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
這個世界裡頭的人心沒有執著,沒有分別,沒有起心動念,換句話說,他們住在大定之中。這個大定是自性本定,本來就是這樣的。惠能大師看到了,他第四句話說,「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」,自性沒有動過,沒有搖晃過,這是自性本定。
我們從這個地方就體會到,為什麼佛法重視禪定?因為自性本定。起心動念跟自性是相違背的,萬緣放下就是隨順自性。自性裡頭一法不立,就是它什麼都沒有,你心地要乾乾淨淨、統統放下,跟自性就相應,隨順自性。心裡放了有東西,錯了,凡夫。六道凡夫全是妄想,沒有一樣是真的。
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那我們要問,極樂世界是不是虛妄的?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。極樂世界有沒有相?有相,這個相是性德,不是妄想。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妄想變現出來,極樂世界的相是性德,自性變的。
自性現,遇到緣它現,沒有緣它隱,它有隱現,它不是生滅。生滅是剎那不住,前面相跟後面相不一樣。極樂世界是前面相跟後面相是一樣的,所以它不是生滅。於是我們就知道了,極樂世界人長壽,個個都是無量壽,但是永遠年輕,沒有衰老。衰老是什麼?有變化,他沒有變化。
同樣一個道理,人心要是定的、清淨的,雖然年歲高,但是他衰老得很緩慢,八十歲的人看起來像六十歲,一百歲的人看起來像七十歲,這樣的。這是什麼原因?心清淨。心裡妄念多,煩惱多,雜念多,他的變化快,也就是他衰老得快。念頭控制我們身體、控制我們的生活環境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0集2014/04/27

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

命終之後,到哪裡去?這是大事


命終之後,到哪裡去?這是大事,沒有比這個事情更大。這裡講的是業因不同,果報千殊,千差萬別,為什麼?每個人造的業不一樣。
起心動念是意業;言語,口業;身體的動作是身業。
《十善業道》裡面告訴我們,殺盜淫,身業;妄語、兩舌、綺語、惡口,口業;起心動念,意業。這三業不停的在造,造業,這個業是善是惡你自己知道。
三業都善,來生人天果報,三業不善,那就分別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最嚴重的是地獄,絕大多數的是鬼道。
現在的業造得重,可能絕大多是地獄道,其次餓鬼道,再其次畜生道。這幾句話是嚴重的警告,而且回頭想一想,我們每個人都有,怎麼辦?死了以後,每個人去處各各不同,莫誰隨者,不可能兩個人會在一起。同時死可以,但是到哪一道,沒有辦法同處,這要懂。
我們淨宗,確確實實救了我們的命,我們能做到,念佛求生淨土,我求生淨土,你求生淨土,將來我們到極樂世界還在一起。只有這一條路,再也找不到第二條路。

一念佛就睡、初學信心、如何懺悔、臨終決定與三隨


1.問:我以前念《地藏經》《金剛經》不犯困,後來聽到您講淨土法門,就開始念佛號,但是經常念著就睡著了。這是個問題,該怎麼做才能不這樣?

答:就是多念佛,久了自然就好了,不用那麼操心。
再說原因。一般人的心比較浮動,念《地藏經》《金剛經》等時,心在分別念當中,與原本浮動的心相應,就不容易犯困。如果轉為專念一句佛號,分別念沒辦法了,心使不上勁,給收住了,不能往外那麼放逸、興奮,這時如果不善於調心,慢慢就落入一種昏沉的狀態,就容易睡著。
.
佛教有兩個名詞,“ 昏沉” 和“ 掉舉” 。昏沉就是容易打瞌睡的狀態(像上面說的念著佛睡著了);掉舉就是東想西想。誦經雖然不犯困,但也有兩種不同,一種是與分別念相應(近乎掉舉);另一種是誦得心很清淨,心明明朗朗,很法喜,很舒服。昏沉和掉舉,跟我們的心相有關。初學佛時心不夠靜定,誦著佛號就睡著了,當然這也是煩惱相,但也不必太憂慮,醒了就接著再念,自自然然的。
另外,念佛的時候也可以有點方法,就是攝心念佛,一句一句念得清清楚楚。還有,如果發現要睡著了,可以聲音提大一點,或者下來走一走,繞一繞,這樣也能把要昏沉下去的心提起來一點。


2.問:請教師父,剛學佛怎麼增強信心?
答:是的,如果沒有信心,可能學佛的道路走不長遠。佛教的五根五力,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第一就是信。信心要紮根,扎了根就有力量;有信心,才能精進;有精進,才能念念不捨;不斷地保持正念,才可以有定;有定才可以發慧。這是一般的五個步驟。
.
怎樣增強信心呢?個人覺得,一是多聞熏習,多聽聞佛法的道理。佛教的書籍、道理看多了,自然對佛法信心堅固。因為人是有佛性的,我們的心其實很靈敏,但是它沒有被喚醒,一旦遇到了佛法,心被喚醒之後,對什麼可信、什麼不可信,什麼是真理,就會有一種感覺。比如,我們看因果的書,一開始可能當故事看:“ 哎呀,有這麼回事嗎?” 以為是天方夜譚;但是看多了以後就知道,“ 哎,這是真的。” 可能說不明白,但是心裡會有感覺。這就是多聞熏習。

二是多念佛。念佛,阿彌陀佛會護持我們的心,讓我們的心消除恐懼、消除業障、增長福德、增長智慧。福德智慧增長,信心自然就明朗起來。
念佛是不可替代的。所以要多念佛,多聞法。


3.問:懺悔無始劫以來的業障和現世的業障,是否可一起懺悔?還是現世的得一件件地懺悔?
答:可以一起懺悔。一件件懺悔,我們是不可能做到的。
可以分為兩方面。一是不記得的,總懺。我們不記得過去世做過什麼,不知道了;甚至今生,因為自己糊塗,傷害了人家、造了罪業也不知道。這些就總懺,一起懺,“ 往昔所造諸惡業……” 。但是,要出於真誠。
.
二是記得的,別懺。比較重大的惡業,比如某一件事,特別傷害了人家,以前不了解佛法覺得理所當然,現在曉得了,“ 哎呀,這事做得很不該。” 就要特別單獨地懺悔,這樣有針對性,比較好。

4.問:臨終一念決定去哪一道,有經證嗎?如果有經典的證據,淨土宗是例外嗎?
答:有經典的證據;淨土宗也可以說例外。

其實,臨終決定去哪一道,不完全由臨終一念所決定,臨終有三種情況,叫“ 臨終三隨” :隨重、隨習、隨念。
.隨重:一生當中有重大的善業或惡業,哪一個業最重大,超過了其他所有的業,臨終時隨重者先牽,就給牽引去了。就像拔河一樣,哪一方的力量最大就向哪一方向走。這叫隨重。
.隨習:庸庸碌碌、平平常常,沒有哪一方面特別重大的善惡業的力量,那就隨習。習是“ 學而時習之” 的 習,反复造作這個業。有的是職業的習慣,比如畫家,老是畫馬或者老虎什麼的,他老是思維應該怎麼畫,思維它是什麼樣的眼神、動作,由於這個習性的力量,他將來可能會投胎做馬、老虎。因為老在這方面串習、思維,就有一種力量引導他往這方面,他愛好馬,可能臨終投胎的時候就看見一群馬,投胎成了千里馬都難說。這就是隨習。
.隨念:既沒有重業,也沒有習性的力量,就由臨終一念決定他的去向。臨終這一念是善念,他就升於善;是惡,他就墮於惡。由臨終一念所決定,這叫隨念。

打個比喻,像開車上路一樣。有的人心裡有一個固定目標,有個重大的事一定要去那里辦,那會把車往別的地方開嗎?不可能。這是心中最重要的目標了,一定要到那裡去。這是“ 隨重” 。還有人,他 開車上路了,但並沒有特別重要的事要辦,他就隨著習慣,繞一繞,兜個圈,這是“ 隨習” 。另外,有人開車上路之後,他既沒有特別重要的事要辦,也沒有一個習慣性的路徑,他開到路口以後,突然想起來往哪兒走,想往東就往東,想往西就往西,由這個念頭決定了,這叫“ 隨念” 。這是一個比喻,人生到了臨終,也像這樣決定著去向。
.
那淨土宗臨終如何決定呢?淨土宗是專修念佛,平生業成;也可以按“ 三隨” 來說。
首先,站在眾生這一邊來講。“ 隨重” ,這一輩子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万牛莫挽,什麼都不能改變,那肯定是隨著這一念去往生,這也可以叫隨重。“ 隨習” ,一輩子就是天天念佛,天天念,年年念,養成很好的念佛習慣,這叫隨習。“ 隨念” ,臨終的時候,自己念佛,蓮友助念,都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,這叫隨念。“ 三隨” 當中只要有一個做到就往生,並不是要三個都做到。

其次,從阿彌陀佛名號這邊來說,就更不一樣了。“ 隨重” ,有什麼能超過名號的力量呢?業力再重,不可能重過名號的力量。佛的力量,重大無邊,一句名號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,這句佛號很容易就帶我們去往生。像坐火車一樣,一個人再怎樣重量很大、力氣很大,坐在火車上,還不是跟著火車走嘛 。我們再有多麼重的業力,如果綁在六字名號上,自然就隨重,跟著阿彌陀佛。“ 隨習” ,習就是阿彌陀佛念念不捨,“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” ,念念之間攝取我們,是隨著阿彌陀佛往生。“ 隨念” ,阿彌陀佛發願了,“ 臨命終時,我決定與大眾現前接引” ,所以也一定往生。
這樣,隨著阿彌陀佛的“ 重” ,隨著阿彌陀佛的“ 習” ,隨著阿彌陀佛的“ 念” ,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
不管怎麼樣,念佛人往生是毫無問題的,所以不用擔心。《往生論注》對此有非常好的闡釋,上卷末尾說:“ 一個人造作了五逆十惡的重業,他為什麼一念、十念就往生呢?業道如秤,重者先牽,不是沒有道理了嗎?” 曇鸞大師回答得非常好:在心,在緣,在決定。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看。

淨土法門:有方法可以把恭敬心、真誠心念出來

有一個方法可以把恭敬心、真誠心念出來
  現在是世尊末法時期,一切眾生智慧、根性都比不上前人。不要說太久,六十年前,我們上一代的人,我們都比不上他,也就是說,他們比我們有智慧,比我們有福德。從什麼地方看?他們比我們老實,比我們聽話。縱然不認真、不好好的學,還貪圖名聞利養,他不毀謗,他口裡頭還讚歎,自己做不到,他還勸別人,這就是比我們這一代殊勝的地方。他們那一代,如果再往上面去比,再六十年前,他又趕不上那一代。為什麼?那一代真修的人多,那一代對於名聞利養貪戀的念頭少,謙虛的多,傲慢的少。這一代一代往上看,我們跟別人差距很大。
  我跟方東美先生學哲學,我跟諸位做報告,如果在一百年前,我這種程度方先生不要,不夠格。中國世出世法都從真誠恭敬心中學,真誠恭敬心不夠。我跟諸位報告,講的是真話,我對於佛經、對於傳統文化、對於老師的恭敬心,頂多是三十分,不及格。兩百年前的人至少六、七十分,那才及格,老師才教你,三十分不教你。為什麼我有這麼一點點老師就教我?因為看現前的社會,他們學校這些學生,能夠有三分恭敬心就不錯了,那我這三十分超過他們十倍。現在這又過了六十年,一分誠敬心都沒有了。全學外國人,上課的時候學生把兩隻腿架在桌上,躺在那裡聽課,電影上你們都可以看到,一點恭敬心都沒有。以前哪有這種道理!你坐的姿勢不正,老師都不講話,現在做不到了。所以有個十分、二十分的恭敬心不錯了,老師就把你當寶貝。原因是什麼?沒人教了。我們一定要相信,人性本善,沒人教,他到哪裡去學?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懂,不能不明了。
  我們想想自己要怎麼個學法?恭敬心、真誠心從哪裡生出來?有一個方法,祖師說的,我們要相信,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會把恭敬心念出來,會把真誠心念出來。為什麼?真誠恭敬是自性裡本有的,是性德,並沒有失掉,只是現在有障礙。障礙是煩惱、業障,業障就是造作種種不善,這是習性,習性障礙了本性。我們發菩提心,菩提心最簡單的說法,蕅益大師,「我真相信,我真求生淨土」,這兩個真就是真心,蕅益大師告訴我們,這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用這個心去唸佛,落實在一向專念,你一生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,不雜不亂。念久了,不必多久,念半年,真誠恭敬就冒出來了;念上三年,你的真誠恭敬就相當可觀。古人的話我們要相信,認真去做決定有效果。

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

第四回學習班-第225集-從黃念老談《夏大士念佛論》得到的啟示

無量壽經科註第四回學習班-225
學生:從黃念老談《夏大士念佛論》得到的啟示
  尊者師父上人慈悲,諸位善知識慈悲,阿彌陀佛。
  慚愧弟子遵賢冒昧報告的題目是:從黃念老談《夏大士念佛論》得到的啟示
  弟子有幸拜讀黃念老談《夏大士念佛論》一篇文稿,倍感法喜,現恭錄其節要如下:
  乙未年的春節,正月十三,夏老師關於念佛的一次開示。
  這一句佛號,能夠不廢世法而證佛法,這是沈善登老居士的話。他特別讚歎淨土法門,他說了四句,夏老師這裡引用了兩句。「淨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」,不要離開佛法,可以行世間一切法。「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」,不要把世間法都扔掉,而能證佛法。
  所以這個法門特別適合在家居士。為什麼呢?不要廢除世法,可以證佛法。不必離開世法而證佛法,畫畫啊,寫字啊,設計電腦等等,哪一件事能防礙你修行?世間的事都可以做。所以淨土法門,特別適合於當今這個時代。大家都能夠去生產,都能夠在社會上做工作,不用關著門去修持,所以它特別契機。不管將來社會發展成什麼樣,淨土法門都能適應時代。
  所以夏老師說「這一句佛號,即是不離世法而證佛法」。就這一句佛號就可以證佛法。這一句佛號,不管幹什麼都可以念。古代有一位王打鐵,只會打鐵,不識一字。拉風箱時,南無阿彌陀佛……,打鐵時,也是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。三年之後,站著說了四句偈:「叮叮噹噹,久煉成鋼。太平將至,我往西方。」說完後站著立化了。不廢世間法呀,他還是照樣打鐵,而證了佛法嘛。
  夏老師的話,「但能不忘,即是功夫」。剛才有人說,念的時候還有些妄想,沒關係。只要這句佛號,但能不忘就行,即是有功夫。妄想剛鑽出來,不跟著它跑,這句佛號馬上就接上,這個不礙事。必須得有個地方才能修,即是將世法佛法打成兩截了。非得有個地方,有個佛堂才能修,就把世法佛法分成兩截了。不需另外找一個環境,什麼地方都可以修,幹什麼工作都可以修。
  夏老師的話,只要佛號不斷,在煩惱、苦痛、歡喜中,不忘即是功夫。只要肯念,成佛一半。只要搶救,救一句是一句。這話說得非常懇切啊,只要肯念,成佛已經成功一半了。搶救,別管它是有妄想還是沒妄想。如果不搶一句是一句,以後還不一定有什麼麻煩呢。能搶一句是一句,就不止是一句了,也許能念個一千句,一萬句。「搶救」這兩個字,大家要好好體會。
  底下是夏老師的話,這一段很重要。「念到成片,一心不亂,理一心,事一心,都是證。一般說來,不忘就是證。苦樂忙閒老有這一句,就是證。這是證明,就是憑據,不證這個不能證正覺」。念佛念到成片,就是能有一片很清淨。再進一步,就是一心不亂,理一心,事一心,這不大容易達到。事一心,就是老有這一句。無論在幹什麼,無論什麼時候,這一句都不斷,見惑、思惑都沒了,就到了事一心。這個很具體啊,所以佛法是最科學的東西。有很多人亂來,我們一下子就知道了,要說證到了事一心還有見惑、思惑,那就不是。理一心要破無明,這句佛號是破無明最好的方法了。
  理一心就是破無明了,就是證。念佛成片就是證。一般說來不忘就是證,老記得這句佛號,老把它當作主要的一件事。我常常說,不要求你把佛法當作唯一的,只要求把它當作第一件事,這個要求不是很高。如果要求你把它當作唯一的,別的都放下,那只能專心去修持了。現在不做這樣的要求,不符合時代,也不符合現在人的根器,而且這麼做也不見得就好。只要求你把它當作第一,把它照顧好,還有第二第三。但在有矛盾的時候,你要保持第一。兩個要選擇的時候,要保證第一,放棄第二。就這個就決定了你能不能證。這個事咱們都能做得到。把佛法放在第一位,不是唯一的,唯一的就太高了。大家老說證,這就是證明,就是憑據,不證這個就不能證正覺。「不忘」也做不到,「成片」也做不到,還想成佛就不可能了。
  夏老師的話,「第一步證,就是要從這裡證起。不一心不亂,也能往生。不一向專念,不能往生」。所以我們修持還是要專一點,不要這個也捨不得,那個也捨不得,不管什麼還都有一點,其實一法就是萬法。要是真熟了,修行也就是六個字,生處熟,熟處生。貪瞋痴咱們太熟了,我們修持讓它生一點。念佛往生這件事,咱們太生了,就是讓它變熟一點。就是念佛往生這件事,咱們老想不起來。要熟處變生,生處變熟。要想生處變熟,你就是老提這一件事很容易變熟。一會這兒,一會那兒,那就不大容易熟了。所以不一向專念,不能往生。應當要老念,苦也念,樂也念。不必要一句頂一句。我過去就用追頂法,一句頂一句,不是必須的。一句頂一句的好處呢,不給妄想留縫,就是緊了一點,不必老是這麼念。心中老有這一句,這一點不大好體會。不是一句頂一句,那心中怎麼會老有這一句呢?慢慢體會。只要心中老有這一句,就是一向專念。所以有的時候要體會,就是去把當時打掉的什麼話,都體驗起來。只要心中老有這一句。
  夏老師的話,「一向專念是因,一心不亂是果。一向專念,人人能辦」。還有些人不能辦的,那只是他不肯辦。還有人說身體上有缺陷,我「搶救」不了,沒有這回事。所以老有這一句,佛法時時現前啊,時時心裡頭都有佛法。夏老師說,「佛法能夠時時現前,塵勞就處處解脫」。時時都有佛法,處處都可以解脫塵勞。底下這幾段話做證明了。夏老師講了念佛,這句佛號就是真般若,這是最密的核心,是剝芭蕉所見的心,一句佛號當下即是常寂光。這是很殊勝啊,為什麼呢?夏老師說,正念相續就是「常」。念頭是正念,一念接著一念就是「常」。湛然不動就是「寂」。就是這句佛號清清楚楚,清湛極了,這裡沒有動搖就是「寂」。光明遍照就是「光」。所以念佛人有一由旬的光明,一由旬最少是四十華里。
  最後夏老師說了一句偈子:「堅持正念相繼不斷」。貴在堅持要相繼,關鍵在相繼。所以剎那的見法也不是難事,就是相繼大難。堅持正念相繼不斷,這樣的話怎麼樣呢?「常寂光中時時相見」。彼此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。常寂光土是極樂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,是佛所居的土,法身大士所居的土,稱為實報莊嚴土。凡夫往生,只是在凡聖同居土。斷了見思惑,才能生到方便有餘土。破無明,才能生到實報莊嚴土。四十二品無明,這裡是很深啊,無明破了一層還一層。破一層就可以分證常寂光土,全破淨了就是佛了,究竟的常寂光土。那麼,只要正念相繼不斷,就在常寂光中時時相見。「雖隔萬里無異對面」。雖然相隔萬里,跟在對面沒有什麼區別。所以說常寂光中時時相見,雖隔萬里無異對面。「如人飲水自己體驗」,就像人喝水一樣,是冷是熱的,自個知道。因此,我們說佛法是真實不虛。
  下面,我想和諸位善知識圍繞以下三個方面匯報、交流、分享弟子得到的啟示,願與大家共勉。
  啟示一:從賢公住世表法看佛法不離世法
  綜觀賢公住世表法,示現了現前這個時代最好的修行方法,那就是佛法不離世法,幹活不耽誤念佛。他的工作是種田幹活,他一天到晚都不閒著,還什麼活都幹,可心中的佛號不間斷。念佛不妨礙工作,工作不妨礙念佛,於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緣當中,把心定在佛號上。對他來說,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都是修行,修行的方法就是一句佛號,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一天到晚快樂無比。
  他的一生就是佛法的落實,落實在生活、工作、處事待人接物上。佛法絕不是讓我們在生活中什麼都不接觸,而是在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中修行,練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是真修行。對於我們,不起心、不動念難,還是按部就班的來,先修不執著、不分別,順境逆境現前,學賢公怎麼應對?修六度四攝,順境不起貪戀,逆境不生瞋恚,不受外面干擾,心就清淨了。
  他的道場無處不在、無時不在,時時處處都是道場,心是道場,因為心裡有這句佛號的時候就是道場——阿彌陀佛的大道場。誠如他所說,老佛爺(阿彌陀佛)是我老和尚的根啊!所以,無論我們從事哪一個行業,要學他這功夫,幹什麼也不離開念佛,已養成念佛的習慣,佛號在他心中刻骨銘心,行住坐臥片刻不曾丟失。
  他常叮囑大家,搬柴運水,無非是道;粗茶淡飯,皆是修行。好好念佛,成佛是大事,其他啥都是假的!這句話就是他自己一生的真實生活寫照。
  他還勸告大家,心裡好好念佛,事該做的還是要做,不能不做,只要心裡清淨,只有阿彌陀佛,不裝別的事,不會耽誤成佛。我們要學他心上放下,心裡只放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統統放下,事上隨緣隨分隨力,不攀緣,更不化緣。誠如恩師在講經中開示到,日常生活要看得淡,並非不負責任,否則要把佛法的形象破壞了。如果說學佛人世間事不負責任,令社會人士看到會說,學佛的人,家也不要了,父母兒女都不養了,不仁不義,就把佛法破壞了。世間事,我們比不學佛的人做得還要圓滿,使社會人士看到學佛人確實比一般人不一樣。
  總之,佛法和世法是一不是二,淨土法門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廢世法而證佛法。細看賢公住世時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,無不在表法,無不在修行,無不在向人們展示佛法、尤其淨土持名念佛法門之微妙。企望大家見賢思齊,而不是見異思遷。
  啟示二:用「搶救」的心態一向專念直至心中老有這句佛號
  「信願持名」或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為往生必備正因。誠如蕅益大師所云,「得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」。可見能否往生,決定於信願。蕅益大師亦云,「非持名妙行,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」。可見信願必須落實在持名念佛上,能信、能願自然持名。當然,如果只是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、沒有信願,就像是自行車只有一個輪子,鳥只有一個翅膀,不得往生。
  用什麼心態持名?夏蓮公給我們開了一服良方,那就是「搶救」二字,救一句是一句。
  印祖也有一段異曲同工的念佛開示,念佛要時常作將死、將墮地獄想,則不懇切亦自懇切,不相應亦自相應。以怖苦心念佛,即是出苦第一妙法,亦是隨緣消業第一妙法。
  俗話說「台上一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。用在臨終,可以這麼說,「臨終一秒鐘,終生念佛功」。人命在呼吸間,尤其在臨終之際,四大苦逼,痛不可言,如生龜脫殼,活蟹落湯,又有冤親債主干擾,心力極其薄弱,沒有堅固的願力,沒有平時的一心專念,沒有彌陀大願的加被,何能正念持名?不能持名,何得往生?若無平時持名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、一念。只有平常一向專念,方有可能於臨終之際,提得起這句佛號,感佛接引,而得往生也。誠如劉素雲老師所言,衡量我們學佛功夫的檢驗標準,就是臨終阿彌陀佛能不能真正派上用場。派上用場,你成就了,派不上用場,你這一生又空過了,又隨業流轉去了。所以恩師教誨我們,在這個世界要把所有的時間、精力都用在執持名號上,念得純熟,煩惱就沒有了,都變成佛號了,念佛三昧也成就了,這是我們在娑婆世界迫切要辦的大事。
  總之,用「搶救」的心態一向專念,以達到心中老有這句佛號,實現「念佛成熟」、「念佛成片」、「念佛成佛」之往生大願。
  啟示三:以「生處熟,熟處生」為修行標準反省我們的欣厭之心
  黃念老在《報恩談》有一段精闢開示,恭錄如下:
  我們修持就只是兩件事情,兩件事情其實說是一件事情,就是要「生處熟,熟處生」。我們就是什麼呀?貪瞋痴,為我打算,這一些熟極了,打妄想,從來沒有說我現在要整頓安排一點時間我來打妄想,自然就是妄想。那個貪心、瞋心、痴心你壓還壓不住,那熟極了!這種向道的心,我要來念佛,我要來做功德,來助人,利他,這些心是生,沒有那些各種貪欲、那個心那麼熟,自然而然;而那個心那麼真,一切都可以不管了,連命都可以不管。所以一個是生的,一個是熟的。修行就是要轉變,把這個生處變熟,熟處變生。要把我們這個道心,菩提心,這些種種,慈悲心,要念佛、要持戒,變成很熟。而這些個世間,這些功名富貴、妻兒子女,一切一切大家所熟的東西,我們要變成生疏。這是一個轉換!
  反省我們淨業學人之修行,每個人都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忘失初心,沒有堅守,以至於修行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;念佛的人多,往生的人少。
  記得曾看過加措活佛著的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》一書,書中有則故事:有四個孩子,把撿到的錢包交給老師後受到表揚,為了繼續得到表揚,第二天,這四個孩子紛紛曠課去街上找錢包。孩子這樣做是因為天真,可在很多事情上,大人也在犯同樣的錯誤。有時全力以赴去做某些事的時候,其實並不是為了最初的美好願望,而是希望事成後獲得領導或者其他什麼人的誇讚。這和專門撿錢包的孩子並沒有什麼不同,因為早已經違背了我們的初心。
  「成功要分兩步走:一是選擇,二是堅持你的選擇」、「如果你知道去哪,全世界都會為你讓路」、「你心在哪,成就就在哪」、「只要手中攥著鑰匙,總會走進家的房門」。這些智言慧語,望大家深思之。因此,為了往生成佛,為了脫離六道輪迴,敢不把這句佛號牢牢鎖定。
  誠如自了法師心得報告所言,人生於世間,事事無不預為之計。唯有生死一事,反多置之不問。直待報終命盡,則隨業受報。人們不以念佛為急,而以世間小善為急;不以生死大事為先,而以人天福報為先,是不知先後也。所以要把信願持名,求生淨土當作第一樁大事把它辦好。
  俗話說,「有道沒道,自己知道」。對於往生,可以這麼說,「能生不生,自己最真」。佛法是最科學的,佛法不騙人,佛法不誤人,欲知將來結果,只問現在功夫。念佛之樂,唯真念佛者自知。弟子曾屢次與同修交流報告過,我們往生極樂老家,就好比是從弟子單位到家裡。我不離開單位,怎麼會到家裡。我是剛剛走出單位門口,還是已經走了半路,或快到家裡,或已到家裡,自己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或許騙得了別人,卻騙不了自己,更騙不了佛菩薩。誠如恩師最近開示,為什麼念佛不能往生?總結一句話,就是沒有徹底放下,對這個世間還有牽掛,還有留戀。徹底放下的人,最後一念、十念都決定往生,放下重要。亦如蕅益大師教誨,世情淡一分,佛法自有一分得力。娑婆活計輕一分,生西方便有一分穩當。此事只問心,不必問知識也。知識亦勸淡世情,輕活計,專修出要耳。願大家體悟之。
  所以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就要對娑婆世界生疏,時時處處生起厭離之心,對極樂世界、對阿彌陀佛生起欣求之心。對此,具體有以下三點粗淺做法,供大家參考。
  1、成就之關鍵在於專精。以「一門深入長時薰修,讀書千遍其義自見」的理念和方法開啟自性本具智慧,用自己的切身體驗,為佛法做一個證明,證明一經通,經經通;一門通,門門通。如定在淨宗任何一寶均可,甚至定在劉素雲老師或釋自了法師的心得報告亦可。熟透了,心定了,就成就了。誠如上官老師在《報恩談》後記所言,此正是如來萬劫修行成就之鐵案。真可謂「一門深入長時修,老實聽話業識消」。
  2、防懈怠,有定課,貴堅持。以一門深入的理念,根據自身的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制定每天功課,像吃飯和睡覺一樣不能缺失,這樣自然而然就變成一種習慣,一種生活方式。如弟子每天聽(看)賢公光碟三至五遍,念佛一萬聲以上,已堅持近兩年了。且堅持網上同步學習恩師的講經和學習班,聆聽老法師的最新開示和善知識的心得報告。誠如師父上人開示到,這一次的學習,我們一起共修,特別偏重在求往生,偏重在認識極樂世界,偏重在行門,偏重在修行。企願大家遵循師父教誨,老實聽話,持之有恆。因為「難在堅持,貴在堅持,成在堅持」。真可謂「聽經念佛清淨界,信心清淨三昧現」。
  3、要學會放下,老實念佛。念佛人不能往生,主要是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,沒有徹底放下。真放下,真往生。信願其實就是「欣厭」,欣求極樂,厭離娑婆;厭就是放下,所以放下重要,放不下娑婆就決定生不到極樂,放下一分得一分利益,放下十分得十分利益。至於念佛,正如幽溪大師在《淨土法語》裡所說,「欲輕其愛者,莫若一其心」。要想減輕對娑婆世界的貪愛,沒有比一心念佛更好的了,也就是讓自己念佛的心,盡量純熟專一,來使貪愛世間的心逐漸淡薄。所以老實念佛很重要,當務之急,就是念佛求往生,在這句佛號上狠下功夫,只要在信願的基礎上正念相繼不斷,念到一心清淨就決定得生。真可謂「愛不重不生娑婆,念不一不生極樂」。
  最後,還是用恩師在《二O一四淨土大經科註》第三四一集中的最後開示與大家共勉:
  希望我們大家要回頭,要相信海賢老和尚這個榜樣。我們就學這個榜樣,學別的學不成,沒有那個能力,也沒有那個時間,學這個行,三年、五載都能成就。真正用全心投入,我相信一年、兩年你能成功。
  報告過程恐有錯誤,懇請師父上人及諸位善知識批評指正,不吝賜教。阿彌陀佛。慚愧弟子遵賢頂禮敬呈。二O一六年六月十三日。
  老法師:我們剛才聽了遵賢同學的報告,這個報告寫得很好,很有價值,可以流通。勸勉同學,這個佛要怎麼念,才能念得有效果,真正能幫助我們往生。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,都盼望著能解決這個問題,可是生生世世無量劫來總是把這樁事情錯過了。想想這一生到世間來,不容易!三途一墮五千劫,五千劫才有一次到人道來的機會,所以說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。得人身未必能聞佛法,得人身不能聞佛法,這一生必定空過,非常可惜。
  那我們既得人身又聞佛法,這一世不能往生,這個罪業是無法避免的。來生到哪裡去?依舊是六道輪迴,再等五千劫下一個機會。愈想愈可怕,愈想也愈恐怖。那就回頭要問自己了,這一次怎麼樣?真幹還是假幹?真幹假幹就在兩個字,放下。能不能放下?不能放下,就是又一次的薰習,不能成功,來世依然是三途苦報、六道輪迴。如果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,這個事情,我們在六道裡頭打轉多少次了?無量次,不是千次、萬次,無量次。既然不能超越輪迴,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,決定是在三途的時間多,在三善道的時間很少很少。就好像一年,好時光不過三、五天,在三惡道有三百六十天,這個帳怎麼算?三善道只有三、五天,三惡道有三百六十天,真的,不是假的。還得繼續去幹嗎?
  如果真的覺悟、真的明白了,下定決心,我一定在這一生求生淨土。那記住,什麼都要放下,在世這數十年寒暑,隨緣不攀緣,徹底放下。夏蓮公的《念佛論》說得好,這就是教我們在日常當中懂得隨緣。不離佛法而行世法,不離世法而行佛法,世法、佛法是一法不是二法。會的人,為什麼?無論他幹什麼事情,心裡頭有佛,就是有一法,沒有障礙;不能放下的人,他貪戀的事情多,他放不下,那就沒法子。我們為什麼天天去讀經、聽經、講經?為什麼?無非是把自己喚醒,不喚醒就迷了。喚醒之後,時時刻刻提起,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的榜樣最好。你看這個老人,衣食住行多簡單,每天工作不間斷,佛號不間斷,工作停下來了,佛號還沒有間斷,這就是一向專念。凡是一向專念,沒有不成功的,他一生做出來,給我們做好樣子,走了。讓我們從他身上從頭看到尾,從發心到往生,學這個榜樣就好。

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

如何防止親人死後墮入畜生道


 人死之後,若不超凡入聖,一般說來,便成了亡靈。現在說到超度亡靈,先要說明亡靈的性質。
      人死之後的生命主體,稱為亡靈。民間一般的觀念,認為人死之後即是鬼,而且永遠做鬼;在我們佛教決不接受如此的觀念,否則就談不上超度兩字了。
      佛教看凡界的眾生,共分為天、人、阿修羅、鬼、傍生(牛馬蚊蟻等動物)、地獄等六大類,在此六類之中生來死去又死去生來,稱為六道輪迴,所以人死之後僅有六分之一的可能成為鬼。佛教使人超出並度脫了這六道輪迴的生死之外,即稱為超度。
 但是,凡夫在死後,除了罪大惡極的人立即下地獄,善功極多的人立即生天界而外,一般的人並不能夠立即轉生。未轉生的亡靈卻不就是鬼,那在佛教稱“中有身”或名“中陰身”,即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間的一種身體,這個中陰身往往就被一般人誤稱為鬼魂,其實它是一種附著於微少氣體而存在的靈質,並不是鬼魂。
      中陰身的時間通常是四十九日,在這階段之中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。所以,人死之後的七個七期之中,親友們為他做佛事有很大的效用。若以亡者在生時最心愛的財物供施佛教、救濟貧病,並且稱說這是為了某某亡者超生而做的功德,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更好的去處。
      所以,佛教主張超度亡靈,最好是在七七期中。如果過了七期之後再做佛事,當然還是有用,但那只能增加他的福分,卻不能改變他已生的類別了。
假如一個人在生作惡很多,注定來生要做牛或做豬,當他死後的七七期中,若有親友為他大做佛事,並使他在中陰身的階段聽到了出家人誦經,因此而知道一些佛法的道理,當下悔過,立意向善,他就可能免去做牛做豬而重生為人了;如果當他已經生於牛群豬欄之後,再為他做佛事,那隻能改善這條牛或這頭豬的生活環境,使之食料富足、不事勞作,乃至免除一刀之苦、被人放生。如已生在人間,便能使他身體健康、親友愛護、事業順利。如已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也能使他蓮位的品級升高、早日成佛。

要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?


諸位同學,大家好。昨天講到修積存誠,經文裡面兩句話:
  【不履邪徑。不欺暗室。
  這個兩句話,實在講是做人、學佛的根本,世出世間的聖賢,教導一切眾生,第一重要的就是教我們有能力辨別善惡。佛法教學目標有三個層次,我們在講經當中也常常提起,第一個階段是教人斷惡修善,第二個階段是教人破迷開悟,第三個階段才轉凡成聖。它的根本,在現前我們第一個階段,如果我們對於善惡都不能認識,惡怎麼能斷?善怎麼能修?所以有能力辨別清楚什麼是善、什麼是惡,這就是佛家講的開悟,真正的開悟。可是這兩個字,實在不容易搞清楚,我們要不在這上下功夫,佛法修學第一個目標我們就很難達到。第一個目標達到,才決定不墮三惡道。這兩個字如何辨別?這本書裡頭就是一個標準,是一個很好的標準,從原理、原則上來說,它把善惡這兩方面說盡了。但是我們現代人粗心大意,即使將這篇文章念上三千遍,也未必有能力辨別善惡。所以惡不容易斷除,善很難修積,道理在此地。我們念佛要想求生淨土,這兩個字都搞不清,那是迷惑,心裡面迷惑,惡業還繼續造。你口沒有造,身沒有造,你意在造,念念與惡相應,與善不相應,這樣念佛對於往生就造成了很大的障礙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
  所以印光大師一生當中,極力提倡《了凡四訓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安士全書》,他非常重視。在那個年代,翻印流通了三百多萬冊,確實叫人驚訝。他為什麼要這麼做法?目的無非是挽救劫運,幫助念佛人平平安安的得生淨土。古德常常勸導人「持戒念佛」,你把這三本書,分量不大,理解透徹,信受奉行,就叫做持戒,念佛才能往生。《彙編》裡面的批註說得多、說得詳細,舉出許多的例子來證明,這些事例,說老實話,舉不盡的,這裡面所舉的一些人,不過是萬分之一、二而已。如果我們留意的話,就在現代這個時代,我們仔細觀察,善惡果報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,心思細密的人瞭如指掌。我們有過失,什麼過失最嚴重?還是自私自利,起心動念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,使我們對於是非善惡蒙蔽,看不清楚,把斷惡修善這樣重要的教誨疏忽了。所以這一生縱然緣分不錯,得人身,遇佛法,尤其遇到淨宗殊勝的法門,可是在這一生當中依然不能成就,你說多麼可惜!世間再沒有一樁事情比這個更可惜,我們自己心裡頭要明白。
  要怎麼樣才算是真正的修行?修行這兩個字它的意思首先我們要搞清楚。行是行為,行為,佛法裡面把它分為三大類,身、語、意。身體的造作,一舉一動,身業的行為;口是言語;意是思想、見解,你的想法、看法,這是意的行為。三業行為當中最重要的是意業,起心動念,如果我們這個心念,念念為利益眾生,這是善;如果念念為利益自己,這就是惡。利益自己也還利益眾生,這是惡中有善;利益一切眾生,這裡面還帶著自己,善中有惡。都要能夠辨別清楚,斷惡修善你才有個入門之處。一定要曉得人生苦短,佛在經上常講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真正明白人,他會掌握著這個機會,抓緊這個緣分,斷惡修善,積功累德。善惡是三界之內的,三界之內的問題得不到解決,超越三界就不可能。諸位要知道,有一些沒有念過書,不認識字,好像什麼道理也不懂,臨終念佛能夠自在往生。不說過去,說現在,現在還有不少人,我所聽到的總有幾十個人,臨終的時候預知時至,清清楚楚,站著往生、坐著往生,瑞相稀有。好像看他們對這些道理都不太清楚,實際上人家已經萬緣放下。你再仔細去觀察他,他的心地一片慈悲,真的自私自利的念頭沒有了,所以才有這個瑞相。如果帶著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,往生也有,這樣的瑞相就沒有了。
恭錄自《太上感應篇》,檔名19-012

修自己的真心是佛

成佛恢復自己的本能而已。《楞嚴經》上說,「圓滿菩提,歸無所得」。你成佛有得到什麼?沒有,你一樣都沒得到。你所得到的全是你自性本來有的,只是過去迷失了,現在恢復,所以是你本有的,不能叫得。得是什麼?得是從前沒有,這才叫得。
本來有的迷失了,現在不迷它又恢復正常,這怎麼能叫得?所以說圓滿菩提,修行圓滿,到妙覺如來的果位,你什麼也沒得到,無量智慧、無量神通、無量相好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有的。
惠能大師明心見性,他說出來了,他開悟說了五句話,第三句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。何期自性就是沒有想到,自性裡本來具足無量智慧、無量神通、無量相好,一切無量是自己自性本自具足的,自性外面什麼也沒有。
所以佛教給我們從自性求,不能從自性以外,自性以外什麼也沒有,自性外面那是魔,要從自性。佛家修行修自己的心,這個要懂得。修自己的真心,這是佛;修自己的妄心,那不是佛,那是外道。
佛法是講真心,真心就是佛,真心就是菩薩。說佛是講本體,說菩薩是講這個本體起作用,起作用就是教化一切眾生,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,也回歸到他的自性。這是佛陀教育。
文章恭錄—2014淨土大經科註第46集2014/05/05

“忍”是成功秘訣,有耐心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無一不成就

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五百六十三頁,從第三行看起。
  【解】“忍力成就”。
  這一段裡面最後的一句,自利行,自利最後的一句,我們看念老的註解。
  【解】“忍力”者,忍辱之力。法住師云:忍有三種:一者安苦忍,謂於世違事能受故。
  “違”,違背自己的意願能接受。凡是違背自己的,不見得是好事,不見得對自己有利,多半是自己不願意見到的、不願意聽到的、不願意遇到的。這些事都能夠忍受,這是“安苦”。
  【解】二、他不饒益忍,謂他於己有違損能受故。
  對我們自己,別人對我們自己有損害,沒有利益,這種事情遇到了,能不能忍?也要忍,菩薩忍辱要修到底。
  【解】三、法思維忍,謂於法無分別故。此三忍成就,故曰“忍力成就”。
  這是法住法師,他說三種。
  【解】又《會疏》明十忍,
  《會疏》說得詳細,為我們說十種忍。
  【解】疏曰:“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及。能行忍者,可名為有力大人。
  這是前面解釋這個“忍”字。“忍”,世出世法都重視,世尊在講經教學當中,把它列為六波羅蜜之一,六波羅蜜就是六度,菩薩修行六大綱領,第一個是布施,第二個是持戒,第三個就是忍辱,忍辱才能精進,才能得禪定,才能開智慧,忍辱確確實實是修行成敗的關鍵。不能忍,什麼都不能成就世間法都不能成就,何況出世間的大法!所以一開端給我們介紹,持戒、苦行都比不上,能行忍者、能夠忍受的人,“可名”,可以說,他是有力的大人,這個力含義很深很廣,有智慧,有德行,沒有智慧的人做不到,沒有德行的人也做不到,所以這稱之為“大人”。
  “大人”也是佛經裡面稱為“英雄”。釋迦牟尼佛、諸佛如來殿堂稱之為“大雄寶殿”,“大雄”就是大英雄。“大英雄”是什麼意思?常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。哪些事情一般人做不到?這“六度”就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,“布施”、“持戒”,特別是“忍辱”,“布施”、“持戒”容易,“忍辱”難!
  原本梵文裡面只是講“忍”,翻譯的時候加了一個“辱”。因為中國知識分子,古時候讀書人最不能忍的是“辱”,你殺頭他覺得無所謂,侮辱不能忍受,把這個辱看得這麼重。所以翻譯經的法師,就用這個“辱”,“忍”特別著重在“辱”。“辱”能“忍”,那還有什麼不能忍的?這是儒家,什麼都能忍,“辱”不能忍。
  【解】忍辱正治瞋恚,通斷三毒。
  “通”,“三毒”是貪嗔癡,能幫助你斷貪心。能“忍”把貪欲就控制住了。愚癡,“忍辱”也能幫助斷除愚癡,所以它能夠對治三毒煩惱,就是“通斷三毒”。特別是三毒裡面的嗔恚,三毒煩惱所感的業報很重,貪毒,餓鬼道;嗔恚,地獄道;愚癡,畜生道。
  換句話說,不能忍的人,跟三惡道的關係就很親近。樣樣都能忍,這個是遠離三惡道的好方法不能不知道。忍辱才能知足,知足跟出世間法相應。
  你看看菩薩成佛,最後這一次,我們叫“最後身”,他住在兜率天,一定要住兜率天,什麼意思?“兜率”是梵語、梵文,翻成中國意思叫“知足”。如果不知足,菩薩成不了佛,要知足,知足常樂,知足才有成就,所以要住兜率天,知足天。
  菩薩一切知足,再沒有希求了,世出世間法都無希求,心地清淨,經題上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他都現前了。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法身菩薩的境界。
  法身是真菩薩,是大菩薩,他們修行的處所,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,也稱之為“一真法界”,這個報土,菩薩在那邊等待成佛,示現成佛,一定住在六欲天第四層——知足天,就是兜率。兜率是示現成佛,為我們表法。菩薩什麼時候成佛?知足成佛。菩薩修行,戒定慧三學圓滿了,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。智慧開了,禪宗裡頭說的“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”,怎麼成佛的?見性就成佛了。
  ……
   “自見”很重要,你為什麼不能自見?你的煩惱太多了,憂慮太多了,見色聞聲、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受外面境界的影響
  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在哪裡?差別就在佛見色不起心不動念、聽音聲也不起心動念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,那是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能大師到這個境界,他才能說得出來。要不然他怎麼能說得出來!五句話講盡了。
  菩薩見色聞聲,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不起心,不動念是徹悟,圓滿的大悟,沒有絲毫欠缺,也就是整個宇宙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你問他什麼他都知道,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一切經從哪來的?這個智慧自自然然的流露出來,沒有學過,沒人教他,從自性裡頭流出來的,真實智慧,圓滿的智慧,菩薩比佛差一等,為什麼?菩薩有起心動念,沒有分別執著,大悟,這叫大悟。大悟不能知道圓滿徹底,不能,他局限在一部分,像釋迦佛,在我們這個世間人世間,講的這些經典,大悟的人他全知道,比這個高的,徹悟的,他不知道,還有小悟的,小悟是阿羅漢、辟支佛,他見色聞聲有起心動念、有分別,沒有執著。沒有執著就小悟。
  小悟管用,我們剛才講的,身心自在、健康長壽、家庭幸福、事業成功、社會安定、國家富強、天下太平,小悟就可以做到。
  小悟是什麼?清淨心。我們這個經的經題後半段,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“清淨”,小悟;“平等”,大悟;“覺”,徹悟。“覺”是佛;“平等”是菩薩;小悟是聲聞、緣覺。
  功夫是什麼?放下我們能不能放下起心動念?放不下。為什麼?起心動念太微細了,我們根本不知道。什麼時候才知道?大乘經上佛常說八地以上,太高了。
  《華嚴經》,菩薩的階級,五十二個階級,好像唸書,一年級、二年級,五十二個年級,它分五個階段,好像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。學的名詞,“十信”,這是第一個階段,“十信”好比小學,“十住”好比中學,“十迴向”好像大學,“十地”好比研究所,“等覺”好比博士班,一級一級往上提升。
  最利的根性,像惠能,那是一步登天,他一下就爬到八地的位置,這麼高,在中國過去沒有,未來也不可能有,這方東美先生告訴我的,惠能特殊的天才,空前絕後,那個不能跟他學,他太高了,學不到。學不到怎麼樣?漸修,三年五載開悟的、十年八年開悟的,二十年、三十年開悟的,都有。只要開悟,地位都是平等的。
  章嘉大師教我佛法的修學,秘訣就是“看破,放下 ”。“看破”是什麼?就是開悟,了解事實真相。放下幫助開悟,開悟幫助放下。就是這兩個相輔相成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沒有別的。所以我們知道了,知道就要做到。把自己的煩惱習氣放下,這個重要。放下了,他就提升。提升上去,明了通達又多了一些,智慧長。智慧長的時候,愈放下,放得愈多,智慧就愈往上長,這就是“看破幫助你放下,放下幫助你看破”。五十二個階級,最高的那是圓滿的佛果,真的大道至簡,不難。
  “ 忍”是成功的秘訣,有耐心、不退轉、不拐彎,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,沒有一個不成就的
  【解】(二)外忍。云何名菩薩外忍。菩薩從他聞惡言罵詈,毀辱誹謗,或毀辱父母兄弟姊妹眷屬、和尚阿阇黎師徒同學,或聞毀佛法僧,有如是種種毀訾,菩薩忍辱,不生瞋恚,是名外忍。
  這一段不難懂。別人有意無意,或者是惡意毀謗,統統要能忍受。很難,不忍,我們的修學就前功盡棄,不能往生,這個太可惜了。我們這一生既然求往生,求親近阿彌陀佛,接受阿彌陀佛親自教誨,不忍怎麼行?
  這些惡人,我們說他是冤親債主,這是冤家對頭,他為什麼找我不找別人?他為什麼毀謗我、障礙我,不去毀謗別人、障礙別人?我們要懂得三世因果,我過去生中,或者是無量劫前曾經這樣對過他,他今天遇到我了來報復,果報。能想到這個,一報還一報,算了,賬清了,來生就不會有這個事情了。
  要看破就能忍,還有一個提醒我們,佛說的,菩薩是平等法,沒有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就不平等了,分別執著也不平等,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我不但要忍辱,我還要恭敬他,普賢菩薩十願,禮敬諸佛、稱讚如來、廣修供養、懺悔業障,我自己要修,要把他看作佛。佛為什麼幹這樣的事情,迷惑顛倒,他本來是佛,現在迷惑顛倒,總有一天他會清醒過來,他會成佛。我們把他看作個糊塗佛,不能跟他計較,他怎麼樣羞辱我,我都接受,學著一生不跟人對立。別人跟我對立,我們退讓,讓到底。讓過幾次,大概業報就還掉了,他就不再找麻煩了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絕不對立,這幫助你成就。
  對立就是“邊見”,這個是重要的煩惱。還有“成見”,我們自以為是的。“成見”有因上的成見、果上的成見,因上的“成見”叫“戒取見”,果上的“成見”叫“見取見”,這個都是障礙、都是煩惱習氣。有成見就不能夠接納別人的勸導,不能接納老師的教誨,“成見”不能有。
  最後一個是“邪見”。所有一切錯的見解統統要放下,見惑破了,證小乘須陀洹果,大乘初信位的菩薩,小學一年級,你是真正的佛弟子。如果“身見”、“邊見”,就是對立沒有放下,你是門外弟子,沒有入門,還是凡夫,跟佛結了個緣真正成佛弟子就是聖人。如果這五種見惑放下了,證得大乘初信位菩薩,雖然沒出三界,他決定不墮三惡道,這叫位不退,小聖、小小聖人,“無我”,《金剛經》上“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”,四相離了、破了,清淨心現前了,是這麼個境界!這是好境界。
  我們今天走這個路走不通,煩惱斷不掉,怎麼辦?念佛別人毀謗我、侮辱我、羞辱我、陷害我,念阿彌陀佛統統回歸到阿彌陀佛,把他看作阿彌陀佛,他本來是阿彌陀佛,心就平靜了,氣就消掉了,我們就能回復正常,就能如理如法走在道上,在菩提道上,沒有走偏,沒有走邪,這比什麼都重要。修行要從這裡開始。自身遇到困難要能夠忍,外面來的這些煩惱也都要忍,總要讓自己二六時中不生煩惱,沒有怨恨,只有阿彌陀佛。
  前面你看到的是極樂世界,是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教學、教化眾生,我們要常常看這個圖,後面這張圖就是極樂世界,描繪的這個圖像,它太好了,畫不出來,所以不能設色,白描。白描就是說它好到極處,沒辦法畫出來。地獄變相圖用著色,看的非常逼真。對於羞辱我們自身,羞辱我們的父母,羞辱我們的師長,甚至於不信佛的,毀謗佛教,連阿彌陀佛他也毀謗,統統都要能忍,他討厭,不願意聽到阿彌陀佛聲音,我們就默念,不出聲,不惹他生氣,這就好,我們自己不生瞋恚,心平氣和,正是在考試我們。
  我們的忍辱到什麼樣的程度,沒有這個考試你怎麼知道你忍辱貴功夫不錯,所以是好事不是壞事,不通過考試過不了關,這都是來考試的。
  【解】(三)云何名菩薩法忍。佛於諸經說微妙義,諸法寂靜,諸法寂滅如涅槃相,不驚不怖,作是念言:“我若不解是經,不知是法,終不得菩提。”是故菩薩勤求諮問讀誦。是名法忍。
  八萬四千法門、無量法門,是佛最常用的教化眾生,講經說法、上課,四十九年都是如此。遇到特殊的,佛認識,彿看人通三世,過去生生世世佛都能看得出來,所以知道他的底細,講經特別契機,是這麼個道理。我們看不出,只是憑經驗,問題真的是很多。所以要向老師請教:遇到什麼樣的人才才用特殊教學法?特殊就是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,不是對所有人的,那個人的條件,最低的條件要老實、聽話、真幹,這是特殊的教學法,這是回歸自性的教學法,他能在一生當中能大徹大悟你看海賢這個例子就好,二十五歲左右“功夫成片”,三十歲左右“事一心不亂”,四十歲左右“理一心不亂” ,不是老實、不是聽話、不肯真幹,那還得參加一般學習,大眾在一起學習。
  這是特殊的班級,中國古時候教學,私塾教學,老實看出來,很聰明,記憶力好,理解力很強,用這個方法做實驗,實驗有效,就繼續不斷讓他學下去,實驗要是沒有效再回過頭來研究討論,參加分享這個班。分享是每一個同學先把這個課文讀一遍,然後站起來把這個大概的意思講給大家聽,老師也聽。我們年輕的時候在學校讀書,小學、初中的時候,老師常常用這個方法那個時候用,現在學校我就不知道了。這種教學法可以測驗出學生的根器,然後教學的方法就不一樣,真正從事教育工作的人他懂,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法。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