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

【慈攝一切眾生,悲度苦難六道】



   「慈」是與一切眾生樂。我們看到眾生苦,怎樣能叫一切眾生快樂,這是慈;「悲」是拔眾生苦,眾生有苦,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解決,這個心叫慈悲心。這個慈悲心,是真心正常的應用;慈悲失掉的時候,這個心就變質,不正常。正常的作用一定是慈悲,而且是大慈大悲,大是什麼意思?大是清淨平等。慈悲對一切眾生起用決定沒有分別,這個慈就是大慈。大慈悲沒有這個界限,沒有這些分別執著,那才叫大慈大悲。所以慈悲心要培養。
  慈悲心是本有的,我們自己無始劫以來迷失了,不曉得自己與別人的關係。雖然我們接觸到佛法,讀誦大乘經典,聽佛給我們說「自他一體,生佛不二」,我們聽得很耳熟,可是做不到,親還是親,疏還是疏。為什麼做不到?迷得太深,執著太重了。佛雖然這樣說,我們也常聽,真正的真相我們還是沒能夠明了。如果你真正明了了,給諸位說,放下是太容易了,真正難是看破難,放下很容易!看不破,實在講就是放不下,放不下就是因為看不破。真看破了,立刻就放下,為什麼?事實真相他徹底明了了,決定不會有分別執著妄想,不可能有的。如果還有這個,換句話說,他還是沒看破,佛所講這個理,他沒有真正體會到。雖然他也能說,他說的是聽佛這麼說,不是從他自性裡頭流露出來的真實語。真正看破了,他這個言語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,那個不一樣,那是一絲毫的情執都沒有。情就是妄想,執就是執著,沒有情執,不帶情執的。

真正曉得眾生與自己是一體,念念都為眾生苦樂著想,他不想自己。為什麼不想自己?眾生就是自己,自他是一體!你要是觀念轉成這個樣子,那你就成菩薩了。念念想到還有「我」,決定是凡夫。凡夫有我,阿羅漢以上沒有我,我執破掉了。所以念念還有「我」,自己就要覺悟到,我決定沒證阿羅漢。阿羅漢沒有我了,我現在還有「我」,要拿《金剛經》上那個標準來說,我還有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這些分別執著牢牢的堅持不舍,那你是凡夫,不是菩薩。真正菩薩,這四相破掉了;你還有四相這個執著,你不是菩薩,《金剛經》上說「即非菩薩」。受了菩薩戒還不是菩薩,不是說我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;這四相如果沒有了,不受菩薩戒也是菩薩,你是真菩薩。可見得如果要想把這個執著打破,四相打破,用什麼方法?用慈悲喜捨,把你關心自己的這個心轉變關心一切眾生。 

【如何學會“放下”】

 人生的一切煩惱,歸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學會放下,使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,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,越來越辛苦。“智者無為,愚人自縛”,人通常喜歡給自己的心靈套上枷鎖,精神添加壓力。所以說“放下”,不僅是一種解脫的心態,更是一種清醒的智慧。不管境遇如何,請放下昨日的輝煌,放下昔日的苦難,放下所有束縛你的包袱。放下了,你就會有頓悟之後的豁然開朗,重負頓釋的輕鬆,雲開霧散後的陽光燦爛。
  人往往擁有的越多,煩惱就越多。因為萬事萬物本來就隨著因緣變化而變化,我們卻試圖牢牢把握讓它不變,結果自然沒有人能做得到。人生的道路上,很多人都有貪得無厭的心態,俗話說得好:“欲壑難填。”自古以來,人們都有著對金錢、美女、權利等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,它猶如滔滔江水,在人們內心深處澎湃,因小失大的事情,使自己遺憾終身,正因為有這樣喜貪的毛病,反而失去了太多,結果是竹籃打水一場空。只有學會放下,你才能夠騰出手來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。
  對於放下,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。其實,放下是一種智慧的選擇。處事時,該放就放,該斷就斷,不要因小失大。放下是一種隨其自然的心態,人生總是在取捨之間,面對不同的選擇,應該學會放下,學會滿足,這是智者的心態,是成功的階梯。人只有放下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,才能邁出灑脫的一步,活出自我的風采。
  憂慮來自內心,一切的煩惱都來源於自身。人生路上會遭遇到許多不幸,挫折,失敗,打擊,痛苦,孤獨等,當你放下這一切時,心靈就會得到解脫,該放不放,必是大患。同時放下不等於放棄,只有懂得衡量事物間的利弊得失,不過於強求自己,不過於委屈自己。一味地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,不但會迷失自我,也會徒增煩惱。可見放下是為了更好地選擇。
  我們不快樂的原因,就在於我們不知如何放下。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事而煩惱,帶著煩惱去忙碌,必然會因為分心和消極情緒而影響我們工作的效率和效果,事實上,我們擔憂的問題通常並不會像我們擔憂的那樣發生或帶來不利影響。既然如此,又何必讓這些困擾著自己呢?何不放下,全心地投入到生活與工作中,不為這些因素影響呢?
  佛教中所說的“放下”,不是說什麼都不要,而是說究竟要什麼,要多少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正如利奧•羅斯頓說過:“你的身軀很龐大,但是你的生命需要的僅僅是一顆心臟。多餘的脂肪會壓迫人的心臟,多餘的財富會拖累人的心靈,多餘的追逐、多餘的幻想只會增加一個人生命的負擔。”而人生苦短,必須學會放下,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快樂。
  在人生路途上,我們要放棄沉重的慾望,放下過度的需求,捨棄不必要的執著,還自己一片純淨的天空。修習佛道的人如果不能放下七情六欲,就無法修習到博大精深的境界。只有懂得放下自我,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。佛教有一個故事,說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位婆羅門兩手各拿了一大朵花前來獻佛,佛陀大聲地對婆羅門說:“放下!”婆羅門聽從指教,將左手拿的那個花朵放下,佛陀又說:“放下!”婆羅門將右手的花朵也放下了,佛陀又說:“放下!”這個婆羅門無奈地回答:“我已經兩手空空,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再放下了,為何還要我放下?”佛陀聽了他的話說:“我的本意並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朵,而是讓你放下六根、六塵和六識。只有當你將這些都放下時,才能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。”
  “當斷不斷,反被其亂。”我們應該保留生命中最純粹、最有價值的部分,放棄累贅,調整心態,這樣才是最好的選擇。在當今社會,想要找一個理想的職位並不容易,除了與整個客觀環境有關外,也與許多求職者心態不穩有關,即好高騖遠、自命清高,大事做不好,小事不願做,滿腹牢騷,虛度了許多好時光,人生短短數十年,轉眼即逝,一旦選準了目標就要追求。但是,當目標不適合自己時,應果斷豁達地放棄,懂得以理性來面對一切,這樣才能夠柳暗花明。懂得放下執著,才能獲得新生力量,才會贏得更多的回報。放下是另一種方式的擁有,學會了放下,就是成全了自己的幸福。曾有人說:“世事愚人,追逐功名迷本性。雲山忘我,拋開得失現天真。”
  其實禪宗裡有很多公案,都是講教人放下的例子:如禪宗二祖慧可,為斷臂求法,請達摩祖師給他安心。達摩說:“把心拿來,我給你安。”這就是教他把心放下,所以慧可才開悟。另一個是當年六祖慧能受傳五祖衣缽向南去後被慧明等弟子追趕,當慧明要搶回衣缽時,才醒悟到不是為衣缽而來,而是為法而來,這時六祖才出來為他開示說:“不思善,不思惡,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”意思是叫他拋棄人我,把善惡念頭都放下,這樣才能獲得心靈的解脫。
  其實,人世紛繁,法事俗務,名利地位,私心慾念,聲色犬馬,該放下的就得放下,什麼都抓在手裡,其實是累贅。不少功成 ​​名就之人,或捐資濟世,或甘於淡泊,既能入世,又能出世,勇於並捨得“放下”;他們在“放下”的同時,其實已獲得了意外的幸福,這種幸福或許是無形的,卻是雋永的,更高層次的。
  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”屠刀是什麼,就是人的慾望,貪,嗔,痴,如果能放下這些念頭就能成就佛果。
   一般來說,心胸狹窄的人總是喜歡為難別人,他 ​​們不願意幫助別人,也不寬容或原諒別人。有時乘人之危,抓住別人的把柄不放,洋洋自得。其實,將個人的恩怨放下,寬容別人,不難為別人是一種美德。但有些人並不注重這種美德。這種美德能夠感化人,提升人們之間互助親善關係,使社會形成一種寬厚、達觀的向善風氣,小人就不會產生,陰暗的東西就會少一些,當自己有了不幸的時候,也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。
  人的一生,要歷經千萬門坎,打開的大門並不完全適合我們的軀體,有時甚至還有人為的障礙,我們會經常碰壁,或不得不伏地而行。因此,要學會低頭,不逞匹夫之勇,胳膊擰不過大腿,該低頭時就低頭,巧妙地穿過人生荊棘,這既是人生進步的一種策略和智慧,也是人生立身處世中不可缺少的風度,同時,這也更是一種修養。
  現實生活是殘酷的,很多人都會碰到不盡如人意的事情。有時候,你必鬚麵對現實,學會低頭示弱,說得俗點,也就是該低頭時就要低頭。要放下所謂的“面子”和“尊嚴”。低頭是一種智慧和勇氣。要知道,敢於碰硬,被視為有“骨氣”。若一味地有“骨氣”,到頭來,不但會被拒之門外,而且還會被“門框”撞得頭破血流,元氣大傷,有些人會因此而一敗塗地。正如我們去旅遊時穿過山洞時該低頭就低頭,該彎腰就彎腰,低頭更好走路,彎下腰來避免磕碰,走得過去又一勝境,這是為人處世的一種智慧,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境界。
  我們都是常人,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,不管昨天你是成功還是失敗,都已成為歷史,不能成為最終的決定因素。因此,不要沉溺於過去,把過去的一切都放下,卸下心頭的包袱,才能更好地重新開始新的生活。

2016年4月28日 星期四

趙樸初:比風水厲害100倍的宇宙規律

一、因果定律:
世界上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發生的,每一件事的發生必有其原因。這是宇宙的最根本定律。人的命運當然也遵循這個定律。認同因果定律的不僅是佛教,還有基 督教和印度教等等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和大科學家牛頓等人,也認為這是宇宙最根本定律。人的思想、語言和行為,都是“因”,都會產生相應的“果”。如果 “因”是好的,那麼“果”也是好的;如果“因”是壞的,那麼“果”也是壞的。人只要有思想,就必然會不斷“種因”,種“善因”還是“惡因”由人自己決定。 所以欲修造命運者,必須先註意和明了自己的每一個想法(起心動念)會引發什麼樣的語言和行為,由這些語言和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。
二、吸引定律:
 人的心念(思想)總是與和其一致的現實相互吸引。比如:一個人如果認為人生道路充滿陷阱,出門怕摔倒,坐車怕交通事故,交朋友怕上當,那這個人所處 的現實就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現實,稍有不慎,就真的會惹禍。又比如:一個人如果認為這個世界的人很多人都是講義氣的血性之人,那這個人就總會碰到跟他肝膽相 照的朋友。大家知道為什麼嗎?因為人都是選擇性地看世界,人只看得見和留意自己相信的事物,對於自己不相信的事物就不會留意,甚至視而不見。所以人所處的 現實是人的心念吸引而來的,人也被與自己心念一致的現實吸引過去。這種相互吸引無時無刻不在以一種人難以察覺的,下意識的方式進行著。一個人的心念是消極 的或者醜惡的,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消極的或者醜惡的;一個人的心念是積極的善良的,那他所處的環境也是積極的或者善良的。人如果能控制自己的心念(思 想),使之專注於有利自己的、積極的和善良的人、事、物上,那這個人就會把有利的、積極的和善良的人、事、物吸引到其生活中去,而有利的、積極的和善良的 人、事、物也會把這個人吸引過去。所以控制心念(思想),是命運修造的基本思路。
三、深信定律:
人如果真正深信某件事會發生,則不管這件事是善是惡、是好是壞,這件事就一定能會發生在這個人身上。比如一個人深信積極的事物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 上,積極的事物就一定會發生。又如果一個人深信自己命不久矣,那這個人很快就會死去。所以用好的信念,取代不好的信念,是命運修造的原則。由此看來,有好 的信念是一種福報,想給自己種福,必須建立好的信念。
四、放鬆定律:
人只有在心態放鬆的情況下,才能取得最佳成果。任何心態上的懈怠或急躁,都將帶來不良結果。什麼心態是最佳心態呢?答案是越清明無念越好!把目標瞄 准在你想要的理想人格、理想境界、理想人際關係和理想生活等等東西上,然後放鬆心態、精進努力,做你該做的,不要老惦記著這些東西什麼時候到來,則這些東 西的到來有時候能快到令你吃驚;相反,如果你對結果越焦躁,你就越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,甚至會得到相反的結果。舉個例子:大熱天晚上停電,你躺在床上大汗 淋漓,睡不著覺備受煎熬,老在想著這該死的電什麼時候才來,電總是在你著急的時候偏偏不來,但當你最後受夠了,人清靜安定自然涼快了,快沉沉睡去的時候, 電就來了,倏忽間你的房裡燈火通明,電風扇轉起來了。這不是巧合不是迷信,這是定律,這是放鬆定律。 《了凡四訓》中云谷禪師要了凡先生念準提咒要達到無念無想的地步,就是這個道理。值得注意的還有:所謂的無念並不是心裡一個念頭也沒有,而是有念頭但不駐 留,“無所住而生其心”。
五、當下定律:
人不能控製過去,也不能控制將來,人能控制的只是此時此刻的心念、語言和行為。過去和未來都不存在,只有當下此刻是真實的。所以修造命運的專注點、 著手處只能是“當下”,捨此別無他途。根據吸引定律,如果人總是悼念過去,就會被內疚和後悔牢牢套在想改變的舊現實中無法解脫;如果人總是擔心將來,人的 擔心就會把人不想發生的情況吸引進現實中來。正確的心態應該是不管命運好也罷壞也罷,只管積極專注於調整好做好目下當前的思想、語言和行為,則命運會在不 知不覺中向好處發展。
六、 80/20定律:
 人在達成目標前80%的時間和努力,只能獲得20%的成果,80%的成果在後20%的時間和努力獲得。這是個非常重要的定律,很多人在追求目標的時 候,由於久久不能見到明顯的成果於是失去信心而放棄。須知命運修造是長久的事,要有足夠的耐心。不要預期前80%的努力會有很大收穫,只要不放棄,最後 20%的努力就會有長足及本質的進步(量變才能到達質變,為什麼成功的人總是少數的,因為能堅持的人總是少數的)。
七、應得定律:
人得到應得到的一切,而不是想得到的一切。雲谷禪師對了凡先生所說的擁千金者值千金,應餓死者必餓死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命運修造者,必須要提高自我價值,自我價值提高則人應得的不管質和量都會提高。
八、間接定律:
要提高自我價值(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),必須通過提高他人價值間接實現。例如:你要提高自己的自尊,必須通過首先提高別人的自尊間接實現。你要有 所成就,必先通過成就別人間接達成。又例如:有些公司創立的目的只是赤裸裸地追求最大利潤,這些公司往往曇花一現,一兩年內就消失;而那些致力於為客戶為 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和優質產品的公司往往長盛不衰,越做越大。這就是間接定律在起作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間接定律中提高自我價值和提高他人價值往往是同時發生 的,即當你在提高別人價值的時候,你的自我價值馬上就提高。
九、布施定律:
布施就是“給出去”的意思。這個定律是說,你布施出去的任何東西,終將成倍地回報到你身上。例如:你布施金錢或物質,你將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 報;你布施歡喜心,讓他人衷心愉悅,你將會成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給你的歡喜;你布施安定,讓他人心安,你將會成倍地得到安樂。相反,如果你施加於別人的是不 安、憎恨、怒氣、憂愁,你將成倍地得到這些報應。
十、不圖報原則:
這是布施定律的補充。這個原則是說:你布施的時候永遠不要企望獲得回報,你越不望回報,你的回報越大。 “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”。例如類似的情況不知你有沒有碰到過:一天你開車趕著去會見重要客戶,路上看到一對年老夫婦的汽車爆胎了。你 因為趕時間不想管,但又覺得必須管,於是你停下車幫他們換輪胎。你把輪胎換好了,老人家想付你一筆錢表示感謝,你婉拒了老人家並且祝他們好運然後你繼續上 路。當你趕到約會地點,卻發現客戶比你來得還晚,而且客戶很爽快地就和你簽了協議。你會不會覺得很走運呢?但這不是運氣,而是定律。所以請記住:施比受更 有福,施本身就是很大的福,而無需從受者處獲得回報。給大象(施)稱重量,大家說如果再給大象加一條絲巾(回報),大象的重量會增加多少呢?
十一、愛自己原則:
一切利他的思想、語言和行為的開端,就是接受自己的一切並真心喜愛自己。只有這樣,你才能愛別人,才能愛世界,你才可能有真正的歡喜、安定和無畏, 才可能有廣闊的胸襟。你如果不喜歡不滿意自己,那麼你是無法真正喜歡別人的。這點非常重要。有些人把愛自己等同於自私自利,這是誤解。如果仔細體會,就會 發現你如果對自己不喜歡、不滿意,就會很容易生出嫉妒心和怨恨心。自己也是眾生中的一員,愛眾生的同時為何把自己排除在外?所以請先好好認識自己,先跟自 己做好朋友,再談愛其他眾生。
十二、寬恕原則:
如果把消極思想比作一棵樹,那麼其樹根就是“嗔心”,把這個樹根砍掉,則這棵樹就活不長。要砍掉這個樹根,必須懂得如何寬恕。第一個需要寬恕和原諒 的對像是父母,不管你的父母對你做過或正在做什麼不好的事,都必須完全、徹底地原諒他們;第二個需要寬恕的對象,是所有以任何方式傷害過或正在傷害你的 人,記住你無需與他們勾肩搭背嘻皮笑臉,你無需與他們成為好朋友,你只要簡單地、完全地寬恕他們​​,就可以砍掉消極之樹的樹根;第三個需要寬恕的對象, 是你自己!不管你過去做過什麼不好的事,請先真誠地懺悔並保證不再犯,然後——請寬恕自己。內疚這一沉重的精神枷鎖不會讓你有所作為,相反會阻礙你成為面 貌煥然一新的人。從前種種,譬如昨日死,以後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
十三、負責原則:
人必須對自己的一切負責,當人對自己採取負責任的態度時,人就會向前看,看自己能做什麼;人如果依賴心重,就會往後看,盯著過去發生的、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實長吁短嘆。事實上,對你負責的也只能是你自己。請時刻提醒自己:“我對自己的一切言行、境遇和生活負完全的責任。”
 

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

四句話 解一切苦厄




佛說一:人生最大乃健康
雖眾人皆知,但真正領悟,並非易事。試看古今中外之人,或為名所惑,或為利所動,或為官奔波,或為情煩惱。把名、利、祿、情,視為人生最高追求,殊不知最大財富惟健康耳。有小說,記一愛財如命之徒,進黃金山,山內遍地財寶,徒驚喜若狂。終因貪得無厭,困於此山,山中又多了幾根白骨,豈不悲哉?!可見,健康最寶貴,乃人生最大財富。一旦想通了,什麼名利之念、非分之欲,都可化為烏有。

佛說二:人生最可憐乃嫉妒
嫉妒乃常遇之事,今日怕人超己,明日擔心落後他人,終日處在病態之中;而過往真正功成名就之人,都以嫉妒為可恥。歐陽修,北宋文壇領袖,當年識拔後生蘇東坡,有人便對歐陽修說;“東坡才情極富,若公識拔此人,只怕十年之後,天下人只知東坡而不知君也。”歐陽修一笑了之,依舊提拔。東坡脫穎而出後,更是感恩在心,他為歐陽修寫的悼文,名揚千古。

佛說三:人生最大敵人乃自己
此話最為重要。人的一生總會遇到一些,如流氓、地痞、小人,此等衣冠禽獸之徒可惡之極,但看穿了,無非是一堆垃圾。人最大的敵人,還是自己。能戰勝自己者,攻無不克、戰無不勝。怕的是處事猶豫不決,或過高估價自己,由此而自大;或過分崇拜他人,由此而自卑。一旦戰勝自己,人生就會打開新的一頁。

佛說四:人生最大幸福乃放得下
處世中,拿得起是一種勇氣,放得下是一種肚量。對於人生道路上的鮮花、掌聲,有處世經驗者,能等閒視之,屢經風雨者更有自知之明。但對於坎坷與泥濘,能以平常心視之,就非容易。大的挫折與大的災難,能不為之所動,能坦然承受之,這就是一種肚量。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為樂事,便是一種極高境界。既來之,則安之,便是一種超脫,此種超脫又需多年磨練才能養成。拿得起,實為可貴,放得下,才是人生處世之真諦。

上述四條佛理,用十六個個概括:擁有健康、拋棄嫉妒、戰勝自己、腳踏實地,對我們來講,都可一生受益。


管好自己的嘴,一輩子,三句話夠了。


很多時候,人們往往善於忘記別人對自己的好處,而一旦出現無心的冒犯,卻總是耿耿於懷,變成了話不投機半句多,甚至老死不相往來。想想我們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事例,而人生在世,不可避免地要與人交往,要想過得愉快,就要處理好自己與身邊人的關係。

一輩子要記住三句話,“看人長處、幫人難處、記人好處”。

1、看人長處
人無完人,每個人都有缺點,如果你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,你們的關係肯定好不了,反之,學會換位思考,多看別人的優點,你就會發現,越看別人就越順眼,就能與人處好關係,就懂得用人所長。一枝獨秀不是春,百花齊放春滿園。只有懂得與人友好相處的人,才能成事。懂得用人所長,你也就擁有了領袖的素質。

2、幫人難處
就是在別人困難的時候,伸出你的援助之手,可能是舉手之勞,也可能需要一定的付出,只要力所能及就好,錦上添花,不如雪中送炭。

人在春風得意的時候你幫他,他不一定會記得你。在別人有難的時候你給予了幫助,人家會記你一輩子的好。在你有困難的時候,人家也會同樣幫助你,你的路才會越走越寬。比如人生中常常遇到的一些事,生病住院、紅白喜事、天災人禍等等,你的幫助、你的一聲問候、甚至是一條短信,都會猶如春風水暖,徹底拉近彼此間的心理距離。

3、記人好處
就是要常懷感恩之心。要知道,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,每一點進步、每一滴收穫,都離不開父母、家人、朋友的幫助。永遠記得別人的好,才能每天擁有陽光,每天都有朋友相伴,終生都有幸福相隨;相反,總是記得別人的不是,只會苦了自己。

管好自己的嘴,這些話不要說
1、不要評價別人的好壞,因為他們並不影響你吃飯。
2、不要評價別人的德行,因為你不見得比他更高尚。
3、不要評價別人的家庭,因為那和你沒有一點關係。
4、不要評價別人的學問,因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學問。
5、不要評價任何人,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。
6、不要傷害別人,因果遲早都會來。
7、不要隨意發脾氣,誰都不欠你的。現在很痛苦,等過陣子回頭看看會發現其實那都不算事。我們常常抱怨生活對我們不公平,其實生活根本不知道我們是誰…
8、不要去討論誰的修行好與不好,修行在個人,別人是你的一面鏡子,反射自己的不足之處,在不足中修煉自己。 


【重要開示】淨空法師:學佛三十多年,認識原來就是這一句


【本經持名念佛法門,圓滿直捷,方便究竟。

  《無量壽經》跟《阿彌陀經》所主張的都是『持名念佛』。持名念佛在所有法門裡面,是最容易、最簡單、最直捷,也最快速、最穩當的法門,所以說『方便究竟』。

  【一超直入,最極圓頓,以彌陀一乘願海。

  『一乘』就是剛才說了,阿彌陀佛只有一個願望,希望一切眾生立刻成佛。他這個大願,在《無量壽經》裡面四十八願裡頭所說的,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希望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證到圓滿的佛果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你的地位就跟等覺菩薩沒有兩樣,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成佛,這是千經萬論裡面所沒有的,一切諸佛剎土裡面也沒有這個事情。正因為如此,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才異口同聲的讚嘆。

  唐朝时候,日本一位高僧道隐大师,对於《无量寿经》的赞叹,他说这部经是如来出现在世间真正的说法。就好像我们学校里头开课,这是一门主科,换句话说,其他一切经典都是辅助的,这部经是正说,是奇特最胜的经典,是一乘究竟之极说。讲到一乘了义,这个经才是讲到了顶点,讲到最高峰,是非常快速、非常圆满、非常圆融的说法,也是十方一切诸佛赞叹的真实语。十方佛出广长舌相,说诚实言,诚实言是什么?就是这部经上所讲的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诚实言。

  「時機成熟之真教」,這一句尤其是了不起,他說在前,在我們中國明朝,蕅益大師也說過這句話。蕅益大師說,佛是以度眾生為本懷,佛為什麼出現在世間?為了普度眾生。眾生成佛的機緣成熟,這個機緣是無比的殊勝,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,佛才給你說這部經,這部經就是教你在這一生成佛的經典。蕅益大師這個說法跟道隱大師不謀而合,一個是唐朝時代的日本人,一個是明朝末年的中國人,他們兩個人看法、說法完全相同,這真正是不可思議。 

  這個法門只是六字洪名,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就是這一句!這一句說老實話,這一句是「教」,所謂教就是三藏十二分教,是佛所說一切經論的總結、總題目;佛所說的一切經,總題目就是「南無阿彌陀佛」 。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也是無上深密禪,世尊在《大集經》上講的,念佛是無上深密禪,無上之禪,也是密法裡面所講的無上的神咒。這個意思我們在《大集經》裡面可以說是非常明顯的看得出來。真正是這一句名號把無量無邊的法門統統包含在其中,可以說是一個法門都不漏。正是《華嚴經》上所說的「一修一切修,一切修一修」,一切是一切法門,一就是這個持名念佛的法門,一切歸到這個一,這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。所以你只要念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所有一切法門統統在其中,一法不漏。希望諸位同修要深深的去體會,要認識清楚,你才曉得這個法門的殊勝。

我是學了三十多年,真的摸索在到處找才找到,原來真是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」,就在眼前,眼前不認識;不認識,距離就很遙遠,現在一下認識了,認識原來就是這一句「南無阿彌陀佛」。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到處都是,說老實話,幾個人認識?念的人雖然多,真正對它認識的人並不多。果然認識了,你就死心塌地,而且你念這句佛號,句句佛號都相應,經論上常講「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」,實在不可思議!你不認識它,不了解它,雖念,很難相應;認識徹底了,是念念相應,這個不可思議。

無量壽經玄義(第一集) 1989/11 新加坡檔名:02-04-01

當下在家學佛之人,最容易犯的五類錯誤


  很多在家居士來寺院作了幾天義工以後,內心對佛法的體會比在家時要深很多,不少人問及在家修學不能很快進步的原因在哪裡?原因有很多,首先要認識清楚在家修學容易犯的錯誤,然後糾正他,就可以很快進步。

  一、著於文字,喜見他過
  為了解決自心的苦樂問題,所以要學習佛法。但是學佛多年,不見的快樂有增長、痛苦有減少。不是經論有問題,而是我們依世間的學習方式學習經論,誤以為懂了文字就懂了佛法,沒有辦法依經論反省生命、對治煩惱,文字懂得越多,反而成了看別人過失的工具。這一點,在家居士尤易陷入而不知。

  二、我慢高山,法鏡外照
  聽聞佛法要具六想,第一就是“病者想”,而我們常常不這麼想,我們通常會以世間的地位、學歷、名譽等等,作為不承認自己有病的依憑。佛法是從恭敬中求,如果有一絲毫的慢心,都會成為受用佛法的障礙。實際上我們在無明當中絕對是個大病人,聞思佛法必須反觀自心,法鏡內照才能治病。反之,不照自己而照別人,在外境上分別計較,不可能淨化及提升心靈。

  三、二寶居士,輕賤僧寶
 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學佛人,只皈依佛法二寶,人稱“二寶居士”。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,多是看不到自心的煩惱賊在作祟,以至膨脹我執、法執,以自己片面、單一的角度看僧眾的行為,不能理解,乃至毀謗,這種過失非常嚴重。“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”,因為還沒成佛,所以每個人都在學習,學習就是因為有不圓滿的地方,俗眾在學習,僧眾也在學習。

  四、贪著自宗,嗔他法派
入了佛門,皈依了三寶,還是容易犯一些過失。有些人學了​​一個法門就非常執著,常在人、寺廟、宗派上分別,居士之間不能互相尊重接納,結果因為對人看不慣,進而對其所學的法門一概否定甚至毀謗,造下毀謗正法的惡業。謗法業障大如須彌,修行怎麼可能進步。

五、學不善巧,反成障礙
  還有一類居士,皈依了三寶,讀了一些經論,覺得佛法最好,就一頭扎進學習佛法中去,極力勸導家人、親戚、朋友都來學佛,要求全家跟他一起吃素。實際上,每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同,人家不一定聽你,結果漸漸和家人相處不來,乃至格格不入。在單位工作,人際關係變得很差,別人看你學了佛法卻成這樣,也就排斥否定佛法,對佛教產生很多誤解,自己學佛也越來越痛苦,得不到解決。

  在家居士要想走出學佛的誤區,關鍵就是讓佛法融入自心,以正知見指導自己的行為,把佛法轉化為自己潛意識中的力量,自然而然任運都和正見相應。如何做到呢?這個過程譬如登山,若一路上都是拉你下山的人,都是告訴你上山多危險的話,你可能在信心薄弱時就隨同他們下山去了,還是得不到受益。所以要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行助伴,走上菩提大道才會既穩又快。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,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。在師友的幫助下,首先認清自己學錯的形相,不自輕,不退怯,以“ 契而不捨,志在必得”之心,突破學佛路上的重重難關,不斷改正錯誤,證得種種功德、究竟成佛。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