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

“忍”有三種境界:心有佛法,忍得智慧。安然順受,不生嗔恨


一個信仰佛教的人,不單只是以拜佛、誦經、參加法會……為修持,日常生活中,學習“忍”更是重要。在面對他人的叱罵、錘打、惱害、嗔呵、侮辱能夠安然順受,不生嗔恨;對於稱讚、褒獎、供養、優遇、恭敬更能不起傲慢,耽溺其中、意氣揚揚,不但是為人稱許的修養,也是一種智慧的展現。

所以佛陀說:忍者無怨,必為人尊。佛陀也在《佛遺教經》中,告誡弟子:“能行忍者,乃可名為有力大人。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、譏諷、惡罵之毒,如飲甘露者,不名入道智慧人也。”忍是需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養深積厚,而醞釀成的涵養。

佛教講忍,有三種層次:

第一是生忍,就是為了生存,我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、飢渴苦樂,不能忍耐,我就不具 ​​備生活的條件。

第二是法忍,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嗔癡我見,我能自製,能自我疏通、自我調適,也就是明白因緣,通達事理。

第三是無生法忍,是忍而不忍得最高境界,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,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,我能隨處隨緣的覺悟到無生之理。所以忍就是能認清世出世間的真相,而施以因應之道,是一種無上的智慧。

一般人都以為,忍就是打不還手、罵不還口,對違逆之境硬吞、硬忍耐。其實,忍並非懦弱、退縮的壓抑,而是一種忍辱負重的大智大勇,是能認識實相、敢於接受、直下擔當、懂得化解的生活智慧。怎麼說呢?我就是四點為大家說明:

1、忍是認識:對每個當前所面臨的好壞境界,先不急著做出反應,而能靜心、冷靜的思考,其中的是非得失、前因後果都清楚認識,才足以生起忍的智慧與力量。

2、忍是接受:認清世間的是非善惡喜樂,更要放寬肚皮,坦然接受。好壞、冷熱、飽餓、老病、榮寵怨恨、有理無理、快心失意事都接受。接受得了,才有心思尋求解決之道,善因好緣就會隨之而來。

有一個叫花子,中了愛國獎券一特獎,高興得不得了。由於需要等半個月才能領到獎金,他沒有地方保存獎券,就把它夾到討飯的棍子裡面。等待期間,叫花子仍是歡天喜地,走路輕輕飄飄的,每天討飯之餘,都在夢想領到獎金以後,該如何規劃?買一幢樓房,冷氣、電視、冰箱應該樣樣俱全,還要一部轎車,再討個老婆,幾年後,帶著妻兒到國外遊樂,啊!那種生活說多愜意就有多愜意。

想到心花怒放時,叫花子情不自禁把木棍扔到海裡去,還不屑地罵了一聲:“哼!我發財了,還要這乞丐棍子乾什麼?”沒想到,要領錢時,才猛然想起獎券還夾在木棍裡,可是木棍早已經隨著海水不知去向了。

叫花子得意忘形,無法安忍不能靜心接受,讓大好美事成了泡影。反觀東晉謝安,在淝水之戰中,侄兒謝玄以寡擊眾,大勝符堅幾十萬大軍,捷報傳來,正與人奕棋的謝安仍然不露聲色,絲毫不為所動,淡淡然接受快心事,越是有智慧的人,越能安忍於動亂中,以冷靜沉靜回應一切,理出應付事變的方法。

3、忍是擔當:很多人因為擔不起“輸”,擔不起污辱,擔不起逆耳的一句話,甚至擔不起別人太好,天天在嫉妒嗔火裡面討生活,怎麼不把功德,不把好姻緣統統都燒盡呢?當有人對我們惡口毀謗,無理謾罵的時候,能夠漠然以對,以沉默來折服惡口,才是最了不起的承擔和勇氣。

明朝呂坤在《呻吟語·應務》中,有說:不為外憾,不以物移,而後可以任天下之大事。能夠接受他人的指正與批評,不為八風所撼,不為物慾所動,才是真正的大器。要能成就大事,就要一切皆擔當。

4、忍是化解:苦的藥化解,才能轉苦為樂;樂的也能化解,才能增上。順逆之境懂得處理、運用、化解,就是一種忍的功夫。你看,水受熱便轉為氣體,水蒸氣遇冷又轉成雲,那是因為水能化解外境的壓力,才能隨緣變化。

縱觀人類社會,從游牧到農業社會,到工商業社會,再到現在的信息時代,也是人類能化解大時代的種種變遷與考驗,才能不斷向前,走出新路。化解就是一種轉的智慧。佛教的唯識宗提出“轉識成智”的思想,主要就是說明世間一切的境界起於心識的分別作用,而產生美醜、好壞、優劣……種種差別,讓我們在分別的世界裡起心動念,擾攘不安。

要怎麼樣才能不被紛擾動盪、光怪陸離的現象所迷惑?就是要善於調伏自己的心識,就要懂得化解,懂得轉迷為悟,轉憂為喜、轉敗為勝、轉嗔怒為悲心、轉娑婆為淨土。

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人事物境,如果我們心中有佛法,有忍得智慧,能由生忍、法忍,到無生法忍,漸次具足,自然能夠放下世間的人情冷暖、是非榮辱,進而淡化對心外世界的執著,這樣​​內心世界就變得寬廣豁達,就能活得踏實自在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