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6年2月16日 星期二

淨空老法師: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306集--“真誠心”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



淨空法師 2016年1月25日講於香港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:請坐!
  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阿阇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: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
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七百三十三頁第六行。
  【解】又《無量壽經鈔》曰:“憬興明許三輩九品,凡夫往生。故彼釋雲:'一、凡小往生。二、大聖往生。'言凡小者,指三輩。”
  憬興,念老集注引用得很多,都是《無量壽經鈔》這部書裡面的話。“明”是明白,一點都不含糊,明明白白允許,也就是同意這個說法,“三輩九品”都是凡夫往生,說得非常好。
  【解】又《遊心安樂道》曰:“又四十八願,初先為一切凡夫。後兼為三乘聖人。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”
  這個我們在第六品念過,為“三乘聖人”,是四十八願最後的五願,前面統統是為凡夫,這個是淨宗無比殊勝的幫助眾生度脫的方法,一定要知道。
  “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”“聖人”是阿羅漢以上的,那是附帶的。主要的是度六道輪迴裡面眾生,上面二十八層天,下面無間地獄,阿彌陀佛悲憫這一類的眾生,這類眾生非常苦,生生世世在六道當中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苦不堪言。所以彌陀發的大願心,是度這些人為主的。
  羅漢以上的這些聖人是附帶的,只要學這個法門,阿羅漢沒有明心見性,雖然脫離六道,沒有脫離十法界,他要想向上提升,遇到這個法門非常容易,那真的是萬修萬人去,為什麼?這些聖人有智慧,有定功,有神通,他們完全明了,依照通途的法門,就是普通法門,這些人要想脫離十法界,很不容易,遇到這個法門,他這一生保證成就,而且成就比我們高,比我們快。為什麼?他知道狀況,他有智慧,我們不知道,雖然學這個法門,還不免有懷疑,這個懷疑障道,就怕臨命終時障礙往生,這很可怕,實際狀況,被障礙的人數太多了,一萬個念佛的人當中,真正能往生只有兩三個人,那什麼原因?絕大多數都是被煩惱習氣障礙了,臨終最後一口氣,還念著這些事情,他就去不了。
  最關鍵的就是臨命終時,所以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往生的條件就是“信願”,真正相信,真正願生極樂世界,願意親近阿彌陀佛,條件就具足了,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決定來接引,只要十念或者是一念都能往生。
  生“凡聖同居土”下下品,行不行?行,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給我們做了榜樣,他們在世的時候,有人向他請教,你念佛往生什麼樣的地位你就滿意了​​?大師告訴人,我只要往生,下下品往生這個地位我就很滿意了,大師是表法給我們看的,下下品就滿意了,真滿意了。為什麼?做阿彌陀佛的好學生,到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從頭學起,來紮下深根,將來結大果,這是真正智慧,真正的福報,不是壞事。人只要有這種心,他心清淨,不跟人爭品位,連極樂世界品位都不爭了,都放下了,一切隨順自然,好!
  所以只要掌握住四個字——“信願持名”,“持名”就是念佛,這句佛號常常放在心上,常常放在嘴上口不念的時候,心裡面佛號沒斷,這就是真正念佛人;心裡面只存阿彌陀佛名號,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沒有起心動念、沒有分別執著,這個人是真念佛人
 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不想品位,我們有理由相信,他的品位很高;想品位的人,品位仍沒有他高,為什麼?“品位”是個雜念,他念佛還有一個雜念沒捨掉。不要“品位”的人這個雜念沒有了,這一念也沒有了,純,真心、純心這個道理不難懂。
  我們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在這個世間,學蓮池、蕅益。近代的咱們學海賢老和尚。這個老和尚一百一十二歲往生,二十歲出家,師父教他這句佛號,他念了九十二年,我相信他是高品位往生,生“實報莊嚴土”。
  東晉遠公大師建立淨土宗,所依靠的就是一部《無量壽經》,那個時候《彌陀經》跟《觀無量壽佛經》還沒有翻出來,只依靠這一部。大師《傳記》裡面告訴我們,我們相信絕不是假話,他一生見極樂世界、見阿彌陀佛四次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海賢老和尚見極樂世界、見阿彌陀佛不止四次,九十二年,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估計,至少至少也是十次以上,不會在十次以下,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常常去遊玩,阿彌陀佛多次見面。因為在他光盤裡面,我們聽到了,他自己說的,我有很多次求阿彌陀佛帶我到極樂世界去,阿彌陀佛勸他,說你修學的功夫不錯,在這個世界上多住幾年,為佛弟子做個好榜樣,特別是給念佛求生極樂世界的人做好樣子。所以他的壽命,我感覺到沒那麼長。那麼長的壽命,是阿彌陀佛給他的,要叫他表法,多住幾年。
  我們有理由相信,阿彌陀佛一定跟他說,什麼時候我來接你往生,等到有一天你看到一本書,這本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》,你看到這本書了,阿彌陀佛就來接引了。
  這樁事情對賢公老和尚來講,是很困難的,為什麼?這個老人大家都知道他,他不認識字,沒有念過書,誰會帶書給他看?不可能。所以每一個去看老和尚,都是帶一點吃的東西、送一點他用的東西,不可能帶書給他看。
  沒有想到二〇一三年一月,真的有一個居士帶了這本書,去看老和尚,老和尚看到有人帶書來了,他就特別警覺到,問他,你這書什麼書?他說這個書叫《若要佛法興,唯有僧贊僧》。老和尚一聽高興得不得了,趕快到房間裡面穿袍搭衣,穿得整整齊齊出來,拿著這本書要人給他照相。他的弟子告訴我們,老和尚一生沒有主動要求人給他照相的,第一次,他這麼高興。你看,照了這個相(這相就掛在那邊),三天之後就走了。在我想,這是阿彌陀佛告訴他的,這本書出現,你的表法任務就圓滿了,佛帶他到極樂世界去,預知時至,自在往生。往生沒有叫人助念,他沒有告訴人家,白天在田里幹了一天工作,很辛苦,夜晚走了。第二天有人請老和尚,看老和尚沒起來,到房間一看他走了,做榜樣給我們看。
  那我們也要發願,我們在這個世間還有一天,這一天沒走,那我要做個好榜樣,給其他同學們看,自行化他。“自行”就是“化他”,“化他”就是“自行”,是一不是二
  所以念老這個集注,這兩品,二十四、二十五,二十四是說“三輩往生”,下面一品是“往生正因”,這兩品非常重要!告訴我們,怎麼樣修才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,親近阿彌陀佛。
  首先要明了,這個方法是對我們說的,不是對聖人說的,就是大乘、小乘,其它這些法門這裡頭修行人,小乘裡頭有羅漢,從初果到四果;大乘裡面有菩薩,從初信位到十住位,那些是附帶的。主要是我們這些凡夫,你在這上能夠認清楚就對了對這些經文,念老的開示,我們要感恩。念老的開示說得這麼詳細,無非是幫助我們斷疑生
  【解】又《遊心安樂道》曰:“又四十八願,初先為一切凡夫。後兼為三乘聖人。
  跟《無量壽經鈔》裡面所說的,完全相同。
  【解】故知淨土宗意,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也。
  他度眾生,主要的是度六道眾生,有小乘、有聖人,遇到這個法門,他也不拒絕,統統得度。但是這裡頭這兩句話要記住,“本為凡夫,兼為聖人”,阿彌陀佛開淨土法門、建極樂世界,是為六道眾生做的。
  【解】更據本品開口便道曰:“十方世界諸天人民,其有至心願生彼國,凡有三輩。”
  “ 三輩”統統都是為諸天人民而建的,不是為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建的,不是為這些。為諸天人民,這裡頭我們有分
  【解】經中三輩,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,未言菩薩聲聞。
  菩薩是大乘,聲聞是小乘,不是為他們。
  【解】故知三輩所指,首在凡夫。但經中亦兼為聖人,如《菩薩往生品》中,十方世界諸菩薩眾,“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”。
  菩薩往生的多,比凡夫多。為什麼?菩薩沒有懷疑,阿羅漢也沒懷疑,他們真的是“一心稱念”,就像海賢老和尚一樣,這一句佛號,一切時、一切處未曾丟失,沒有中斷過。
  我們再看底下一段,這一段是明白告訴我們極樂世界是為我們凡夫建立的,我們要感恩。

佛陀教育目的是教我們明心見性、教我們把真心找回來

   【解】“舍家棄欲,而作沙門。”“舍家”者,出家也。“棄欲”,離欲也。
  這個“ 欲”就是七情五欲,這是世間人最難放下的。最難放下的都能放下,其它就不必說了。所以一切欲、慾望都是假的,都不是真的。這個慾望你能不能得到?給諸位說,得不到。第一個,身是假的。身,剎那生滅,不是真的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一彈指,一彈指的時間很短,多少次的生滅,講我們這個身體跟整個宇宙,這個話就是惠能大師開悟,末後這一句,“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”。“萬法”是什麼?是全宇宙,整個宇宙。整個宇宙從哪裡來的?是我們的自性變現出來的。自性是什麼?真心。佛稱“真心(自性)”。
  佛教沒到中國來,中國古聖先賢叫它做“本性”,“本性本善”,《三字經》上第一句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這個“性”能生萬法,這個“性”人人都有。雖有,不起作用;不是不起作用,它起作用咱不知道。它要不起作用哪來的萬法?!當然起作用,起作用就是我們迷了,我們用的心是妄心,不知道自己有個真心,麻煩就在此地。
  佛陀教育,它的目的、它的宗旨,就是教我們明心見性,這是佛教教學的宗旨,把我們的真心找回來。真心是光明的,代表智慧,無量智慧,明心。真心有無量智慧、無量德能、無量相好,一切都無量,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。所以佛教我們要明心,恢復明心,見到自性,就是真心我們今天被妄心障礙住了,妄心在前面,真心在背後;妄心做主,真心不起作用。是這麼個狀態妄心是什麼?妄心是念頭。念頭是生滅法,前念滅了後念就生了。
  世尊在《華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整個宇宙,包括十法界,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剎土沒有例外的,這是怎麼回事情?佛說,十法界依正莊嚴,“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”,“識”是妄心,這是心,是真心。真心能現,真心不生不滅,它不是生滅法,它是不生不滅的;妄 ​​心是生滅法,妄心是識,就是“八識五十一心所”。佛經裡面講得很詳細,妄心。妄心能把真心所現的境界轉變為十法界、轉變為六道輪迴,所以用妄心就有六道、就有十法界;用真心,十法界跟六道都沒有了,知道它是假的。
  真心沒有生滅,遇到緣就現法界虛空界,沒有緣不現。不現,不能說它沒有;現,不能說它有,迷了真心,妄心就現前,妄心就做主,妄心把本性所現的“一真法界”轉變成十法界、轉變成六道輪迴。這是事實真相。
  真相明了之後,佛教給我們,假的全捨掉,真的就現前了。統統放下了,假的全放下了,恭喜你,你就明心見性了。所以,為什麼佛勸我們放下?我們就是被這個東西障礙了,自己不曉得。現在佛告訴我們,我們真聽話,真把它放下,不放在心上,心上只放一尊阿彌陀佛。為什麼?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其它地方都不要了。
  世法佛法統統放下,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,這是佛法學習最重要的理念。方法呢?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。我們不用讀書,我們用念佛,佛號不間斷,佛號不曾丟失,佛號沒有夾雜,就能夠明心見性這個真正難為了海賢老和尚給我們做榜樣,他九十二年念佛,明心見性、大徹大悟,證明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是真的,證明“讀書千遍”,他那個不是用“讀書”,就是一句佛號修“念佛三昧”。“三昧”修成功了,明心見性,往生到極樂世界生“實報莊嚴土”,功德圓滿。
  記住不認識字,不認識字有好處,心清淨;認識字的人看的東西多了,頭腦都亂了,不清淨,妄念太多,看到了、聽到了都受干擾,
  咱們向老和尚學習,看到了,看得很清楚,不受干擾;聽得很清楚,也不受干擾。就是一句佛號,除佛號之外什麼都不放在心上,這叫“功夫”。這個功夫要是到家了,就見性了。
  老和尚用這個功夫用多長的時間達到這個境界?我的估計是二十年明心見性,跟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在菩提樹下打坐,夜暏明星大徹大悟是平等的境界​​,跟六祖惠能是平等的境界​​,他不說。他不說是他師父教給他的,師父跟他講:明白了(其實“明白”就是大徹大悟),不能亂說,不能說。所以他一生不說,偶爾也露那麼一句、半句,我什麼都知道,只是不講。那個“什麼都知道”就是大徹大悟,這就偶爾透了一點信息。
  所以一句佛號能達到究竟圓滿,一部經亦如是你自己如果佛號能夠攝心,就不必念經了,學海賢老和尚這個門道;如果還有疑惑,那你就讀經
  讀經,祖師大德教導我們,“讀書千遍,其義自見”。你每天把《無量壽經》念十遍,一天十遍,十天一百遍,一百天一千遍,一年三百六十日,大概三、四千遍,這樣一年讀下去,你的懷疑就斷了,你不再懷疑了,非常有可能。
  如果你念到“功夫成片”,你會見到阿彌陀佛,或在定中,或在夢中。佛會告訴你,你的壽命還有多長,等到你壽命到的時候,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。你心定了,極樂世界已經掛號了、已經註冊了,有你的名字,你不會錯的。所以在這個狀況之下,就有不少人抓住阿彌陀佛就不放了,要求阿彌陀佛,我壽命不要了,我現在就跟你去。佛很慈悲,會告訴你,好吧,一個星期之後我來接你;三天之後我來接你。跟你約時間,到時候佛一定來接你。為什麼不馬上就帶你走?叫你做榜樣給人看,你可以向人宣布,阿彌陀佛告訴我,三天之後來接我往生。大家一定會驚訝,三天時間不長,等著看。三天真往生了,他相信了,這就是度化眾生。他會度很多人,很多人看這個樣子,極樂世界真有,不是假的;阿彌陀佛真有,四十八願接引眾生是真話不是假話,某人是個樣子。
  這海賢老和尚都給我們表這個法,他壽命延長是佛幫他延長的,不是他的壽命,他的壽命在我們正常看起來,看他師父、看他師弟、看他的母親、周邊這些人,應該也就是七、八十歲,是這樣的壽命,到一百一十二歲這是延長了,阿彌陀佛幫他延長的,告訴他,看到這本書佛就接引他往生。這個細節他沒有告訴人,他只告訴人說,佛來通知我,要接引我了。什麼時候,他不說,他自己知道,不說,不願意別人干擾,安安靜靜自己走了。到第二天早晨別人發現已經走了,發現老人走了之後全身柔軟,不可思議。
  所以這個經上所講的,“首在凡夫,兼為聖人”。
  【解】如《菩薩往生品》中,十方世界諸菩薩眾,當往生者,但說其名,窮劫不盡。
  一個一個名字說給你聽,多少人說一劫也說不完。換句話說,十方世界往生極樂世界菩薩太多了。六道眾生?六道眾生也不亞於菩薩,比菩薩更多。拿我們這個世界作比喻就知道了,我們這個世界修念佛法門的人有多少?就算像李炳老所說的話,一萬個念佛人大概有三個到五個往生;十萬個念佛人,就有三十、五十個往生。
  我們這個世界佛教徒,根據全球宗教調查的,佛教徒大概有五億,五億裡面修淨土的人最多,就算一半,二億五千萬人。一萬人五個往生,也不少,這數字很可觀,對我們來講這喜事
  這個後面講的:

方老師指示我的學佛門路——要從經典當中下手

   【經】舍家棄欲,而作沙門。
  要不要出家?出家是為了棄欲、離欲。“沙門”就是出家人。
  【解】《毘婆沙论》云:家是烦恼因缘。夫,出家者,为灭垢累,故宜远离也。又玄恽师云:出家,造恶极难,如陆地行船;在家,起过即易,如海中泛舟。
  這是什麼時候?方東美先生告訴我,這個話六十五年前說的,我跟他老人家學哲學,給我講了一部《哲學概論》,最後一個單元“佛經哲學”,當時我非常訝異,我說佛教是宗教,宗教是迷信,又何況佛教是多神教,多神教意味著是低級宗教,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真神,低級宗教什麼都拜,到寺廟里大大小小的不知道有多少,屬於低級宗教,它怎麼會有哲學?老師告訴我,你還年輕,你不知道,他說釋迦牟尼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,佛經哲學是世界哲學的最高峰,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
  他學佛,他沒老師,他在家裡學,沒有一天不讀經,最喜歡的是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特別把這部經介紹給我,我也很喜歡它
  老師告訴我,二百年前中國城市、農村大大小小的這些寺廟,佛教的寺廟,裡面一些出家人都是有道德、有學問的,你跟他們學佛都有成就;現在沒有了,現在他們不學了。你學佛到哪裡學?這指示我的門路——要從經典當中下手。
  在那個時代佛經沒有人印,書店裡買不到,台灣只有兩個書店,台中的瑞成書局,台南的慶芳書局,只有這兩家印一點佛書。印的什麼東西?都是經懺佛事需要的,種類少,數量也少,那些儀規我們都用不上。所以我們要到寺院去借《藏經》。《藏經》有時候不能離開門的,在裡面抄,利用星期假日去抄經,這是那個時候的情況。
  現在更難了,想學佛不容易我們那個時候學佛還有些好老師,在家,像方東美先生、李炳南老居士,通家他們真幹,經論裡面所說的,他們能夠落實在生活上、落實在工作,他用上了,真的是法喜充滿。像《論語》上孔子說的“不亦說乎,學而時習之”。是有不少出家人,就不是真正學道,他們不讀經,以經懺佛事法會為主,把出家當作一種行業。
  玄惲法師,古人,不是現代人。現代人出家造惡也很容易,不難。在家、出家造業的多,研究經教有深入的不多,能夠依教奉行、真正修行的人
  “修行”,“行”是行為,“修”是修正,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,這兩個字是這麼講法。修行的標準就是經論,與經論相應的,這是正確的,好的行為,佛菩薩的行為;與它相違背的是凡夫的行為,是在六道輪迴裡頭造業。業有善、有惡,善業來生生三善道;惡業來生生三惡道。
  修正行為,“行為”有三大類:起心動念是“意業”,念頭在造業,起心動念;言語,“口業”;身體動作是“身業”。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個範圍——身、口、意經典裡面所學的就是幫助我們修正。我們犯了錯誤的行為,最明顯的,一入佛門你就接觸到的“三皈依”、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,這是必須要受的;出家的時候“沙彌戒”、“比丘戒”、“菩薩戒”。

違背大自然,災難就來了;隨順大自然,那就風調雨順

   “五戒”裡頭“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、不妄語”,這是“五戒”,最簡單的。跟中國傳統所說的“五常”完全相同。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是倫理、是道德,“倫理”是“道”,“五常”是“德”。“道”是自然、大自然的規律,不是人為的,不是哪個人創造、哪個人發明的。
  “ 父子有親 ”。父子的親愛是天性,這不是人發明、不是人規定的,是自然的。父母對兒女,兒女對父母,這是屬於“道”,所謂“倫常大道”。
  “ 君臣有義 ”。“君”就是現在的所謂領導。“臣”是被領導,領導跟被領導要有“義”。“義”是什麼?“義”是理智,“義”是禮貌。
  “ 夫婦有別”男女結成夫婦,這是大自然的,不是哪個人規定發明,不是的。
  “ 長幼有序”、“朋友有信 ”。
  所以“ 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這五個字是“德”,隨順大自然,不能違背大自然。違背大自然,災難就來了;隨順大自然,那就風調雨順。所以“德”是隨順自然之道,這就叫“德”。
  “ 五常”是“德”,“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”,“仁”,不殺生,跟佛家合起來,“仁”是仁愛、仁慈,“仁”者不殺生;“義”者不偷盜;“禮”者不邪淫;“智”者不飲酒,不飲酒是“智”;不妄語是“信”,跟人往來說實話,沒有欺騙人
  所以“五常”跟佛家講的“五戒”完全相同。
  再擴張一點,就是“十善”,“十善”是“五戒”再擴大,講圓滿了,為什麼?最容易造業的是“口”,所以“口”就加了一條。“ 身”,不殺生;不偷盜;不邪淫“口”,不妄語;不兩舌(兩舌是挑撥是非);不綺語(綺語是花言巧語);不惡口,惡口是說話粗魯,讓人家聽了不舒服,所以“口”說四條。“意”是“不貪、不嗔、不癡”。這叫十善業,學佛這是根本法,必須要修的,人人都能夠守住“三皈”、“五戒”、“十善”,人人都是好人。

“三皈”是學佛最高指導原則,現在“三皈依”只是念念,沒落實

   “ 三皈”是三條最高指導的原則。“皈依佛”,“佛”是覺悟的意思,覺而不迷
  怎麼“皈依”?我從迷回過頭來依覺悟,這叫“皈依佛”。
  麼叫“皈依法”?“法”是正知正見,我們從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思想回過頭來,依正確的見解、思想這到哪裡去找?經典就是的聖賢的經典都是正知正見,多讀聖賢書你就明白了。
  “ 皈依僧”,“僧”是出家人,出家人真正有修行、有道德、有學問,我們對於經教上不懂向他請教,他是我們指導教授。這個意思。
  在亂了,亂成一團了。所以我們在《壇經》上看到六祖惠能大師,惠能大師講“三皈依”,就不講“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”。他怎麼講?他說“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”底下再跟你解釋,“佛者覺也;法者 ​​正也;僧者淨也”。“佛”是覺悟的人,我們要跟他學;“法”是正知正見,就是經典,經典所講的都是正法,沒有偏、沒有邪;出家人都是心地清淨,戒律都守得很好,經教也學得不錯,我們學經教有困難,去向他請教。這是“三皈依”。現在“三皈依”只是念念,沒落實。
  講傳統文化,講“五倫”、“五常”、“四維”、“八德”,也是說說而已,沒做到。沒做到不行,那個“不亦說乎”你得不到。要落實
  所以學,學了之後最重要的是習,“學而時習之”,“時”是時常、不要間斷。一切時、一切處你要能做到、要能落實,這樣才能得到法喜,身心清淨,真快樂,真自在,是這麼個意思。
  所以此地讓我們看到出家造惡極難,兩百年前,不是現在。
  【解】又出家修道易為,如海中泛舟;在家修福甚難,如陸地行船。
  這些都是古人說的話(古大德所說的)。為什麼要出家?你看出家的道場建在哪裡?都建在深山里面,很不方便,登山、走路非常辛苦。為什麼建在那個地方?與世間隔離,那個地方居住在那裡修行人心地清淨,他們很少下山,有許多好的出家祖師大德山上一住就十幾年,二、三十年不下山,他心是定的。
  我在中國這些名山,四大名山我沒去過,只去過九華,九華是家鄉,地藏菩薩道場;再一個去過就是四川峨眉,我陪同南洋的宗教團體去訪問,好像去過兩次;其他小的,東天目山我去過、西天目去過,其他的沒去過。山路都很難走。現在修了馬路上去了,車可以開上去了,變成觀光旅遊地區了,那就不能修行。真正修行要與這些斷絕,這個山上居住,一般人走路很辛苦,他不願意上山來,所以說“無事不登三寶殿”。
  現在由於交通便捷,資訊發達,山上也有電視,全世界人發生事情,在電視上都可以看到,所以住山跟住在都會已經沒有兩樣了。這個是近代跟古時候發生變化太大了,我們經歷這一個過程。
  從我學佛到現在六十五年,一年比一年嚴重,這個嚴重就是外在的染污、內心的浮躁,內外都障礙你清淨、都障礙你平等、都障礙你覺悟。所以我們經題上學習的目標,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很難得到,這是不能不知道的。
  這下面說:
  【解】然有心出家而身不出家。
  在家學佛的居士這一類人。
  【解】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等。
  這是指出家人,表面上現出家相,但是他的心還留戀紅塵,甚至於名聞利養,我們常講財色名利,他沒有放下,這屬於這一類的,身出心不出。
  【解】今身心俱出家。故云“舍家棄欲”。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:“一切眾生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。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”
  這“愛渴”什麼意思?有妄念、有雜念,因有幻身,這要往深處講。簡單地講,先有念頭,因為有念頭,才有物質這個身相。現在量子力學家證明了,物質從哪來的?從念頭生的,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佛經上佛常常說“相由心生”,“相”就是物質現象,“心”就是念頭,“一切法從心想生”;又說“境隨心轉”,“境”是物質環境,跟著念頭轉,念頭善它就善,念頭不善它就不善。善的念頭他就生天,色界天、欲界天,欲斷了之後生色界天,色界天高;如果欲重,情慾不能斷,重,那就三惡道,愈往下面去愈重。

修行用“真誠心”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

   所以於一切法一定要知道,幻、假的不是真的,知道是幻,就不要把它放在心上就對了,放在心上就錯了。放在心上,你被環境轉了;不放在心上,環境跟著你的心轉,那就對了
  所以“修行”,這麼多年來常有人問我,怎麼修法能得到真正的利益?我只簡單告訴他,用“真誠心”。幹什麼?生活,我們日常生活用真心,不要用妄心。真心怎麼做?從持戒開始,養成習慣,就是“五戒”,不殺生,最好不吃眾生肉,素食好
  我學佛六個月明白了,我就開始吃素,我吃素六十五年了,身心健康,沒生過病,沒有住過醫院,清心寡欲,所以大乘、聖教,聖教是中國傳統文化,都能夠幫助我們自己身心健康、自在快樂夫子所說的“學而時習之,不亦悅乎”、大乘所說的“菩薩法喜充滿,常生歡喜心”,是真的,不是假的永遠歡喜,他沒有憂慮,他沒有犯愁的事情,為什麼?全放下了,這個世界與自己無關住在這個世界還不離開,那是大慈大悲,幫助苦難眾生,幫助他破迷開悟、幫助他離苦得樂。能幫上忙,眾生有福;幫不上忙,我已經盡力了,障礙重重,眾生沒福。所以我們統統盡心盡力,在佛法講,無量功德,無論做成功、做不成功,都是無量功德,為什麼?做不成功原因不在自己,是在外頭緣不具足,有人障礙、有人破壞,讓我們不能成功、不能幫助你。
  所以佛法講“論存心”,你的心盡到了,力不從心是外緣不足,所以功德是圓滿的,不一定要完全兌現功德圓滿,兌不了現功德也圓滿。盡心盡力,從這上看,有這個緣分,你不能盡心盡力,你雖有功德,不圓滿,有欠缺佛法是這麼論的,這些道理我們要懂。
  【解】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
  這就是世界眾生界的成就。

有真正修行人住在當地,就不遭災難,縱然有災難,這地方最輕

   【解】又《無量壽經起信論》雲:“一切眾生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。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這就是世界眾生界的成就。舍家棄欲,愛渴淨故,幻身亦淨;幻身淨故,國土亦淨。”
  二十個字,說得多好。“ 舍家棄欲”,你的心清淨了。心清淨了了,身就清淨了;身清淨了了,你居住的環境就清淨。這個國土,就是我們居住的環境。所以真正修行人,有這個真正修行人,住在我們這個地方,我們這個地方就不遭災難,縱然有災難,這地方最輕。所以對於真正修行人要恭敬
  哪些是真正修行人?前幾天有幾個出家人,我們也很熟,到這來看我,我就問他:你們寺廟周邊,有沒有些阿公阿婆念阿彌陀佛的,真念。他一天到晚念阿彌陀佛,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?他告訴我有。你問他,他就是阿彌陀佛,你問他什麼,他回答都是阿彌陀佛,好像除了阿彌陀佛之外,他不會說第二句話,一般人都瞧不起,這些鄉下老太太老阿公,不認識字,年歲老了,只會念阿彌陀佛,我告訴他,那些是寶,要尊重。為什麼?他們真念佛,他們將來真往生,他真的是一生成佛,我們不如他。他心清淨,他沒有煩惱,他就一句佛號。這些人,恭敬他,要保護他,他缺少什麼東西,要幫助他一點,吃的穿的供養一點。有他們,你這個寺廟災難少,這是真修行人。我們出家人不如他、比不上他,他能往生,我們不能往生,我們還搞六道輪迴,差遠了。他們往生真有把握。所以不能小看這些阿公阿婆,往前面再看就曉得了,那是極樂世界的菩薩;回頭看看自己,沒有辦法脫離六道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  所以這幾句話要注意,“由愛渴故,因有幻身。由幻身故,因有國土。舍家棄欲,愛渴淨故,幻身亦淨”。心清淨了,身就清淨了;身清淨了,我居住的環境就清淨了,國土就清淨了。現在地球上災難太多了,不曉得什麼時候發生、不知道在哪裡發生,所以沒有安全感,你說這個生活多痛苦!怎麼辦?你要真正覺悟了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二六時中佛號不斷,我們能夠這樣做,我們居住這個地方都沾光,居住這個地方災難少。這也是我們積這麼一點小功德,報答這個地方眾生恩、報答土地恩,這是報恩
  【解】《大般若經》雲:“菩薩摩訶薩,志性好遊諸佛國土,應遠離居家。”
  《大般若經》上這幾句話,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,“ 菩薩”指三賢菩薩;“摩訶薩”指十聖菩薩,就是大菩薩與小菩薩。他們的志趣、他們的志性,喜歡游覽諸佛國土,到極樂世界你就看到了。極樂世界每個人,確實是“志性好遊諸佛國土”,他怎麼遊?分身,化身,像阿彌陀佛一樣。阿彌陀佛時時刻刻,化無量無邊身,他幹什麼?他化身到十方世界,去接引念佛眾生往生淨土。他要不去接,那些人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裡,一定要等到阿彌陀佛接他,他才能往生。我們將來往生亦復如是,一定要等待阿彌陀佛來接引。
  他是接引,可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,智慧、神通、道力幾乎跟阿彌陀佛平等。諸位要曉得。這不是自己修的,從哪來的?自性上露出來的。自性怎麼會露出來的?阿彌陀佛四十八願,跟無量劫修行功德加持你、幫助你,讓你自性、智慧、德能也能出來,自己沒有修行功夫也能出來。不能不感謝阿彌陀佛!有這個能力,跟阿彌陀佛一樣,也能現無量無邊身。幹什麼?遊覽諸佛國土,諸佛無量無邊,你要化無量無邊身,每一個國土都去,每一尊佛都拜,拜佛是修福,聽佛講經說法是開智慧。
  所以極樂世界的人幹的什麼?福慧雙修。什麼人來指導你?諸佛如來,不是菩薩,菩薩是同學,老師是佛。
  到一個極樂世界,就到一切諸佛剎土了。這個事實真相,你決定不能不知道,為什麼?你不知道,今天想念這個菩薩,明天想那個佛號,結果呢?結果到最後還是搞六道輪迴,一處都去不了,那就可惜了!你要是真正明白之後,好了,我什麼都不要求了,我只求阿彌陀佛一個,只要到達阿彌陀佛,就到達一切諸佛剎土,我全得到了多少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了解事實真相,把這一生耽誤了
  所以古大德教導我們,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,這個恩德多大,你用心專一,你就決定往生。你還要學這個法門、那個法門,多學一點,結果到最後亂了,一處都去不了
  所以“ 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,是東方,也就是大乘跟中國傳統文化古聖先賢教導我們學習的理念,決定要遵守,就是“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”,無論世法佛法都一樣,也就是今天所謂的,希望你做“專家”,不希望你做“通家”。“通”是樣樣都通,樣樣都不通,都知道一點皮毛,不精,沒有深入;一門通,對的我只專攻一門,一生就搞一樣,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世界頂級專家學者,走一條路正確 ​​,會走到目的地;同時走好多條路,走不通,原地踏步,你沒法子入門,別說精通了,入門都不行,頂多學一點皮毛常識,不管用。這個道理要懂。
  這一句話提醒我們,一切大乘經講得太多了,同參道友結伴去旅遊,你說多快樂!這個旅遊,是遍法界虛空界,一切諸佛剎土,不是普通地方,最高的階層,到佛國土,佛來歡迎你。來修福、來修慧,福慧雙修,一天、兩天、三天統統遊盡了,換句話說,一切諸佛所說的一切經,你全都學會了,這還得了!不是“三藏十二部”、不是八萬四千法門,那太小了、太少了,所以我們才曉得,生到極樂世界真的得大圓滿,什麼都得到了,真的沒有一樣欠缺,這個地方焉能不去?!

出家要心出,不在乎身出


   【解】“故知出家為淨土正因,以遠離不淨故。”
  要心出,不在乎身;心出,身不出,要注意這個遠離不淨,心淨,心清淨則外面環境清淨,為什麼?境隨心轉,這個很重要。我們身心清淨,環境哪有不淨的道理?
  底下這一段:
  【解】唐海東元曉師於《遊心安樂道》曰:“無量壽經,說三輩因。上輩之中說有五句。一者舍家棄欲而作沙門,此顯發起正因方便。”
  這是很明顯的發起正因方便,真正想離開六道輪迴,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現在怎麼辦?
  現在就出家,出家“作沙門”,這也是做樣子給別人看,因為最難捨的是家,家裡面的親情比“沙門”都難捨“欲”是慾望,名聞利養、七情五欲統統放下,這“作沙門”就是出家。兩百年前確實是如此,這最近一百年不一樣了,變質了,什麼都變了,連佛法也變了,不像從前那麼純、那麼乾淨。
  【解】二者發菩提心,是明正因。
  “ 菩提心”是什麼?《觀經》上講的,講三個:第一個,“至誠心”,真誠到極處就是“菩提心”;第二個,“深心”,深心祖師大德註解的是好善好德,這是真心,真心好善好德。第三,“迴向發願心”,那是利他度眾生你看看,“至誠心、深心、迴向發願心”。
  《起信論》裡面也講了“三心”,跟這個講的不一樣。《起信論》第一個,“直心”,正直的直,“直心”,“直心是道場”;第二個也是深心;第三個是大悲心。把這兩個合起來看,意思就很明白了,“直心”就是“真誠心”,“真誠心”就是“直心”,跟《大學》裡面所講的“誠意正心”很相同。你看,“直心”,《大學》裡面所說的“正心”。怎麼樣“正心”?“誠意”。你要想“正心”,先求“誠意”,所以“真誠”是連在一起。
  “深心”是自受用,“大悲心”是他受用,大慈大悲救苦救難。
  “深心”自受用,“深心”是什麼心?“深心”是清淨心,我們這經題上的平等心、覺心,這完全是自利。
  有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,才能幫助苦難眾生;自己沒有“清淨、平等、覺”怎麼幫助別人?!所以“深心”自受用;他心,大悲心、慈悲心,他受用。
  我早年在美國到處講經教學,在美國遇到黃念老之後,念老勸我建立“淨宗學會”。“淨宗學會”這個名稱是夏蓮居老居士提出來的,在大陸沒建立,他勸我,他說你在國外有這麼好的法緣,到處建立。所以那個時候,我們在美國、加拿大一共有三十多個淨宗學會,現在沒那麼多了,我估計還有十幾個。
  “ 淨宗學會”建立之後,我就提出修行基本的要求,我定了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,“淨業三福”;第二個,“六和敬”;第三個,“戒定慧三學”;第四個,“六波羅蜜”;第五個,“普賢菩薩十大願王”。好記,就怎麼?我們學佛弟子,必須把這個落實,這就是戒律,又簡單、又容易,一切時一切處,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對照對照相不相應。相應,真學佛;不相應,把佛丟掉了、忘了。所以這個要真幹,一定要把它落實,真落實之後,菩提心才發的起來菩提心是覺而不迷,這是正因。
  【解】三者專念彼佛,是明修觀。
  這個“修觀”是“十六觀經”上說的,《十六觀經》最後的一觀,第十六觀就是“持名念佛”。我們就專取最後這個修學方法,老實念佛,用這個方法,“老實念佛”是第十六觀。而十六觀,是十六觀裡最最重要的一觀。
  古印度跟中國人有些地方相同,把最好的最精彩的 ​​擺在最後。印度佛法亦如是,最重要的是最後;中國人也是如此,文藝表演壓軸戲是最好的,讓你什麼?你不能不看,你要不看,離開了,最精彩的 ​​沒看到。所以最精彩擺在後面。真正會看戲的人,前面他不去,他半當中他去,他看最後的,最後是最精彩的 ​​。所以第十六觀“持名念佛”是第十六觀的關鍵,最重要的,專念彼佛。
  【解】四者作諸功德,是明起行。此觀及行即為助業。(元曉師以念佛為助業,此說未穩,前已於明宗章辯之,茲不贅。)
  這個念佛不是助業,是正行。蕅益大師說得好,淨宗法門的正心四個字,真簡單。海賢老和尚一生就抓這四個字:
  第一個,“信”。信極樂世界真有、阿彌陀佛真有,佛絕不騙人,對他要真誠的相信,不能有絲毫懷疑。
  第二個,“願”。“願”,是真願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的好處太多了,數不盡,這麼好的地方為什麼不去?不知道。現在知道了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,完全搞清楚、搞明白了,下定決心非去不可。有“信”、有“願”,阿彌陀佛接引你去往生條件就夠了。
  第三個,是念佛。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一句接著一句。這是什麼?這是往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高下。念佛功夫深的人地位高,念佛功夫淺的人地位低。這就講到“九品三輩”,“三輩九品”裡頭沒有功夫,只有“信願”,臨終一念十念往生,生“凡聖同居土”下下品,等於說到極樂世界,像讀書一樣,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讀起,是這個地位。如果在這個地方修行,念佛的功夫深,念到“功夫成片”,“功夫成片”是什麼?心裡頭只有阿彌陀佛,沒有雜念了,沒有妄想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他往生極樂世界,是生“方便有餘土”,下品,下三品往生,“方便有餘土”。
  “凡聖同居土”好比小學;“方便土”是中學,他到極樂世界插班,中學裡面去了,念到“事一心不亂”是“方便土”的上品上生;念到“理一心不亂”,那就升級,更是高了,“實報莊嚴土”,那個地方去了,最高的一層,好比上大學,它不是中學,它是大學。念佛功夫淺深是指這個。由此我們知道,念佛多少沒關係,深信切願有關係。
  不管怎麼著,我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去,這個念頭堅定,絕不拐彎兒、絕無改變,非去不可,要明白這個道理,人人都能往生“五逆十惡”前面說過了,真正發願求生,業障都能消除。那個業障本來是墮地獄的、變惡鬼的,因為強烈的往生的這個願望,把惡業止住了。有惡業,它不會發作,這個善願,有阿彌陀佛接引,決定成就。所以“信願”要懇切。
  這個“信願” 的懇切。懷疑的人很多,很難很難,什麼方法?讀經。你把經讀上幾千遍,讀上幾萬遍,你的信心完全堅定了,保證你往生,機會難得
  佛常說,佛說的都是真話,“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”。得人身、聞佛法,佛法裡面無量無邊;又聞到淨土的;淨土又聞到夏蓮居這個會集本、遇到黃念祖老居士的集注,這個經典當中的頂尖,第一當中的第一,你說你機會多難得,抓住決定不放,我這往哪裡去?我到極樂世界去
  這世界是旅館,我住幾天而已,一切與我不相干,把它當旅館看待,什麼時候走路,立刻就去了,毫無牽掛,這才行!
  多做好事,這就是“作諸功德”。這個功德也是正修,它能幫助我們建立往生的正因,斷惡修善,幫助一切眾生認識傳統文化、認識大乘、認識淨宗,幫助阿彌陀佛接引大眾往生,這都是正因,好事
  像阿彌陀佛對待海賢老和尚一樣,讓他多住幾年,做好榜樣。我們亦如是,這是阿彌陀佛最歡喜的事情。我們必須要真正嚮往西方永遠脫離六道輪迴。阿彌陀佛選什麼人?就選這樣的人,絕不是貪戀這個地方名聞利養,不是的。我們幫助阿彌陀佛接引更多的人往生,目的是這個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
  【解】“五者願生彼國,此一是願,前四是行。行願和合,乃得生故。”
  這是元曉法師說的。說得好!這個是韓國早年也是在中國留學的,他們這些人,多半都是善導的學生,唐朝時候人。
  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。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