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此網誌

2015年4月2日 星期四

蕅益大師開示念佛法門



念佛法門,別無奇特,只深信力行為要耳。佛云:「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禪。」
淨土念佛法門的修行最高境界是一心不亂。「一心不亂」就是禪。禪有很多含義。心靜下來,放在一個地方,就是禪。禪的其他方面內容還有很多,如修止、修觀等。名辭雖然不同,其含義是相同的。

淨土祖師強調「念佛三昧」,「三昧」就是禪。心與佛打成一片,「心外無佛,佛外無心,心佛不二」,這種境界就是「無上深妙禪」。深妙就是形容禪的殊勝微妙。這種境界不亞於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
天台云:「四種三昧,同名念佛;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。」
三昧有很多種,慧遠法師就講過許多,如觀佛三昧、般舟三昧等。般舟三昧就是依據《般舟三昧經》的修行方法,修行人在九十天之中不坐不眠,只是「行」,在佛堂裡面跑香。人疲倦了,就扶著一根繩子跑。總而言之,要他在九十天中見佛,這也叫「常行三昧」。其實行的時候,還是在念佛。
各種三昧中,念佛三昧最殊勝。即使是凡夫,只要肯念佛,同樣能見佛。為什麼呢?因為一般的修行法門,要靠自己的智慧、好的環境及老師。念佛法門則強調靠佛力加被。念佛的名號,佛就加持你。由於這種方法可以得到佛力加被,而且最方便,最容易修,最容易成就,所以稱為「三昧中王」。
雲棲云:「一句阿彌陀佛,該羅八教,圓攝五宗。」

雲棲,是指淨土宗祖師蓮池大師。「八教」是藏、通、別、圓、頓、漸、秘密、不定,就是「五時八教」,天臺宗對佛教經典的一種分類及解釋。「五宗」指大乘的五個宗派:天臺、華嚴、法相、三論、律宗。念佛法門把五宗、八教都包括在內了。天臺宗創始人智者大師,最後是以念佛為歸宿。所以天臺宗也強調淨土法門是最殊勝的。
可惜今人,將念佛看作淺近勾當,謂愚夫愚婦工夫。所以信既不深,行亦不力,終日悠悠,淨功莫剋!
悠悠,就是馬馬虎虎、無所謂;念也好,不念也好;閒的時候就念,忙的時候就不念,沒有把念佛當作一回事,沒有專心,心不在焉。
設有巧設方便,欲深明此三昧者,動以參究誰字為向上。

這裡在講禪宗。「方便」就是方法。禪宗的方法是參究。「參禪」就是一直想著一句話頭,目的是注意到一處,不讓心念轉移去胡思亂想。「參」是參自性。自己如果能控制心,心就清淨了;明白自己的心,就開悟見性了。這都不是靠佛的力量,而是靠自己努力,達到開悟。
修止觀是用意識心去觀想。天臺宗修三觀「空假中」。觀一切法「空」。「空」不是什麼都沒有,而是有,只不過是假有。再從假有悟入中道。什麼是「中道」?真理是中道,就是不落於二。我們說「有」、「無」,是對待的,實際上是非有非無。說有也不對,它是非有。說無也不對,它是假有。在有無之間取一個中道。就某一對象而言:說它有,可是它變化無常;說它沒有,它還暫時存在,還起作用。譬如我們有機緣在此研究佛法,這是有,但它是種種因緣合和而成的,是一個暫時的存在。過一會兒,講完了,人去室空。

念佛也是如此。念佛有能、有所,這是「假」;但是又不能得到它,這是「空」;但念佛的功德仍然存在,功德不可思議,就是「中」。所謂「念而無念,無念而念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
殊不知現前一念能念之心,本自離過絕非,不消作意離絕。即現前一句所念之佛,亦本自超情離計,何勞說妙談玄?
念佛念得心清淨了,就不會起妄念。念佛就是用佛號來對治妄念。心清淨時,一句佛號,就是離情絕非。情,就是凡情,就是妄想。
祇貴信得及,守得穩,直下念去,或晝夜十萬,或五萬、三萬,以決定不缺為準。
直念下去是指持名念佛,不要去觀想。持名念佛的好處是「不起作意」。觀想念佛還要觀,就必起作意。「守得穩」是指念佛時要把握住,不要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。念佛的定課不在多少,重要的是決定不缺。定課數量最少的是「十念法」,念十口氣。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的第十八大願,稱為「大願王」:「我作佛時。十方眾生。聞我名號。至心信樂。所有善根。心心回向。願生我國。乃至十念。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
畢此一生,誓無變改。若不得往生者,三世諸佛便為誑語。
畢此一生,意思就是「盡此一報身」。不要今天念佛,明天又去參禪打坐,改來改去。假如你不能往生,就是諸佛打妄語。

一得往生,永無退轉。種種法門,咸得現前。

往生到極樂世界,即使生到邊地也好。一旦到了極樂世界,就再也不會退到六道輪迴受苦。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。」只要你能夠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一切法門就沒有不明瞭的。現在許多禪宗公案、偈子看不懂,一旦開悟,就都明白了。
切忌今日張三,明日李四;遇教下人,又思尋章摘句;遇宗門人,又思參究問答;遇持律人,又思搭衣用缽。此則頭頭不了,帳帳不清。
這段是講念佛不要三心二意。「搭衣用缽」是戒律的內容,就是現今所謂的規矩儀表。佛弟子行住坐臥都要講威儀,這是律宗的修行方法。「尋章摘句」是指研究教理名相,這是教下的修學方法。

豈知念得阿彌陀佛熟,三藏十二部極則教理,都在裡許;千七百公案,向上機關,亦在裡許;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三聚淨戒,亦在裡許。
這段是講念佛成就,宗門、教下及戒律之學都在裡面。如果你念佛念到爐火純青,三藏十二部,其實都在一句佛號裡邊。因為經論講的道理,不外乎教人了生死、得解脫。念佛就能了脫生死,與讀經論有什麼區別?「向上機關」是講參禪的人,參究更高層,最後達到開悟的境界。「機關」是樞紐、關鍵。「三聚淨戒」是指律宗。其一是「律儀戒」:包括五戒、十戒、八關齋戒、比丘二百五十戒、比丘尼三百五十戒、菩薩戒。其二是「善法戒」,戒並非僅是止惡而已,還要向善,一切善法都要做,比如放生、吃素、布施。其三是「饒益有情戒」,就是度眾生,度他們成佛,這個願就大了。「三聚」就是指上述三方面。「聚」有門類的意思,每一門類中,都有很多戒律的內容。戒律是共宗,學佛即使不修律宗,也要持戒。
真能念佛,放下身心世界,即大布施;真能念佛,不復起貪瞋癡,即大持戒;真能念佛,不計是非人我,即大忍辱;真能念佛,不稍間斷夾雜,即大精進;真能念佛,不復妄想馳逐,即大禪定;真能念佛,不為他岐所惑,即大智慧。

這是講念佛通六度。只要你真正念佛求生極樂世界,就能放下身心世界,把世界看得很淡,對名、利、權、情就都容易放下。如果你還貪戀這個世界,放不下,就沒有辦法去極樂世界。這個世界緣聚則生,緣散則滅,找不到一個永恆的東西。唯有體悟佛知佛見,才能看破這個世界的一切,真正的放下。如果放不下,念佛功夫就不能得力。念佛人念念清淨,不計人我是非,不會與人斤斤計較,不會與人爭鬥。能忍自安,把佛號提起,其他的事都無關緊要。念佛的人沒有妄想,這就是禪定。「他歧」就是各種學說,各種思想。持名念佛,一門深入,就是高度的智慧。認為還有比念佛更好的法門,就容易被欺騙、被迷惑。
試自簡點:若身心世界猶未放下,貪瞋癡念猶自現起,是非人我猶自掛懷,間斷夾雜猶未除盡,妄想馳逐猶未永滅,種種他歧猶能惑志,便不為真念佛也。
這段闡述了什麼是「真念佛」。「簡」,就是現在的「檢」字。「簡點」就是自省的意思。自己有沒有貪瞋癡?有沒有是非人我?有沒有間斷夾雜?有沒有妄想?反問自己有沒有行六度。一一對應上面的一段話。

要到一心不亂境界,亦無他術,最初下手,須用數珠,記得分明,刻定課程,決定不缺;久久純熟,不念自念,然後記數亦得,不記亦得。
這是講要達到一心不亂的方法。最初下手,一定要用數珠。久而久之,純熟之後,才能達到無念而念,即使不用數珠,也還在念。最初念佛,要確定每天念佛的數量,即使只有五百聲,也要發個願,每天一定要完成,不能少,只能多。念佛中間打妄想就要重新計數。有妄想就是你的心不誠不一。十念法就是一口氣念佛,連續念十口氣,所以不容易打妄想。「分明」很重要,就是念念分明,不打妄想。
若初心便要說好看話,要不著相,學圓融自在,總是信不深,行不力。饒你講得十二分教,下得千七百轉語,皆是生死岸邊事。臨命終時,決用不著。珍重!
「初心」是初發心的人,有的學會口頭禪,認為手拿念珠是著相。「信」是指對阿彌陀佛的信心。信心不夠,做起來就不會認真。「饒你」,即使你。「十二分教」是三藏十二部的體裁。例如:經、偈、授記、孤起、方廣(大乘經)等。「轉語」就是公案。說一天,不如做一件,做不到,說也沒有用。「生死岸邊」是指仍在六道輪迴無邊苦海,不能解脫。

諦閑法師說,臨終之時宗門教下都使不上力。一般人臨終時精神渙散,心力薄弱,惡境現前,會看到鬼來了等等。自力法門,佛想幫忙也使不上力。如果念佛,就有佛力加被。這篇文章很好,把念佛法門的重點都講出來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極樂世界不是虛妄的

極樂世界的由來,自性變現出來的,不是阿賴耶。比起阿賴耶,兩個對比,阿賴耶是虛妄,是假的。它是真的,它不生不滅,它沒有變化。壽命很長,沒有變化,那個地方的人不需要飲食,不需要睡眠。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,沒有夜晚,也就是沒有黑暗,無論在什麼地方全是透明,大地都放光。 這個世...

熱門文章