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聰明不等於智慧

聰明不代表智慧。聰明是一種生存的能力,它多數是得益於一種遺傳;而智慧,是一種生存境界,它更多的是後天的一種修為——題記
  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很多聰明的人,但真正有智慧的人並不多,包括我自己。我承認自己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,但我卻不敢說自己是一個特別智慧的人。
  聰明的人,總是靠耳朵,靠眼睛。所謂耳聰目明。然後便是一張能言善變的巧嘴。這些我都具備。生活中的我,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。或許,我有一顆若水柔心沒錯,我總是特別友善的看待與對待生命中的那些人那些事。如果我尊敬你,沒問題,我們的關係一定可以一直維繫下去,因為我本性是一個比較長情的人。
  可是,如果我敬你一丈,你卻侵我一厘,我可以讓,視為無心之失;你又犯我一分,我也可以退,當作人與人相處的一種寬容。但如果你依舊冒犯,那我便會懷疑這是不是有點挑釁的味道。我將不會再做出任何退讓。
  如果說,我亦是一個性情剛烈的女子,那麼也許就會體現在這個時候。不管是怎樣的一種感情,如果從一開始我就沒有真誠在意過,也許,最後的好與不好也就會變得不那麼重要。可正是因為自己從來都是很真誠友善的付出,所以才會不能接受別人的主動冒犯。有時候大腦的思維邏輯會變的很強烈,在我心中,會出現許多的假設與為什麼?然後總是力求對錯分明,對的人可以寬恕,但錯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抱歉的態度。否則我將不能接受。
  可現實生活卻告訴我,很多時候,人與人之間哪有那麼明辨的是非與對錯?就算有,也不容易講的那麼清楚。
  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,我才豁然開朗,生活,不僅需要一種聰明,它更需要一種智慧。而智慧靠的是心,所謂慧由心生。
  聰明的人總是用腦思索,剖析,這個沒錯,它是一種理性的思維方式。但智者是用心領會,了悟究竟,這更是一種言行的嚮導。一個聰明的人,也許他的想法,見解以及判斷都是沒有錯的,正是因為感知了這些正確的力量,所以聰明的人往往在事情的面前容易激怒,衝動,急於申訴辯論,恨不能所有人都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,不容許有一點含糊。
  而一個真正的智者,在面對事情的時候,他會以一種緘默與優雅的姿態,用一種淡定從容的方式,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達到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。聰明人鶴立雞群,超人一籌;而智者往往含而不露,以出世的姿態,做著入世的事情。顯然,聰明的人,是不足以與一個智者對抗的。
  在現實生活中,聰明能帶來財富和權利,智慧卻能帶來千金難買的快樂。故求財聰明足矣,若求脫離煩惱,卻是非修智慧不可。
  聰明人一般情況內心是比較率真純簡的,直來直去。所以很多時候,聰明人也是凸顯的,鋒芒畢露的;而智者是相對比較有城府的,他是喜歡深藏不漏的。智者隱於人後,卻以無為而達到無所不為。
  聰明人或許會將自我的維護做的很明顯,遇事能言善道,語言犀利;而智者卻是辯才無礙,柔和如風,卻能以不爭之勢而達到無所不爭之目的。
  聰明人善於處世,懂得人情世故,左右逢源,所以會顯得熱鬧活躍一些;智者卻因甘於淡泊而顯得冷清孤傲,淡定從容。聰明人比較敏感,因而煩惱也多;而智者卻能達到一種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境界,從而遠離煩惱。
  聰明的人能在很多時候把我機會,知道什麼時候該出手;而智者卻更懂得什麼時候該放手。所以,拿得起來的是聰明人,而能夠做到適時放手的,是智者。
  這樣看來,這世上的聰明人並不多,估計十中有一;而世上的智者,就更不多了,估計百里都難有一。所以,做一個聰明的人不容易,做一個智慧的人,就更是難上加難。
  聰明,是一個人的處世狀態與手法,而智慧,卻是一個人立足於世的境界。它是一種修為,一種內涵。是一份聰明遠遠不足以超越的高度。所以,聰明,永遠不能等同於智慧。

放下修行中的虛榮

放下修行中的虛榮
  放下修行的時間,時間的長短不代表一個人的智慧;放下誦讀得滾瓜爛熟的經文,讀經的多少不代表一個人的修行境界;放下自以為是的修行經驗之談,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數目一樣多,誰說別人一定要走自己的路呢?

  走同樣的路,因路人不同,感受也不會一樣。不要急於去否定別人……

  放下別人與自己觀點不同時的“心中妄念”,一個不能接受客觀現實的人,不能正視別人的反對見解,就是作繭自縛的人,永遠跨越不了“我”的屏障!

  放下曾教導,幫助別人的念頭,別人若因自己的話而受益,功不在己,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。好為人師者,很多時候看到的是別人的錯處,欣賞的是自己的“才智”。

  放下自己做的種種功德和好事,一切都是過去,今天的善良,不代表明天的善良。盡量每天都懷慈悲善良心,懺悔每個今天做的錯事,錯念頭。

  老師的成就不代表個人的成就。放下自己曾經拜哪位大德為師的經歷,放下與多少位法師結了善緣的經歷,老師的智慧和成就,不代表自己能成就能覺悟啊。光環是人家的,我們藉光沾了老師的名,可是自己若不認真修行,也是枉然!放下想讓別人認可自己的心,心若為外物所牽,心就有恐怖有擔憂。勸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,凡事盡心努力過,無可怨無可悔;言語真誠隨自然。

  少說抱怨的話,多說寬容的話;抱怨帶來記恨,寬容乃是智慧,少說諷刺的話,多說尊重的話;諷刺顯得輕視,尊重增加了解,少說傷害的話,多說關懷的話;傷害形成對立,關懷獲得友誼,少說命令的話,多說商量的話;命令只是接受,商量才是領導。少說批評的話,多說鼓勵的話;批評造成隔閡,鼓勵激發潛能。
當你讀完這篇文章時,希望你可以將它傳揚出去,傳播一些積極正面的信息,讓世間多一點愛。

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

禪語:打濕的人生


一段時間,弟子感到活得很痛苦,甚是煩惱。師父把弟子帶到一片空曠地帶,問:“ 你抬頭看看,看到了什麼 ?”“ 天空。弟子答。天空夠大吧,師父說, “但我可以用一隻手掌遮住整個天空。”
弟子無法相信。只見師父用一隻手掌蓋住了弟子的雙眼,問:“你現在看見天空了嗎?”繼而,師父把話題一轉,說:“生活中,一些小痛苦,小煩惱,小挫折,也像這隻​​手掌,看上去雖然很小,但如果放不下,總是拉近來看,放在眼前,擱在心頭,就會像這隻手掌一樣,遮住你人生的整個晴空,於是,你將錯失人生的太陽,錯失藍天、白雲和那美麗的彩霞。”
弟子終於明白了自己痛苦的根源。

一段時間,弟子為人處世總是不拘小節,認為小節無關緊要。一日,師父問弟子:“下大雨和下毛毛雨,哪種天氣容易打濕人們的衣服?”“當然是下大雨。”弟子回答說。“但生活中,最容易打濕人們衣服的,往往是毛毛雨,而不是大雨。”師父說。
“大雨雨量大,毛毛雨雨量小,容易打濕衣服的怎麼會是毛毛雨呢?”弟子感到不解。
“因為天一下大雨,人們很快就會警覺,帶了傘的便會撐開傘來擋雨,沒帶傘的便會跑到房檐下避雨。但如果下毛毛雨,人們難以感覺,或是感覺到了,也無所謂,認為這點小雨不足以打濕衣服,於是仍我行我素地在雨中行走,不知不覺間,便淋濕了整個衣服。”師父說,“為人處世,我們的言談舉止,如一舉手、一投足、一個表情、一句話語,這些都像毛毛細雨,看上去很小,但如果不引起注意,不引起警覺,就會在有意無意間打濕別人的'衣服',傷害到別人,同時也會因此打濕自己的人生,使自己的人生蒙受災難和損失。”
弟子終於明白了,毛毛雨之所以容易打濕人們的衣服,是因為人們放鬆了對毛毛雨的警惕。
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

法師開示:五逆十惡在今天全世界都很普遍



1 五逆十惡,在今天全世界每個地方都很普遍,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現象!佛在經上清楚地告訴我們,五逆十惡的果報在無間地獄。果報沒有現前有花報,花報是什麼?災難。

  2 今天地球的災難愈來愈頻繁,而且愈來愈嚴重,原因是什麼?都是眾生過去今生所造不善業的感召。造不善業對個人來講,五臟六腑有病,身心不健康,身心不安,精神恍惚,常常作惡夢,每天驚心動魄,想種種方法掩飾罪過,這些就是他的病,他現前的果報,將來死後是無間地獄。

  3 五逆十惡決定不能幹,不要以為沒有報應,報應就在眼前。人活在這個世間,不殺生(沒有傷害任何眾生的念頭)、不偷盜(沒有佔人便宜的念頭)、不淫欲(至少要做到不邪淫)、不妄語(不說假話騙人)、不飲酒(飲酒會引導潛伏的病毒發作),這個生命多有意義、多有價值。

  4 我們念佛人,這一生也非常難得,能到這個世界上來,看到世人造這些罪業,給自己高度的警覺。真正知道這個世界不能住了,太苦了,世人太可憐了,我們看到了,現在就應該下定決心求生淨土,一了百了——什麼樣的誘惑全是假的,不再理會了;決定得生淨土,這就對了。


輕鬆調氣血:辦公室八段錦(動畫教學)


八段錦是傳統的養生功法,不需要很大的場地,隨時隨地都可以練上一兩段。動態八段錦,圖文並茂,萌萌噠,辦公族快學起來吧!



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

淨土法門: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,念佛三昧是什麼樣子?




  《會疏》裡面說一句,「止觀無礙,故名解脫」。止是放下,觀是看破,止觀沒障礙,不但沒有障礙,就像前面講的水火既濟,它相輔相成,止幫助觀,觀又幫助止,互相幫助,這解脫。「又曰:念佛三昧,能除一切煩惱,能解脫生死,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。」一切三昧當中,三昧也是梵語,印度話,也可以翻,這些都叫做尊重不翻。三翻作正,昧翻作受,三昧是什麼?是正常的享受,也翻作正定。換句話說,正常的享受是定,是清淨心。喜怒哀樂都不正常,為什麼?心動了。諸佛如來,像阿羅漢就得正受,他在一切境界裡不動心了,不會受到外境的干擾,這叫正受,梵語稱之為三昧。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,我們今天念佛煩惱除不掉,為什麼?功夫不夠,這句佛號沒念熟,功效沒有把它念出來。怎樣是功效念出來的樣子?煩惱念掉了,就是念佛三昧的樣子。譬如順境、善緣,人生歡喜心,歡喜也是情緒,也是你動了妄念,你被境界轉了,一句阿彌陀佛把這種歡喜心壓住,恢復正常。遇到逆境、遇到惡緣,瞋恚心生起來,怨恨心生起來,這都是不正常。儒家用禮來節制,情緒可以發作,不要太過分,這裡頭有分寸的,別超過,儒不出六道輪回用這個可以。佛要超越六道,超越六道這東西不行,一定要把它除得干干淨淨。所以這一句佛號功德大!外面境界接觸了,裡面七情五欲起來,立刻用這句佛號壓下去,這就功夫。這是把你的精神專注在佛號上,你就不會受外面境界干擾,這叫功夫,這叫真念佛。

  念到什麼程度?念到外面境界接觸也不干擾,不念佛也不干擾,心也是平靜的。這是什麼?這就叫念佛三昧你得到了。不念佛也是這樣的,念佛也是這樣的,統統不受外境干擾,要練習。《論語》第一句話「學而時習之」,習就是要在生活上練習,要練這個功夫。我們雖然學不知道習,也就說在日常生活上,這句佛號沒用上,還是讓我們情緒不斷的發作,每天依舊生活在七情五欲的世間,這是什麼世間?這是輪回的世間。每天七情五欲往外面透,這個心叫輪回心,輪回心所造一切業,都是輪回業,念佛也是輪回業,念佛是輪回裡面的善業,來生得福報,不能斷煩惱,不能解脫,這不能不知道。由此我們可以知道,所以修行,我們實在講只有在學佛,沒有修行。修是修正、修理,行是行為,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,言語是口業的行為,身體動作是身業的行為。我們天天學佛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,跟我們所學的沒有對上,兩回事情,它不是一回事情,這就是什麼?學而不習,學而不修。《論語》上講的習,跟我們佛門講修是一個意思,我們天天在學沒有修,我們這些煩惱習氣沒把它修正過來,這時候功夫不得力,談不上功夫,沒有功夫,沒有用功哪來的功夫?

  學了真干那就叫功夫,譬如你真干了,六根接觸六塵境界,起心動念真的用這句阿彌陀佛把它壓住,才壓住怎麼樣?它又起來,好像總是壓不住,這是你在做了。不是壓不住,你的功夫還不得力,煩惱習氣的力量比你念佛的力量大,你壓不過它。你要努力認真去干,天天干,時時刻刻提起來馬上就干。三年五載大概在念佛一個小時當中,還有三、五個妄念,功夫慢慢得力了。念上個五年、六年,進念佛堂念一支香一個半鐘點,一個妄念沒有,那叫功夫得力,還不叫念佛三昧。念佛三昧是什麼?不念佛的時候,日常生活當中外面所有境界,你看到都不動心,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是三昧,三昧成就往生就成就。得念佛三昧的人隨時走,阿彌陀佛隨時來接引你,你念頭只一想佛來接引我,佛就來了。不要怕,十萬億佛國土的距離,我們這念頭才起,佛已經知道了。佛為什麼來接你?因為你對這個世界一無所求,一無所念,他就來了。我們今天求佛,求佛來接引,佛為什麼不來?我們對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牽掛,很多沒放下的。佛要是真來了,我們還不想去,那佛也不好意思,所以佛不來,你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真的,他就真來;你是假的,他不來,感應道交不可思議。所以念佛三昧真的能除一切煩惱。

無量壽經科注第四回學習班(第178集)-- 蔡禮旭老師演講集「家和萬事興」



學生:「家和萬事興」,恭錄自蔡禮旭老師演講集。
  前言:家是溫暖的地方,是有愛的地方,是有感恩的地方,是無私付出的地方。我們走進大會現場,感受到的就是愛,就是無私的付出、是血濃於水的親情,是祖宗對於後世子孫充滿智慧的愛護和關照,是「四海之內皆兄弟也」的胸襟與氣度。如今,全世界的人們所組成的地球村,無論膚色、國籍,都已被無遠弗屆的高科技,凝聚成為一家人了。
  「以祖宗之心為心,天下無不和之族人」。我們以祖宗的心境看著所有的炎黃子孫,再來力行這句「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」。我們團結在一起,祖宗的在天之靈會感覺非常的欣慰。——蔡禮旭老師
 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綿延五千年而不衰的民族,我們的民族為什麼能夠五千年不衰?《易經》已經把真相告訴我們了,這就是:「積善之家必有余慶。」因為我們的祖宗有德能、有福分,成為後代的好榜樣,所以才能讓民族綿延五千年,歷久不衰。我們感恩我們的祖宗,因為有了他們的德能,才有了後代子孫的存在;我們要承先啟後,希望後代也能使家道綿延不絕。
  此前,我調查過,發現我們大家不是堯舜禹湯的後代,就是文武周公的後代,因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。比如說,舜王的後代有胡姓、陳姓、田姓和虞姓。我們就是有這樣的祖宗,民族才能綿延不衰,因此,我們有責任弘揚祖宗的教誨。
  中國古代的經典《孝經》有言,「孝悌之至」,我們真正具有孝悌的精神,就可以「通於神明,光於四海,無所不通」。這個孝心,以及恭敬老師、恭敬兄弟、長輩的心,可以把我們的智慧、潛能都激發出來。
  祖宗教導我們,「家和萬事興」,我們的目標是家要和。《大學》有言:「身修而後家齊。」所以,修身是因,齊家是果,要種好的因,才能結好的果。我們首先自己要有好的修養,才能把家經營得和樂。

  一、百善孝為先
  我們在湯池推展《弟子規》教學,師長在一開始的時候就交代我們,一定要照顧好老人。據師長回憶,小的時候,在過年前夕,都會拿著糧食、掛面去看望每一位老人,那時候社會風氣敬老的氛圍非常好。
  所以,前年過年前夕,師長就交代我們,把糧食、掛面等折合成現在的物價指數,差不多五十塊錢人民幣的敬老金,包成紅包,親手交給湯池的老人們;七十歲以上都發敬老金,八十歲以上還加發一個龍頭拐杖。結果老人家都很感動。有一次,我們還請老人吃飯,當我們夾菜給老人的時候,老人講到:「我兒子都沒有對我這麼好。」
  有一位老人,九十幾歲了,大年初一我們一起去給他拜年,老人家看到我們,笑呵呵的對著子孫講:「你看,中心的老師都希望我長壽。」還重復說了好幾次,他是藉這個機會教育自己的後代啊!
  還有一位老人把敬老金放在祖宗的牌位前面供起來,對後代講:「我再怎麼窮,絕對不會花這五十塊錢,這五十塊錢代表著釋淨空老教授對我們老人的尊敬。」我們的這分關愛,老人家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。
  有一位老太太,其實她才六十九歲,也跑來要領敬老金,我們一看還差一年。老人很可愛,馬上從口袋裡把去年的敬老金拿出來說:「你看,我去年就領到了。」我們感到,敬老金不單是五十元錢而已,最重要的是裡面包含著我們對老者的恭敬心、孝心,所以,老人們時時想到都會很歡喜,還隨身攜帶。
  經過了解,才知道,原來老人去年的敬老金,是她的兒子以中心的名義供養給母親的。兒子因為怕其他的老人都有,而自己媽媽沒有,會心裡難受,就提早頒給自己的媽媽。對此,政府和中心的領導們都很感動,就立即頒敬老金給這位老太太,以成全孝子的心。可是,這位孝子卻還是沒有接受這五十元錢,他對母親講:「這些錢都是全球的愛心人士捐的,我們不要拿這五十塊錢。母親,兒子給你發敬老金就好了。」可見,敬老的風氣在整個社會帶動起來了。
  當我們挨家挨戶給每一位老人送敬老金的時候,遇到一些老人行動不便,已是長期臥床了,但是,看到我們感到很感動,竟然堅持下床送我們離開。當我們一步一步離去的時候,長者還扶在門口望著我們,不忍心走進屋去。旁邊的鄰居們看到也都很感動,說道:「這樣是好人的行為。」人與人最可貴的就是這一分真誠的關懷。帶動整個社會善良的風氣,一定是從我們自己開始做起。

  二、母親的恩德
  我們回想自己成長的過程當中,父母是用什麼樣的心境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。懷孕時,母親很可能因為不適應而常常嘔吐,那感覺就像暈車一樣很不舒服;吃不下飯,還要硬吃下去,為了孩子的營養、健康。所以,很多學生偏食時,我們會提醒他:「你的母親愛護你的身體,縱使這麼難受,都會盡力把飯吃下去,而你現在還偏食。你的身體都是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才有今天,你還偏食損害身體,太對不起母親的付出了。」
  母親懷胎十月,尤其到末期,真的是想翻身都很困難。生產的痛比癌症還要痛,過程就好像是每十五分鐘就拿一支刀在母親的身上割一痕,這樣的痛要持續幾個小時。不只母親在辛勞、在辛苦,在病房外的父親、爺爺、奶奶、家人都非常的擔憂。所以我們的成長是集了無數長者對我們的愛護、關懷,才有了今天。因此,應該早一點成就德行,不要讓愛我們的人繼續擔心。
  當母親經歷了這麼多的痛苦把我們生下來,可是此時母親卻是問:「孩子健不健康?」母親對我們的愛可以瞬間把人間最大的痛苦完全拋在腦後,這一念心,我們盡一生都報答不完。
  而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,當母親用盡心血,煮了一碗很營養的粥端到我們面前,我們很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它給弄翻了;母親無數次幫我們換掉糞便、換掉尿布,不嫌我們髒,甚至看到我們的糞便都會覺得是香的。我曾經聽一個母親講,她看到自己的孩子排洩很正常,就很安慰、很放心,而不嫌棄糞便髒。母親的心境我們感受到了,就會不忍心再傷母親的心。
  有一位老母親,從年輕到現在七十幾歲,睡覺都要醒好幾次。因為她生了三個孩子,連續照顧這三個孩子,晚上怕孩子著涼、怕孩子肚子餓,所以又是蓋被又是哺乳,已經習慣睡幾十分鐘、睡一個小時就馬上起來,照顧孩子的生活。現在孩子們都四十多歲了,可是母親的這個習慣卻還是一直改不了。

  三、和睦五倫關系
  人與人的關系都離不開五倫,五倫關系能和睦相處,天下就太平了。五倫關系中,有三個是在家庭——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。其實,五倫關系是有連帶反應的,例如父子關系和睦了,君臣關系就很自然形成。因為懂得孝順父母,一個人遇到生命中照顧他、提拔他的長者、老板,那分感恩的心也會油然而生。所以《孝經》提到,「君子之事親孝,故忠可移於君」,他侍奉父母很孝順,那分忠誠自然就能夠轉移到對他的領導、對他的公司。
  古代提拔好的官員都用孝廉,一個人孝順,就能夠忠於國家、愛護人民,因為有孝心的人,自然能夠提起仁愛的心。知道父母不容易,看到別人的父母,也能感受到長者們對家庭、對社會的付出。所以孔老夫子說:「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。」仁愛的根本就是孝悌。
  五倫關系其實都是從家庭延伸出去的。兄弟姐妹友愛,到了學校、公司,自然對同學、同仁都懂得禮敬、懂得關懷互助。
  五倫關系的核心就是夫婦,夫婦能做好的榜樣,把孝道演出來,把悌道演出來,整個家庭就會父子有親、兄友弟恭。所以夫妻的關系影響到整個天下的安危。

  四、夫義婦德傳家道
  夫婦是道義的結合。在《禮記.昏義》中說,結婚是「合二姓之好,上以事宗廟」。「合兩姓之好」是說,婚姻不是兩個人的結合,而是兩個家族的結合,是讓兩個家族的未來愈來愈好。老祖宗在古代就懂遺傳學,要合兩姓之好,同姓之間盡量不要結婚,因為可能會有些遺傳方面的問題出來。「上以事宗廟」,夫妻的結合是為了承傳祖宗的家道。所以,古代人結婚,周文王娶太姒時候不是說「你嫁給我吧」,而是說:「請你跟我一起來祭祀我的祖宗。」就是一起來承傳家風。
  古代祭祀祖宗有個儀式,在《詩經.關雎》中說:「參差荇菜,左右采之;參差荇菜,左右芼之。」「荇菜」是祭祀祖宗要用的一種植物,由媳婦去采。一名好的媳婦在祭祀祖宗,祖宗在天之靈就很安慰,因為「娶一個好媳婦旺三代」,這個三是指多,一名好媳婦就可以讓家道一直興盛起來。
  中國文化中稱自己另一半叫「太太」,這是有典故的。周朝出了三位女聖人,太姜、太任、太姒,因而出現如此多的聖賢後代。所以我們對另一半稱「太太」,是對她的尊重,也唯有她們相夫教子,我們的社會才能安定。
  一位真正為國家社會有貢獻的人,往往都是有好的母親教導,再加上有好的太太扶持。因此,天下的安危,女人家操之一大半,教女兒比教兒子還重要。娶一名好媳婦可以旺三代,娶一名不好的媳婦會怎麼樣?不是敗三代,而是敗到底。所以一定要讀古聖先賢的書,我們才懂得去找好的對象。

  五、婚禮的真義
  婚姻是道義的結合,讓兩個家族因我們的結合能夠承傳祖宗的教誨,而愈來愈幸福。「上以事宗廟,下以繼後世」,這就是中國文化中的「孝」字。孝字,上面一個「老」,下面一個「子」,承先啟後,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不可分。而我們走在婚姻的道路上,時時想著不忘初心,就能盡這一分道義。
  中國的禮儀都是博大精深,我們深入經典,就能真正感受到祖宗的智慧。結婚當天第一件事是昭告天地,這是祭天,因為夫妻的結合是承傳人倫、承傳文化。整個民族文化都是從家庭中傳承下去的。所以我們要對父母負責任、要對祖宗負責任,也要對社會負責任。
  接著,新郎去迎娶新娘,這時,他穿的是狀元服,因為結婚這件事非常慎重,是為整個社會民族有好的下一代。新郎迎娶之前的最後一個儀式,是父親端起酒杯敬兒子,這是代表祖宗敬新郎:「你要承傳這個家道。」而且此時兒子不用回禮,當下那一幕就深深印在兒子的心中。相信在迎娶的路上,這個情境都會在他的腦海裡浮現出來。所以,迎娶不是欲望的結合,而是責任心、道義的結合。
  到了新娘家裡,新郎看到岳父、岳母迎接,親自把女兒交到他的手上。新郎要記住這一幕,時時要對得起另一半的父母對他的信任。
  新娘上車之後,就把扇子從窗戶中扔出去,這意味著提醒新娘,嫁過去之後,要盡心盡力為家庭付出,就先要把大小姐的習慣和脾氣丟掉、放下。家庭是談付出的地方,不是談計較的地方。
  《詩經》有言:「桃之夭夭,其葉蓁蓁,之子於歸,宜其家人」。《詩經》很美,這首詩描述桃花開得很茂盛,結了很多果實,葉子也很快就很繁盛。這首詩透過桃花,期許女子走向婚姻的時候,都想著要讓夫家的家族像桃花一樣的興盛,像桃子結果一樣的果實累累。所以女子出嫁稱為「於歸之喜」,就是這個文化典故而來。因此,不管是先生還是太太,都要不忘走向婚姻的初衷,不忘記責任心、道義的心。
  新郎把新娘接回家裡,夫妻就一起喝交杯酒,它是盛在瓜類裡面的,瓜的肉是苦的,盛的卻是甜酒,提醒我們,走向婚姻要有同甘共苦的態度。所以,文化很美,每個禮儀都提醒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心境。
  所以,夫婦要互相勸誡、互相關懷、互相稱贊彼此的付出。夫妻的相處所謂是「好話一句,做牛做馬都願意」。我們肯定了太太的付出,她會覺得很安慰,有這一分鼓舞,感覺到對方的愛,做再多都不覺得辛苦。假如做了一大堆,先生都看不到,也沒肯定,甚至還嫌棄,脾氣再好,也會忍不住覺得委屈。所以應該看到對方的付出,及時給予肯定。
  家和的原則是不言家丑,絕對不講對方的不好。有時候女子把先生的不好講給很多人聽,等到這些批評傳到先生那裡,夫妻關系就很難沒有隔閡了。假如先生八分不好,二分還不錯,太太能稱贊這兩分,這稱贊傳到先生那裡,他就會覺得很感動。所以我們言語要冷靜、要理智,絕不要逞口舌之快。
  其實,當我們把批評自己的另一半講給他人聽的時候,沒有一個會尊重我們。夫妻能互相包容、互相容忍、互相成就,才會贏得別人的稱贊、肯定跟尊重。夫妻之間不言家丑,乃至絕對不講夫家父母、兄弟的過失。都把夫家父母、兄弟的好講給大家聽,整個氣氛就能愈來愈和樂。夫婦這一倫正了,接下來父子有親就開始承傳了。

  六、千年不衰的家道
  歷史上范仲淹先生很有肚量,在他念書的時候都是想著「以後要當宰相,好好愛護人民」。范公有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胸懷,家道一千年不衰。范公在家門前種了兩棵松樹,松樹旁寫道:「清蔭大庇,期與千年。」這個樹蔭可以庇蔭子孫千年不衰,他有這個信心。
  有一次我在桃園講課,來了一位長者,一看就是做大官的,很有福相。他很認真聽課,時不時還在抄筆記。我們戰戰兢兢在那裡分享,剛好後半段講到范仲淹先生的風范。結束之後,得知長者就是桃園縣副縣長,就立即請父母官致辭。長者的第一句話讓我們非常感動,他說:「我是范文正公的後代。」在歷史上,封為「文正公」的讀書人屈指可數,所以,子孫念到祖宗的封號的時候,對生命都是一種洗禮,意識到要以祖宗為風范。所以,副縣長第二句話說,「我這輩子慚愧,還不能達到祖宗的德行,但是我這輩子沒有讓我的祖宗丟臉。」長者做了三十多年的公務員,造橋鋪路一輩子,其中就包括台北捷運工程。所以,范仲淹一千年之後的後代,都知道選擇職業時考慮再三,一定要利益社會國家。
  真正愛護後代子孫,最重要的是積陰德給子孫,積最好的德行風范讓後代子孫效法。范公有高度的智慧和愛心,他建義田,捐了一千畝供大眾生活;到了清朝,他的子孫將義田發揚光大到四千畝。現在范公的後代,聽說估計已經超過一百萬人,而且大部分都是公務員、老師,都有承傳讀書人風范。所以,我們的定位應該是開後代千年的好家風。
  家要能和,很重要的要有孝悌的承傳。曾國藩先生一生走過很多地區,見過不少當官的、各行各業的家族,他總結說:「一個家族要想能連綿八代、十代不衰,只有孝悌傳家才辦得到」。

  七、家和要知所先後
  在過年前,我們舉辦了「大學生幸福人生講座」,很多知名高校學生都來參加。有個孩子參加完以後生起了孝心,把奶奶從破房子裡面接出來,孩子學得很融通,並沒有去責怪父母,而是自己先做。他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得干干淨淨、整整齊齊,把奶奶接到了他的房間去住,然後,自己在客廳睡沙發。這個孩子他是在自己的房間睡比較舒服,還是在沙發上睡比較舒服?我相信他是在沙發睡的時候最舒服。當自己躺在舒服的床上,奶奶卻睡在破房子裡面,良心過不去。所以這分至孝,沒有幾天時間,他的父母慚愧了,主動孝順自己的母親。
  諸位長輩、朋友們,現在家裡最好的房子給誰住?現在家裡最好的東西先給誰吃?如果我們都給了爺爺、奶奶,那麼孝道就傳承下去了。這些生活的點滴,所影響的家風卻是天壤之別。「或飲食,或坐走,長者先,幼者後」,《弟子規》的每句話都很有分量,它直接影響我們家道、影響我們事業的發展。
  可見,一個年輕人的至孝,轉變了整個家庭的命運。所以讀到孔夫子「老者安之」,我們就要從自己做起,從我們弘揚孝道開始做起;「朋友信之」,這樣,成年人互相之間能誠信互助。
  唐朝有戶人家姓崔,家裡有個老奶奶,年齡很老了,牙齒都掉光了,沒有辦法吃東西。她的媳婦姓唐,每天自己梳洗干淨,非常端莊,就走到廳堂,第一件事給婆婆問好,接著給婆婆哺乳。這個發自至誠的動作做下去,家道就已經承傳下去了。所以,俗話講「兒子孝不如媳婦孝」,老太太有這樣的好媳婦,她非常的欣慰,身心很安樂。老太太壽命將終時,已經當曾祖母了,她把子孫召過來說:「我這個媳婦非常的孝順,我對你們只有一個要求,一定要好好孝順你們的媽媽,孝順你們的奶奶。」所以崔氏家族成為唐朝最有影響的家族之一,承傳了孝悌,家族就有大福分。

  八、婆媳和睦之真因
  我們曾經在廬江文化教育中心舉辦了兩次好婆婆、好媳婦表揚大會。在表揚會前夕,我們訪問了很多好婆婆、好媳婦、好媽媽,深刻感到家庭相處的和樂之道。例如,在媳婦還沒嫁過來之前,婆婆就交代小姑、小叔:「嫂嫂過來了,難免比較不習慣,你們不可以欺負她,一定要讓她有回家的感覺。」婆婆設身處地為媳婦著想,令媳婦感覺非常溫暖。婆婆愛媳婦就多了一個女兒,媳婦尊敬婆婆就多了一個媽媽。婆媳關系和樂,就成就先生、成就子孫,所以婆媳的功勞非常大。
  另一方面,好媳婦出嫁以前,母親都有交代幾件事。「第一、你可以不給我們買禮物,不可以不給公公、婆婆買禮物。」母親人情練達,深明大義。「第二、跟先生吵架了,不准回來。」這是給女兒知道,要盡心盡力去經營好夫妻關系,要有忍耐的功夫。夫妻來自不同家庭,難免會有一些不適應、摩擦,但是要以大局為重,不可以亂鬧情緒,吵架了不能回家。「第三、要把孩子照顧好,生活打理好,讓先生沒有後顧之憂。」所以,這些媳婦們都是有好的家教承傳的。媳婦能時時想到先生的父母,而先生也能想到自己的岳父、岳母,主動去關心、去送禮,這個關系也會很和樂。
  我們在教學當中深刻感到,孩子的成長,以至於整個社會的問題,都跟家庭教育息息相關,都跟孝悌的承傳直接相關。因為,孝是一個人德行的根本所在,夫子講「夫孝,德之本也」,孝是德行的根本,沒有孝就沒有德行的根本,就變成自私自利,成為習慣的奴隸。
  「夫孝,德之本也,教之所由生也」,夫子在《孝經》開篇的這句話,對我們教學者、對為人父母者很有啟發。教育就要從孝開始,真正以孝道教導社會大眾,就能達到「以順天下、民用和睦、上下無怨」的效果。真的是,從個人到家庭,再到國家、天下,無一不是家和萬事興。
  「和」是我們人類共同追求的目標,人天和則靈,人物和則親,和乃長生之道也。因此,家和萬事興,這個「家」是指地球大家庭。我們要為全地球、全人類著想,從哪裡開始做起?當然要回到自己的本分當中來。我們是一名好兒子、好父親,是一位好母親、好老師,家庭就穩定了;家庭穩定,我們的國家、社會就穩定;同時,也給其他的國家、民族做出好的示范,這就能夠實現國泰民安、天下太平的願景。因此,家和萬事興,宇清、國安、家和、人壽,一切皆以修身為本,教學為先,這真是亘古不變的真理啊!

  老法師:我們讀了蔡老師這篇文章,這篇文章是准備刊載在今年冬至祭祖的紀念刊裡頭,內容非常豐富,確確實實是我們現前社會迫切所需要的。他講得很清楚,一個人根本是家庭,根本是孝道,能把自己在五倫定位當中的本分、義務都能做好,這就是智慧,這就是慈悲。不但家興旺,家和萬事興,家興旺,會影響到社會安定、國家富強、世界和平,都要從自己做起,就是「壹是皆以修身為本」。修身不只是個人,利益到我們居住的地球,地球上所有的人民都得你的福。
  那這個事情我們要不要做?我們如果不做,你看社會動亂、地球災變異常,與我們起心動念、言語行為有沒有關系?有,關系太大了,大乘佛法裡頭說「一切法從心想生」。所以佛在大乘佛法教我們,遇到災變、遇到動亂,怎麼辦?回過頭來修心養性,問題真能解決。所以佛告訴我們,所有一切問題不在外面,在內心;再說得明白一點,在念頭,你念頭善,沒有一樣不善,念頭不善,沒有一樣不惡,這個道理要懂。
  大乘佛法最殊勝的、最難得的,就是把事實真相講清楚、講明白了,事實真相是什麼?整個宇宙跟我們是一體,真的是一體。我相信現代這些科學家,再過個二、三十年的研究就發現了,整個宇宙確實是一體。一體,愛心就是佛經上講的慈悲,慈是幫助別人樂,得到快樂,悲是幫助別人離開苦難。你看,沒有替自己想,替別人想,別人快樂我快樂,別人有災難,我就有災難,是一不是二。這是大乘佛法的偉大,大乘佛法的究竟。
  現在大乘佛法講的人少了,學的人更少。它是從印度傳到中國來,可是傳到中國之後,中國人心量很大,把它接回家來,變成一家人。所以今天講中國傳統文化,儒釋道,釋就是印度的佛法,到中國來變成中國家族的一員,不是外人,是一家人,中國人深深得到它的恩德,接受它的教化。
  現在,這世界上這幾年漢學熱,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好像有點覺悟了,過去看不起,現在重視愈來愈提升。而真的在提升,從哪裡看出來?大家都想學,有一些國家,國家以政令告訴國民,從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都要學中國傳統文化,這個在過去沒聽說。我們聽說了,再去觀光考察一下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外國人看到了,覺得這個是好,能解決現代家庭問題、社會問題、國家的問題,乃至於整個世界社會問題。能不能改善?答案肯定的,只要把孝道、把家和這四個字自己真正做到了,做到了會影響別人,做到了會感動別人。人人都能盡孝道,人人都能講求家和,天下太平,一點都不假。
  這篇文章很好,我們要多方去宣傳,讀到的人都能受感動。

淨空老法師:《2014淨土大經科注》第267集--佛法的教學,學什麼?學智慧。智慧在哪裡?

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從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兩足中尊;皈依達摩,離欲中尊;皈依僧伽,諸眾中尊。
  請看《大經科注》第六百五十六頁第三行,科題,「樹利生」。極樂世界這些樹木,統統都利益眾生,這個也是無比的稀有殊勝。請看經文:


 【若有眾生。睹菩提樹。聞聲。嗅香。嘗其果味。觸其光影。念樹功德。皆得六根清徹。無諸惱患。】

  這兩句非常重要。我們看念老的注解,「右」就是右面這段經文,「顯樹作饒益」,顯示菩提樹對於一切眾生無比殊勝的利益,叫饒益,「廣施真實之利」。廣是普遍,施是給予,給予一切眾生真實的利益。真實的利益,就是斷煩惱、證菩提、成佛道、度眾生,無比殊勝真實的利益。「眾生若有目見此樹」,這是眼根,你看到樹;耳根,你聽到樹的聲音,樹的聲音在說法;「鼻嗅其香,口(這是舌)嘗其果味,身觸其光影」;念樹功德,這一句是意根,眼耳鼻舌身意,這意根,「意根憶念樹之功德,如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其中任何一根,能緣此樹皆得不退、得忍、成佛」,經上所說的三種殊勝的利益。經上講得很清楚,意思我們要能體會,任何一根都能成就殊勝利益,何況六根都用!你肯定眼見耳聽,六根全了,這種殊勝利益不可思議,無法想像,全都得到了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耳根無垢為清。徹聽眾音曰徹」。耳根沒有染污,這是清,六根清淨;眼沒有染污,眼根清淨;一直到意根,意根是念樹功德。這個樹太偉大了、太不可思議了,這功德從哪裡來的?都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威神加持的。一根都能圓滿功德,何況六根!全觸到了。
  所以經上「首云」,這一句最重要的話,『皆得六根清徹』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耳根無垢是清,徹聽眾音是徹。徹的意思,六根都清淨,六根的作用都發揮到圓滿,叫徹。徹這個意思很深,不但寶樹的聲音你聽到了,極樂世界像這樣的寶樹無量無邊,每一棵樹你都聽到了,徹。音聲在作佛事,就是彌陀說法,說什麼?你想聽什麼,它就說什麼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數量沒有辦法計算,太多太多了!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,每一尊佛剎土裡面往生的不計其數。我們這個世界念佛的人很多,往生的人很少,就算萬分之一。世界也無量無邊,萬分之一也無量無邊,不是一個世界、不是一個地區,不但是十方,還講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十方三世全包了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這是世出世間最偉大的道場,這個道場沒有邊界的,找不到邊的,其大無外,其小無內。十方世界在其中,我們這個世界當然在其中,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其中。到極樂世界,寶樹之下都看見、都聽到,不但看、聽,而且徹底,看得清清楚楚、聽得清清楚楚,一絲毫都沒有漏掉。《會疏》裡面舉了耳根清徹,「依此以例余根,則眼根無垢曰清,徹見眾色曰徹。乃至意根,則意根無垢曰清,徹了諸法曰徹。六根各發勝智,皆得清徹。故曰六根清徹。」這一段經文就是這一句,統統都得到六根清徹。
  『無諸惱患』,「惱」是煩惱。看不清楚有煩惱,聽不清楚也有煩惱。看清楚、聽清楚了,到意根想清楚了,沒煩惱,沒有憂患了。故六根清徹。下面《箋注》還給我們解釋這兩個字,「惱者,《箋注》曰,惱,心所名(五十一個心所),小煩惱地法之一」,《俱捨論》裡頭所說的,「無明、放逸、懈怠、不信、惛沈、掉舉此六者,名為大煩惱地法」。第一個是無明,無明是迷惑,對於一切諸法看歪了、看邪了、看偏了。這是誰?六道眾生,我們都要承認。它的對面就是實相,實相是真實的樣子,這叫實相。實相是自性變現的,無明是阿賴耶,煩惱的根本,它是妄心,實相是真心。真心迷了變成妄心,叫無明,真心是明了,不明了叫無明。下面跟著它起來的一些煩惱,放逸,我們今天講的心散亂,心力不能集中,它的反面是禅定。怎樣做到不放逸?一心不亂就是不放逸。你看我們現在念佛,我們自己都有經驗,念佛的時候,有妄念夾雜、有雜念夾雜,這就是放逸。念到一心不亂,心裡只有佛號,雜念沒有了,妄想沒有了,這叫不放逸。懈怠更嚴重,懈怠是懶惰,精神提不起來。不信,懷疑,對於佛所說的聽不懂,生懷疑。昏沉是精神提不起來,打瞌睡,聽講的時候打瞌睡,坐禅的時候打瞌睡,還有繞佛、經行的時候也打瞌睡,我們都見過,不是假的。他睡覺,繞佛他睡覺,這昏沉。後面一個掉舉,掉舉是昏沉的兩面,兩種煩惱,就是心靜不下來,妄念特別多,想東想西,他也不想一個,什麼都想,很亂很雜,叫雜念。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,心總是定不下來,這大煩惱。
  「謂自己因自身知惡事為惡事而不改,執著至飽」,飽是什麼?飽是滿,飽滿。別人勸告不能接受。如果聽別人的勸告,聽別人教誨能接受,好!善心所。為什麼不能接受?自以為是,自己以為自己很聰明,自己以為自己很通達、很明了,別人所說的不值得一顧,傲慢。「但自懊惱煩悶。又為二十隨煩惱之一」,二十個隨煩惱。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惡見」,惡見就是邪見,錯誤的見解,錯誤的思想,這六個「名為根本煩惱」。「從根本煩惱流出者,名為隨煩惱」,隨煩惱有大隨,有小隨。我們看下文,「謂追想過去之行事,或由現在之事物不滿於意,自懊惱之精神作用」。我們可以說一切時一切處都是為這些煩惱干擾,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,平等心不起作用,原因在此地。
  佛法的教學,學什麼?學智慧。智慧在哪裡?智慧不在外頭,外面沒有智慧,智慧在心裡。真心起作用就是智慧,妄心起作用就是煩惱。為什麼?真心依實相,依一切法的真相,不生煩惱;妄心依假相,假相就是生滅相,千變萬化,無法形容。不止千變,彌勒菩薩告訴我們,這種妄想雜念一秒鐘生滅多少次?二千二百四十兆次。我們六根嚴重的染污,自己完全不知道,還自以為聰明,完全不知道,嚴重的染污!這個染污造成現象是什麼?六道輪回,為什麼生生世世無量劫來都沒有辦法超越輪回?道理在此地。我們不能不懂。學佛學什麼?千萬要記住,學佛不能求升官發財、不能求名聞利養、不能貪財色名食睡,一落在這裡面,完了。為什麼?你統統被煩惱習氣包圍了,這個圈子,從小到大無量無邊。所以我們修行在哪裡修?佛教我們從身體造作修,怎麼修法?不殺生,不偷盜,不邪淫,不妄語,不惡口,從這修。從起心動念修,高了,從起心動念修是高等佛學,從身口修是初級的佛學,為什麼?初級佛學出不了六道輪回,高級可以超越。高級,清淨心得到了,輪回就不見了,你見到什麼?你見到佛菩薩的世界了,清淨心現的。染污心現的是六道輪回,三善道,二十八層天。地獄不知道有多少種類,數不清,世間有多少惡,地獄就有多少個與它相應的。
  在前我們聽到有人說,愛因斯坦附體忏悔,告訴我們,他發明原子彈,他現在住在哪裡?住在核爆地獄。從前沒有,這他發明的,這個地獄是他發明的,他在裡頭。告訴我們這個狀況,核彈在地獄裡頭一個接著一個爆,這個爆完了,身體化成微塵了,身體整個化成微塵,微塵在空中又變成身體了,這是自然的,風一吹自然又恢復身體了;這核彈又爆下來了,一個接著一個,沒有休息的,苦不堪言。核爆,空中細菌都被殺光了,溫度太高,什麼細菌都不能存在。告訴我們這個情形,勸導決定不能用核武做戰爭的武器,不可以用這個,現在後悔來不及了。他什麼時候能離開地獄?我們地球上的居民對於核武的概念沒有了,他才能出來。我們要想原子彈爆炸,他就出不來,他就在裡頭受罪,非常可怕。所以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,太重要了!因果教育。
  這些我們要想遠離,永遠遠離根本煩惱、隨煩惱,我們都不喜歡的,怎樣才遠離?信願持名,往生淨土,就真正遠離了,永遠離開了。極樂世界所現的,諸法實相。我們今天六根所接觸的境界,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不是實相;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,假的,不是真的。佛教我們的方法,我們懷疑、我們不能接受、我們不能落實,原因就是不知道真相;如果真的知道真相,放下不難。不真放下不行,這個要知道,真的是假的。我們這麼多年來,用衛星網路來學習,我們有沒有在衛星網路上豁然覺悟了?覺悟什麼?假的,屏幕的人不是真的,假的。你能有這個覺悟,好事,管用。常常有這個覺悟,你天天在看,看個二年、三年,不著相了。要什麼?看到世間所有一切跟屏幕沒有兩樣,屏幕是假的,不可得;世間是假相,不可得。最近三個月,我們認識的同修,好像走了六、七個,年歲都不大,都是六、七十歲。我們聽到信息感到很意外,上一次見面,好端端的,在一起聊天,怎麼就沒有了?
  所以明了真相是最重要的大事,明了就是看破,看清楚了。看清楚之後,要真正得受用,放下,放下就沒事了。所以看破是智慧,放下是功夫,看破不放下,等於沒看破。知識分子先看破,後放下。看破什麼?懷疑斷了,障礙沒有了,徹底放下,真得佛法利益。放不下,用什麼方法?用定慧,定,念佛是屬於定;慧,讀經。讀經要怎麼讀法?恭恭敬敬的讀、老老實實的讀,不求解義,一遍一遍念下去就得定。定,心就清淨了,那才管用。慧是從定發的,先得清淨、得平等,然後智慧現前。
  下面,念老舉《唯識述記》,「曰:煩是擾義(擾亂),惱是亂義」,煩惱就是擾亂。「遠離惱亂之患」,統統放下,不受干擾了。外面境界再多、再復雜,我用清淨心來對待它,不把它放在心上,心專注在一句佛號上,就遠離惱亂之患。這是說六根接觸樹的境界所得的殊勝功德利益。

  下面一段更殊勝。請看經文:
  【住不退轉。至成佛道。】

  經文只有兩句,『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』。一直到成佛。注解也不多,「乃至得不退轉,直至成佛。故云住不退轉,至成佛道。」這一句不能少,少這一句不圓滿,它有欠缺,這一句圓滿了。告訴我們,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住不退轉,一直到成佛,成究竟圓滿妙覺如來。《華嚴經》上說的。我們要記住,要常常想到,為什麼?常常想到極樂世界,我們對這個世界就很想早一天離開,對這個世界沒有留戀,這個世界無論哪一樁事情都比不上極樂世界。為什麼能去我們不發心去?往生極樂世界真的不難,應該去,到那裡去一生成就。
  此地我們說經教,說佛法,能明了的很好,不能明了的也很好。要不要去把它搞清楚?沒這個必要,為什麼?生到極樂世界就明了了。現在擺在面前第一樁大事是怎麼到極樂世界去,對於諸法了不了解,沒關系,不重要,往生重要。往生的條件是什麼?真信真願才能往生。我們今天要培養的就是這兩句話,真正相信、真正願意去,老實念佛。老實裡頭沒有懷疑、沒有雜念、沒有妄想,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。外面的別聽。現在世間混亂,妖魔鬼怪很多,冒充佛菩薩,那叫邪教。現前邪教特別多,哪些人去信仰它?相信鬼話的人。他用什麼傳教?用鬼神,鬼神假冒佛菩薩、假冒聖賢,他們來教化眾生,最後都把你帶到魔道去了。你自己不明了,甘心情願接受他的誘惑,落在魔道之後,後悔來不及了。佛法有神通,不但有神通,大神通,但是佛菩薩不以神通作佛事。作佛事就是接引眾生,佛用什麼方法接引眾生?用經教,給你講道理,給你講倫理、講道德、講因果。到最後都歸到你自性,真的,這個不是假的,不騙人。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。
  宇宙從哪來?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來的?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。惠能大師《壇經》上說得好,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講得多清楚。所以佛教我們向內學,不要向外,外面是假的,裡面是真的。內是什麼?戒定慧,戒就是方法。遵循佛所教的方法,這個方法幫助我們把真心找回來,把妄心放下,真心找回來。真心生智慧,不生邪見,這是佛法。到最後幫助你,還是你自己徹底放下,成佛了。你要不徹底放下,佛幫不上忙;徹底放下,忙幫上了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第三段,庚三,「見樹獲忍」。這不可思議,我們無法想像。忍是什麼?忍是禅定,菩薩六波羅蜜裡頭的忍辱波羅蜜,這個高,比忍辱波羅蜜高。忍就是肯定、承認,沒有懷疑。佛告訴我們,一切法不生、一切法不滅,你要是真明白了,肯定,不懷疑了,叫得無生法忍。無生法忍是什麼人?七地菩薩。我們懂這兩句話,我們有懷疑,怎麼一切法不生、一切法不滅?在我心目當中,一切法有生有滅。佛說一切法不生、一切法不滅,誰看到了?法身菩薩看到了。我們如果哪一天看到了,承認了,就證得法身菩薩。我們看經文:

  【復由見彼樹故。獲三種忍。一音響忍。二柔順忍。三者無生法忍。】

  這個意思很深,念老注解注得很詳細。念老說,「見樹成忍」,成是成就,就是得到,「前遍舉六根,此獨云見者」。六根裡頭選一個,選眼見,眼根,眼根搞明白了,其他五個全明白了,只要說這一個就夠了。「標眼根以例余根也。此處見樹成忍正是第四十一」,就是四十八願裡頭第四十一願。四十一願「樹現佛剎願」,樹現佛剎,「與第四十七」,四十七「聞名得忍願」,說這兩願裡面的事情,這兩願落實了。《會疏》為我們解釋,「仰唯道場樹者,正是正覺果滿之標幟也」。阿彌陀佛說法講堂周邊的菩提樹,它是表法的,它是阿彌陀佛的標幟。就像我們門口豎的國旗,國旗就是標幟,讓我們念念想著國家,愛國家、愛民族、愛同胞,愛一切人,《弟子規》上說的「凡是人,皆須愛」,標幟有這個意思在。
  我們的旗幟是世界上通用的佛教旗幟。佛教旗幟,從這邊看起,這一共是六條,六種不同的顏色。前面五條很明顯,最後一條是前面五種顏色合起來做為一條,代表什麼?菩薩六度,這是佛教教學的核心,般若。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四十九年,講《般若經》二十二年,差不多占一半的時間。所以用六波羅蜜做標幟,做成旗。從這邊看,代表布施;黃色的,持戒;紅色的,忍辱;白色的,精進;金色的,禅定;統統都有的就是般若波羅蜜。這個要知道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,這是佛教旗的意思,全世界通用。
  我在年輕的時候,佛教旗我不知道,不曉得什麼意思;誰設計的,我也不懂。有人來問我,什麼意思?我當時說是五色,它一共是五色,代表,我是從顏色上說,五色代表五乘佛教,人、天、小乘、菩薩、佛,我這個說法。他說為什麼有橫的、有直的?我說橫遍十方,豎窮三際。有說就好,你能說得出一個道理出來,說不出道理不行,得說出道理出來。到以後參加國際上很多活動,看到了,當初設計是照六度設計的。六度這個設計,還沒有我講的這個意思好,我講五乘全包了,六度它只包括大乘,只代表大乘六波羅蜜。六波羅蜜是佛教學習的核心,掌握到核心,也很有意思,這是一個標幟。
  「名號者,即是本願成就之實體也」,名號是實體,本願是實體,所以名號即是本願成就的實體,代表實體。「故願以聞名為得忍因」,他為什麼會得忍?忍就是定,忍是認可的意思、同意的意思,對佛的說法沒有懷疑,完全接受,這叫忍。今天我們聽了淨土法門、聽到阿彌陀佛名號,我們完全接受沒有懷疑,就像海賢老和尚,一句佛號一直念下去,這就是得忍。海賢老和尚確實九十二年這句佛號未曾丟失,他的成就,這邊講的三種忍海賢老和尚全都得到了。這三種忍淺深不一樣,後面會講到。極樂世界能得忍,這個因是名號,聞名得忍。
  「成就以見樹明其相。謂彌陀大願既已成就,則以見樹證明得忍之事相」。「彼聞名,即道場樹之妙聲」,小本《阿彌陀經》可以做證明,「聞是音者,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」。這個樹確確實實六根所接觸的都會提醒你念佛,所以「此見樹,即阿彌陀之果德也。以此況彼,聞名得忍,益彌著明也。總之,名號與樹,皆是果地大覺妙德之所顯」。果地大覺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大德大能所彰顯的。所以「皆是圓圓果海,圓融具德。皆是清淨句,真實智慧無為法身」。菩提樹,「皆是真實之際。亦即是當人自性。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也。但名號」,名號是最簡單,這句名號「聲聞十方」。一切諸佛如來講經教學,沒有不講淨土三經的,而且我們有理由明了,淨土三經是一切諸佛教化一切眾生的中心理念,教什麼?就教這個。所講一切經無量無邊,無量法門,最後都匯到這個中心點,證得無上菩提。這一點要認識。認識這一點,大事就圓滿了,解門就圓滿了。
  下面是我們行門,不必再求解了。終極的目標就是信願持名,一心專念阿彌陀佛,求生淨土,這是圓滿的佛法。我們不能不知道。「當人自性,故能有如是不可思議真實之利」,這不可思議真實之利,還是自性裡頭本來有的。惠能大師所說,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自性裡頭本自具足。當人自性,這是真的,不能懷疑。「但名號則聲聞十方,普被三根」。聲聞十方是因為十方諸佛都宣揚,十方諸佛都勸人,十方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講《無量壽經》、不講《阿彌陀經》、不講《觀經》,找不到的,統統都講。這是佛法的核心,中心點,到這裡就成佛了,沒有一個不成佛,為什麼?因為你本來是佛。
  「見樹則唯有神游淨土」。看見樹,才能得到樹的利益;你沒有看到樹,沒有接觸到樹,這個樹的利益得不到。所以你看到了,聽到了,摸到了,嘗到果實的味道了,經上講的利益統統得到了。「兩者相比,則聞名得忍之益,更為顯著」。聞名得忍,要功夫。今天聽到阿彌陀佛名號的人很多,為什麼沒有得忍?功夫不夠,在六道裡頭迷得太深了,完全被這個世間五欲六塵迷了,不知道五欲六塵是假的,把假的當作真的,虧吃大了。
  我們算非常幸運,在這個階段能得人身,又能聞佛法,還遇到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,太幸運了!真正叫稀有難逢。我們都遇到了,遇到怎麼樣?不相信。所以諸佛都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。我看到這個句子感觸特別深,為什麼?我學佛三、四十年才接受,這說明什麼?難信。我一學佛就遇到了,那個時候就相信,現在不能得理一心,事一心肯定得到了。三十多年的時間白費了,搞什麼去了?搞經教,過去講過經論幾十部,都將近百部,那些怎麼樣?那些都不能了生死,都不能出三界。最後,在《華嚴經》當中把這樁事情搞清楚、搞明白了。年輕學佛,心目當中所向往的文殊普賢,文殊智慧第一,普賢大願大行第一。三十年前走普賢菩薩的路,學了三十多年的時候,還是走普賢菩薩的路,普賢菩薩什麼路?十大願王導歸極樂,我走這個路,對於淨宗接受了,完全接受。那個年頭人請我講《華嚴》,講《法華》,講《圓覺》、《楞嚴》,這些大經大論,我歡喜。現在有人來找我,我會勸他,老實念佛,別搞那些,浪費時間。我講的話愈來愈真實、愈來愈簡單,為什麼?一生決定成就。要想明了一切諸佛剎土的真實相,往生極樂世界見菩提樹就明白了,就豁然大悟了,多省事!哪有那麼多麻煩?所以心行力量要集中,集中在名號上,希望這句名號二六時中都不會丟失,一切時一切處,口沒有念,心在念,重要是心。口不方便念的時候,心裡佛號不斷,這叫真功夫。「《會疏》曰:以此況彼,聞名得忍,益彌著明。」愈來就愈清楚。
  下面為我們解釋「得忍」。「信難信之理而不惑為忍」,這個忍是這個解釋。難信之理,什麼難信之理?大乘所說的、淨宗所說的,聽了,聽了怎麼樣?有疑惑,那就沒有忍。忍是承認,相信不懷疑。《淨影疏》說:「慧心安法,名之為忍」。慧心是真心,不是阿賴耶,安住在法,法是什麼?阿彌陀佛名號上,安住在佛號上,這叫忍。
  又《大乘義章》第十一卷,對於忍也有個解釋,「曰:於法實相安住名忍」。一切法的真相,你完全同意,你不懷疑。今天科學家告訴我們,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,物質是什麼?物質是念頭在高頻率所產生的幻相。這個跟《金剛經》上講的完全一樣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;一切有為法,有為法就是生滅法,有生有滅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假相,不是真的,科學給證明了,科學家不懷疑了。不懷疑怎麼樣?他是不是慧開了?好像開了,得不得受用?不得受用,還要搞生死輪回。這什麼原因?不夠透徹,科學家親眼看到的,眼看到不行,要意看到才行。意看到是什麼?轉識成智,轉八識成四智,三種忍得到了。這是什麼?科學用的方法跟佛學不一樣,雖看到結果了,受用不相同。佛法看到了證果,得忍;科學家看到了,用儀器看到的,也不是假的,他搞明白、搞清楚了,他不得忍,他不能放下,一切物質是假的,假的要捨掉,他捨不掉,他還是要追求,他還是迷在其中,不一樣。在最初,選種就不相同,科學家沒有注重選種,他的種是阿賴耶的含識種子。大乘佛法不是的,甚深禅定,從禅定裡面看到的,什麼樣的禅定?無生法忍,無生法忍是什麼?看到一切法不生不滅,一切法的真相。科學家看到有生有滅,阿賴耶的種子。佛在大乘經上說過,用第六意識用到極限可以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,他不能見性。他見不到自性,見到阿賴耶的三細相,物質現象;念頭現象,現在科學研究念力,念頭現象;自然現象。在佛學的名詞是業相、轉相、境界相,阿賴耶的三細相。還是佛法高一著,佛法不用儀器,也不需要數學,用什麼?真心。真心是清淨心、平等心、覺悟的心,大徹大悟。他所見的就是《大乘義章》上所說的,「於法實相安住名忍」。他真搞清楚、真搞明白了,萬緣放下。《會疏》裡頭說,「智行增進名法忍」。這裡頭要重視的兩個字,有智有行。科學家有智沒有行,所以他看到,得不到真正的受用。
  「獲三種忍」,這要給我們解釋這三種忍。《淨影疏》所說的「尋聲悟解,知聲如響,名音響忍,三地已還」,三地以下所得到的音響忍,他禅定的功夫。這怎麼回事?他是聽講經,聞法明了的,聽經明了,他知道音聲不可得,為什麼?音聲是生滅法,生滅法不可得,但是生滅法幫助自己悟解,知道它不可得。像馬鳴菩薩在《起信論》裡告訴我們,聽經要懂得道理,那就是離言說相,不要執著他的言說,言說是假的;聲音說過就沒有了,不要去執著聲音;不要去執著名詞術語。也不要執著你的悟處,你聽經有悟、讀經有悟、念佛有悟、打坐有悟,都會有悟處,這個悟處也不是真的,不放在心上好。放在心上變成了所知障,你的悟就到此為止,不能再提升了,這很可惜。不要放在心上,你第二次悟一定比第一次高,第三次悟一定比第二次高。放在心上就死了,它成了障礙。心要保持什麼?空。真心不可得,真心沒有現象,沒有物質現象、沒有精神現象,也沒有自然現象,它能生一切現象,它自己沒有現象。阿賴耶是妄心,妄心本身有現象,有業相。業相就是動,不覺,一念不覺,有這個一念不覺,叫做無明。從一念不覺產生轉相,從轉相轉生境界相。境界相是物質,轉相是念頭,都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假的不可得,真的也不可得,不要以為假的斷掉,我還找個真的,錯了,又壞了。真假都不可得,這個心是真心,才放光,才遍照一切。大乘,不懂這個道理,你修什麼?
  淨土是大乘,淨土也要懂這個道理,不斷把自己層次往上提升,好境界,無論怎麼提升都不能住相。所以《金剛經》上講絕了,無住生心,生心是起作用,起作用的時候心裡不能有,心裡有就壞了。所以生心跟無住是同時,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,高明到極處。誰做得到?法身菩薩,到極樂世界就能做到,為什麼?到極樂世界作阿惟越致菩薩,阿惟越致菩薩可以做到。我們在這個世間要修成阿惟越致不可能,要經過無量劫,很難!到極樂世界去就方便了,去就得到了。我們這個經本,會集本,四十八願第二十願願文裡頭有一句話說,凡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,皆作阿惟越致菩薩。我們為什麼把大小乘佛法統統放下,專念這句阿彌陀佛?就是這一句。沒有這一句,我也不學這個法門,就是這一句,這麼容易就得到,得趕快去,去就得到。因為得到無生忍,所有佛法世法,一切法全通了,智慧大開,全明白了。學大乘的,想開智慧的,這個法子妙絕了!不去,太可惜了!這個音響忍是一二三地,別教一二三地。
  下面我們看,「捨诠趣實」。這個诠應該是權巧方便的權,因為它對面是實,是真實的,權巧方便就是阿賴耶。捨诠趣實就是轉識成智,「名柔順忍」,恆順眾生,這是什麼?「四五六地」。地位升了,他能夠恆順眾生,九法界眾生相處都歡歡喜喜。為什麼?他沒有分別,他沒有執著,他用的是清淨平等覺,所以能順眾生。下面說,「證實離相」,實是真實相,證到一切法的真實相,離相是什麼?不著相。證得圓滿也不著圓滿的相,這叫「無生忍」,這個高了,「七地以上」。
  我們再看念老給我們解釋,用白話解釋,他的意思是說,「聞法悟道,知一切法,如聲之回響,如夢幻泡影,名音響忍」。這個音響是跟回響說的,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就聽到回音,那叫響,響是回聲。夢幻泡影,意思跟音響是一樣,虛幻不實,不是真實的,它不存在。回聲不存在,作夢也不存在,醒過之後,你再去找那個夢,找不到了,永遠找不到。所以這個忍講清楚了,是別教三地以下的菩薩所得的。「捨離言诠,趣入實相,名柔順忍,是四五六諸地菩薩所得。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」,這句很重要,「名為得無生法忍,則在七地菩薩以上」。這個我們都要把概念搞清楚,會幫助我們提升,總的原則就是記住《金剛經》上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生心要無住就是菩薩,生心有住是凡夫。什麼叫有住?說淺一點,生心,心裡覺得有,這叫住相,並不以為那是假的。所以他生心有住,有住他就生心,他不能無住生心。菩薩有本事,生心跟無住是劃等號,生心就是無住,無住就是生心,那功夫成就了。我們凡夫生心,無住就沒有了,無住不能生心;也就是生心就有住,有住就生心,決定做不到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做不到。真功夫在這練。
  我們淨宗用什麼方法?生心有住,但是不住生心這個住,住哪個?住阿彌陀佛那個住,妙在這裡。我裡頭住的是阿彌陀佛,外面生心可以恆順眾生,不受干擾,我裡頭是念佛。學誰?學鄉下阿公阿婆。你看他們念阿彌陀佛,手上拿著念珠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你跟他講話,他跟你笑笑,點頭,阿彌陀佛,他回答你阿彌陀佛,我們講什麼,可能他都沒聽到。他全是阿彌陀佛,他回答我們的,統統是阿彌陀佛,妙絕了!別看那些阿公阿婆,那種老實念佛會開悟、會得三昧,境界不可思議。我們不認識,錯看人,瞧不起他。實際在他們眼目當中,看我們這假和尚假修行。他們是真干。
  不可以輕慢眾生,連畜生都不能輕慢,何況是人!畜生念佛往生的很多,真有,不是假的。夏蓮居老居士他閉關的時候,在樓上,就有一只老鼠跟他在一起修行。他做早晚課的時候,老鼠就來了,跟他一起做。有一天,做完功課之後,看老鼠不走,坐在那不動,感覺得奇怪,很久,就沒走,仔細看看,它往生了,它坐在那走了。我們相信蓮公不會說假話。這個故事,念老在《淨修捷要報恩談》裡面說過,說得很詳細。谛閒老和尚早年在個小廟,廟裡養了個公雞,那公雞也念佛,往生的時候,也是做早課,課做完了之後,大家都走了,公雞還在那繞佛。香燈師告訴它,下課了,要走了。它跑到大殿當中,站到那裡,叫了三聲,走了,這寺廟的公雞。寺廟裡面的畜生,我們想到大概都是那個寺廟的和尚,臨終的時候一念差錯,墮在畜生道了,還知道修行,還不肯離開道場,它在那裡表演,度化眾生。
  所以下面說,若證入實相離一切相,這個後頭一句重要。證入實相離一切相,證入實相放在心上,就錯了,實相無相,你怎麼還有個實相?一定要放下,心地清淨,一塵不染。這是真的,這不是假的。這個叫無生法忍,則在七地菩薩以上。通常大乘教有說,七八九,無生法忍,十地以上叫寂滅忍,就是還有個寂滅,清淨寂滅;十地,下品寂滅忍,等覺中品,妙覺是上品,大乘教有這個說法。
  又《彌陀疏鈔》,蓮池大師說的。他說「無生忍,略有二種:一約法,二約行。約法,則諸無起作之理,皆曰無生。慧心安此,故名為忍」。這也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,從法門講的,這個法無起無作。哪個法無起無作?所有一切法都是無起無作。世出世間一切法,你想想彌勒菩薩跟我們說的,一切法的生滅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,單位是兆,二千二百四十兆個生滅,一秒鐘。我們說它無起無作,沒有起作,可不可以說?可以,它太快了!它起作等於無起作。這個相,現相生起馬上就滅掉了,我們對它毫無感覺,為什麼?我們身體的細胞就是的,有生有滅。大家知道。這還不是細胞的生滅,細胞太大了,細胞裡頭有很多東西,有原子、有電子、有中子、有誇克、有微中子,太多東西了,一個細胞裡頭好多好多。最小的物質,組成細胞的就是由微中子,微中子的生滅就是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的生滅。所以給你講真相,一切法了不可得,《般若經》上講得好,「一切法無所有、畢竟空、不可得」。可別當真,當真就上大當,當真就搞六道輪回。它有沒有起作?有起作,為什麼有起作說無起作?它太快了,說有,它已經無了;說無,它已經有了。有無的間隔一秒鐘是二千二百四十兆次,我們不能掌控。我們看到這個現象,用什麼來說它?不生不滅。它有生有滅,生滅都得不到,我們都得不到。所以生滅跟不生滅是一個意思,這從理上講。皆曰無生,慧心,智慧,安於此。對這個承認,不懷疑,這叫忍。這是科學家可以得到的,但是它不起作用。
  「約行,則報行純熟」,這修行功夫到家,修行所得到的果報純熟了。純熟的樣子是什麼?「智冥於理」,理跟智融合,理在智裡頭,智在理裡頭,「無相無功」,他全放下了。放下來,有沒有相、有沒有功?有,有怎麼說沒有?心裡頭沒有,事上有。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現身說法,普度眾生,有,釋迦牟尼佛現相,在我們這個世間住了八十年,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。釋迦佛自己沒有,他無相無功,他智跟理融合成一體了,無相無功,不可得,無有一法可得。講經說法四十九年,有人要說他講經說法,他就是謗佛。為什麼?無相無功,是自性本來如此。自性,你不能把它挖一塊,你也不能補一樣東西進去,什麼東西也進不去,它什麼也不損失。無相無功是我們的自性,我們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不是二。這個要知道。
  這個約行,現在時間到了,約行這一條,我們下一堂課接著再講。行要管用,換句話說,就是說斷惡修善,斷惡不著斷惡的相,修善不著修善的相,斷惡阿彌陀佛,修善也是阿彌陀佛,就跟這個很接近了。不要以為我今天忏悔,修了這個,他著相了,那就不是無生忍了。我做了好事,我今天做了好多好多,幫助眾生,不行,不能執著,一執著就錯了,跟自性不相應。修行決定要跟自性相應,就好。好,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