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

淨空法師:2014淨土大經科註 第208集--學佛有法緣很重要,這樣能修到殊勝的法緣


    摘自淨空法師《淨土大經科注》第208集2015年7月6日講於香港


  所以在家、出家我們都要幹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

  無畏布施:素食就是無畏布施;放生是無畏布施;眾生有苦難,你去幫助他,讓他得到安穩,這屬於無畏布施
 佛告訴我們財布施得財富;法布施得聰明智慧;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你都需要,你都想要得到,怎樣才能夠得到?修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。要真幹、歡喜幹。章嘉大師教給我,要有布施的心、有布施的念頭,這樣就好。遇到緣的時候,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這句話說得好,我們沒有很多的錢,沒有很多的錢,一毛、兩毛,一塊、兩塊,都是圓滿功德。為什麼?你只能出這麼多,個個都能修圓滿功德。佛門好,它講道理
  持戒:持戒就是守法佛的戒律,我們學淨土的(淨土法門),早年在美國的時候,“美國淨宗學會”成立,我寫了個“緣起”,“緣起”裡面提到行門的五個科目,這就是戒律



 第一個,“淨業三福”(三條)第一條,“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”。這第一條;第二條,“受持三皈,具足眾戒,不犯威儀”,這是學佛,前面是世間法,沒有學佛都應該要遵守;第三條,“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”。這就是弘法利生,“勸進行者”就是講經教學,給社會大眾做好榜樣,要勸導大家,幫助大家進步。“行者”就是修行人,就是佛門弟子,給他們做好榜樣,這是第一門課。
  第二門,“六和敬”。四個人在一起就是團體團體要修“六和”,和為貴,中國人講“和為貴”。見和同解;戒和同修;身和同住;口和無諍;意和同悅;利和同均這大家在一起,人人都需要遵守的根本戒,這叫僧團。這是佛教團體,如果這個佛教團體裡頭沒有六和敬,那是假的,那不是佛教團體,佛不承認。團體必須要修這六條,這是佛門佛弟子的團體,無論大小統統都要遵守。
  第三個,是“三學”,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學一定“因戒得定,因定開慧”,這就是學習的方法、學習的概念。我們一般講理念,學習的理念、學習的方法,這是佛傳過來的,在中國漢朝時候儒採取了、承認了,道也承認了,所以儒、釋、道三家都講求“戒、定、慧”。
  第四個科目,就是六波羅蜜這裡所講的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
  最後就是普賢十願禮敬諸佛;稱讚如來;廣修供養”,你看這裡也有“廣修供養”,普賢行里頭,“懺悔業障”。
  普賢行願是大乘菩薩所修的,他跟一般菩薩有不一樣,“普賢”兩個字非常重要,“普”是普遍,沒有分別,沒有執著,什麼是境界?遍法界虛空界是我修學的對象、禮敬的對象、稱讚的對象、供養的對象遍法界虛空界,這心量大,一般菩薩沒有那麼大的心量。所以淨土是修普賢行的。你看這部經四十八品,第二品“德遵普賢”。所以淨土宗是普賢行門,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修普賢行,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
  所以下面講到持戒,這是我們淨宗五科就屬於戒律,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持戒是功德,布施、持戒都是功德。忍辱,忍辱能夠保持功德,如果不能忍辱,一發脾氣功德全消掉了,“火燒功德林”,瞋恚之火把你功德全燒掉了功德不容易,積累功德尤其是難,積累功德要大慈大悲,要像海賢老和尚一生沒有發過脾氣,沒有批評過哪個人,這是修忍辱波羅蜜。唯有忍辱波羅蜜才能精進,精進是向上提升;唯有精進才能得定;唯有得定才能開智慧。這叫大施主,幹這些事情叫大施主,自己認真修學做出榜樣給別人看。
  所以底下說:
  【解】教化安立眾生,住於無上真正之道,是為“法施”。
  這個“道”就是菩提道,就是戒、定、慧之道,不做是假的,不是真的,要去做這才是真的,這叫“法施”。統統是法布施,我們自己認真做,一切時、一切處眾生看到了生歡喜心、生效法的心,也學著去做。佛門講表法,表法要盡善盡美,不能表錯了。
  【解】經中復雲,手中常出無盡之寶,莊嚴之具,一切所須最上之物,利樂有情,是即“財施”也。
  法施裡頭有財施,特別把財施拈出來,提醒我們不能偏在一邊。法施為主,財施是補助必須也得要有財,尤其是接引初學,老師有善巧方便,李老師每個星期三在慈光圖書館講經,晚上講經,我們學經的,這個經學班的同學,二十幾個人,派我們去跟人結法緣,怎麼結緣?講堂有兩個門,我們站在門口當接待,替聽眾找座位,替聽眾拿經本,今天從哪裡講起,頁數翻過來告訴他們。除這個之外老師講了,如果你們有零錢,買一點花生米,買一點糖果,來的時候一個人給一個,這結緣,將來你講經聽眾才會多,這都是我們學來的。老師教,為什麼同學有人法緣很好,聽眾很多;有人法緣差一點,聽眾十幾二十個,所以教我們結緣,廣結善緣,我們學會了所以我的法緣好,這個許多出家的法師都讚嘆。
  我在新加坡,演培法師,這老法師,講經、教學,著作很多,大我十歲。有一天請我吃飯,他就問我:你的法緣很好,你怎麼修的我就告訴他:老師教的,一定要走向別人道場,上大殿拜三拜佛,那個三拜佛是結法緣第一拜,跟道場結法緣;第二拜,跟常住結法緣,就是常住裡面的法師、道場住眾;第三拜,跟信徒結法緣,這道場的信徒我們要到這來講經,大家都生歡喜,到這來磕三個頭不能白磕,心裡要發願,我要有機會到這講經,我的法緣就殊勝
  如果真的邀請你去講經,保持法緣永遠殊勝不衰,那怎麼樣?勸信眾對自己的師父,就是寺廟的這個住持,要有恭敬心,要聽他教誨,我們勸他,我們磕頭他會相信;第二個,這信徒要皈依三寶,我們可以代他傳三皈,皈依證一定要老和尚發,是皈依他的,不是皈依我的,這他高興,不把我的信徒帶走了;第三個,所有的供養一分不能帶,全部交給老和尚供養常住,你的法緣就勝大家都喜歡請你來講經,你要是又收皈依徒弟、又把錢包都帶走了,下一次再不能請他。這人情一定要懂,法緣殊勝就從這來的。
  所以任何地方,居士地方亦如是,道場,那個地方人家送的紅包供養都要給常住、給這個道場,算是我供養他們的。這個就對了。所以大家歡喜,請我講經我們一分錢不要遠地方,旅費我接受你的,你給我買機票、船票,交通工具你們負責任,到你們那裡住多少天,飲食、宿舍你們負責,錢不要,一分錢都不要,這才行。信徒供養的這些錢統統要給常住,決定不能帶走,這個就是僧贊僧天下道場是一家,沒有人不歡喜。
  “手中常出無盡之寶”,我們把它說清楚、說明白,就是信徒所有的供養,還有“莊嚴之具”,這都是在供養裡面的,我們都不要,道場莊嚴之具,我們沒有道場,你供養我,我沒地方放,有的供養佛像、菩薩像,供養最多的是彌勒菩薩,歡喜佛,馬上就轉供養,這個要懂得。
  場以清淨為莊嚴印光大師道場非常簡單,就供一尊阿彌陀佛像,像也不高,小尊的雕像,旁邊一對蠟台,點蠟燭的,一杯供水,一個香爐,一個引磬,一個小木魚,其他的什麼都沒有。我就看老和尚的關房,佛像後面寫了個大字,印祖自己寫的“死”字,天天想到我要死了,死了怎麼辦、死了到哪去,這都是要常常放在心上的,跟“道”才相應,就是一個方向、一個目標——西方極樂世界。
  我們住在此地,這個地方不是道場,念佛的同學十幾個人,每個人買一棟房子,產權是屬於他自己的、私人的,我們住在一起,互相照顧,這個方法好。在這個地方,確實有四面八方來的學佛的同學、客人,天天不斷,從各個地方帶來的禮物,吃的、用的;還有帶來的錢財。錢財,我們在銀行註冊了一個基金會,統統歸這個基金會管,基金會五個董事,幹什麼呢?做佛陀教育。基金會名字是他們給我起的,用“淨空”兩個字,“淨空多元文化教育基金會”,就這麼個名稱,在香港政府註冊,後面還有個有限公司,這香港的規矩。這個錢拿來幹什麼?在全世界就是多元文化教育,包括所有的宗教,我們這錢有多的,他們有缺少的,我們都可以幫助他
  現在我們這邊的漢學院,漢學院也有個基金會,我不知道那邊收入情形怎麼樣,這是我們最近的一個單位,我們要支持它的。另外與我們有關係的,真正做這個事業的,馬來西亞有個漢學院。印度尼西亞他們要成立,好像現在還沒有正式成立,他們也想做漢學院。現在我們在歐洲想建一個。我們的財源從這來,這樣好,很乾淨、很利落,自己沒有牽掛、沒有憂慮、沒有妄想。
  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:
  【解】故知大施主必須財法二施,如《會疏》曰:以財濟世貧,以法周無福。故曰大施主。
  這兩句話好,財濟世貧,世間貧苦的人。沒有錢財,過著貧窮的生活,要幫助他。

  “以法”呢?法布施。布施給誰?沒有福報的人。有財,如果沒有智慧、沒有福報,這個財用,這一世完了就沒有了,他帶不走,生不帶來,死不帶去他如果是發財還吝嗇,還有貪心,貪得無厭,沒有滿足,沒有福報,來生財就盡了,他命裡頭的財庫到此為止,後面雖然有,他沒有這個福去消化它,他享不到這個福。那怎麼辦?要用佛法去幫助他,讓他開悟。他有享不盡的這個福報。福是有,壽命沒有,死了之後還留了很多,如果有智慧就趕緊布為什麼?因為來生的福報更大。這一生要是不知道布施的話,這個財就有也等於無了,很可惜。這個要有智慧。所以“財”跟“智”是不能夠欠缺的。有財要有智,有智要有財,才能夠行菩薩道,才能夠像菩薩一樣做大施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