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7月27日 星期三

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知識不等於證悟


雖然經常誦唸經文,但放逸而不奉行的人,
像替人放牧的牧牛人,不能得到清淨行的法益。

經文背誦雖不多,但確實奉行,滅除貪、瞋、癡,
如實知見,內心清淨,生生世世不再執著的人,
真正得到清淨行的法益。

有兩位出身高貴家庭的比丘是好朋友,其中之一精通三藏,嫻熟於唱誦並弘揚經文。他教導眾多比丘,而成為十八個比丘團體的指導老師。另一位比丘則在熱切精進的修行之後,證得阿羅漢果,並且透過止觀的禪修而證得卓越的能力。
  有一次,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到祇樹給孤獨園向佛陀頂禮問訊時,這兩位比丘碰面了。精通三藏的比丘不知道他的朋友已經證得阿羅漢果,反而輕視他的朋友,認為這老比丘對神聖的經藏所知不多,因此決定盤問他幾個經藏的問題,佛陀知道他這種不友善的居心,也知道他一定會自取其辱。
  所以,佛陀出於慈悲心就去探視兩人,以避免熟悉經藏的比丘取笑他的朋友。佛陀並且親自提出問題,他問熟悉經藏的比丘有關禪那和道果(透過禪修而得到的高級境界),熟悉經藏的比丘無法作答,因為他只知道教導別人,自己卻不親自修行。另一位比丘由於精進奉行佛法,已經證得阿羅漢果,所以回答了所有的問題。佛陀因此贊歎阿羅漢比丘,而對熟悉經藏的比丘不讚一詞。
  其他比丘不明白為何佛陀大力稱讚證得阿羅漢果的老比丘,卻沒稱讚他們的指導老師,佛陀向他們解釋說,熟悉三藏但不知奉行的比丘,像牧牛人,只為牧牛而獲得工資,而親自奉行佛法的比丘,就像牛主人一樣,享受牛的五種生產品,所以說,熟悉三藏的比丘只得到學生對他的服務,沒有修行聖果的益處。而阿羅漢比丘雖然懂得不多,只能背誦一些經文,但清清楚楚地明白其中的精義。並且精進修行,克服了貪、瞋、癡,他的內心完全沒有精神的煩惱,對今生與來世沒有任何的執著,所以他真正獲得修行的聖果。

‧摘錄自‧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
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何必妄想


心是所有法()的先導,心是所有造作的主腦,
一切都是心所造作的,人若造作身、口、意善業,
一定有樂,如影不離形。(偈2)


瑪塔侃達理是個年輕的婆羅門,他的父親非常吝嗇,從來不布施。即使瑪塔侃達理是獨子,
但身上所帶的首飾也是父親為了省錢,而親自打造的。所以當他患了黃疸病時,
他父親也不請醫生來治病,終於使他病入膏肓。他父親知道他快要逝世時,
叫人把他抬到走廊去,以免來家裡的人看到他父親的財富。

當天早上,佛陀出禪定後,透過神通看見瑪塔侃達理躺在走廊上。所以當佛陀與弟子到舍衛城去化緣時,
就走到瑪塔侃達理家門口,向瑪塔侃理放光,吸引他注意。這時候的瑪塔侃理非常脆弱,
所以看見佛陀時,只能向佛陀表白信仰佛教的心意,但也因此獲得一些幸福感,而這就足夠了。
當他內心充滿對佛的信心而逝世時,便往生至忉利天。

當他在忉利天看見父親在墓地為他哭泣時,化身恢復原來的形像,出現在墓地,
向父親說他已往生忉利天,並勸請父親親近佛陀、布施並且聽佛說法。
他的父親便遵照他的話去做。

佛陀說法後,有人就問,人可不可以只在心靈上信仰佛法,而沒有任何慈善行為,
也不持戒,就可以往生忉利天嗎?佛陀就請瑪塔侃達理現身,瑪塔侃達理於是從忉利天下來,
親自向他們說他已往生忉利天了。聽完他的話後,大家才確實相信瑪侃達理只因為內心皈依佛陀,
就獲得往生忉利天的榮耀。

聽完佛陀說法,他父親從此明白佛法,並把大部份的財富布施出來。

備註: 此篇是佛陀在不同場合說法,用來說明善惡業不可避免的業報。
人會受到過去和現在所作之業的影響,而在現在或未來適當的時機受此業報。
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和悲慘,負大部份責任;人為自己造作天堂或地獄;
人是自己命運的主宰,只有人才能拯救自己。佛法教導世人要自我負責,也主張因果報應。
人造作業,會受業報。但仍有解脫的可能。

‧摘錄自‧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
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精進的比丘,害怕放逸而勇猛精進

精進的比丘,害怕放逸而勇猛精進,
猶如大火,燒盡一切結。
  有一位比丘得到佛陀給他的觀想題目後,就到森林裡去禪修。雖然努力修持,但卻只有非常小的進展。他感到沮喪、挫折而返回祇樹給孤獨園,希望佛陀能給他進一步的指引。路上,他遇見熊熊大火,於是就跑到山上去觀察火勢。正當火勢漫延時,他突然領悟到,就像火燒毀一切東西,究竟智慧也會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縛。
  這時候,佛陀明瞭這比丘的意念,就放光,出現在比丘面前,告訴他:「你現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確的,繼續努力吧!就如大火燒毀一切障礙,繫念在前的比丘解除所有的結 (註)。」這比丘聽完佛陀的說法後,正念現前,思考佛陀的告誡,不久之後,就證得阿羅漢果。

備註:
  有十種結(束縛):身見、疑、戒禁取、貪、瞋、色愛、無色愛、慢、掉舉和無明。前五項稱為五下分結,較輕微,後五項則稱為五上分結,較嚴重,一旦證得預流果,則解脫五下分結中的前三項,其餘二項則在證得一來果時,會減輕,但證得不還果時,才會滌除殆盡。
五上分結則只有證得阿羅漢果後,才能予以滌除。
‧摘錄自‧《法句經‧故事集》達摩難陀法師著

淨土法門:一切都舍盡了,就成圓滿的佛果



  1。 佛法修學,禪定是總說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“法”是方法,“門'是門徑,方法、門徑儘管不同,總的原則是相同的,都是修定。
  2。無量的方法統統是修定,定了就開智慧,這叫佛法。可是修定,你必須遠離貪嗔癡慢,貪嗔癡慢不斷,你的戒定慧怎麼會成就?所以舍就非常重要了,舍就是布施,就是放下
  3。你舍,一定有得,得還要捨。你財布施得財富,財富得到之後馬上就要捨; 法布施得聰明智慧,有聰明智慧,積極去教化眾生。所以” 捨得 “兩個字的意思深,你要把你所得的統統捨掉,你愈舍,你的福報愈大,你得的愈多,世間很少人懂得這個道理。
  4。菩薩六度第一條就是布施,就是捨,能捨就是菩薩,不捨就是凡夫。什麼都要捨,世出世法統統舍,一切都舍盡了,就成圓滿的佛果,一切都舍盡了,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,這個果報是無比的殊勝。
  5。我們凡夫心裡頭念什麼?念財色名食睡。佛說,“財色名食睡,地獄五條根”,你看看,世間人他不念佛,他念地獄,將來怎麼會不到地獄去?我們也看到許多念佛的人,他信不真、願不切,口裡念佛,心裡念地獄,心的力量強,口的力量薄弱,當然強者先牽,死後都到地獄去了。
  6。所以不是佛不靈,不是佛的方法不好,是我們完全錯會了意、錯用了心、錯修了行,所以果報都在地獄三途。

何謂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?


迴向偈:
  願以此功德,莊嚴佛凈土。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。
  若有見聞者,悉發菩提心。盡此一報身,同生極樂國。
講到「恩」,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,好像是應該的,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,這怎麼得了!別人贈送、供養我們東西,許多人連「謝謝」這一聲都沒有,表面的敷衍都沒有,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!這是忘恩負義。忘恩負義之人,不會有好果報。
這裡面的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」頗引人深思,這使我們知道佛的教化有深刻的人間性。在《心地觀經》里說:四重恩是:一、父母恩。二、眾生恩。三、國王恩(國土恩)。四、三寶恩(上師恩)。三途(三塗)就是三惡道——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。苦有三苦、八苦(三途苦,八難苦)。何謂三苦?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。一、苦苦——此乃欲界所受之苦(單指人間言)二、壞苦(壞是壞滅,苦乃迫惱之謂)三、行苦(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)
一、四重恩 
四重恩是:上師恩、國土恩、父母恩、眾生恩:
  1、父母恩:
一個人來到世間為人,首先是父母之恩。十月懷胎,生養哺育,才能長大成人。養子方知父母慈。到了一定的時候,自會領悟其中的含義。報父母恩,有了這種意念才有和睦的家庭,慈祥的父母,孝順的兒孫。
作為一個社會的人來說,衣食住行無不來自眾生之恩,每個人的勞動都是為了對眾生的報答。報眾生恩,有了這種意念才有人與人的平等關係,互相尊重,互相照顧,建設文明的社會。
  2、國土恩(國王恩):
報國土恩。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無私的,山川,水土,糧食,礦藏,傳統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。使國土莊嚴是我們報恩的職責,也是我們為後輩應盡的義務。
  3、上師恩(三寶恩): 
對佛教來說,佛、法、僧三寶使人們取得智慧,證得菩提,獲得解脫,是人們的上師。三寶之恩自不能忘!
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認為最重要的,但經典里卻把父母、眾生、國王放在三寶之前,可知一個人如果不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、眾生的護持之恩、國家的安定之恩,那麼這個人說他竟能報答三寶之恩就很難真實了。
  4、眾生恩: 
云何念眾生恩?謂我與眾生,從曠劫來,世世生生,互為父母,彼此有恩。今雖隔世昏迷,互不相識,以理推之,豈無報效?《勸發菩提心文》說:「我與一切眾生,無始以來互為眷屬、父母、六親、乃至師友。而彼眾生常為我身作大饒益,或順我志,令我歡喜;或逆我志,令發道意;又能示現一切極苦相貌,令我驚覺,不生貪著,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是故眾生恩德亦復無量,不可言說。」尤其是「上報」這兩字應該記住,修行者若把自己擺在眾生之上,只能「下化」,不能「上報」,就扭曲了佛的教化,因為若無眾生護持,不要說修菩提大道,我們連活著都十分艱難呀!真是令人動容的見地! 我時常驚醒自己:面對眾生,要牢牢記住「上報」兩個字。
一個人明白了做任何事無不是為了報恩,那就真正地、自覺地認識到了自身的價值、位置及生活的目的。
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:「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,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(包括活著的人和死去的人)的勞動,我必須以同樣份量來報償我領受了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。我強烈的嚮往著儉樸的生活,並且常為感覺自己佔有了同胞們過多的勞動而難以忍受。」
上師恩、國土恩、父母恩、眾生恩。報恩無盡啊!
由此可知,忘恩負義的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,果報決定在阿鼻地獄。知恩報恩是「行好事」的先決條件,這是「行好事」的大根大本。在佛法裡面,到什麼地位的菩薩才落實知恩報恩?《大智度論》說,知恩報恩是二地菩薩以上主修的課程,所以二地菩薩才真正落實了。迴向偈只有八句,而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就佔了兩句,因為這兩樁事情要緊!古大德、諸佛菩薩、法身大士確實受人滴水之恩,必定湧泉為報,對於恩德念念不忘,所以我們尊稱他為佛菩薩,尊稱他為法身大士。
   二、三塗苦(三途苦): 
   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。
  1、三途(三塗):
   就是三惡道——地獄道、餓鬼道、畜生道。
   貪嗔痴稱為三毒。有這三毒,就墮落到三途。
   2、三塗(途)之苦:
   苦有三苦、八苦(三途苦,八難苦)。
   何謂三苦?乃三界中一切眾生所受之苦也。
  ①、苦苦
   此乃欲界所受之苦(單指人間言)
三途(地獄、餓鬼、畜生)之苦自不待言,就是生存人道,以感有漏之身,有生老病死,已名為苦,再遇到其他苦的環境,如冤憎相會,恩愛別離,所求不得,乃至天災人禍等苦,一切眾苦追迫,苦上加苦,故謂之苦苦。譬如畜生已受痴昧無知之苦,更加被人鞭打、宰殺、烹煮、食啖等苦,其義相同。
  ②、壞苦 
(壞是壞滅,苦乃迫惱之謂)
乃六欲天及色界天所受之苦,天上雖比人間快樂得多,但是非永遠,有敗壞的,如六欲天(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)的天人雖受衣食隨意,宮殿莊嚴之樂,乃其有漏十善所感,終有福盡墮落之日,其時有五衰相現:一、衣裳垢膩,二、頭上花萎,三、身失威光,四、腋下臭出,五、不樂本座,其時痛苦非常。涅盤經云:『天上雖無大苦惱事,然五衰相現,極受大苦,與地獄同等......』。就是色界的初禪天得......此乃世間有漏之禪,終有變壞之可能,當其定壞之時,生大苦惱,隨念墜落,此即壞苦 也。
  ③、行苦 
(行是遷流不息生死無常之意)
此乃無色界天所受之苦,此天無色質之累,有空定之樂,雖是最高之非想非非想處天,壽八萬四仟大劫,然而壽滿定盡之時,還要墮落輪迴,其時生大懊惱,如箭入體,其痛苦莫可言喻!「智度論」云:『上二界死時,生大懊惱,甚於下界,譬如極高之處,墮落碎爛』,其痛苦可知矣。雖未墮時,也不免常受行陰念念遷流之苦,故曰行苦。


2016年7月25日 星期一

三個佛教故事,教你看破世相


相,即形相或狀態之意;乃相對於性質、本體等而言者,即指諸法之形像狀態。也可以說是表現於外而能想像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。《大乘義章》第三卷說一切諸法有五義云:「事相差別。所謂色聲香味觸等。形色不同,故名為相」。
佛學認為世界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「相」,執著的人執著於表相,被表相糾纏。佛教育我們要看破世相,不要執著於表象。因為表相是假的,執著於表相的人最終一無所獲。為表相糾纏痛苦沒有必要,努力追求表相也不會有結果,佛說看破。
比如說,有人用污言穢語攻擊你,你會怎麼對待這種情況?
佛經上記載,佛陀經過一個村莊,一些人對他說話很不客氣,口出穢言。佛陀不僅沒生氣,反而認真聽著, 然後說: 「謝謝你們來找我,但我正趕路,下一村的人還在等我,我必須趕過去。」
「不過,等明天回來之後我會有較充裕的時間, 到時候如果你們還有什麼話想告訴我,再一起過來好嗎?」
其中一個人問佛陀:「難道你沒有聽見我們說的話嗎?我們把你說得一無是處, 你卻沒有任何反應!」
佛陀說:「假使你要的是我的反應, 那你來得太晚了,你應該十年前就來的,如果是那時的我,就會有所反應。但是, 這十年以來,我已經不再被別人的嘴巴所控制,我已經不再是別人嘴巴的奴隸 ,因為我是自己的主人。我是根據自己的意志與認知在做事,而不是跟隨別人的情緒在做反應。」
佛看到了這件事情的本質,有人侮辱你, 那是「他的」問題;如果他粗暴無禮, 那仍是「他的」問題。因為他要怎麼說,怎麼做,那是「他的」修養。
有人受了別人的恥笑、譏諷、惡罵、誹謗,心裡就很難過。
在《四十二章經》里佛陀說:『如仰天而唾,唾不至天,而墮其面。』意思是說罵人、誹謗別人,等於對天唾,唾不到天,最後反而唾到自己的臉上。佛陀又說:『如逆風揚塵,塵不至彼,還飛其身。』又像逆風時,把塵土揚起來,灰塵不會飛到別人那邊,卻飛到自己的身上來。惡罵、誹謗、譏諷、嘲笑,不一定對別人有傷害,反而傷害的是自己。
人的一生,總要經歷男女情感上的聚散離合。特別是當我們年輕的時候,經常為了男女情感煩惱或者糾纏不清,為此反目甚或殺人的事情也屢見不鮮。佛家認為,男女之間的姻緣也是有定數的,前世的緣分了了,今生便不會再有牽連。
佛教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,萬事萬物也只存在於特定的因緣之中,因緣沒有了,事物也就不存在了。
從前有個書生,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。到那一天, 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。 書生受此打擊, 一病不起。家人用盡各種辦法都無能為力,眼看奄奄 一息。這時, 路過一遊方僧人,得知情況,決定點化一下他。僧人到他床前, 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。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,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。路過一人, 看一眼, 搖搖頭, 走了……又路過一人, 將衣服脫下,給女屍蓋上, 走了……再路過一人, 過去, 挖個坑,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………
疑惑間, 畫面切換. 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. 洞房花燭,被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……
書生不明所以。僧人解釋道:看到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嗎?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。
你是第2個路過的人,曾給過他一件衣服。她今生和你相戀,只為還你一個情。
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,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,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。書生大悟,唰地從床上做起,病癒。
因緣,因是因果,因為你過去種了這個因,今天才會有這樣的緣,緣由就是因。姻緣的姻,是指姻親,與因果是相關的,所謂,不是冤家不聚頭。不是一家人,就不進一家嘛。
所以,今生今世的緣分,前世都有原由。有些人離我們而去,就該明白這是緣分已盡,不必強求。
在這個世界上,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,事事如意,總會有煩惱和憂愁。當不順心的事時常縈繞著我們的時候,我們該如何面對呢?「隨緣自適,煩惱即去」。其實,隨緣是一種進取,是智者的行為,愚者的藉口。何為隨?隨不是跟隨,是順其自然,不怨恨,不躁進,不過度,不強求;隨不是隨便,是把握機緣,不悲觀,不刻板,不慌亂,不忘形;隨是一種達觀,是一種灑脫,是一份人生的成熟,一份人情的練達。
人生在世,最難放下的是功名利祿,榮華富貴,「天下熙熙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皆為利往」。
從前,有個人娶了四個妻子,第四個妻子深得丈夫喜愛,不論坐著站著,丈夫都跟她形影不離。非常寵愛。第三個妻子是經過一番辛苦才得到,丈夫常常在她身邊甜言蜜語,但不如對第四個妻子那樣寵愛。第二個妻子與丈夫常常見面,互相安慰,宛如朋友。只要在一塊就彼此滿足,一旦分離,就會互相思念。而第一個妻子,簡直像個婢女,家中一切繁重的勞作都由她擔任。她身陷各種苦惱,卻毫無怨言,在丈夫的心裡幾乎沒有位置。
一天, 個人要出國做長途旅行,他對他四個妻子說:「你肯跟我一塊兒去嗎?」
第四個妻子回答:「我可不願意跟你去。」
丈夫恨她無情,就把第三個妻子叫來問:「你能陪我一塊去嗎?」第三個妻子回答道:「連你最心愛的第四個妻子都不願意陪你去,我為什麼要陪你去?」
丈夫把第二個妻子叫來說:「你能陪我出國一趟嗎?」,「我受過你恩惠,可以送你到城外,但若要我陪你出國,恕我不能答應。」
丈夫也憎恨第二個妻子無情無意,對第一個妻子說:「我要出國旅行,你能陪我去嗎?」
第一個妻子回答:「我離開父母,委身給你,不論苦樂或生死,都不會離開你的身邊。不論你去哪裡,走多遠,我都一定陪你去。」
他平日疼愛的三個妻子都不肯陪他去,他才不得不攜帶決非意中人的第一個妻子,離開都城而去。
原來,他要去的國外乃是死亡世界。擁有四個妻子的丈夫,乃是人的意識。
第四個妻子,是人的身體。人類疼愛肉體,不亞於丈夫體貼第四個妻子的情形。但若大限來臨,生命終結,靈魂總會背負著現世的罪福,孤單寂寞地離去,而肉體轟然倒地,沒有辦法陪著。
第三個妻子,是人間的財富。不論多麼辛苦儲存起來的財寶,死時都不能帶走一分一毫。
第二個妻子是父母、妻兒、兄弟、親戚、朋友和仆傭。人活在世上,互相疼愛,彼此思念,難捨難分。死神當頭,也會哭哭啼啼,送到城外的墳墓。用不了多久,就會漸漸淡忘了這件事,重新投身於生活的奔波中。
第一個妻子則是人的心,和我們形影相隨,生死不離。它和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,但我們也容易忽略了它,反而全神貫注於虛幻的色身。
人命無常剎那間,一息不來,即失人身。由於貪著這無常的色身,讓我們總隨著外境,起貪、嗔、痴,造種種惡業,因業報而受生之苦,如是惑、業、苦三種惱熱循環不已,令吾等於六道輪迴中不得出離。『唯有佛菩提,是真歸仗處』,故當切念無常逼人,精勤用功,讓短暫的生命不在愛恨情仇、爭強鬥勝中消磨殆盡,以有限的生命,換得永恆之佛果。

淨土法門: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的標準



  1 修行在哪裡修?生活上修、工作當中去修、待人接物之處去修,一切時、一切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有了過失就把它修正過來,這叫做修行。
  2 佛在經上常常說,“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”,所以起心動念的造作,我們要特別的留意,要真正做到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。
  3 善惡的標準是經典,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的標準,戒律是修正我們身口的標準,你沒有標準怎麼個修法?這些不能不懂得。
  4 所以經不讀,你標準沒有了,你怎麼知道哪個想法是對的?哪個想法是錯的?你怎麼能知道哪個作法是對的?哪個作法是錯誤的?一定要記住:經教是標準!
  5 佛門當中常講修行,“修行”這個術語怎麼個講法?你每天都念經、每天都拜佛,這是不是修行?不是的,這與修行不相干。
  6 有同修告訴我,他說他持《無量壽經》,一天要持好幾遍。我就告訴他:“你不是持,那是念。你一天念多少遍,你沒有持。”什麼叫持?依教奉行,經典裡面講的你都做到了,那叫持。
  7 《無量壽經》他“念”得很熟了,所以我就舉一個例子,“善護口業,不譏他過”,你做到了沒有?你一天到晚還是張家長、李家短,那你就沒有持。你每天都念幾遍,但是沒有去做,這個不行。
  8 修行,修是修正,行是行為,行為包括的範圍很大,佛把它歸納為身、口、意,這就全都包括了。“身”是身體的動作,“語”是你的言語,“意”是你的念頭,你的行為再多,都不出這三大類。你的行為有了錯誤,也就是說你對於宇宙人生看錯了、想錯了、說錯了、做錯了,把這些錯誤都修正過來,這個叫修行。

懺悔了,還會受報嗎?

關於業力能否懺悔的問題,我們首先不能存有自性見。因為業也是緣起的,是無自性的。既然是緣起的,必定可以對治,這一前提應當確定。否則,將業視為固定不變的力量,顯然不符合佛法的緣起觀。至於能對治到什麼程度,因涉及諸多因素,不可一概而論。
業力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,一是造業過程中形成的心行力量,一是由此行為帶來的客觀結果。
我們每造一次業,都會在內心埋下一顆業種子,或者說打下一個心結。同時,對方心中也會產生相應的力量,如憤怒、怨恨等。修行,可以將自己內心留下的痕跡抹掉,卻很難消除對他人構成的傷害。
比如曾和別人結下怨仇,雖然我們已將這些恩怨放下,不再懷恨在心,但對方未必因此而消除敵意。因為我們所能懺悔的,主要是屬於自己的業種子和心行力量。當然,若我們犯錯後立即懺悔並誠懇道歉,也可能會瓦解對方的怨氣,雙方前嫌冰釋,“相逢一笑泯恩仇”。
但事情未必都那麼盡如人意。再者,我們無始以來造作的惡業難以計數,正如《普賢行願品》所言:“若此惡業有體相者,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。”如果今生成就阿羅漢果,或是帶業往生,如何來得及一一道歉呢?更何況,對方還未必接受我們的道歉。
佛陀在世時,央掘魔羅因邪見殺了九百九十九人,後得佛陀度化,出家修行並證得阿羅漢果。作為證果的聖者,已徹底斷盡煩惱並解決了自身的心行問題。儘管如此,人們還是向他扔石頭表示憤怒。這就說明,除自身心行上的結果之外,還有外在的結果。即使我們至誠懺悔,也只能使自身得到清淨,很難將對方心中的種子一併消除。正因為如此,目犍連尊者才會受報而死,佛陀也會因業報而頭痛三日。否則,就無法理解這些現象,難道佛陀的修行還不足以抵消業力嗎?或是佛陀的懺悔還不曾修習圓滿嗎?
懺悔,包括懺和悔兩方面。所謂懺,是就業的本身進行對治,通過無生懺或佛菩薩的加持來消除業力;所謂悔,是不再繼續犯錯,使業力停止增長。如果將業力比作種子,本將發芽、生長、結果,但通過懺悔,種子就像以猛火沸湯煮過一樣,雖然業種還在,卻無法繼續作用。
懺悔的效果,主要取決於懺悔的方法和力量。其中,懺悔方式包括作法懺、取生懺、無生懺等。通過誦經、念佛,拜三十五佛、八十八佛大懺悔文,或念誦金剛薩埵心咒及百字明咒,以至誠求懺悔之心和佛力加持,消除不善行在內心形成的種子。此外,還可修空觀或實相觀,將業種消融於實相的覺照力中。除不同的懺悔方式外,懺悔時心力的強弱,也直接影響到懺悔的效果。每種心理因素都有一種與之對抗的反面力量,懺悔,就是要將這種反面力量調動起來。當然,這一力量必須超過業種子形成的力量,才能在雙方的對壘和抗衡中取勝。若只是心不在焉地念咒、誦經,很難取得預期效果。嚴重的業力,必須以猛利的手段和心力才能對治。
懺悔是對自我的反省,也就是“自覺”的心理。聽到“自覺”二字,我們或許感覺很普通。其實不然,因為“佛”即覺者之義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。可見,自覺正是佛法修行的要領,其力量可以化解內心的一切業障、煩惱和心結。當然,這又取決於我們自覺到什麼程度。
此外,我們還可採取讀誦大乘經典、拜懺、誦咒等方式清除業障。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,不僅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,也能啟動自身的心行力量。事實上,每個人都有化解自我心結乃至各種業障的能力,只待我們開發和運用。

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

培養定力要從嘴巴開始

現代人在輪迴裡整天忙得暈頭轉向,最缺乏的:一個是耐心,一個是定力。尤其是我們的嘴巴,毫無定力可言。好朋友把她的心思向你傾訴,當她做了一些不如你意的小事,你就可能把她的醜事講給別人聽。定力不夠,耐心不夠的人比比皆是,每個人都應該好好檢討自己。
把嘴巴管嚴實點,也是一種禪定,也是一種修行。張嘴講話很容易,懂得閉嘴卻很難。少一點負面的語言,多一些正面的好話,學會讚美別人,多念經,多持咒。貴人語遲,敏於事而慎於言,多講一些有意義的話,語言才會有分量。
現在網絡發達,造口業太方便了,惡口、兩舌、綺語、妄語,很多人已經養成習慣了,負面語言張口就來。
以前東家長、西家短,還要幾個愛傳閒話的人聚在一起嘰嘰喳喳,現在只要拿出手機,微信朋友圈一發,微博上一轉,馬上就能傳播到世界各地。所謂“好事不出門,壞事傳千里”,想讓人在網絡上傳揚好事,有幾個願意點贊轉發的?你傳一些負面的東西,人們馬上變得興奮起來,爭相轉發,好像只有這樣才有存在感。負面的信息太多了,想當一個清靜的人不容易。
為什麼現在連小孩都不願意和父母說心裡話?為什麼夫妻之間的溝通都要設防線?為什麼很多人願意跟我們這些上師傾訴?因為我們的嘴巴比較嚴。現在做父母的,做夫妻的嘴都不夠嚴,碰到一起就嘰里呱啦,把自己兒女和另一半的醜事全部抖出來,慢慢地,大家都沒有安全感了。
不要將心思、言語停留在八卦上,一天到晚拿著別人的苦難當娛樂。現代人喜歡講八卦,談到別人的是非,個個都是眉飛色舞,口若懸河。講別人的優點和功德時,卻變得結結巴巴,像擠牙膏一樣。“八卦”這個詞,在佛教裡叫“綺語”,摻雜著很多暴力、色情、賭博等無意義的負面信息。
講是非、揭傷疤、偷拍偷窺別人的隱私,現實就是這樣,跟吃喝嫖賭等負面信息相關的語言就會傳播得廣,無聊的八卦才有人看。作為一名修行人,不能這樣隨波逐流,我們要學會將心比心,如果有人用這樣的方式製造你的八卦是非,你一定不會快樂,既然你不喜歡別人講你的八卦,就勿施於人,自己懂得閉嘴。
培養自己的定力,要從嘴巴開始,訓練自己有一張“禪定”的嘴。
多關注自己的嘴巴,讓自己堅持去說正面的語言,讓自己堅持不說負面的語言。能持之以恆堅持一件事情,就叫禪定。做一、兩天簡單,堅持做就不容易。慢慢養成善護念身口意的習慣,經常反觀內心,隨著內心能量的提升,言語和行動就都會充滿力量。

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-第200集--佛陀教育 無上妙法


佛陀教育 無上妙法
  時光荏苒,轉眼間一年又過去了,又到了清明祭祖的時候。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希望我為清明祭祖法會寫一篇文稿,我欣然從命,以「佛陀教育,無上妙法」為題,談談我二十年學佛對佛教的一點粗淺認識和體會。以期與同修交流、分享,願共勉之。



  一、二十年學佛的收穫
  第一個收穫:認識了佛教
  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二十年前,我對佛教一無所知,偶爾聽人說起佛教,我都不屑一顧,就是兩個字:迷信。大約是一九九七年前後,我得到了一本書,名字叫做《認識佛教》,是上淨下空老法師一九九四年在美國邁阿密講的。剛得到這本書,我沒有在意,很長時間就擱在那兒,連翻都沒翻。後來有一天,我閒來無事,信手拿起了這本書,沒想到剛打開書,就把我吸引住了。因為書一開篇就連著提出了三個問題:什麼是佛?什麼是佛教?什麼是佛法?這三個問題,我一個也不會回答,那就看看書裡怎麼說的吧。老法師對這三個問題解釋,可以用這麼幾個字來概括:乾脆、俐落、明瞭、易懂。特別印象深刻的是,對於什麼是佛教的解釋,令我感到驚愕,老法師說,佛教是教育,不是宗教。這一說法,可以說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說,這讓我對佛教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,這就是我認識佛教的開始吧。
  佛教的內容,歸納起來就是五個科目: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、哲學、科學。具體點說,佛法的教育內容,就是說了三件事:第一是人與人的關係;第二是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(這個大自然環境,是指整個虛空法界,不只是這個地球),第三是人與天地鬼神的關係(用現代科學的語言來說,就是人與不同維次空間生物的關係)。把這三個關係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你對人事物的想法、看法、做法是正確的,決定沒有錯誤。這就叫正知正見,因為這與自性流露的德行是完全相應的,是契合自性的,做到這一點,你就是佛,就是菩薩。所以說,佛教是佛陀教我們正確認識關於人生的智慧和宇宙的真相,以達到至真、至善、幸福美滿的教育理念。
  佛教的教學方法是一門深入,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。這個教學方法,是我們的老祖宗祖祖相傳下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。遵循這個教學方法,就學有所成,而且是大成。二十年來,我依照這個教學方法修學佛法,就是一部經(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)、一部註(黃念祖老居士的《大經科註》)、一句佛號(阿彌陀佛),不換題目不拐彎。實踐證明,這種教學方法我堅持了二十年,我受益了。看到現在很多同修,仍然熱衷於跑道場,喜歡親近很多法師,有的到處皈依,認為皈依的法師愈多愈好。他們把燒香、磕頭、求佛保佑當作就是學佛,對什麼燒高香、燒頭炷香津津樂道,豈不知真正的香是你的心香。如果你認為燒香、拜佛,佛就保佑你,沒有這個道理。佛保佑眾生的是什麼?是經典,是教誨。那些把學佛學得熱熱鬧鬧的,今天修禪,明天修密,後天修淨土,修到最後什麼都沒修成,往好一點說,無非和佛結個緣。
  佛教的教學原則是四依法。佛教的四依法(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不依不了義),在這四依法裡,佛強調依法不依人,教導佛弟子修學佛法的憑依是佛教的經典,而不是某個人。歷史證明,自佛教傳入中國以後,由於注重講經教學的佛陀教育深入民心,佛教四眾弟子嚴守戒律,而成為社會奉公守法的榜樣,這為中國傳統社會的民風純樸、安定和諧做出了重要貢獻。
  二十年學佛,使我對佛教的基本理念、教學內容、教學方法、教學原則,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,所以說,正確認識佛教,奠定了我堅實的學佛基礎。

  第二個收穫:認識了釋迦牟尼佛。
  我曾經給大家講過我請釋迦牟尼佛的故事。那是十五年前,有同修告訴我,要請一尊如來。於是我去了哈爾濱極樂寺,對工作人員說,我要請一尊如來。工作人員對我說,這些都是如來,您要請哪尊如來?一下子把我弄懵了,如來不是一尊佛的名字嗎?怎麼都叫如來呢?我對工作人員說,我不懂,也說不明白,麻煩您幫我請一尊如來吧。工作人員從架子上請下來一尊佛像放在櫃台上,我問,他是哪個如來?回答,他是釋迦牟尼佛。我又問,釋迦牟尼佛在佛門裡是個什麼官啊?工作人員笑著回答我,他是佛祖。我說,那我就請這尊佛祖吧。我就是這樣把釋迦牟尼佛請回家裡的。
  把釋迦牟尼佛像請回家以後,為了對其有進一步的了解,我又請了一本書,名字叫《釋迦牟尼佛傳》。看這本書,讓我認識了釋迦牟尼佛。
  釋迦牟尼佛是誰?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。出生在西元前四六四年的四月初八,出生地點是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印度。他出生在人間,生長在人間,成佛亦在人間。他不是神仙,也不是上帝,他是一位經過了多年含辛茹苦的修行,而終究成了大智大覺的完人。
  我們和釋迦牟尼佛是什麼關係?在佛教中,釋迦牟尼佛和弟子是師生關係,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。所以我們對釋迦牟尼佛的稱呼是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本師就是本來的老師,根本的老師。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與西方宗教的教主有不一樣的地方,西方宗教的教主與信眾的關係,是創造者與被創造者的關係、父與子的關係、主與僕的關係。
  釋迦牟尼佛一生在幹什麼?概括起來說,就是兩個字,教學。佛陀的一生都是在從事教學工作,講經三百餘會,辦大小三百多次的班,他老人家是個職業教師。按西方人所講的多元文化,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,按我們今天的說法,釋迦牟尼佛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。他教學的理念和孔子一樣,有教無類,他不分國籍、不分宗教、不分族群,只要你肯來學,就熱心的教你一輩子,而且是分文不取。釋迦牟尼佛的教學目標可以分為兩個層次,簡而言之,一個低級層次,一個高級層次。所謂的低級層次,就是大眾化的教育目標,這個目標是解決社會問題,教誨眾生破迷開悟,離苦得樂;所謂的高級層次,就是對於特別有天分,志願大的,想追求真理的,就跟你講宇宙生命萬法的事實真相,就是諸法實相。目的是讓你明心見性,這個在佛教裡是高層次的,就是證得佛果。
 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是為了什麼?為了解決眾生知的問題,因為知難行易啊。眾生不知,怎麼能行?所以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就是要解決眾生知的問題。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教人修行過,全是上課,你在經上有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領大眾去參禪了?沒有;有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哪一天帶領大眾去念佛了?沒有;有沒有看見釋迦牟尼佛帶領大眾去開法會了?沒有。什麼都沒有,就是天天在教學。教學,這是真正的佛事。所以,我們學佛,要學釋迦牟尼佛,學釋迦佛,走釋迦路,這是真正的學佛,這是正知正見正修。
  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了什麼?一是給我們留下了經典,三藏十二部,這是末法眾生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,經典是救命的,經典是救人的,經典是救世的。如來的正法在哪裡?在經典裡。我們要從佛陀的經典裡去找真正的佛法,依法不依人呀!二是給我們留下了言教和身教,他的言教是老人家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,按老人家的話說,他一生什麼都沒有說,他是說而無說,無說而說。這就是佛陀,偉大的佛陀。他的身教就是把佛法做出來給我們看,這就是老人家的表法。從出生到圓寂,都是在為眾生表法,這就是佛陀的大慈大悲,就連他的名號也是在表法。釋迦翻作能仁、仁慈;牟尼翻作寂靜,就是心地清淨。這就是給末法眾生治病的,末法眾生心地不善,心浮氣躁,「釋迦牟尼」就是對治的良藥。
  我們怎樣學習釋迦牟尼佛?學習釋迦牟尼佛,最最重要的是要學釋迦佛,走釋迦路。什麼是釋迦路?就是講經教學度眾生的路。學習釋迦牟尼佛,首先要學習他完全徹底的放下,世尊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說的就是放下,表演的也是放下。世尊十九歲放棄王位,出去求學,修苦行,這對世間人來說,是匪夷所思的事情。因為王位、榮華富貴、嬌妻愛子,這些正是世人苦苦追求的東西,而世尊恰恰放棄了這些本來已經擁有的東西。他的大徹大悟不是參學得來的,是放下得來的。佛法裡頭就是放下,這個放下就是「為道日損」。佛法是大道,所以成就這個大道沒有別的,就是放下。我們天天念佛學佛,你不妨問問自己,你放下了嗎?你放下了多少?想想世尊給我們做出的樣子,衡量自己到底是真學佛還是假學佛?這是真標準,這是硬標準。你看世尊給我們表演的,老人家一生沒有道場,他人在哪裡道場就在哪裡,三衣一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,就連最後圓寂都是在菩提樹下。這種放下,是完完全全、徹徹底底的放下。
  我們學習釋迦牟尼佛,一定要從放下學起;學習釋迦牟尼佛,要學習他的敬業精神。做為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,世尊一生勤奮的教學,每天上課八小時,都是在講經說法,四十九年沒有放假,沒有休息,世尊的敬業精神讓我們欽佩不已,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。學習釋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羅蜜,這是我們向世尊學習的另一個重點。世尊在《金剛經》上給我們講得很好,「一切法得成於忍」,經上講的一切法是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。道業能不能成就,關鍵在忍辱。你沒有耐心,不能忍辱,就不能成就;你有耐心,能忍辱,就能成就,而且是你有多大的耐心,就有多大的成就。
  現在,我們面臨的各種環境非常複雜,尤其是人事環境尤為複雜,就是在我們學佛的團體裡,這種情況也不例外,有搞是非人我的,有搞名聞利養的,有打妄語騙人的。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?只有忍受,修忍辱波羅蜜,除了這個之外,沒有其他辦法。如果在團體裡頭沒有這種情形,那是聖人的團體,這樣的團體現在在人間找不到。在末法時期修行,忍辱要放在第一,因為我們現在所忍受的,是古人的一百倍都不止。為什麼?現在環境不好,特別是人事環境不好,我們要有古人一百倍的忍耐力才有成就。所以要加強自己的忍辱,什麼都能忍,什麼都要讓,什麼虧都要吃,這樣才能成就。

  第三個收穫:認識了阿彌陀佛
  二OOO年,我有幸得到了一本《無量壽經》會集本和一套《無量壽經》光碟,這套光碟一共七十碟,每碟一個小時,是老法師一九九四年在台灣宣講的,這一次是老法師第三次宣講《無量壽經》。就是這本會集本和這套光碟,使我認識了阿彌陀佛,自此我和阿彌陀佛結下了不解之緣,這是我認識阿彌陀佛的開始。認識阿彌陀佛,自然也就認識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認識了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。認識了阿彌陀佛,就好像找到了久違的親人,心裡一下子就踏實了,我有依有靠了,阿彌陀佛是我的親人,阿彌陀佛是我可以依靠的親人,阿彌陀佛是我唯一可以依靠的親人。認識了西方極樂世界,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家,西方極樂世界是我唯一真正的家;認識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堅定了我修學淨土念佛法門,今生一定老實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的信念,一句佛號念到底,不換題目不拐彎,一生圓成佛道。有人曾經問我,妳二十年學佛得到了什麼?我斬釘截鐵的告訴他,我得到了阿彌陀佛。

  第四個收穫:認識了上淨下空老法師。
  人生遇一明師足矣,我今生遇到了可遇不可求的明師上淨下空老法師。有人好奇心比較強,一直在研究我和老法師是什麼緣分?我自己總結了三條。第一條,碟中緣。二OOO年,我得到了一套《無量壽經》光碟,這是我第一次和老法師結緣;二O一O年春節前,老法師看到了我二OO三年拍的第一張光碟「信念」,邀我去香港見面,這是第二個碟中緣。第二條,夢中緣。二O一O年春節前兩個月,在相隔二十天的時間裡,我兩次夢到老法師。第一次老法師一直看著我笑,沒說話。第二次是看著我笑,嘴在動,好像在說什麼,但沒有聽到聲音。第二天早晨,出了這四句話,「淨念相繼念彌陀,空亦有來有亦空,吾是佛陀一弟子,師承一脈去極樂」。每句話的第一個字連起來,就是「淨空吾師」。第三條,師生緣。我和上淨下空老法師是師生緣,多生多劫老法師就是我的老師,我是老法師的學生,今生今世緣成熟了,師生又遇到,這一回老師可要帶我回家了。
  記得我曾經三次撰文,寫「我所認識的淨空老法師」,二O一四年,我又在公開場合說,淨空老法師是一位聖僧,何為聖?大覺者也。我也曾半開玩笑的跟人說過,我原來不知道我來這個世界幹啥來了,現在我知道了,我來這個世界的使命之一,就是把一個真實的老法師介紹給一切有緣眾生,讓更多的有緣眾生共沾法露,共受法益。
  認識和親近上淨下空老法師,不是我刻意求來的,它是一種水到渠成吧。緣成熟了,推也推不掉,緣不成熟,求也求不來,一切順其自然,一切隨緣最好。不要忘了至誠感通四個字,心通重要啊!心怎麼通?清淨就通,不清淨就不通;平等就通,不平等就不通;覺就通,不覺就不通,就是這麼簡單。

二、佛陀教育 無上妙法
  二十多年以前,我還沒有聞到佛法。各種各樣的磨難接踵而至,讓我應接不暇,我的人生跌到了最低谷。那時,我曾經想過出家,那時要出家,真的就是一種逃避,想遠離這是非之地,眼不見,心不煩;我也曾經想過自殺,想用這種方式解脫自己,離開這個紛紛雜雜的世界,以為這樣就一了百了。就在我在痛苦的深淵中苦苦掙扎的危難時刻,我有幸聞到了佛法,那一年是二OOO年,是我的人生轉折之年。正如我前面所說,我聞到了佛法,我認識了佛教,認識了釋迦牟尼佛,認識了阿彌陀佛,認識了西方極樂世界,認識了上淨下空老法師。從此,我的人生有了質的轉折。

  第一、不治之症,不治而癒。一九九九年我得了不治之症,系統性紅斑狼瘡,主治的教授說我隨時面臨死亡。因為我對所有的藥物過敏,既不能打針,也不能吃藥。教授說,妳既不能打針也不能吃藥,妳說這個病怎麼給妳治?看到教授面露難色,我不忍心給教授出難題,就說,真的難為你了,那我就出院回家吧。說實在的,那時決定出院回家,我是既無出路,也無退路,說句不好聽的話,就是回家等死。可能是我命不該絕,佛菩薩來救我了,有人告訴我讀經、念佛、誦大悲咒。我一一照做。可能心誠則靈,我的病在不知不覺中好起來了,到今年已經十七個年頭,我不但沒有死,不但活過來了,而且愈活愈好。我得了不治之症,卻又不治而癒,按我同學的話說,我創造了兩個奇蹟,一個是醫學奇蹟,一個是生命奇蹟(我這個同學是內科醫學教授)。

  第二、拓開心量,笑對人生。以前,我覺得人生真苦,苦不堪言,愈覺得苦,難題愈多,一個難題一個坎,坎坎都難過。接受了佛陀教育以後,我的性格發生了極大的變化,家親眷屬、親朋好友、同學同事都發現了我的變化。他們說我像換了一個人似的。我告訴他們,原來的那個我死掉了,現在的是一個新的我,是一個經過了脫胎換骨的我。過去我覺得人生苦,現在我覺得人生真美好,真的像老法師說的那樣,日日是好日,時時是好時,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。我自己覺得,學佛這麼多年,我最大的變化就是心態好了,心量大了,天天做到真誠待人,笑對人生,老實念佛,法喜充滿。沒有憂慮,沒有牽掛,沒有煩惱,不管外界加予我的是什麼,我都心地清淨,坦然面對,永遠感恩。對於傷害我、毀謗我、侮辱我的人,我都心懷感恩,感恩他們幫助我消除業障,助我成佛。
  實踐證明,對一切人事物永遠用真誠心、慈悲心,什麼境界都能轉過來。如果你還有過不去的坎兒,你就想想釋迦牟尼佛,當年有人批評他,有人罵他,有人侮辱他,有人要置他於死地,比比釋迦牟尼佛,我們算什麼?決定不把這些放在心上,不但不放在心上,還要感謝他,因為他是我的老師,在考我的定功,不考,怎麼知道我有沒有進步?考試通過了,怎麼能不感恩你的主考老師?能夠拓開心量,笑對人生,你會覺得生活充滿了陽光,生命充滿了生機。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,不要把這句話當成口頭禪,真正做到了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你的境界會得到極大的提升,你才能真正體會到法喜充滿的真實含義。

  第三、佛陀教育,開啟智慧。老法師在講經過程中經常提到我,說我得念佛三昧了,說我開悟了。對於這個,我可以坦誠的、實實在在的告訴大家,我沒有老法師說的那麼好。老法師這麼說是對我的愛護和鼓勵,對我來說是一種鞭策,是一種前進的動力。對於老法師說我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我一直努力在做,但做得不盡完美,仍需繼續努力。
  說到智慧,人人都喜歡智慧,人人都需要智慧。那麼究竟什麼是智慧?首先肯定的說,聰明不是智慧,聰明和智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依我二十年學佛的體悟,我給智慧下了這樣一個定義:智慧是對宇宙人生真相的認知。換句話說,就是對諸法實相的認知,要知道,世尊四十九年在給我們說什麼?就是在說諸法實相。所以說,你對諸法實相認知得愈多,你的智慧就愈多;你對諸法實相認知得愈少,你的智慧就愈少;你對諸法實相沒有認知,你就沒有智慧。
  怎樣開啟智慧?曾經有同修跟我說,劉老師,文殊菩薩是智慧菩薩,我念文殊菩薩名號或念文殊菩薩心咒,是不是智慧就開了?我告訴她,凡事都有個理,你要明理才好。佛告訴我們,智慧是怎麼開的?佛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這就告訴我們,智慧是自性本有的,現在你的智慧不能現前,什麼原因?你要把這個原因找到。如果你找不到原因,你就去念文殊菩薩名號和文殊菩薩心咒,我敢說,你就是念一百萬遍,也開不了智慧。為什麼?因為智慧在內不在外,你捨棄內求,而苦苦的去外求,怎能把智慧求來?還有同修跟我說,古大德說,成佛的《法華》,開慧的《楞嚴》,我讀《楞嚴經》是不是能開智慧?我告訴他,古大德說得一點沒錯,我也曾經讀過《楞嚴經》,還抄寫過《楞嚴經》,我是讀也沒開悟,抄也沒開悟,照樣煩惱多多。為什麼?不明理嘛。
  佛把開智慧的方法教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能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放下,智慧就開了。執著是頭一個,這是最嚴重的障礙,你放下了執著,你就開了三分之一的智慧,你的智慧等於阿羅漢;你再放下分別,你就開了三分之二的智慧,你的智慧就和文殊菩薩的智慧無二無別;如果再把起心動念放下,你就得到佛一樣的智慧。佛教我們這個開智慧的方法太好了,我們把原因找到了,我們自性本有的智慧,被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住了,我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,智慧自然就現前。如果你放不下這些,讀《楞嚴經》你也開不了智慧。告訴大家最最重要的一句話,必須把自私自利放棄,起心動念不再為自己想,為一切眾生想,你的智慧慢慢就開了,你的福報也慢慢現前。一切為眾生,沒有一絲毫為自己,自己跟眾生是一不是二,自他不二,才能夠真正開智慧。
  以上說了這麼多,沒有什麼高深的大道理,只想用我二十年學佛的經歷、感悟,告訴大家佛陀教育是無上妙法。佛陀教育是法,佛陀教育是妙法,佛陀教育是無上妙法。學佛是人生最高享受。
  心念彌陀無間斷
  口念彌陀連成片
  念佛三昧不難得
  往生極樂在眼前
  真心厭離娑婆苦
  紅塵之心早念斷
  求生極樂信願堅
  放下雜念歸淨念
  佛在心中坐
  時時都快樂
  凡夫不思議
  菩薩這樣說
  諸佛來救世
  應機說法多
  若要留痕跡
  真假實難說
  劉素雲頂禮。


  淨空老法師:我們讀了劉素雲居士的報告,這篇報告要多多的流通,為什麼?對於學佛的同學有很大的幫助。劉居士學佛二十年的成就,大家都能看得出來。學佛二十年的同學很多,能說得出來,能寫得出來這些話的人不多,什麼原因?總而言之,三個字,沒放下。
  學佛的祕訣,我是常常勸人,常常提在口頭上,放下妄想,不用妄心,生活、待人接物用真誠心,你才能契入佛的境界;換句話說,經你才能看得懂,佛號你才想念。不念不成,一定要念,攔也攔不住,為什麼?你認識了。今天社會一般講能量,正能量,無比純正的能量就是念佛,這能不念嗎?不念佛,那個能量都是負面的,都是生煩惱的。
  這三十年學佛真的學到了,真搞清楚,真搞明白了。她的進步比我快,她二十年到這個層次,我學佛二十年沒到。我學佛,緣起是學哲學。二十幾歲,我那年二十六歲,對所有的宗教都認為是迷信,尤其對佛教。佛教什麼都拜,在宗教裡面被稱為多神教,多神教就意味著是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,佛什麼都拜,所以是低級宗教,迷信。那一年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非常難得,老師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,我們不是在課堂上課,是在他家裡小客廳。他住在一棟日本時代的花園別墅,單門獨戶,還有院子,院子裡樹木很多,非常幽靜。我每個星期,上午到他家裡,他給我上一堂課,兩個小時,每個星期天九點半到十一點半,他給我授課。分成四個大單元,從西洋哲學講起,講到中國的哲學,講到印度哲學,最後給我講的佛經哲學。
  那個時候我非常驚訝,我說佛是宗教,是迷信,是多神教,低級宗教,它怎麼會有哲學?老師告訴我,他說你還年輕,你不懂,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。我從來沒有聽說過,但是這堂課引起我對佛教的興趣,聞所未聞,就很用心學這個單元。這個單元學完了,我的信心生起來,對於佛法非常嚮往。
  老師告訴我,你真的想學佛,佛教不在寺廟。我說那在哪裡?他就告訴我,兩百年前,中國城市跟鄉村,你看佛的大小寺廟很多,到處都能看到,看到佛陀教育的普及。他說這裡面住的出家人,無論是男女,都是有德行、有學問,他們都負責教化眾生的使命。逢到年節,大的假日,中國農忙過,收穫收完了,所謂秋收冬藏,冬天下雪,不能工作,這個時候寺廟裡頭辦講座、辦論壇,就是講一部經,講一部論。有一些讀書人,都到寺廟裡面所謂討經單,意思是說,我到寺廟來住一個月,這一個月我聽經,把這部經聽完,寺廟都非常歡迎。家庭環境好的,會帶一點供養給道場,家庭環境不好的,寺廟也接待,不拒絕,你在這裡住一個月,跟大家生活一樣,你在學這門功課。所以,佛陀教育對社會的安定、對於人心淨化做出很大的貢獻,國家能長治久安靠教育。佛教的教育沒有中斷,每年這些年節假日,寺廟裡頭都做法會,那個時候法會不是這個,那個時候法會全是論壇,全是講座。時間短,只有幾個小時,就是講一篇講演,沒有辦法講經,或者是講幾首偈頌。全是教育。
  佛事,做佛事,現在叫做佛事,是為死人服務,做超度這些佛事,誦經超度。過去不是,過去佛事,今天劉素雲居士這報告裡講得好,佛事是教學,就是釋迦牟尼佛幹的事。釋迦牟尼佛在世,講經教學四十九年,沒有聽說哪一天放假,哪一天休息,沒有。佛教學,不分國籍、不分族群、不分宗教信仰,來者不拒,去者不留,你誠誠懇懇跟他學,他就非常認真教導你,不收學費。生活大家都一樣,釋迦牟尼佛出去托缽,跟著一起去托缽,日中一食,樹下一宿。不但沒有講堂,他也沒有住宿的地方,樹下一宿,就那麼簡單。這個叫佛事,我們要搞清楚、要搞明白。現在不但世間人沒搞清楚,很多出家人都沒搞清楚。
  我學佛了,對這個產生濃厚的興趣,也向我的老師,出家的老師,章嘉大師,我向他提出出家這樁事情。他很贊成,鼓勵我出家,他說你一個人在台灣,沒有家累,什麼事情一個人就做主了,好。告訴我,出家學釋迦牟尼佛,當時就教我去讀兩本書,《釋迦方志》、《釋迦譜》。那個時候這兩本書在台灣買不到,哪裡有?《大藏經》裡頭有,我們就開始逛寺廟,逛寺廟幹什麼?寺廟有經書,方老師告訴我的,學佛要從經書下手。所以寺廟裡有藏《大藏經》,我們就把這兩樣東西找出來,好在分量不多,用了幾天的時間把它抄下來。抄下來這一讀,明瞭了。所以老師說,學佛得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要不然你會走錯路,走上邪路,走上岔路,那就錯了。所以你要學佛,首先要認識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身行、言教,你完全搞清楚了,你就不會走錯路。我們也就學了,真的聽老師的話,釋迦佛一生教學,我們就走教學的路子。
  教學的本事是在台中學的,李炳南老居士,那個時候章嘉大師圓寂了,這位老居士,儒學、佛學都有很深的造詣。在台中建立一個蓮社,台中蓮社,又建一個圖書館,慈光圖書館,還建了個菩提醫院,建了個老人院,兩個托兒所,做這些慈善事業。我在他那裡學經教,他勸我念佛,勸我修淨土法門,勸了我很多次,我都沒接受。還有個懺雲法師,對我也很關心,勸我修淨土,我也沒有在意。我學佛認識淨土,是講《華嚴經》講了一半,《華嚴》我講過兩次,第一次,講了一半。是《八十》跟《四十》同時講,一個星期六個小時,四個小時講《八十華嚴》,另外兩個小時講《四十華嚴》。講到五十三參,忽然看到文殊、普賢,這兩位菩薩是我們心目當中最敬佩、最嚮往的,看到這兩位菩薩都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那裡成就的,這才讓我認真去思惟。我們最佩服的兩尊菩薩,他們是在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,我要不要修淨土?我從這個地方回過頭來才認識淨土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也把我導歸了。
  我比不上劉素雲,劉素雲一開頭她就接受,一學佛就接受,我差不多搞了三十年才接受。還好還壽命長,要不是壽命長的話,永遠都機會都沒有了。我學佛到今年六十五年,你看,一半的時間才相信,所以經上講這個是難信之法,我肯定,就我一生學佛,這個法門真難信。學佛三十年,講經講了二十多年,我學佛七年出來講經,二十六歲開始學佛,七年出來講經,講經到今年五十八年,學佛六十五年。不容易!她的善根比我深厚。很難。
  這篇東西,特別是給學佛的老同修,信心還沒定,初學的人更應當看,不至於走彎路,念佛真正能夠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,那是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。這甚至於可以印成小冊子流通,給初學的人。
 

流氓從來不會扶門(深度好文)


內容來源:財富中文網(http://dwz.cn/2Mc76z),作者戴曉雪,圖文綜合自網絡
記得剛去美國的時候,我覺得那兒的人好像都特別紳士,我還沒走到門前,就有人面帶微笑幫我開門。我想這或許是西方人講究“女士優先”的緣故吧,於是就滿足地徑直穿了過去。一段時間我特別享受這一“待遇”。
慢慢地我發現,規矩並非如此,而是“後來者優先”。凡是公共場合有門的地方,總會看到這樣的情形:走在前面的人,推開門後都要回頭看看後面有沒有人進門。他/她會扶著門讓後面的人進去,而後面的人進去後,也總要向扶門的人說聲“謝謝”,並接著扶。我去孩子學校,特別留意觀察,我給後面的小學生扶門,發現沒一個不說“謝謝”的。無論在學校還是商店門口,很少有人進去後一甩門揚長而去的。
這使我想起郎咸平幾年前說過的一件事。他總想不通為什麼他的一個學弟要比他混得好。他的言語中帶有酸味兒。有次這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的學弟去香港演講,郎“盯”上了他。一群人出去吃飯,經過一扇小門。郎說:“像我這種沒有什麼悟性的人,傻裡呱唧地一腳跨出門就走出去了。”而他的學弟則本能地向後退一步,讓別的人都過去之後他才過去。郎這回才悟出學弟比他“混”得好的道理了。
原來在美國選擇人才還有另一個標準,即“一定要做個好人”,而像他這樣目不斜視、揚長而入的就算不上什麼“好人”了。
在我們看來是蠅頭小事,別人則看成大事。你不扶門,民間第一個反應就覺得奇怪,然後判斷你缺乏基本的禮貌和教養,更談不上舉止​​優雅了。一些國家的人看到我們不扶門這件小事特別不順眼,而且更受不了你旁若無人地徑直通過。別人扶門因怕門撞到你的臉,而不是為你專開綠色通道。另一細節是,當遇到別人為你扶門時,雖然還有幾步,也要加快步伐,不可慢悠悠地溜達過去。然後你也得接著扶,直等到後面客人魚貫而入,或有人半途接棒,再緩緩放手,這才算完成了一套“愛的傳遞”的基本標準動作。
在美國的十多年間,幾乎毫無例外的老美都扶著門讓我走過去,我又不得不扶著門讓後面一個人走過去,這個簡單的扶門動作我學了好久,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從來不學扶門。
德國也是個扶門國家。有人說德國民眾天生素質就比中國人高,其實也不盡然。真正的原因是聯邦德國成立後,政府制定了一套規則,讓民眾自覺提升素質。如德國有法律規定,關門時不小心把人撞了,你得無條件賠償,還得幫人醫治。這些規定都很具體,操作性很強。還有遵守交通規則、按秩序排隊等等,隨著時間的推移,這些良好的行為就變成了習慣,這個社會就變得文明起來了。
當我給企業高層上課提及這個話題時,有位學員跟大家分享了個人的親身經歷。一天上班,他湧入了電梯。這時,遠處有個糟老頭模樣的人朝著電梯方向跑得氣喘噓噓。這時,電梯內的人分別按下了樓層按鈕。不知怎的,他的目光注視到那老者身上並動了惻隱之心。那會兒他用手扶著電梯門,等著老頭兒過來。進了電梯裡,老頭兒問了他做什麼,叫什麼,隨後他就隨著人流進了辦公室。一刻鐘後,電話鈴響了,說請他去董事長辦公室。他進去一看,喲,椅子上坐著的不就是那個糟老頭嗎?他意外地被告知今天被提升了。董事長告訴他,他來公司多少次,今天終於遇到了“意中人”。
有個小學生說,在她的生活中,有一位愛她的人,那就是她奶奶。最令她感動的不是奶奶給買好吃的東西、買好看的衣服或者做一頓豐盛的菜飯,而是看起來一個毫不起眼的動作——扶門。慢慢地,這孩子也開始學會為奶奶扶門了。有時候孩子對愛的詮釋往往很簡單。我們的學校教​​育把學生培養成有知識的人,但不一定有文化、有教養,這讓我們受過多年素質教育的精英,在國際商務場合常常顯得不適應,而知識、文化、修養三者之間並不能劃等號。
有人說中國人缺乏禮貌,也有人說這只是個習慣問題,這些說法都沒有錯。不過,往深裡想,或許這裡還有個“面子”的問題。我又不該他欠他,憑什麼要給那麼大面子拉住門給後面的陌生人提供便利呢?拉門恭候來人乃是賓館服務員的事兒。
中國自古有句老話:“與人方便,自己方便”,恐怕至今還是至簡的大道、不煩的要言。
如果我們的老總能像那位董事長那樣及時獎勵員工,那麼這家公司的其他員工就會積極效仿;如果老總能利用權限形成內部製度,你的員工到了社會上也會自覺傳遞愛;如果老總還能自己給女士、下屬(或自家太太)扶門,這更會讓人民群眾肅然起敬,他們內心定會萌生小女孩對奶奶​​的感激和尊敬。如果在一個企業裡你看到上下互相扶門,這裡就君子多、淑女多,門風正,人際關係和諧。
你習慣扶門嗎?如你能因善小而為之,你就不愧為“好人”了。也請記得把它教給孩子。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