他就改變,改變方向、改變道路,這他就變成“邪定”了,就不叫“正定”了。如果再遇到淨宗,他歡喜,他能理解,他會發願求生淨土,如果一生志願堅定,不為外境所轉,這個人決定得生,那他就是“正定聚”。所以祖師大德把它分成三大類,最早也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,有這三大類,這三大類把所有一切根性,全都包括盡了。
  【解】以定至菩提為正定。
  這一生要不能成就就、不能往生,都不算是正定。往生極樂世界,無論是什麼品位,都叫正定,從上上品到下下品,都屬於正定聚,這一點非常重要
  學佛的同學一定要牢牢記住,要時時刻刻有警覺心,人身難得,真難得,決定不是假的。世尊過去曾經舉過三種比喻,這個比喻是恰到好處,絕不過分,“ 盲龜浮木”、“須彌穿針”,這佛常講的,多難!所以一定要珍惜!
  這一次得人身、聞佛法,還非常幸運遇到淨土。遇到淨土,你還遇到夏蓮居的會集本,你還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你還遇到海賢和尚的表法。真的,三 ​​轉法輪,示轉、勸轉、作證轉,你統統遇到了,不能不求往生求往生的心要懇切,到這來,其他的都別放在心上,一心一意就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,這個念頭分分秒秒都不能失掉,我再不走冤枉路了。
  要知道這一生往生,緣也是不容易。世尊大乘經上常說,每一個往生的人,包括下下品,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,確實就是《彌陀經》上所說的一句話,“不可以少善根、福德、因緣,得生彼國”。多善根、多福德,多到什麼程度?佛給我們說清楚了,無量劫以來生生世世遇到緣,供養諸佛如來,這一生遇到淨宗了,諸佛如來威神加持,讓你能信、能願,歡喜持名,求生淨土。
  於是我們能體會到,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是多生多劫修積來的,這一生如果我們掌握住了,決定得生淨土,再不為外面環境所動搖了,無論是物質環境、人事環境,包括其他宗教或者是其他的法門,我們都不再動搖了,一句佛號念到底
  這是第二、下面還有第三,這都是講三聚有不同的講法。
  【解】三者,據《起信論》,十信以前之凡夫,不信因果,為邪定,
  十信以前,換句話說,以十信做標準,不容易,十信不簡單,初信位,初信位的菩薩,跟小乘初果斷證的功夫相等,那就是小乘初果,斷八十八品見惑,八十八品分為五大類,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,斷盡了,在大乘是初信位的菩薩,在小乘是初果須陀洹,他不是凡夫,十信以前,也就是初果以前,還沒有證到初果,沒有證到初信的,他不相信因果,這是邪定,跟前面說的是相同的,那就是他決定還繼續搞六道輪迴,這是屬於邪定,正定,他決定出三界,出離六道輪迴,出離十法界,那是正定,我們再往下去看。
  【解】十住以上為正定,十信之人為不定。
  《起信論》跟前面說的有點不一樣,十住以前那就是十信位;,十信位不定,他還有進進​​退退。從初信到十信,有嗎?有,你看看阿羅漢有退轉,阿羅漢向上提升,修菩薩道,回小向大,可是其中有不少提不上去,退轉了,還算不錯,退到羅漢的地位。小乘有進有退,十信也是有進有退,這是“不定位”。十住以上就不一樣了,初住菩薩,這是圓教,華嚴圓教,破一品無明,證一分法身,生實報莊嚴土,這是“正定”。起信論比前面講得深,生到實報莊嚴土,他在實報土不斷向上提升,向著“薩婆若海”,“薩婆若海”是比喻,“薩婆若”是梵語,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“圓滿的智慧”。如來所證的一切種智,一切種智無量無邊,用大海來形容它,一切種智之海,這個是“正定”,《起信論》的說法說得好。
  【解】此乃實教大乘之說。
  這是真實的大乘。
  【解】本經第廿二品曰。
  我們能夠看到黃念老的用心,​​把每一句經文裡面都指出來是屬於哪個本子,五種原譯本里面,這是《唐譯》的,你可以去對照,一個字也沒有改動,所以我們從念老為我們協助,指示得這麼清楚,肯定這個會集本是真經,是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的。
  會集不是偽造的,會集沒有加自己的意思改動一個字,這是許許多多會集本都比不上的,這會集得好,你找不出它的漏洞,找不出它的缺點。
  蓮老會集這部經,一共享了十年時間,三年定稿,修改了十次,才成為定本。我們這一代的眾生有福,能夠見到這樣完美的會集本,將世尊一生多次宣講編成一本,我們省心省事,遇到這個本子無比的幸運,這個本子確確實實將極樂世界給我們做了詳盡的介紹,讓我們對這個法門生起信心,堅固了願心,信願持名,決定得生。所以:
  【解】“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已生,若當生(見《唐譯》),皆悉住於正定之聚,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”
  這個話等於說給我們做證明,幫助我們堅定信願,就像諸佛菩薩授記一樣的,這授記的話,你看。
  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”就是“無上菩提”,“無上菩提”就是“一切種智”,自性裡面本具圓滿的般若智慧,不是從外來的,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決定可以證得。
  【解】是明得生彼土,便入正定之聚,必證大涅槃果。
  這一本《無量壽經》,我們可以看作修行證果的保證書,不但它引導我們,它保證我們成就,這到哪裡去找這個法門!法門無量,確實有很多法門不錯,引導你,提升你,但是沒有保證的話,唯獨這部經上有保證的話,決定證得,必定證得。
  【解】故善導大師曰:“不斷煩惱得涅槃,斯示安樂自然德。”
  這什麼原因?是自性本有的,自性本來如是,《觀經》上佛說“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”,自然的、本來的,只要我們肯放下,只要能把非自然的統統放下,“八識五十一心所”不是自然的,“十一個色法”也不是自然的,“二十四個不相應”還不是自然的。為什麼?有為法。你看《百法明門論》前面九十四法有為法,有為法就不是自然的,有生有滅,後面雖然有六個“無為法”,其中五個是“相似無為”,不是“真無為”。“真無為”就最後一個——“真如無為”,那是自然的,那是不生不滅的
  隱現自在,它隱,什麼都沒有,自性清淨心一法不立。它現,現十法界依正莊嚴。隱不能說它無,現不能說它有,如果有有、有無,是相對的,自性裡頭找不到相對的。自性裡頭不但沒有這些東西,連名字都沒有,這個諸位要知道,知道了你才肯放下。
  那我們現在執持名號,為什麼?完全放下,難!我們這一生做不到,那我們就要跟著阿彌陀佛,念他的名號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一切放下,回歸自性,自自然然,一點都不費力氣,到極樂世界大徹大悟,他真的徹悟你看我們這個世間講“徹悟”,“徹悟”還有四十一個等級,圓教初住就大徹大悟、明心見性。可是上面還有二住、三住到十住,十住上面還有十行,十行上面有十迴向,十迴向上面有十地,十地上面有等覺、有妙覺。自性清淨心裡頭有沒有這東西,沒有。這些東西從哪來的?從無始無明習氣變出來的,無始無明初住就斷了,習氣沒斷。
  我們從這個修行層次上來看,大乘七信位的菩薩,他斷的見思煩惱跟小乘阿羅漢相同,見思煩惱斷了,但是他有習氣,見思煩惱習氣沒斷,所以證得阿羅漢果他修什麼?斷習氣。習氣斷掉,他就提升了,他升到辟支佛,辟支佛不但見思煩惱斷了,習氣也斷了。就斷證功夫來說 ​​,阿羅漢等於大乘十信裡面的七信位七信,七信位的菩薩,把見思煩惱習氣斷了,就升到第八信,八信相當小乘的辟支佛那辟支佛斷什麼?見思煩惱斷盡了,要斷塵沙煩惱,塵沙惑,八信位的菩薩,也就是小乘的辟支佛,把塵沙煩惱斷了。塵沙煩惱是分別,說明他不分別了,知道整個宇宙是一體,分別這個念頭斷掉了,他升級了,小乘就是回小向大,大乘權教菩薩,天台的別教,他們就到十住去了,圓教,他還沒有離開,沒有離開十法界,十法界裡面的菩薩,在這個位次斷塵沙的習氣,塵沙習氣斷乾淨了,再斷無始無明,無始無明斷了,他就成佛了。這個佛,天台大師稱之為“分證即佛”,是真佛不是假佛,天台講“六即”——六種佛。六種佛從本性講起,從本性講起你本來是佛,這叫“理即佛”。從理上講,“一切眾生本來是佛”,這句話非常重要!我們到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容易成就?就是因為你本來是佛,所以阿彌陀佛才能幫個忙,你本來不是佛,他幫不上忙,所以一定要知道,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,眾生包括動物、植物、礦物,本來是佛,是一體,那我們迷了,迷失了自性,變成六道凡夫,要慢慢再去修,修什麼?把這些障礙去掉,如是而已。佛是修來的?不是。本來是佛,去掉這些迷,“見思”是嚴重煩惱,把它去掉了,“塵沙”也是重要的煩惱習氣,也把它放下了,最後放下“無始無明煩惱”,“無始無明”是什麼?起心動念。
  塵沙是分別,見思是執著,用功夫怎麼用法?自己一定要懂,六根在六塵上真用功,真用功就是不要再執著了、不要再分別了、不要再起心動念了。你看不執著你就證“阿羅漢”了,不分別你就成“菩薩”了,不起心不動念你就是“圓教初住菩薩”,你就成佛了。
  所以修行就是在六根接觸六塵這個地方,我們用什麼功?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念念“阿彌陀佛”,叫我們起心動念不起來,那就成功了,那就是法身大士了
  還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、執著是菩薩,權教菩薩,也就是十法界裡面的菩薩、十法界裡面的佛,是這個位次。
  如果我們有起心動念,有分別,沒執著,那就是阿羅漢,就是小乘,大乘就是十信的菩薩,這叫真修。
  六根在六塵境界上,還是起心動念,分別、執著,那就是六道凡夫,那這就是前面講的“邪定聚”。
  如果我們真正做到了,執著放下了,分別也放下了,直接鍛煉的是用什麼功夫?不起心不動念,“正定聚”。這懂得修,為什麼要念佛?就是把起心動念、分別、執著打掉,不讓你有這些東西
  看得清楚、聽得清楚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用久了,這個作用就愈來愈大,愈來愈大就變成什麼?就變成神通了。從肉眼就修成天眼了,從天眼修成法眼,修成慧眼,修成佛 ​​眼,法眼是阿羅漢,也有人說法眼是菩薩,慧眼是阿羅漢,這都沒有關係,不重要,怎麼說法經上都能找得到,這都是中間的層次,有上有下。一般我們講用《金剛經》五眼圓明,我們舉這一個例子,眼在色相上修行,耳在音聲上修行,鼻在香味上修行,舌在嚐味,身在接觸,意在起心動念、妄想雜念,統統用這一句“阿彌陀佛”,這淨宗妙絕了,就用這一句佛號,把這些障礙掃除得乾乾淨淨,我們的本來面目就現前了。
  本來面目是佛,不是凡夫,唐朝六祖惠能大師做到了,現代的來佛寺的海賢老和尚做到了,他真做到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